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九·雜證匯參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九·雜證匯參 (4)

1. 小便

經義

三焦者,決瀆之官,水道出焉。○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氣化則能出矣。○膀胱不利為癃,不約為遺溺。○水泉不止者,是膀胱不藏也。○有癃者一日數十溲,此不足也。○督脈起於小腹下骨中央,女子入系廷孔,生病癃、痔、遺溺。○胞痹者,少腹膀胱按之內痛,若沃以湯,澀於小便。

○脾痹者,夜臥則驚,多飲數小便。○中氣不足,溲便為之變。(《素問》)

三焦者,足少陰、太陽之所將,實則閉癃,虛則遺溺。(《靈樞》)

哲言

小便秘:小水全不出,少腹滿,膀胱燥也。小便少:小水出而不多,津液少也。小便難:小水點滴難出,莖中不痛。小便淋瀝:小水點滴而淋瀝,或痛。(《醫階辨證》)

白話文:

三焦負責引導水液,膀胱則負責儲存津液,並將氣化後的津液排出。膀胱功能失調會導致小便困難(癃)或尿失禁(遺溺)。膀胱無法正常儲存津液,就會出現水泉不止的情況。一天小便多次,則說明膀胱機能不足。督脈起源於小腹下骨中央,女性則經由廷孔。督脈生病,會導致小便困難、痔瘡、尿失禁。胞痹是指少腹膀胱按壓時內痛,如同將熱湯澆在上面,小便排泄困難。脾痹則會出現夜間驚醒、多喝水、頻繁小便的症狀。中氣不足,也會影響排尿和排便。

三焦是足少陰和太陽經脈的匯聚之處,三焦實則會導致小便困難,虛則會導致尿失禁。

小便不通是指小便完全排不出,少腹脹滿,說明膀胱乾燥。小便量少則說明津液不足。小便排泄困難是指小便點滴難出,且尿道不痛。小便淋瀝是指小便點滴排出,且伴隨疼痛。

閉者,小便不出,塞而不通是也;癃者,罷弱而氣不充,淋淋瀝瀝,點滴而出,或澀而疼,一日數十次或百次,俗名淋病是也。閉是急病,癃是緩病。遺溺者,睡夢中溺出,醒後方知是也;不禁者,日夜無度,頻頻而溺是也。(《赤水玄珠》)

小便熱則不通,冷則不禁。熱甚者閉而絕無,熱微者難而僅有。(《仁齋直指》)

有心腎不交,陰陽不通而內關外格者;有熱結下焦,壅塞胞內而氣道澀滯者;有肺中伏熱,不能生水而氣化不施者;有脾經濕熱,清氣鬱滯而濁氣不降者;有痰涎阻結,氣道不通者;有久病汗多,津液枯耗者;有肝經恚怒,氣閉不通者;有脾虛氣弱,通調失宜者。(《證治匯補》)

白話文:

閉,是指小便無法排出,阻塞不通。癃,則是指身體虛弱,氣力不足,小便滴滴答答,或澀痛,一天要排尿數十次甚至上百次,俗稱淋病。閉屬於急症,癃則屬於慢性病。遺溺,是指睡夢中尿床,醒來後才發現。不禁,則是指白天晚上都控制不住,頻頻小便。

小便發熱就會不通暢,小便冰冷就容易失禁。發熱嚴重者,小便就會完全閉塞;發熱輕微者,排尿困難,每次僅能排出少量。

有些是心腎不交,陰陽失調,導致內外不通;有些是下焦熱結,阻塞胞宮,氣道澀滯;有些是肺部潛伏熱氣,無法生津,氣化功能失調;有些是脾經濕熱,清氣鬱結,濁氣無法下降;有些是痰涎阻塞氣道,導致不通暢;有些是久病導致汗出過多,津液枯竭;有些是肝經鬱怒,氣機閉塞不通;有些是脾虛氣弱,氣機調節失常。

不能小便一證,非寒結膀胱,即熱逼膀胱,辨證全在少腹;如不能便而痛者為熱,不痛者為寒。(《己任編》)

小腸有氣,小便脹;小腸有血,小便澀;小腸有熱,小便痛。俱禁用補藥,蓋氣得補而愈脹,血得補而愈澀,熱得補而愈盛。(《醫統》)

膀胱雖曰津液之腑,至於受盛津液,則又有脬而居膀胱之中焉。故《內經》曰:脬移熱於膀胱。(《靈樞》)曰:膀胱之脬薄以濡。《類纂》曰:膀胱者,脬之室也。夫脬之居於膀胱,有上口無下口,津液既盛於脬,無由自出,必因氣化而後漸漬浸潤於脬外,積於脬下之空處,遂為尿,以出於前陰也。

白話文:

關於不能小便的情況,可能的原因有兩種:一是寒邪阻塞了膀胱,二是熱邪迫近了膀胱。判斷關鍵就在於腹部的感覺。如果小便困難還伴有疼痛,那麼這多是熱邪所致;若沒有疼痛感,則可能是寒邪影響。

當小腸中有氣時,會感到小便脹滿;小腸中有血時,小便會流得緩慢;小腸中有熱時,小便會感到疼痛。在這種情況下,應該避免使用補藥,因為補藥會使小腸中的氣更加脹滿、使血液更難流通、使熱邪更為嚴重。

膀胱雖然是津液的儲藏所,但其內部還有一個叫做「脬」的器官。根據《內經》的記載,「脬」會把熱邪轉移到膀胱中。又說膀胱的「脬」很薄,能讓津液潤滑。《類纂》則提到,膀胱就是「脬」的房間。而這個「脬」在膀胱中,只有一個進口沒有出口。當津液在「脬」中聚集到一定程度,就會通過氣化的過程滲透到「脬」的外面,積聚在「脬」下方的空間中,最終成為尿液,通過尿道排出。

