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二·醫學溯源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·醫學溯源 (4)

1. 辨脈

三部之內,大、小、浮、沉、遲、數同等,尺、寸、陰、陽、高、下相符,男、女、左、右、強、弱相應,四時之脈不相戾,命曰平人。其或相背,皆病脈也。○取脈之道,理各不同,形狀非一。夫脈之來,必不單至,如曰浮而弦、浮而數、沉而緊、沉而細之類,將何以別之?大抵不出浮、沉、遲、數、滑、澀之六脈也。

浮沉之脈,輕手重手而取之;遲數之脈,以己之呼吸而取之;滑澀之脈,則察夫往來之形也。浮為陽,輕手得之,而芤、洪、散、大、長、濡、弦、皆是也;沉為陰,重手得之,而伏、石、短、細、牢、實皆是也。遲者一息二至,而緩、結、微、弱、皆類也。或曰滑類乎數,澀類乎遲,然脈雖相似,而理則殊也。

蓋遲數以呼吸察其至數,滑澀以往來察其形狀。數為熱,遲為寒,滑為血多,澀為血少,所謂提綱不出乎六字也。○持脈之要有三:曰舉,曰按,曰尋。輕手循之曰舉,重手取之曰按,不輕不重委曲求之曰尋。○凡診先以三指齊按,所以察其大綱。如陰陽、表裡、上下、來去、長短、諡覆之類是也。

後以逐指單按,所以察其部分。每部下指,先定經脈時脈,以審胃氣。分其表、里、寒、熱、虛、實,辨其氣分、血分,陰陽盛衰,臟腑所屬。浮候、中候、沉候以消息之,斷病何部異於眾脈,便屬此部有病,候其盛衰以決之。(滑伯仁)

診法多端,全憑指法捷取。蓋人之中指上兩節長,無名、食指上兩節短,參差不齊。若按尺排指疏,則逾越一寸九分之定位;排指密,又不及寸關尺之界分。齊截三指,斯中指翹出,而節節相對,節無不轉,轉無不活。此別左右,分表裡,推內外,悉五層,候浮、中、沉三指法也。

以中指亞齊食指,去無名指;以中指並齊無名指,去食指,亦節無不轉。此衡寸口,權尺中,齊上下,推下上,推上下,均前後,兩指法也。至若左人迎,右氣口,候十二臟腑定位,如以右食指切左寸,髒心腑小腸;右中指切左關,臟肝腑膽;右無名指切左尺,臟腎腑膀胱。

如以左食指切右寸,臟肺腑大腸;左中指切右關,臟脾腑胃;左無名指切右尺,臟命門腑三焦(此遵古診法。惟兩寸不可依此,當遵前條經文)。咸用指端舉按別臟別腑,此單指法也。雖可三指並齊,及其定位,專指舉按,固得其真,不若獨指之無牽帶,別有低昂也。第惟食指肉薄而靈,中指則厚,無名指更厚且木,是必指端稜起如線者,名曰指目,以按脈中之脊。

無論洪、大、弦、革,即細小絲微,咸有脊焉,如目之視物,妍醜畢具,故古人稱診脈曰看脈,意可想矣。每見惜指甲之修長,用指厚肉分,或指節之下,以憑診視者,不啻目生頸腋胸脅矣。○脈狀多端,全憑診法。以十則為提綱,而眾目攝焉。如舉形體之則,以大小為綱:曰肥,曰洪,曰散,曰橫,曰弦,曰革,皆大目矣;曰弱,曰瘦,曰細,曰微,曰縈縈如蛛絲,皆小目矣。

白話文:

辨脈

診斷脈象,需觀察脈搏的力度、速度、浮沉等特徵是否一致。若三部脈(寸、關、尺)的快慢、浮沉、大小等都相同,左右手脈相符,男女脈象相應,且與四季脈象不衝突,則為健康脈象(平人)。若出現相反情況,則為病脈。

