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二·醫學溯源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·醫學溯源 (6)

1. 辨脈

脈指胃脘之真陽,《經》謂二十五陽者是也。陰病見陽脈,是胃氣未傷,故主生,《經》云別於陽者,知病起時也;陰脈指五臟之真陰,因胃脘之陽不至於手太陰,五臟之真陰來見,是脈無胃氣,故見陰主死,《經》謂別於陰者,知死生之期也。要知沉、澀、弱、弦、遲是病脈,不是死脈,其見於陽病最多。

陽病見浮、大、動、數、滑之不休,即是死脈。陰病見浮、大、動、數、滑之脈,每見陰極似陽,未必即可生之機也。若真臟脈至,如肝脈之中外急,心脈堅而搏,肺脈浮而大,腎脈如彈石,脾脈如距喙,皆反見有餘之象,豈可以陽名之?《經》曰:邪氣來也緊而疾,穀氣來也徐而和。則又不得以遲數論陰陽矣。

(柯韻伯)

部位

尺內兩傍,則季脅也,尺外以候腎,尺裡以候腹。中附上,左外以候肝,內以候鬲;右外以候胃,內以候脾。上附上,右外以候肺,內以候胸中;左外以候心,內以候膻中。前以候前,後以候後。上竟上者,胸喉中事也;下竟下者,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。(《素問》)

按本篇『內外'二字,注云內側外側。夫曰內外側者,必脈形扁闊或有兩條者乃可。若謂診者之指側,則本篇文義,乃舉脈體而言,且診者之左外,則病之右手也,當言候胃,不當言候肝矣,於義不通。觀《易》卦六爻,凡畫卦者;自下而上,上三爻為外卦,下三爻為內卦,則其上下內外之義明矣。又有以浮取為外,沉取為內者,於義亦通。(《類經》)

心肝居左,脾肺居右,腎與命門居兩尺部。寸候胸上,關候鬲下,尺候於臍下至足踝。左以候左,右以候右,病隨所在,不病者否。(崔紫虛)

切脈必先凝神,如學射者,先學不瞬,自為深造,庶乎得心應手,夫豈一蹴可幾!然必下指部位分明,盡破紛紜,坦然由之無疑,乃有豁然貫通之日。否則徒以三指一按,虛應故事,可鄙孰甚?且如心與小腸同診,肺於大腸同診,識者咸共非之,不知此可以論病機,如心移熱於小腸,肺移熱於大腸之類,不可以定部位也。小腸當候於右尺,火從火也,大腸當候於左尺,以金從水也。

三焦屬火,亦候於右尺,膀胱屬水,亦候於左尺。一尺而水火兩分,一臟而四腑兼屬,乃天然不易之至道。若二腸濁陰之最,乃與心肺同列,混地獄於天堂可乎?豈有濁氣上干,三焦交亂,尚可稱為平人乎!(余午亭)

人迎

帝曰,足之陽明,何因而動?岐伯曰:胃氣上注於肺,其悍氣上衝頭者,循咽上走空竅循眼系,入絡腦,出顑,下客主人,循牙車,合陽明,並下人迎,此胃氣別走於陽明者也。(《靈樞》)

任脈之側開二寸,即足陽明胃經也。其在頸之穴名曰人迎,夾結喉兩旁一寸半,乃腹部第二行次之脈也。(馬元臺)

白話文:

辨脈

脈象反映胃部真陽之氣,經書稱之為二十五陽脈。陰證見陽脈,說明胃氣未受損傷,預後良好,經書說「別於陽者」,指的就是判斷疾病起始時間的方法;陰脈反映五臟之真陰,因胃部陽氣不足以到達手太陰經,五臟真陰之氣反而顯現出來,這代表沒有胃氣,故見陰脈則預後不良,經書說「別於陰者」,指的就是判斷生死時機的方法。需知沉、澀、弱、弦、遲等脈象是病脈,而非死脈,這些脈象在陽證中較為常見。

陽證出現浮、大、動、數、滑等脈象且持續不止,便是死脈。陰證出現浮、大、動、數、滑等脈象,往往是陰極似陽的表現,未必就能有生機。若臟腑真氣充盛,例如肝脈外急內緊,心脈有力而跳動有力,肺脈浮大,腎脈堅實如彈石,脾脈有力如雞喙,這些都是氣盛的表現,怎麼可以用陽脈來命名呢?經書說:「邪氣入侵則脈象緊而疾,穀氣充盈則脈象緩而和」,因此不能單憑脈象的遲數來判斷陰陽。

部位

尺脈內側兩旁,診的是脅肋部位;尺脈外側診的是腎;尺脈內側診的是腹部。寸脈上部,左外側診的是肝,內側診的是膈;右外側診的是胃,內側診的是脾。寸脈上部,右外側診的是肺,內側診的是胸中;左外側診的是心,內側診的是膻中。前面診的是前面,後面診的是後面。寸脈最上端診的是胸喉部位;尺脈最下端診的是小腹、腰、股、膝、脛、足部位。

關於「內外」二字,注解說是內側和外側。所謂內外側,是指脈象扁平寬闊或出現兩條脈絡的情況。如果說是診脈者的指側,那麼原文的意思就是指脈象本身,而且診脈者的左手外側對應的是病人的右手,應該診的是胃,不應診的是肝,這樣講不通。觀察《易經》的六爻卦象,畫卦都是從下往上,上三爻為外卦,下三爻為內卦,這樣上下內外的意義就明確了。也有人用浮取為外,沉取為內,這樣講也通。

心肝位於左側,脾肺位於右側,腎與命門位於尺脈部位。寸脈診的是胸部以上,關脈診的是膈肌以下,尺脈診的是肚臍以下到足踝。左側診的是左側,右側診的是右側,疾病位於何處,脈象就反映在何處,無病則無異常脈象。

切脈必須先凝神,如同學射箭一樣,先要學會目不轉睛,這樣才能深入其中,才能做到得心應手,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!必須明確指下部位,理清脈象,坦然診脈,才能豁然貫通。否則只是用三指隨便按壓,敷衍了事,實在是可鄙!例如心和小腸同時診脈,肺和大腸同時診脈,懂行的人都不認同這種做法,不知道這可以論證病機,例如心火移熱於小腸,肺火移熱於大腸之類,不能只看部位。小腸應該診的是右尺,火從火也;大腸應該診的是左尺,金從水也。

三焦屬火,也診於右尺;膀胱屬水,也診於左尺。一尺脈診水火兩臟,一臟腑兼屬四腑,這是自然界的規律,不可更改。如果把腸的濁陰之氣與心肺並列,豈不是把地獄和天堂混為一談?怎麼會有濁氣上犯,三焦紊亂,還能稱為健康人呢?

人迎

皇帝問道:足陽明經為何會跳動?岐伯回答:胃氣上注於肺,強盛之氣上衝頭部,循咽喉上行至空竅,循眼系入絡腦,從顑部出來,下降至人迎穴,循牙齒,與陽明經相合,並下達人迎穴,這是胃氣在陽明經的別行路線。

任脈旁開二寸,就是足陽明胃經。它在頸部的穴位名為人迎,位於喉嚨兩旁一寸半處,是腹部第二行脈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