若曰脬下無空處,則人尿急時,至廁安能即出?惟積滯脬下之空處,而不可再容,故急,急則至廁即出矣。(李東垣)

氣為水母,必太陽之氣化,而膀胱之溺始出,是水道固藉無形之氣化,不專責有形之州都矣。然水者陰也,氣者陽也,氣為陽之根源,而火為陽之徵兆,所以氣有餘便成壯火而為邪熱。壯火上行三焦,則傷太陽之氣;邪熱下入膀胱,則涸州都之津。火勝則水虧,理固然也。夫五臟之水火皆生於氣,故少火生氣,而氣即為水,水精四布,下輸膀胱,源清則流潔矣。

如壯火食氣,則化源無藉,乃成癃閉、淋澀、膏淋、豆汁、砂石、膿血,而水道為之不利矣。總由化源之不清,非關決瀆之失職,若以八正、舟車、禹功、浚川等劑治之,五臟之陰虛,太陽之氣化絕矣。(柯韻伯)

白話文:

如果說膀胱下方沒有空處,那麼人尿急時,到廁所怎麼能馬上排出?只有當膀胱下方積聚的尿液充滿了沒有空間再容納時,才會尿急,尿急就會到廁所馬上排出來。

氣是水的母體,必須依靠太陽的氣化,膀胱的尿液才能排出,也就是說,水道依靠無形的氣化,而不是單純依靠有形的膀胱。然而水屬陰,氣屬陽,氣是陽的根源,火是陽的徵兆,因此氣盛就會化為壯火,成為邪熱。壯火上行至三焦,就會損傷太陽之氣;邪熱下入膀胱,就會耗竭膀胱的津液。火盛則水虧,這是自然道理。五臟的水火都源於氣,所以少火生氣,氣就化為水,水精四布,下輸膀胱,源頭清淨,排出的尿液就乾淨。

如果壯火食氣,化源無依,就會導致癃閉、淋澀、膏淋、豆汁、砂石、膿血等病症,水道因此不利。總之,問題出在化源不清,不是決瀆失職,如果用八正、舟車、禹功、浚川等藥物治療,五臟的陰虛,太陽之氣化就會斷絕。

《經》曰:膀胱者,州都之官,氣化出焉。又曰: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。蓋人身所化之物,惟溺為多,以其為濕蒸之氣醞釀而成。若大腸所出,則物之渣滓耳,非所化也。若腎之精,肝之淚,肺之涕,心之汗,則又各乘所感而出,非氣化所出者也。是以化物獨屬膀胱之溺。余常深察之,膀胱一臟,不獨化和氣為物而溺出,亦化病氣為物而溺出之。

凡病氣重,則小便必澀;病氣蘇,則便溺漸通。人之一身,能泄病氣,無如膀胱也。膀胱之水泄,則脾土實,脾土實,則肺金清而心火降,百骸自理矣。是故養生則以實脾為樞,治病則疏膀胱為樞。

癃閉

白話文:

古書上說:膀胱是人體的「州都」,負責將氣化後的物質排出體外。還說:膀胱負責疏通調節水道,將水液輸送到膀胱。

因為人體所產生的廢物,以尿液最多,這是因為它是濕氣蒸發後凝聚形成的。大腸排出的只是食物的殘渣,不算氣化產生的物質。至於腎臟的精華、肝臟的淚水、肺臟的鼻涕、心臟的汗水,都是因為受到某些因素刺激而分泌出來的,並非氣化後的產物。因此,氣化後的物質,就只有膀胱排出的尿液。

我常年仔細觀察,發現膀胱這個器官,不僅僅將氣化後的正常物質轉化為尿液排出體外,也將病氣轉化為尿液排出體外。

一般來說,病氣嚴重,小便就會澀滯;病氣減輕,小便就會逐漸通暢。人體中,沒有哪個器官像膀胱一樣,能將病氣排出體外。膀胱的水液排出順暢,脾臟的土氣就會充實,脾臟的土氣充實,肺臟的金氣就會清淨,心臟的火氣就會下降,全身百骸就能自行調和。

所以,養生要以滋養脾臟為關鍵,治病要以疏通膀胱為關鍵。

癃閉

小便不利有三,不可概論。若津液偏滲於腸胃,大便泄瀉而小便澀少者一也,治宜分利。若熱搏下焦,津液因而不行者二也,滲泄則愈。若脾胃氣澀,不能通利水道下輸膀胱而化者三也,可順其氣,令施化而出。(羅謙甫)

治秘之道有三:一曰肺燥不能生水,故用二苓、澤瀉之甘淡以泄肺而生水;一曰脾濕不能升精,故用白朮之苦溫以燥脾而升精;一曰膀胱無陽不能化氣,故用肉桂之辛熱以溫膀胱而化氣。使水道通利,則上可以止渴,中可以去濕,下可以泄邪熱也。有真陰虛者,須六味湯以補腎水;真陽虛者,須八味丸以補腎火。

白話文:

小便不順暢有三种原因,不能一概而论。一是津液渗漏到肠胃,导致大便稀泄而小便稀少,应以分利治疗;二是热气积聚在下焦,导致津液无法流通,应以渗泄治疗;三是脾胃气滞,无法通畅水道输送津液到膀胱而转化为小便,应以顺气方法帮助津液转化排出。

治疗便秘也有三种方法:一是肺部干燥无法生津,应使用二苓、泽泻的甘淡之性来泻肺生津;二是脾脏湿气重无法升发精气,应使用白术的苦温之性来燥脾升精;三是膀胱阳气不足无法化气,应使用肉桂的辛热之性来温膀胱化气。使水道通畅,就能止渴、去湿、泄邪热。如果真阴虚损,则需用六味汤补肾水;如果真阳虚损,则需用八味丸补肾火。

至於轉胞喘急欲死,不問男女孕婦產後,急用八味丸料煎飲,緩則不救。或疑桂、附辛熱,不敢輕用,豈知腎氣虛寒,水寒冰凍之義,得熱則流通,舍此更有何物能直達膀胱,而使雪消春水來耶?(陳來章)

