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三·傷寒提鉤 (39)
卷三·傷寒提鉤 (39)
1. 傷寒
(黃仲理)
三陰俱有下利證:自利不渴者,屬太陰,是臟有寒也;自利渴者,屬少陰,以下焦虛寒,津液不升,故引水自救也;惟厥陰下利屬於熱,以厥陰主肝而司相火,肝旺則氣上撞心,火鬱則熱利下重,《經》云暴注下迫者是矣。(柯韻伯)
咽痛
太陽、陽明,咽痛各一,悉屬陽證。少陰咽痛有六:陽熱四證,治以豬膚湯、甘草湯、桔梗湯、苦酒湯;陰寒二證,治以桂枝幹薑湯、真武湯、四逆湯。厥陰咽痛者一,亦陽證也,治以桔梗湯。夫咽痛皆是陽證,少陰內有二證屬寒者,一以汗多亡陽,一以陰盛格陽也。成氏云:甘草湯,主治少陰熱壅咽痛者;桔梗湯,主治少陰寒熱相搏咽痛者;半夏散,主治少陰客寒挾痰咽痛者。吳氏云:凡陰證咽痛,用以上諸法。
若陽證咽痛,當用甘露飲、元參湯。按:三陰里證咽痛者多,三陽表證咽痛者少。然太陽表寒外束裡熱,少陽里有鬱熱外冒表邪,陽明胃有積熱外冒表邪,皆有咽痛。若無汗惡寒、脈浮緊者,太陽表證為重,宜先散表,羌活沖和湯加甘、桔;陽明裡熱者,用清胃湯加甘、桔;少陽裡熱者,用柴胡清肝飲。(《傷寒大白》)
傷寒他經,皆不言咽痛,惟少陰有咽痛之證,因少陰之脈循喉嚨故也。非大熱,則為大寒,治之一誤,死生立判,不可概為風熱而混治之。(鄭重光)
目不明
問曰:目不明何以是里證?答曰:目為五臟精華之所繫,五臟屬陰,陰居於里,故言在裡。況瞳子屬腎,內熱燔灼,則腎水枯涸,致目不能照物,當急下之以救腎水。(陳養晦)
煩躁
煩為煩擾而煩,躁為憤怒而躁。煩為陽,心病也;躁為陰,腎病也。煩字從火,躁字從足,其理可見。煩則熱輕,躁則熱重。所謂煩躁者,先煩後躁也。其不煩而躁者,陰躁也。有邪氣在表而煩躁者,有邪氣在裡而煩躁者,有因火劫而煩躁者,有陽虛而煩躁者,有陰盛格陽而煩躁者,須審證而治之。(鄭重光)
躁煩與煩躁有別,躁者陰躁,煩者陽煩。躁煩者,言自躁而煩,是陰邪已外逼也;煩躁者,言自煩而躁,是陽氣猶內爭也。其輕重淺深宜審。(程郊倩)
六經皆有煩躁,而少陰更甚者,以真陰之虛也。蓋陽甚則煩,陰極則躁,煩氣屬,躁屬形。煩發於內,躁見於外,是形從氣動也;先躁後煩,是氣為形役也。不躁而煩,是陽和漸回,故可治;不煩而躁,是五臟之陽已竭,惟魄獨居,故死。故少陰以煩為生機,躁為死兆。○煩躁雖六經俱有,而多見於太陽、少陰者,太陽為真陰之標,少陰為真陰之本也。
陰陽之標本,皆從煩躁見;煩躁之虛實,又從陰陽分。如未經汗下而煩躁,屬太陽,是煩為陽盛,躁為陰虛矣;汗下後煩躁,屬少陰,是煩為陽虛,躁為陰竭矣。(柯韻伯)
白話文:
傷寒
(黃仲理)
