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二·醫學溯源 (3)
卷二·醫學溯源 (3)
1. 辨脈
脈原
脈者幕也,如幕外之人,而欲知幕之內事也。(朱丹溪)
營行脈中,衛行脈外,脈者所以主宰營衛而,不可須臾失也。從月,從永,謂此可永歲月也。古脈字,從血從辰,所以使氣血各依分派,而行經絡也。○折一臂、瞽一目而不夭,脈少變則病患隨之,可不慎哉!(《醫學入門》)
脈乃血派,氣血之先,血之隧道,氣息應焉。其象法地,血之府也,心之合也,皮之部也。資始於腎,資生於胃。陽中之陰,本乎營衛。營者陰血,衛者陽氣。營行脈中,衛行脈外。脈不自行,隨氣而至。氣動脈應。陰陽之義。氣如橐籥,血如波瀾,血脈氣息,上下循環。(崔紫虛)
經絡者。脈之道路。動見者,脈之徵驗。乃營氣之精,專行於經隧而攝乎內外者也。血與氣異體,得脈而同化,衛與營各行,得脈而相應。故脈之中,陰陽統焉。然則脈與血氣,分之為三,可合之為一也,謂營氣即脈可也。(鄒丹源)
脈之動,非筋動也。乃血氣依經而行,衝開道路,往來不息,故如此動。世醫以脈動即筋動,大瘥。如伏脈伏於筋之下,須以指推開筋,切而得之,此亦可以證脈之非筋也。(汪寅谷)
診法
診法常以平旦,陰氣未動,陽氣未散,飲食未進,經脈未盛,絡脈調勻,氣血未亂,故乃可診有過之脈。○持脈有道,虛靜為保。(《素問》)
如臨深淵,如望浮雲,胸中了了,指下難明。(扁鵲)
初持脈時,令仰其掌,掌後高骨,是謂關上。關前為陽,關後為陰,陽寸陰尺,先後推尋。(崔紫虛)
初學切脈,覆藥羅畫三部於絹上,教者襯以琴絃,驗弦,以小粟驗滑,以刮竹痕驗澀,以截蔥管驗芤,以敗絮驗濡。令學者輕重按之,消息尋取,會意指法,久久自真。(韓飛霞)
人之形體,各有不同,則脈之來去,因之亦異,不可執一說以概病情也。身長之人,下指宜疏,身短之人,下指宜密。北方之人,每見實強;南方之人,恆多軟弱。少壯之脈多大,老年之脈多虛,醉後之脈常數,食後之脈常洪,室女尼姑多濡弱,嬰兒之脈常七至。故《經》曰:形氣相得者生,參伍不調者死。(吳鶴皋)
凡察脈,須識上、下、來、去、至、止六字。不明此六字,則陰陽虛實不別也。上者為陽,來者為陽,至者為陽;下者為陰,去者為陰,止者為陰。上者自尺部上於寸口,陽生於陰也;下者自寸口下於尺部,陰生於陽也。來者自骨肉之分,而出於皮膚之際,氣之升也;去者自皮膚之際,而還於骨肉之分,氣之降也。應日至,息日止也。
○診脈之道,須調平自己氣息。男左女右,先以中指定得關位,卻齊下前後二指。初輕按以消息之,次中按以消息之,次重按以消息之。然後自寸關至尺,逐部尋按。一呼一吸,脈行四至為率,閏以太息,乃為平脈。其有太過不及,則為病脈。看在何部,即以其部斷之。○診脈之際,病人臂長則疏下指,臂短則密下指。
白話文:
[辨脈]
脈搏就像一層帳幕,想要了解帳幕裡面的事情,就如同在帳幕外的人一樣。(朱丹溪)
營氣在脈管中運行,衛氣在脈管外運行。脈搏是主宰營氣和衛氣的,一刻都不能失去它。古字「脈」從月從永,意思是它能像日月一樣長久運轉。古字「脈」也從血從辰,意思是讓氣血按照各自的軌道,在經絡中運行。折斷一隻手臂、瞎了一隻眼睛還不會夭折,但脈搏稍微出現變化,疾病就會隨之而來,這怎麼能不謹慎呢!(《醫學入門》)