熱在上焦氣分,便閉而渴,乃肺中伏熱不能生水,膀胱絕其化源,宜用淡滲之藥,瀉火清金,滋水之化源。熱在下焦血分,便閉而不渴,乃真水不足,膀胱乾涸,無陰則陽無以化,宜用苦寒之藥,滋腎與膀胱之陰,而陽自化,小便自通。(李東垣)

凡癃閉之證,其因有四,最當辨其虛實。有因火邪結聚小腸膀胱者,此以水泉乾涸,而氣門熱閉不通也。有因熱居肝腎者,則或以敗精,或以槁血,阻塞水道而不通也。若此者,本非無水之證,不過壅閉而然。病因有餘,可清可利,是皆癃閉之輕證也。惟是氣閉之證,則為危候。

白話文:

如果遇到呼吸急促、快要死掉的情況,不論男女,也不管是孕婦還是產婦,都要馬上服用八味丸煎煮後喝下,如果拖延時間就沒救了。有些人可能擔心桂枝、附子辛熱,不敢輕易使用,但他們不明白腎氣虛寒,就像冰塊凍住了一樣,需要熱才能融化流通。除了這些藥材,還有什麼藥物能直接到達膀胱,讓寒氣消融,春水般的小便流出來呢?

如果熱在上焦氣分,出現便秘口渴,是因為肺中積熱不能生水,膀胱缺乏水源而無法排泄,應該使用清淡滲透的藥物,瀉火清金,滋養水源。如果熱在下焦血分,便秘但不口渴,是因為真水不足,膀胱乾燥,沒有陰液,陽氣就無法化水,應該使用苦寒的藥物,滋養腎臟和膀胱的陰液,陽氣自然就會化水,小便就會通暢。

所有尿閉的病症,原因有四,最重要的是辨別虛實。一種是火邪積聚在小腸膀胱,導致水源枯竭,氣門熱閉不通。另一種是熱氣滯留在肝腎,導致精液衰敗或血瘀阻塞水道,無法通暢。這兩種情況其實都不是真的沒有水,只是阻塞不通而已。由於病因是過多,可以清熱利水,都是輕症。只有氣閉的情況,才是危重的症狀。

然氣閉之義有二:有氣實而閉者,有氣虛而閉者。夫膀胱為藏水之腑,而水之入也由氣以化水,故有氣斯有水;水之出也由水以達氣,故有水始有溺。《經》曰:氣化則能出矣。蓋有化而入,而後有化而出,無化而出,必無化而入也,是以其入其出,皆由氣化,此即本《經》氣化之義,非單以出者言氣化也。然則水中有氣,氣即水也;氣中有水,水即氣也。

凡病氣虛而閉者,必以真陽下竭,元海無根,水火不交,陰陽痞隔。所以氣自氣而氣不化水,水自水而水蓄不行。氣不化水,則水腑枯竭者有之;水蓄不行,則浸漬腐敗者有之。氣既不能化,而欲強為通利,果能行乎?陰中已無陽,而再用苦寒,能無甚乎?至若氣實而閉者,不過肝強氣逆,移礙膀胱,或破其氣,或通其滯,或提其陷而壅者自去。此治實者無難,而治虛者必得其化,為不易也。

白話文:

氣閉的原因分為兩種:一種是氣實而閉,另一種是氣虛而閉。膀胱是儲藏水分的器官,水進入膀胱是靠氣化為水,所以有氣就有水;水排出膀胱是靠水到達氣,所以有水才能排尿。《經》書上說:氣化了就能排出來。意思是說,水要進入膀胱需要氣化,排出膀胱也需要氣化,沒有氣化就無法排出,也就不會進入。因此,水的進出都依賴氣化,這就是《經》書中所說的氣化,不只是單指排出的過程。所以,水中含有氣,氣就是水;氣中含有水,水就是氣。

凡是氣虛而閉的病症,一定是真陽衰竭,元氣無根,水火不交,陰陽隔絕。導致氣無法化為水,水無法順利運行。氣無法化為水,就會導致膀胱枯竭;水無法順利運行,就會積聚腐敗。氣虛無法化水,還想要强行通利,真的能行得通嗎?陰虛中已經沒有陽氣,再用寒涼藥物,豈不更加嚴重?至於氣實而閉的病症,不過是肝氣過盛,逆流阻礙膀胱,可以疏泄肝氣,或通利阻塞,或提昇下陷,就能解除阻塞。治療氣實比較容易,而治療氣虛就必須要掌握氣化的原則,才是真正的解決之道。

(《景岳全書》)

主五液者,腎也。腎氣虛而受擾,則無力以化液,而邪火遂乘襲之,以致溲少澀滯。標熱雖由膀胱,本虛實在於腎。宜補腎以益其虛,而從溫以化其氣,則腎源有滋,小水自利,以此驗腎氣之來復也。○水雖滲於膀胱,而泌別之者小腸也。小腸有熱,能移及膀胱,小腸為火腑,而本之於心,但使心氣通,則小腸之火自降,無熱可移,源澄而流自清也。(程郊倩)

陰虛小便短少,澀滯癃閉,不可見有實勢,便用利藥,此由下焦元陰之氣衰弱,不能運化故也。宜大補元陰,其溺自通。若氣虛與痰隔中焦,氣滯於下及濕熱而然者,不在此例。(羅赤誠)

白話文:

腎主宰著人體的五液,腎氣虛弱受損,便無力化解體液,導致邪火乘虛而入,造成小便量少、排尿不暢。表面上是膀胱有熱,但根本原因在於腎虛。應補腎以增強腎氣,溫和調理使其恢復活力,腎源充足,小便自然暢通,由此可驗證腎氣的恢復。雖然水份滲入膀胱,但小腸負責泌別。小腸有熱,會蔓延至膀胱,小腸屬火腑,源於心臟,只要心氣通暢,小腸之火自然下降,無熱可移,源頭清澈,小便自然清利。

