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三·傷寒提鉤 (3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·傷寒提鉤 (38)

1. 傷寒

盜汗者,謂睡而汗出也。雜病盜汗,責其陰虛;傷寒盜汗,由邪在半表半裡使然也。《論》曰:太陽病,脈浮而動數,頭痛發熱,微盜汗出,反惡寒者,表未解也。又陽明裡實而脈浮者,必盜汗。又三陽合病,目合則汗。是知盜汗邪在半表半裡之間,而悉屬和解明矣。(《證治準繩》)

頭汗

頭汗出有數種:如發黃,頭汗出者,熱不得越而上泄也;背強惡寒,頭汗出者,寒濕客搏經絡也;下血譫語,頭汗出者,熱入血室也;虛煩懊憹,頭汗出者,邪客胸中,熏發於上也;水結胸,頭汗出者,水氣停蓄不得外行也;陽微結,與往來寒熱,頭汗出者,邪在半表半裡也;發黃,鼻衄,小便難,頭汗出者,邪風火熱熏灼上炎也。外有二證,又為頭汗出之逆。

《經》云:關格不通,不得尿,頭無汗者生,有汗者死。又濕家下之,頭上汗出微喘,小便利者死,下利不止者亦死。以陽氣上脫故也。(趙以德)

腹滿痛

太陰病腹滿證有三:有次第傳經之邪;有直入本經之邪;有下後內陷之邪。不可不辨也。如腹滿咽乾者,此傳經之陽邪也,法當下之;腹滿而吐,食不下,自利益甚,時腹自痛,若下之必胸下結硬者,此直入本經之陰邪也,法當溫之;如太陽病醫反下之,因而腹滿時痛者,此誤下內陷之邪也,法當用桂枝加芍藥湯,大實痛者,桂枝加大黃湯。(趙以德)

自利

自利者,不經攻下,自然注泄也。傷寒自利多種,有表邪傳裡,裡虛協熱而利;有不應下而下,內虛協熱而利。又三陽合病,皆有自利。太陽陽明合病自利者,為邪在表也,故與葛根湯汗之;太陽少陽合病自利者,為邪在半表半裡也,故與黃芩湯和之;陽明少陽合病自利者,為邪入腑也,故與承氣湯下之。是三者所以異也。

下利何以明其寒熱耶?蓋自利不渴者,屬太陰,以其臟有寒故也;下利慾飲水者,以有熱故也。大便溏,小便自可者,此為有熱;自利,小便色白者,此為有寒。惡寒脈微,自利清穀,此為有寒;發熱後重,泄色黃赤,此為有熱。又自利以身涼脈小為順,身熱脈大為逆。少陰病脈緊,下利脈暴微,手足反溫,脈緊反去者,此為欲解。

下利脈大者為未止,脈微弱數者為欲止,雖發熱不死。又自利有可溫者,理中、白通諸四逆輩。又有利在下焦,溫劑不應者,《經》曰理中者,理中焦。此利在下焦,宜石脂餘糧湯;復不止者,當利其小便。又少陰病,自利清水,色純青,心下必痛,口乾燥與下利,三部脈皆平,按之心下硬,或脈沉而滑,或不欲食而譫語,或瘥後至年月日復發。凡此數者,皆腸胃有積結,而須攻泄。

《經》曰通因通用者是也。又下利雖有表證,不可發汗,以下利為邪氣內攻,走泄津液而胃虛。《經》曰下利不可攻表,汗出必脹滿者是也。大抵五奪之中,下利為甚。《經》曰:下利日十餘行,脈反實者死;發熱,下利,厥不止者死;直視,譫語,下利者死;下利,手足厥冷,無脈,灸之不溫,脈不還者死;少陰病自利,煩躁,不得臥者死。凡此數者,皆邪奪正氣而下脫也。

白話文:

盜汗

所謂盜汗,是指睡著時才出汗。一般雜病引起的盜汗,多半是陰虛所致;而傷寒引起的盜汗,則是因為病邪停留在半表半裡之間。例如,《傷寒論》提到:太陽病,如果脈象浮動且跳動快速,同時頭痛發熱,稍微有盜汗,反而怕冷,這表示病邪還在體表,沒有解除。另外,陽明病如果體內實熱,脈象卻是浮的,也一定會出現盜汗。還有,三陽病同時發作,眼睛閉上就出汗,由此可知,盜汗是因為病邪停留在半表半裡之間,屬於需要調和的病症。