脈搏是血的流動,是氣血的先導,是血的通道,氣息會在這裡反應。脈搏的形狀符合大地的規律,是血的府庫,是心的配合,是皮膚的一部分。脈搏的源頭在腎,生長在胃。它是陽中的陰,本質是營氣和衛氣。營氣是陰血,衛氣是陽氣。營氣在脈管中運行,衛氣在脈管外運行。脈搏不會自己運行,而是隨著氣的到來而到來,氣動脈搏才會跟著跳動。這是陰陽的道理。氣就像風箱,血就像波浪,血脈中的氣息上下循環。(崔紫虛)
經絡是脈搏運行的道路。脈搏的跳動,是脈搏存在的驗證。它是營氣的精華,專門在經絡中運行,並聯繫內外。血和氣本質不同,透過脈搏融為一體,衛氣和營氣各自運行,透過脈搏相互呼應。所以脈搏之中,陰陽統一。因此,脈搏可以分為脈、血、氣三者,但也可以看成一個整體,可以說營氣就是脈。(鄒丹源)
脈搏的跳動,不是筋在動,而是血氣依著經絡運行,衝開道路,來回不停,所以看起來像在跳動。世俗的醫生認為脈搏跳動是筋在動,這是非常錯誤的。例如,伏脈藏在筋的下面,必須用手指推開筋才能摸到,這也可以證明脈搏不是筋在動。(汪寅谷)
[診法]
診脈最好在清晨,此時陰氣還沒開始活動,陽氣還沒消散,還沒進食,經脈氣血還沒充盛,絡脈調勻,氣血沒有混亂,這樣才能診斷出不正常的脈象。《素問》說,診脈要心靜虛無,才能準確。
診脈時,要像身臨深淵一樣謹慎,像觀察浮雲一樣仔細,心中明白,手指下卻難以清楚說明白。(扁鵲)
剛開始摸脈時,讓病人手掌向上,手腕後面的高骨稱為「關」,關前為陽,關後為陰。陽位在寸口,陰位在尺部,要先後仔細摸索。(崔紫虛)
初學切脈時,可以在絹布上畫出寸、關、尺三部,老師在下面墊上琴弦來體會脈的弦脈,用小米來體會滑脈,用刮竹子的痕跡來體會澀脈,用蔥管來體會芤脈,用敗絮來體會濡脈。讓學生輕重按壓,仔細體會,領悟指法,久而久之自然會掌握。(韓飛霞)
每個人的體形都不同,脈搏的來去也會因此不同,不能用一種說法來概括所有病情。身材高的人,手指間距應該放寬;身材矮的人,手指間距應該放窄。北方人,脈象多呈現強實;南方人,脈象多呈現柔軟虛弱。年輕人的脈搏大多較大,老年人的脈搏大多虛弱。喝醉酒後脈搏常跳動較快,飯後脈搏常常洪大。未出嫁的女子和尼姑脈搏多柔軟虛弱,嬰兒的脈搏通常每分鐘跳七次左右。因此《經》說:形體和氣相符合的人健康,不協調的人就會生病。(吳鶴皋)
凡是診察脈象,必須了解上、下、來、去、至、止六個字。不明白這六個字,就無法區分陰陽虛實。「上」為陽,「來」為陽,「至」為陽;「下」為陰,「去」為陰,「止」為陰。「上」是從尺部到寸口,是陽氣從陰氣中產生。「下」是從寸口到尺部,是陰氣從陽氣中產生。「來」是從肌肉深處來到皮膚表面,是氣的上升;「去」是從皮膚表面回到肌肉深處,是氣的下降。脈搏跳動應與呼吸一致,停止也應與呼吸一致。
診脈的道理,首先要調整好自己的呼吸。男子診左手脈,女子診右手脈,先用中指找到關的位置,然後讓食指和無名指齊平地放在關的前後。先輕按,體會脈象,再中等力度按,體會脈象,最後重按,體會脈象。然後從寸、關到尺,逐部摸索。一次呼吸間,脈搏跳動四次左右為正常,中間穿插一次深呼吸,這是平和的脈象。如果快慢超過或不足,就是病脈。看病脈出現在哪個部位,就根據這個部位來判斷病情。診脈時,病人的手臂長,手指間距應該放寬;手臂短,手指間距應該放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