陰虛導致小便量少、排尿不暢,癃閉不通,並無實證,切不可使用利尿藥物,這是由於下焦元陰氣衰弱,無法運化所致。應大力補益元陰,小便自然暢通。如果因氣虛、痰阻中焦,氣滯於下,或濕熱所致,則不在此列。

用補中益氣湯,小便不利加牛膝。用六味地黃丸,小便不利加車前。(周慎齋)

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氣化則能出矣。何謂氣化?津液乃氣所化也。蓋飲入於胃,遊溢精氣,上輸於脾,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,水精四布,五經並行。譬之蒸物,湯氣上熏釜甑,遂有液而下滴,此脾氣熏蒸肺葉,所以遂能通調水道而輸膀胱也。

故小便不通之證,審系氣虛而水涸者,利之益甚,須以大劑人參少佐升麻,則陽升陰降,地氣上為云,天氣下為雨,自然通利矣。○丹溪云:小便不通,有屬氣虛、血虛,有屬實熱、痰氣閉塞,皆宜吐之以提其氣,氣升則水自降。蓋氣承載其水者也。氣虛用參、朮、升麻等,先服後吐;血虛用四物湯,或芎歸湯,先服後吐;痰多用二陳湯,先服後探吐之;痰氣閉塞,用二陳湯加香附、木通,先服後探吐之。或問以吐法通小便,理將安在?曰:取其氣化而已。

白話文:

治療小便不利,如果使用補中益氣湯,可以加牛膝;如果使用六味地黃丸,可以加車前。膀胱就像身體的首都,負責儲藏津液,當津液經過氣化就能排出。所謂氣化,就是津液轉化成氣的過程。喝下去的水進入胃,精氣遊走並向上輸送到脾,脾氣散發精氣,向上歸於肺,肺再調節水液,向下輸送到膀胱,水精就分布到全身,流經五臟六腑。就像蒸東西一樣,蒸汽向上熏蒸鍋蓋,然後就會有水滴向下滴落,這就是脾氣熏蒸肺葉,所以能調節水液輸送到膀胱。

因此,小便不通,如果確診是氣虛導致水液枯竭,用補氣的方法治療效果最好,需要用大量人參,少加升麻,這樣陽氣上升,陰氣下降,地氣上升如同雲霧,天氣下降如同下雨,自然就會通利。丹溪先生說,小便不通,有的是氣虛、血虛,有的是實熱、痰氣阻塞,這些情況都需要用吐法來提氣,氣上升,水自然下降,因為氣是承載水的。氣虛就用人參、白朮、升麻等藥,先服用後再吐;血虛就用四物湯,或者芎歸湯,先服用後再吐;痰多就用二陳湯,先服用後探吐;痰氣阻塞,就用二陳湯加香附、木通,先服用後探吐。有人可能會問,用吐法治療小便不通,道理是什麼?答案是:取其氣化而已。

(《證治準繩》)

《經》云:至陰虛,天氣絕;至陽盛,地氣不足。夫腎肝在下,地道也;心肺在上,天道也;脾胃居中,氣交之分也。故天之陽絕而不安於地者,則白露不下;在上之陽不交於陰,則在下之陰無以為化,水道其能出乎?此上焦之氣化也。仲景曰:衛氣行,則小便宣通。又曰:脾病則九竅不通,此中焦之氣化也。

東垣云:在下之陰虛,在上之陽盛,致腎氣不化,必宣其陽而舉之,則陰可得而平也。故丹溪曰:吾以吐法通小便,譬如滴水之器,上竅閉則下竅無以自通,必上竅開而下竅之水出焉。然升提止可施於涓滴不通者,若溺澀短少,或淋漓作痛者,非所宜也。由《經》言及諸論觀之,未有不主於氣化者,不審乎此,轉行疏利之劑求功,多見其不知量也。(《張氏醫通》)

白話文:

古籍記載,極陰虛弱,天之氣息便會消亡;極陽亢盛,地之氣息則不足。腎和肝在下,屬地之道;心和肺在上,屬天道;脾和胃居中,為氣交匯之處。因此,天之陽氣消亡而不能安定在地,就如同白露不降;上焦之陽氣不能與陰氣交合,下焦之陰氣便無以為化,水道又怎能暢通呢?這就是上焦氣化的道理。張仲景說:「衛氣運行,則小便通暢。」又說:「脾病則九竅不通」,這便是中焦氣化的道理。

東垣大師認為,下焦陰氣虛弱,上焦陽氣亢盛,導致腎氣不能化生,必須宣發陽氣而舉之,才能使陰氣恢復平衡。因此,丹溪大師說:「我用吐法通利小便,就像滴水的器皿,上竅閉塞,下竅就無法通暢,必須先開通上竅,才能使下竅的水流出來。」然而,升提之法只適用於涓滴不通者,若小便澀滯短少,或淋漓作痛,則不宜使用。從經文和諸多論述來看,無不以氣化為核心,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,就盲目使用疏利之藥,效果往往不佳,甚至會不知輕重。

氣虛而小便不通者:《經》曰:膀胱者,津液藏焉,氣化則能出矣。氣虛則不能化,故不通也。血虛而小便不通者:蓋血即津液之屬,血虛即津液乾燥而溺道不利,故不通也。此與痰氣閉結於下者,虛實之情不同。丹溪皆用吐法,乃急則治其標也。然氣虛血虛,以虛為本,虛則必補之而後可。

夫以參、朮、四物調其真氣而吐之,誠可以通其溺,而其本之虛,豈參、朮、四物頃刻下咽,遂能補益之耶?吾恐病根猶在,不久必復作矣。愚意以為若果氣虛血虛,必用補氣補血之藥,使其氣盛而施化,血生而津潤,其便自通,不必探吐可也。果宜吐者,必須先吐,俟其溺通,繼服補劑,庶可平復,非如痰氣閉結者但吐之而可已。

