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二·醫學溯源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·醫學溯源 (5)

1. 辨脈

如舉至數之則,以遲數為綱:曰急,曰疾,曰緊,曰搏,曰躁,曰喘,曰促,曰動,曰奔越無倫,皆數目矣;曰緩,曰脫,曰少氣,曰不前,曰止,曰歇,曰停,曰代,曰結,曰如瀉漆之絕者,皆遲目矣。

如舉往來之則,以滑澀為綱:曰利,曰營,曰啄,曰翕,曰章,曰連珠,曰替替然,皆滑目矣;曰緊,曰滯,曰行遲,曰為不應指,曰參伍不齊,曰往來難且散,曰如雨淪沙,曰如輕刀刮竹,皆澀目矣。如舉部位之則,以長短為綱:曰惵,曰高,曰湧,曰端直,曰條達,曰上魚為溢,皆長目矣,曰抑,曰卑,曰不及指,曰入尺為覆,皆短目矣。

如舉按之則,以浮沉為綱:曰盛,曰毛,曰泛,曰芤,曰如落榆莢,曰肉上行,曰時一浮,曰如水中漂木,曰瞥瞥如羹上肥,皆浮目矣;曰潛,曰堅,曰伏,曰過,曰減,曰陷,曰獨沉,曰時一沉,曰如綿裹砂,曰如石投水,皆沉目矣。(盧子由)

上古以三部九候決死生,是遍求法;以人迎、寸口、趺陽辨吉凶,是扼要法。自《難經》獨取寸口之說行,而人迎趺陽不參矣。脈理大綱,不外陰陽十種。陰陽配偶,惟見五端。浮是脈體,大弱是脈勢,滑澀是脈氣,動弦是脈形,數遲是脈息,不得概以脈象視之。脈有對看法,有正看法,有反看法,有平看法,有變看法,有徹底看法。

如有浮即有沉,有大即有弱。與滑澀遲數合之於病,則浮為在表,沉為在裡;大為有餘,弱為不足;滑為血多,澀為氣少;動為搏陽,弦為搏陰;數為在腑,遲為在臟,此對看法也。如浮、大、動、數、滑,脈之有餘者名陽;沉、澀、弱、弦、遲,脈之不足者名陰,此正看法也。當知其中有陰陽勝復之病機。

夫陰陽之轉旋也,有餘而往,不足隨之;不足而往,有餘從之。故其始也,為浮、為大、為數、為動、為滑;其繼也,反沉、反弱、反弦、反澀、反遲,此是陽消陰長之機。其始也,為沉、為弱、為弦、為澀、為遲;其繼也,微浮、微大、微數、微動、微滑,此是陽進陰退之機。皆病為欲愈,此反看法也。

浮而更兼大、動、滑、數之陽脈,是純陽,必陽盛陰虛之病矣;沉而更兼弱、澀、弦、遲之陰脈,是為重陰,必陰盛陽虛之病矣,此為平看法。如浮弱、浮澀、浮弦、浮遲,此陽中有陰,其人陽虛,而陰氣伏於陽中,將有亡陽之變,當以扶陽為急務矣;如沉大、沉動、沉滑、沉數,此陰中有陽,其人陰虛,而陽邪下陷於陰中,將有陰竭之患,當以存陰為深慮矣。此為變看法。

如五陽之脈,體雖不變,若始之有力,終之無力而微,知陽將絕矣。五陰之脈,喜變為陽,若忽見五陽之狀,是陰極似陽,此反照不長,餘燼易滅也。是為徹底看法。更有真陰、真陽看法:凡陰病見陽者生,陽病見陰者死。成注只據傷寒說,觀凡字,知脈法不專為傷寒而言。

白話文:

辨脈

判斷脈象,首先要掌握脈象的數目(頻率),以遲(慢)數為基準。脈象過於快速的,例如急、疾、緊、搏、躁、喘、促、動、奔越無倫,都屬於數脈;脈象過於緩慢的,例如緩、脫、少氣、不前、止、歇、停、代、結、以及像瀉漆一樣完全停止的,都屬於遲脈。