取脈的方法和脈象表現各不相同,脈象並非單一存在。例如,脈象可能同時浮且弦、浮且數、沉且緊、沉且細等,如何區分呢?總體來說,脈象可歸納為浮、沉、遲、數、滑、澀六種基本類型。

浮沉脈需用輕重不同的力度來診斷;遲數脈需根據自身的呼吸來判斷脈搏次數;滑澀脈則需觀察脈搏的運行形態。浮脈屬陽,輕觸即可感覺到,包括芤、洪、散、大、長、濡、弦等;沉脈屬陰,需用力按壓才能感覺到,包括伏、石、短、細、牢、實等。遲脈每呼吸兩次脈搏跳動一次,緩、結、微、弱等都屬於遲脈。有人認為滑脈類似數脈,澀脈類似遲脈,但雖然脈象相似,其病理卻不同。

遲數脈通過呼吸來判斷脈搏次數,滑澀脈則通過觀察脈搏的形態來判斷。數脈代表熱證,遲脈代表寒證;滑脈代表血多,澀脈代表血少。這六種脈象就是診斷脈象的基本原則。

診脈要領有三:舉、按、尋。輕輕觸摸叫作「舉」,用力按壓叫作「按」,既不輕也不重,仔細探尋叫作「尋」。

診脈時,先用三指齊按,觀察脈象的大致情況,例如陰陽、表裡、上下、來去、長短、盛衰等。

然後用單指逐一按壓,觀察各個部位的脈象。每次按壓一個部位時,先確定該經脈的正常脈象,以判斷胃氣,進而區分表裡、寒熱、虛實,辨別氣血、陰陽盛衰以及相關臟腑。通過觀察浮、中、沉三種部位的脈象變化,判斷病變部位及病情輕重。 (滑伯仁)

診脈方法很多,關鍵在於熟練的指法。因為中指上兩節較長,食指、無名指上兩節較短,長短不一。如果按寸關尺三部排指過疏,則會超過寸關尺的標準位置;如果排指過密,則又達不到寸關尺的界限。三指並齊,中指會略微翹起,各個指節都能靈活運用,這樣才能區分左右、表裡、內外,探測浮、中、沉三層脈象。

將中指與食指並齊,略去無名指;或將中指與無名指並齊,略去食指,同樣可以靈活運用指節。這樣可以衡量寸口,把握尺中,區分上下,推斷前後,這是雙指診脈法。

至於左人迎、右氣口等十二經脈的臟腑定位,例如用右手食指按壓左手寸口脈,診斷心和小腸;用右手中指按壓左手關脈,診斷肝和膽;用右手無名指按壓左手尺脈,診斷腎和膀胱。

用左手食指按壓右手寸口脈,診斷肺和大腸;左手中指按壓右手關脈,診斷脾和胃;左手無名指按壓右手尺脈,診斷命門和三焦(此為古代診脈法,唯獨兩寸脈位不可依此,應遵循前述經文)。

都是運用指端舉按來診斷不同臟腑,這是單指診脈法。雖然也可以三指並用,但定位時專指舉按,才能準確無誤,不如單指診脈更靈活精準。食指指腹薄而靈活,中指較厚,無名指更厚且僵硬,因此必須選擇指端稜角分明如線條般突起的部位,稱為「指目」,用來按壓脈搏的中央位置。

無論脈象是洪大弦革,還是細小絲微,都有其脈搏的中央線條,如同眼睛看物體一樣,能分辨出好壞美醜,所以古人稱診脈為「看脈」。經常看到有人因為指甲過長,或者使用指腹厚實的部位,甚至用指節以下部位來診脈,就如同眼睛長在脖子、腋下或胸脅一樣,難以準確診斷。

脈象種類繁多,診斷全憑方法。總共十種脈象作為基本原則,其他脈象都包含在其中。例如,以大小為綱,大脈包括肥、洪、散、橫、弦、革等;小脈包括弱、瘦、細、微、縈縈如蛛絲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