白話文:

如果一個人氣虛導致小便不通,這是因為膀胱是儲存津液的地方,依靠氣化才能排出。氣虛則氣化能力不足,所以小便不通。如果一個人血虛導致小便不通,這是因為血液屬於津液的一種,血虛就代表津液乾燥,導致排尿管道不暢通,所以小便不通。這跟痰氣阻塞在下腹部導致小便不通的情況不同,屬於虛實不同的狀態。丹溪先生用吐法來治療,是急病治標的方法。但是氣虛血虛,根本在於虛,虛弱就一定要補,才能治癒。

用人參、白朮、四物湯等藥物來調補真氣,然後再用吐法,確實可以通暢小便,但是氣虛血虛的根本問題,難道人參、白朮、四物湯一吞下就能馬上補益嗎?我擔心病根還在,不久之後就會復發。我認為,如果真的是氣虛血虛,就應該用補氣補血的藥物,讓氣旺盛起來,才能正常運化,讓血增加,才能滋潤管道,自然就會通暢,不用吐法就能解決。如果真的需要吐法,就必須先吐,待小便通暢之後,再服用補藥,才能徹底治癒,不像痰氣阻塞導致小便不通,只要吐掉痰氣就行了。

此丹溪未盡之意,予故表而出之。(《醫學統旨》)

不禁頻數

《靈樞》言:手太陰之別名曰列缺,其病虛則欠缺,小便遺數。肺為上焦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,腎上連肺,兩臟是子母也,母虛子亦虛。東垣云:小便遺失,肺金虛也。以參、耆補之,不愈,當責之腎。《經》曰:膀胱不約為遺溺。仲景云:下焦不歸則遺溲。蓋下焦在膀胱上口,主分別清濁。

下焦不歸,其部不能約制溲便,故遺溺。大抵天暖衣厚則多汗,天冷衣薄則多溺。至於不禁,虛寒之甚,非八味丸不效,如菟絲子丸、鹿茸散、二氣丸,俱可選用。(《趙氏醫貫》)

白話文:

丹溪先生沒有說完的意思,我特地把它說出來。手太陰經的別名叫做列缺,如果它虛弱,就會出現小便頻數的現象。肺是上焦,負責調節水液,將水液下輸膀胱,腎上連接肺,兩者是母子關係,母親虛弱,兒子也會虛弱。東垣先生說,小便失禁是肺金虛弱導致的,用人參、黃耆補肺,如果沒有效果,就要責怪腎臟了。經書說:膀胱不收縮就會出現遺尿。仲景先生說:下焦不能收斂就會出現遺尿。因為下焦位於膀胱上口,負責分清濁。下焦不能收斂,它所管轄的部位就不能收縮尿液和糞便,就會出現遺尿。總之,天氣暖和穿衣服厚就容易出汗,天氣寒冷穿衣服薄就容易小便頻數。至於完全無法控制小便,是因為虛寒太嚴重,必須要服用八味丸才能有效,像菟絲子丸、鹿茸散、二氣丸,都可以選用。

小便頻數者,只是裡氣不守,頻而復少,五液虛而注下,此精氣、津液、血脈內奪之病,莫謂點滴無多,不成臟腑之漏卮也,其責不僅玉關。直從十全大補湯,補氣還神,補神還精。固知斷鰲以補地者,須是煉石以補天也。(程郊倩)

人之漩溺,藉心腎二氣之傳送。蓋心與小腸為表裡,腎與膀胱為表裡,若心腎氣衰,陽道不運,則傳送失度,必有遺溺失禁之患,治宜溫補下元,清心寡慾。(薛立齋)

按:遺溺,遺失也。夢中遺失,醒而後覺,童稚多有之,大人少有也。夫童稚陽氣尚微,不甚約束,好動而魂遊,故夜多遺失。古方多用暖藥,乃溫養陽氣之意。曾見數人,二、三十歲猶遺失不止,後皆無子,洵非下元虛寒所至與?(孫一奎)

白話文:

尿頻的人,是因為身體內氣不足,無法固守,導致尿液頻繁且量少,五臟六腑的精氣、津液、血脈都被牽引而下,這屬於精氣、津液、血脈內虛奪精之病,不要以為只是點滴的失漏,其實它已造成臟腑的虧損,責任不只在於膀胱。治療要從十全大補湯入手,補氣養神,補神益精,就像用煉石來補天一樣,要用補益的方法來彌補身體的不足。

人之所以會尿失禁,是因為心腎之氣失調。心和小腸互為表裡,腎和膀胱互為表裡,如果心腎之氣衰弱,陽氣運行不暢,就會導致傳輸失衡,出現尿失禁的問題。治療方法應該溫補下元,清心寡慾。

遺失是指夢中或睡夢中漏尿。孩童因陽氣不足,控制力差,好動且魂魄容易游離,所以常在夜間漏尿。古方多用溫暖藥物,就是為了溫養陽氣。我曾見過一些二十、三十歲的成年人仍然有漏尿問題,而且後來都没有孩子,这确实是下元虛寒所致。

睡則遺尿,責之腎虛。所以嬰兒脬氣未固,老人下元不足,多有此證。在嬰兒挾熱者居多,在老人挾寒者居多。治宜大菟絲子丸,豬脬煎湯送下。(《醫學六要》)

熱甚,客於足厥陰之經,廷孔鬱結,則神無所依,故漩溺遺失,不能收禁也。(《原病式》)

凡人患陰虛之病而小便頻數者,此由相火暗動故也,勿以為虛寒而用參、耆、桂、附,只宜大補真陰,其便自調。(羅赤誠)