其次,要觀察脈象的往來(流動)情況,以滑澀為基準。脈象流暢的,例如利、營、啄、翕、章、連珠、替替然,都屬於滑脈;脈象阻滯的,例如緊、滯、行遲、不應指(脈搏不到指尖)、參伍不齊、往來難且散、像雨水滲入沙中、像輕刀刮竹子一樣,都屬於澀脈。

再次,要觀察脈象的部位(位置),以長短為基準。脈象較長的,例如惵、高、湧、端直、條達、上魚為溢(脈搏超出寸口尺脈範圍),都屬於長脈;脈象較短的,例如抑、卑、不及指、入尺為覆(脈搏深入尺脈範圍),都屬於短脈。

然後,要觀察按壓脈象的感覺,以浮沉為基準。按壓時感覺浮起的,例如盛、毛、泛、芤、像落榆莢、肉上行、時一浮、像水中漂木、瞥瞥如羹上肥,都屬於浮脈;按壓時感覺沉陷的,例如潛、堅、伏、過、減、陷、獨沉、時一沉、像綿裹砂、像石投水,都屬於沉脈。(盧子由)

古代診斷疾病,用三部九候的方法判斷生死,這是全面檢查的方法;用人迎、寸口、趺陽三脈判斷吉凶,這是抓住主要脈象的方法。《難經》之後,主要採用寸口脈的診斷方法,而人迎、趺陽脈則不再被重視。脈象的大綱,不外乎陰陽十種。陰陽相互對應,則只有五種主要的脈象特徵:浮沉是脈體的狀態,強弱是大體脈勢的狀態,滑澀是脈氣的狀態,動弦是脈形的狀態,數遲是脈息的狀態。不能籠統地用脈象來判斷病情。脈象的診斷方法,有對比法、正面判斷法、反向判斷法、平穩判斷法、變化判斷法和徹底判斷法。

例如,有浮脈必然有沉脈,有力脈必然有弱脈。將滑澀、遲數與疾病結合起來,浮脈代表病邪在表,沉脈代表病邪在裡;有力脈代表體內有餘,弱脈代表體內不足;滑脈代表血液充盈,澀脈代表氣血不足;動脈代表陽氣搏動,弦脈代表陰氣搏動;數脈代表病邪在腑,遲脈代表病邪在臟。這是對比法。浮、大、動、數、滑屬於脈象有餘,稱為陽脈;沉、澀、弱、弦、遲屬於脈象不足,稱為陰脈。這是正面判斷法。必須了解其中陰陽盛衰的病理機制。

陰陽的轉變,有餘則向外發展,不足則隨之;不足則向外發展,有餘則隨之。所以開始時,脈象可能是浮、大、數、動、滑;接下來,脈象可能變成沉、弱、弦、澀、遲,這是陽消陰長的機制。開始時,脈象可能是沉、弱、弦、澀、遲;接下來,脈象可能變成微浮、微大、微數、微動、微滑,這是陽進陰退的機制。這些都是疾病將要痊癒的徵兆。這是反向判斷法。

浮脈又兼具大、動、滑、數的陽脈,是純陽脈,一定是陽盛陰虛的疾病;沉脈又兼具弱、澀、弦、遲的陰脈,是純陰脈,一定是陰盛陽虛的疾病。這是平穩判斷法。如果出現浮弱、浮澀、浮弦、浮遲,這是陽中有陰,病人陽氣虛弱,陰氣潛伏在陽氣之中,將會有亡陽的危險,必須立即扶助陽氣;如果出現沉大、沉動、沉滑、沉數,這是陰中有陽,病人陰氣虛弱,陽邪下陷於陰中,將會有陰竭的危險,必須重視保衛陰氣。這是變化判斷法。

五陽脈,雖然脈象沒有改變,但是如果開始有力,後來越來越弱,就表示陽氣將要衰竭。五陰脈,容易轉變成陽脈,如果突然出現五陽脈的症狀,這是陰極似陽,是回光返照,餘燼將滅。這是徹底判斷法。還有真陰真陽的判斷方法:陰證出現陽脈則能痊癒,陽證出現陰脈則會死亡。成書只根據傷寒論來解釋,從「凡」字可以看出,脈法不只適用於傷寒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