頭汗

頭部出汗有多種情況:如果身體發黃,頭部出汗,表示熱邪無法發散,只能向上發泄;如果背部僵硬怕冷,頭部出汗,表示寒濕侵襲經絡;如果出現便血、說胡話,頭部出汗,表示熱邪侵入血室;如果感到虛煩、心神不寧,頭部出汗,表示病邪侵入胸中,向上熏蒸所致;如果胸腔積水,頭部出汗,表示水氣停滯無法排出;如果體內陽氣虛弱,同時有時怕冷有時發熱,頭部出汗,表示病邪停留在半表半裡;如果身體發黃、流鼻血、小便困難,頭部出汗,表示邪風火熱向上熏蒸所致。此外,還有兩種情況,頭部出汗反而是不好的徵兆。

《內經》說:如果關格不通,無法排尿,頭部沒有汗,表示還有生機;如果有汗,表示情況危急。另外,對於濕氣重的病人,如果用瀉下的藥物,結果出現頭部出汗、輕微喘氣,小便順暢,表示病情嚴重;如果腹瀉不止,也表示病情嚴重,因為這都是陽氣向上脫失的緣故。

腹脹痛

太陰病引起的腹脹有三種情況:一是病邪按順序由其他經脈傳來;二是病邪直接侵入太陰經;三是瀉下後病邪內陷。這三種情況必須加以區別。如果腹脹且咽喉乾燥,這是從其他經脈傳來的陽邪,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;如果腹脹且嘔吐、吃不下東西、腹瀉嚴重、時常腹痛,瀉下後胸部下方會感覺堅硬,這是病邪直接侵入太陰經的陰邪,應該用溫補的方法治療;如果太陽病誤用瀉下的方法,導致腹脹時常疼痛,這是誤用瀉下導致病邪內陷,應該用桂枝加芍藥湯來治療,如果疼痛劇烈,則用桂枝加大黃湯。

腹瀉

所謂腹瀉,是指沒有經過攻下藥物,就自然排泄的情況。傷寒引起的腹瀉有多種情況,有的是體表病邪傳入體內,導致體內虛弱而挾帶熱邪引起的腹瀉;有的是不應該用瀉下藥物卻用了,導致體內虛弱而挾帶熱邪引起的腹瀉。另外,三陽病同時發作,也可能出現腹瀉。太陽病和陽明病同時發作引起的腹瀉,是因為病邪還在體表,所以要用葛根湯來發汗;太陽病和少陽病同時發作引起的腹瀉,是因為病邪在半表半裡之間,所以要用黃芩湯來調和;陽明病和少陽病同時發作引起的腹瀉,是因為病邪進入臟腑,所以要用承氣湯來攻下。這三種情況治療方法不同,必須加以區別。

如何判斷腹瀉是由寒還是熱引起的呢?如果腹瀉卻不口渴,屬於太陰病,因為體內有寒;如果腹瀉想喝水,則是有熱。如果大便稀溏,小便正常,這表示有熱;如果腹瀉且小便顏色發白,則表示有寒。如果怕冷、脈象微弱、腹瀉且拉出未消化的食物,表示有寒;如果發熱、腹瀉時有裏急後重感、大便顏色黃赤,表示有熱。另外,腹瀉時如果身體涼爽、脈象微小,表示情況良好;如果身體發熱、脈象洪大,表示情況不佳。少陰病如果脈象緊張,腹瀉時脈象突然變微弱,手足反而轉溫,脈象由緊變鬆,表示病情即將好轉。

腹瀉時脈象洪大表示病情未止,如果脈象微弱且跳動快速,表示病情即將好轉,即使發熱也不會致命。另外,腹瀉有的情況適合用溫補的方法,例如理中湯、白通湯、四逆湯之類的方劑。如果腹瀉在下焦,溫補劑效果不佳,《內經》說理中湯是治療中焦的,這種情況表示腹瀉在下焦,應該用石脂餘糧湯治療,如果還沒改善,應該利小便。另外,少陰病如果腹瀉拉出清水,顏色純青,心下必然疼痛,口乾與腹瀉並存,三部脈象都正常,按壓心下感覺堅硬,或者脈象沉滑,或者不想吃東西還說胡話,或者病癒後過一段時間又復發,這些情況都表示腸胃有積聚,必須用攻下法來治療。

《內經》說:「通因通用」,就是這種情況。另外,腹瀉雖然有體表症狀,但不能用發汗的方法,因為腹瀉表示病邪向內侵襲,耗損津液,導致胃氣虛弱。《內經》說:腹瀉不能用發汗的方法,發汗一定會腹脹。大抵來說,五種奪去津液的情況中,腹瀉最為嚴重。《內經》說:腹瀉一天十幾次,脈象反而充實的會死亡;發熱、腹瀉、四肢厥冷不止的會死亡;兩眼直視、說胡話、腹瀉的會死亡;腹瀉、手腳冰冷、沒有脈象,用艾灸也不溫暖、脈象不恢復的會死亡;少陰病腹瀉、煩躁不安、無法入睡的會死亡。這些情況都表示邪氣奪取正氣,導致陽氣下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