小便不禁或頻數,古方多以為寒,而用溫澀之藥,殊不知此證陰虛屬熱者居多。蓋火邪妄動,水不得安,故不能收禁而頻數也。是以老人多頻數者,由於膀胱血少,陽火偏旺也。治法宜滋腎之真陰,補膀胱津液為主,佐以收澀之劑,六味丸加麥冬、五味子之類,不可用溫藥也。(王節齋)

白話文:

睡覺時會尿床,這是腎虛的表現。因此,嬰兒膀胱氣虛弱,老人腎氣不足,都容易出現這種情況。嬰兒大多是熱證,老人大多是寒證。可以用大菟絲子丸和豬膀胱煎湯服用。

熱氣過盛,入侵足厥陰經,導致會陰處氣血鬱結,神氣無所依附,所以容易出現尿失禁、不能控制排尿的情況。

如果一個人患有陰虛的疾病,並且小便頻繁,這是因為相火暗動引起的。不要誤認為是虛寒而使用人參、黃耆、桂枝、附子等溫補藥物,應該主要補益真陰,小便自然就會恢復正常。

小便失禁或頻數,古方大多認為是寒症,而使用溫熱收澀的藥物,其實這種情況大多是陰虛屬熱。這是因為火邪妄動,水氣不安定,所以不能控制排尿而頻數。因此,老年人小便頻數大多是因為膀胱血少、陽火偏旺。治療方法應該以滋補腎臟的真陰、補益膀胱津液為主,輔以收澀之劑,可以服用六味丸加上麥冬、五味子等藥物,不可使用溫熱藥物。

按:節齋此論,亦是概言老人下元虛憊,氣弱不能乘載其水,故頻數不禁。必如河間、節齋所云,癃閉已主於熱,不禁又主於熱,是無虛寒之證也,何古有溫補之法,《經》有寒虛之文耶?不若以小便頻而清白長者為寒,頻而黃赤澀者為熱,及脈之洪數、有力無力、或滑或澀而參驗之,始無差誤。○不禁,謂無禁約,小便多而頻,不計遍數也。

按:《經》云:水泉不止者,膀胱不藏也。其證有濕熱,有下元虛憊。數而少者為熱,數而多者為虛,老人多有此證。蓋因陽氣衰微,不能約束。歷見數人,卒皆不救,由其不能攝養而神氣耗散故也。古謂不通為熱,不禁為寒,乃心腎氣弱,陽道衰冷而傳化失度,法當溫補,養其神,堅其腎,神完腎固,膀胱氣充,自可約束矣。(《赤水玄珠》)

白話文:

古代醫學認為老年人下半身虛弱,氣力不足以控制水分,因此容易頻尿。然而,如果頻尿是因為膀胱閉塞,或尿液不受控制,這通常是熱症,而非虛寒。因此,古人提出的溫補方法並不完全適用。我們應該根據尿液的顏色和清澈度,以及脈象來判斷是寒症還是熱症。例如,如果尿液清澈、排尿頻繁,可能是寒症;如果尿液黃濁、排尿頻繁,可能是熱症。此外,脈象的強弱、滑澀等也能幫助我們判斷。

《經》中提到,尿液不停地流出,表示膀胱無法儲存尿液。這種情況可能是濕熱或下半身虛弱所致。排尿頻繁但尿量少者為熱症,排尿頻繁且尿量多者為虛症。老年人常有這種情況,是因為陽氣衰退,無法控制水分。許多人因此去世,原因是無法調節身體機能,導致精神氣力消耗殆盡。古人認為,尿路不通為熱症,尿液不受控制為寒症。實際上是心腎氣虛,陽氣衰弱,導致代謝失調。因此,應該採用溫補方法,滋養精神,強健腎臟。精神充足、腎臟強健,膀胱就會有充足的氣力,自然就能控制尿液了。

遺溺,因上焦虛者:宜補肺氣;下焦虛者,宜固膀胱;挾寒者:壯命門陽氣,兼以固澀,挾熱者:補腎膀胱陰血,佐以瀉火。(《證治匯補》)

溺黃赤

小便黃赤,有寒、熱、虛、實之別。《經》云:諸病水液渾濁,皆屬於熱。宜黃柏、知母治之。此熱證也。又云:尺澀,足脛逆冷,小便赤。宜服附子四逆湯。此寒證也。又云:胃足陽明之脈盛,則身已前皆熱,消穀善飢,溺色黃。宜降胃火。又云:肝熱病者,小便先黃。宜降肝火。

此實證也。又云:肺手太陰之脈氣虛,則肩背痛而寒,少氣不足以息,溺色變。宜補中益氣湯以補肺氣。冬脈者腎也,冬脈不及,則令人䏚中清,脊中痛,小便變。宜地黃丸以助腎氣。此虛證也。(《證治準繩》)

白話文:

遺尿,是因為上焦虛弱造成的,就應該補肺氣;若是下焦虛弱,就應該固攝膀胱;如果伴隨寒症,就應該溫補命門陽氣,並兼顧固澀止遺;如果伴隨熱症,就應該補腎膀胱陰血,並輔以清熱瀉火。

小便顏色黃赤,有寒、熱、虛、實之分。《內經》說:「所有疾病導致水液混濁的,都屬於熱症。」這時應該用黃柏、知母來治療。這就是熱證。又說:「尺脈沉澀,足脛部逆冷,小便赤色」,這時應該服用附子四逆湯。這就是寒證。又說:「胃足陽明經脈旺盛,則身體前側都感到熱,食慾旺盛,小便顏色黃」,這時應該降胃火。又說:「肝火旺盛的人,小便會先變黃」,這時應該降肝火。

這些都是實證。又說:「肺手太陰經脈氣虛,則肩背疼痛且怕冷,氣短不足以呼吸,小便顏色改變」,這時應該服用補中益氣湯來補肺氣。冬脈屬腎,冬脈不足,就會導致腰部虛冷,脊柱疼痛,小便異常,這時應該服用地黃丸來助腎氣。這些都是虛證。

凡小便,人但見其黃,便謂是火,不知人逢勞倦,小水即黃;焦思多慮,小水亦黃;瀉痢不期,小水亦黃;酒色傷陰,小水亦黃。使非有淋痛熱證相兼,不可因黃便謂之火,余見逼枯汁斃人者多矣。《經》曰:中氣不足,溲便為之變。義可知也。(張景岳)

脈候

便血則芤,數則赤黃,實脈癃閉,熱在膀胱。(《脈訣》)

選案

王善夫病小便不通,漸成中滿,腹堅如石,腿裂出水,夜不得睡,不能飲食。請予診治,歸而至旦不寐,因記《素問》云:無陽則陰無以生,無陰則陽無以化。又云: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氣化則能出。凡病癃秘,是無陰則陽無以化也。此因膏粱積熱,損傷腎水,火又逆上而為嘔噦,關格之證悉具,死在旦夕矣。

白話文:

尿液顏色發黃,人們就認為是火氣旺盛,其實不然。勞累過度、思慮過度、腹瀉、縱欲都會導致尿液變黃。若非伴隨尿痛、發熱等症狀,不應單憑尿液顏色就認定是火氣旺盛,否則會因誤治而導致患者死亡。《內經》說:「中氣不足,溲便為之變。」道理在此。

尿血則脈象虛浮,脈搏數則尿液發黃,脈象實則尿閉,熱在膀胱。

王善夫患小便不通,腹部逐漸脹滿,腹部堅硬如石,腿部出現水腫,夜間無法入睡,無法進食。我診斷後,回家後一夜未眠,想起《素問》中說:「無陽則陰無以生,無陰則陽無以化。」又說:「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氣化則能出。」凡是患尿閉的,都是因為陰虛導致陽氣無法化生。王善夫是因過食肥甘厚味,積聚熱邪,損傷腎水,火氣逆上而導致嘔吐,所有關格證候都出現了,性命危在旦夕。

遂處大苦寒之劑,黃柏、知母各一兩,桂一錢為引,服藥須臾,前陰如刀刺火燒,溺如瀑泉,腫脹遂消。此證一在上焦氣分而渴,一在下焦血分而不渴,二者之殊,至易辨耳。(李東垣)

馬參政父年八旬,初患小便短澀,因服藥分利太過,遂致閉塞,涓滴不出。予以飲食傷其胃氣,陷於下焦,乃用補中益氣湯,一服小便即通。因先多服利藥,損其腎氣,遂致通後遺尿不止,復用八味丸補其腎氣乃已。(朱丹溪)

姚公懋之室患遺尿,醫謂腎虛,用補腎之劑,三年未效。予與補中益氣湯加山藥、山萸、桑螵蛸,四劑全愈。(程華仲)

白話文:

於是使用大苦寒的藥物,黃柏、知母各一兩,桂皮一錢引導藥性,服藥後不久,陰部如同刀刺火燒般疼痛,小便如同瀑布般奔涌而出,腫脹也消退了。這種病症,一種是上焦氣分引發的口渴,一種是下焦血分引發的無渴,這兩種病症的區別,非常容易辨別。

馬參政的父親年紀八十歲,最初患有小便短澀的毛病,因為服用利尿藥物過量,導致小便完全閉塞,一滴也排不出來。我判斷是飲食傷了脾胃之氣,導致氣血陷於下焦,於是使用補中益氣湯,服用一劑之後小便就通了。由於之前服用了大量的利尿藥物,損傷了腎氣,導致小便通了之後仍然止不住,於是又使用八味丸補益腎氣,才得以痊癒。

姚公懋的妻子患有遺尿症,醫生認為是腎虛,使用了補腎藥物,三年都沒有效果。我給她開了補中益氣湯,加入山藥、山萸肉、桑螵蛸,四劑就完全治癒了。

葉茂卿乃郎出痘,未大成漿,其殼甚薄;兩月後,尚有著肉不脫者;一夕腹痛,大叫而絕。余取梨汁入溫湯灌之,少蘇;遂以黃芩二兩煎湯加梨汁與服,痛止。令制膏子藥頻服,不聽。其後忽肚大無倫,一夕痛叫,小腸突出臍外五寸,交紐各二寸半,如竹節壺頂狀;莖物絞摺長八、九寸,明亮如燈籠,外證從來不經聞見。

余以知之素審,仍為治之,以黃芩、阿膠二味,日進十餘劑,三日後始得小水,五日後水道清利,臍收腫縮而愈。夫人一身之氣,全關於肺,肺清則氣行,肺濁則氣壅。肺主皮毛,痘不成漿,肺熱而津不行也。殼著於肉,名曰甲錯;甲錯者,多生肺癰;癰者壅也,豈非肺氣壅而然與?腹痛叫絕者,壅之甚也,壅甚則並水道亦閉,是以其氣橫行於臍中,而小腸且為突出。至於外腎弛長,尤其剩事矣。

白話文:

葉茂卿的孩子得天花,還沒完全化膿,而且痘殼很薄。兩個月後,仍有一些痘殼沒有脫落,還在肉裡。有一天晚上他突然肚子痛,大聲叫喊就昏迷了。我用梨汁加入溫水灌他,他稍微醒過來;接著我用黃芩兩兩煎湯,加入梨汁給他喝,疼痛就止住了。我叫他服用膏子藥,但他不聽。之後他的肚子突然異常腫大,又痛得大叫,小腸從肚臍突出五寸,並且打結成兩個二寸半的節,看起來像竹節壺的頂部;腸子扭曲摺疊,長達八九寸,明亮得像燈籠一樣,這在醫學史上從未見過。

我根據我多年的經驗判斷,仍然繼續治療他。我用黃芩、阿膠這兩種藥材,每天服用十多劑,三天後他終於開始排尿,五天後尿液變得清澈,肚臍也消腫縮小,病就痊癒了。人體的氣都與肺有關,肺氣清淨,氣血才能正常運行,肺氣濁塞,氣血就會停滯。肺主皮毛,天花不能化膿,就是因為肺熱導致津液無法運行了。痘殼粘在肉上,叫做甲錯;甲錯的人,大多會生肺癰;肺癰就是氣血停滯,這難道不是因為肺氣壅塞造成的嗎?肚子痛得昏迷,就是氣血停滯得很厲害,氣血停滯厲害,就會連水道也阻塞,所以他的氣血橫行在肚臍裡,導致小腸突出。至於外腎鬆弛延長,那就更不值一提了。

吾用黃芩、阿膠清肺之熱,潤肺之燥,治其源也。氣行而壅自通,源澄斯流清矣。緣病已造極中之極,惟單味多用,可以下行,取效捷耳。(喻嘉言)

一婦少腹腫大如瓜,小便秘而不通,此轉胞病也。以補中益氣湯衝入韭菜汁一小杯,服訖,令患者橫臥床上,選力婦以患者兩膝彎架於肩上,將下身虛空,提起搖擺數四,俾尿胞倒上,徐徐放下,去衣不及,小便射出,熱如湯,黑如墨,頃刻盈盆,腹腫立消。後遇數人,皆以此法治愈。

一人小便不通十日,服五苓、八正等方,俱不效;仰臥於床,腹大如箕,脹痛難當,診脈遲而有力。此冷閉也,由於風寒冷氣,結塞下焦,留於膀胱故耳。治用薑、附、檳榔、牛膝、枳實、青皮、烏藥、赤苓、車前子,藥進片時,腹內喧響,溲如湧泉,腹消而起。

白話文:

我使用黃芩、阿膠來清肺的熱氣,滋潤肺部的乾燥,從根源上治療。氣流通暢,阻塞自然就會消失,源頭清澈,流出的也自然清淨。因為病情已經發展到極度嚴重的程度,只有單味藥物大量使用,才能向下運行,快速見效。

一位婦女下腹部腫大如同西瓜,小便閉塞不通,這是轉胞病。用補中益氣湯加入韭菜汁一小杯,服下後,讓患者側臥在床上,找個力氣大的婦女將患者的雙膝彎曲架在肩上,讓下半身懸空,抬起搖擺幾下,使膀胱倒轉,慢慢放下,還沒來得及穿衣服,小便就噴射而出,熱如湯水,黑如墨汁,頃刻間就裝滿了盆,腹腫立刻消失。後來遇到好幾個人,都用這種方法治好了。

有一個人小便不通十天,服用了五苓散、八正散等方劑,都沒有效果;仰臥在床上,腹部大如簸箕,脹痛難忍,把脈遲緩有力。這是冷閉,由於風寒濕氣凝結在小腹,停留在膀胱造成的。治療要用薑、附子、檳榔、牛膝、枳實、青皮、烏藥、赤苓、車前子等藥物,藥物進入身體一會兒,腹部就發出響聲,小便像泉水一樣涌出,肚子消腫,人也站起來了。

附方

敷臍方,治小便不通,腹脹如鼓。用大螺一枚,鹽半匕,搗敷臍下一寸三分,以帛縛之即通。

熨臍方,用蔥三斤,切碎炒熱,布包熨小肚,小便立通。分作二包替換。○又炒鹽半斤,囊盛熨臍下亦通。

熏洗法,治氣閉小便不通,脹急危殆。用皂角、蔥頭、王不留行各數兩,煎湯一盆,令病者坐浸其中,熏洗下體,熱氣內達,壅滯自通。婦人用蔥數莖塞陰中,外加熏洗,其通尤速。

又法,治敗精幹血,溺孔結垢,阻塞水道,小便脹急不通。令病人仰臥,用翎筒插入馬口,以水銀一、二錢灌入,以手輕輕導之,諸塞皆通。水銀仍隨溺出,毫無傷礙。

白話文:

【附方】

  1. 膠敷臍方:用於治療小便不通,腹部膨脹如鼓狀。方法是取一枚大螺殼,加入半匙鹽,搗碎後敷在臍下一寸三分處,然後用布綁住,這樣就能使小便順暢。

  2. 熱熨臍方:使用三斤蔥,切碎後炒熱,用布包裹後熨在小腹部位,可立即使小便通暢。可以分成兩包交替使用。另外,也可以將半斤炒鹽裝袋後,熨在臍下部位,也有相同的效果。

  3. 熱燻洗法:用於治療因氣流受阻導致的小便不通,腹部緊張且危急的情況。方法是取皁角、蔥頭、王不留行等數兩,加水煎煮成一盆湯,讓患者坐在湯中薰蒸清洗下部,熱氣進入體內,堵塞物自然通暢。對於女性,可以使用數根蔥塞入陰部,再進行薰蒸清洗,效果更佳迅速。

  4. 另一種方法:用於治療尿道結垢、阻塞尿路,導致小便脹滿不通的情形。讓病人平躺,用翎管插入馬口,將一、二錢的水銀灌入,用手輕柔地導引,所有堵塞都將通暢。水銀會隨著小便排出,對身體沒有任何傷害。

又法,用豬胞一個,胞底穿一小孔,以翎筒安孔內,根底用線繫緊,筒口細杖子堵定,上用蠟封;胞口人氣吹滿,扎定;再用手捻住筒根,揭去蠟封,將翎筒插馬口內,解開根頭,捻氣透入,小便即出。

白話文:

方法是這樣的:取一隻豬的膀胱,將其底部打一小孔,然後將翎管放入孔中,底部用線綁緊。翎管口處用細棍塞住,上面用蠟封好。接著,將人體的氣吹滿在膀胱中,然後固定好。再用手抓住翎管根部,揭開蠟封,將翎管插入馬的口腔中,松開根部,讓氣流透過,馬就會排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