三陰經都有下痢的症狀:如果是自己拉肚子但不口渴,屬於太陰病,這是因為臟腑有寒氣;如果是自己拉肚子又口渴,屬於少陰病,是因為下焦虛寒,津液無法上升,所以才想喝水自救;只有厥陰病的下痢是屬於熱證,因為厥陰經主管肝臟,而肝臟主導相火,肝火旺盛就會氣往上衝心,火鬱積就會造成熱性下痢,而且腹部會有下墜感,《經》中所說的「暴注下迫」就是這個意思。
(柯韻伯)
咽喉痛
太陽病和陽明病各有一種咽喉痛的症狀,都屬於陽證。少陰病的咽喉痛有六種:其中四種屬於陽熱證,用豬膚湯、甘草湯、桔梗湯、苦酒湯來治療;另外兩種屬於陰寒證,用桂枝乾薑湯、真武湯、四逆湯來治療。厥陰病也有一種咽喉痛,同樣屬於陽證,用桔梗湯來治療。一般來說咽喉痛都是陽證,但少陰病中卻有兩種屬於寒證,一種是因為大量出汗導致陽氣虛脫,另一種是因為陰寒過盛逼迫陽氣外浮。成無己說:甘草湯主要治療少陰熱壅咽痛;桔梗湯主要治療少陰寒熱交錯咽痛;半夏散主要治療少陰外來寒邪挾痰咽痛。吳謙說:凡是陰證的咽喉痛,都用以上這些方法來治療。
如果是陽證的咽喉痛,應該用甘露飲、元參湯來治療。總之,三陰經的裡證咽喉痛比較多,三陽經的表證咽喉痛比較少。但是,太陽病表寒外束卻有裡熱,少陽病裡有鬱熱向外冒出表邪,陽明病胃有積熱向外冒出表邪,這些情況都有可能引起咽喉痛。如果沒有發汗、怕冷、脈搏浮緊等症狀,太陽病的表證比較嚴重,應該先散表,可以用羌活沖和湯加甘草、桔梗;陽明病的裡熱,用清胃湯加甘草、桔梗;少陽病的裡熱,用柴胡清肝飲。
(《傷寒大白》)
傷寒的其他經絡都不會提到咽喉痛,只有少陰病有咽喉痛的症狀,因為少陰經的脈絡循行經過喉嚨。咽喉痛不是大熱就是大寒,如果治療錯誤,生死就在瞬間,不可以都當作風熱來混淆治療。
(鄭重光)
眼睛看不清楚
有人問:眼睛看不清楚為什麼是屬於裡證?回答:眼睛是五臟精華匯聚的地方,五臟屬於陰,陰在內,所以說是裡證。況且瞳孔屬於腎,如果體內有熱邪過盛灼傷,腎水就會枯竭,導致眼睛看不清東西,應該趕緊用瀉下的方法來保住腎水。
(陳養晦)
煩躁
煩是煩悶不安,躁是憤怒煩躁。煩屬於陽證,是心臟的病;躁屬於陰證,是腎臟的病。煩字有火字旁,躁字有足字旁,其中的道理可以看出來。煩是熱比較輕微,躁是熱比較嚴重。所謂的煩躁,是先煩後躁。如果沒有煩的症狀而直接躁動,那就是陰躁。有邪氣在表而煩躁的,有邪氣在裡而煩躁的,有因為火劫導致煩躁的,有因為陽虛而煩躁的,也有因為陰盛格陽而煩躁的,必須仔細辨別證狀來治療。
(鄭重光)
躁煩和煩躁是有區別的,躁煩是陰躁,煩躁是陽煩。躁煩的意思是自己先躁動然後才煩悶,是陰邪已經向外逼迫;煩躁的意思是自己先煩悶然後才躁動,是陽氣還在體內抗爭。它們的輕重和深淺程度應該仔細分辨。
(程郊倩)
六經都有可能出現煩躁,但是少陰病尤其嚴重,這是因為真陰虛弱的緣故。陽氣過盛就會煩,陰氣過盛就會躁。煩是氣的病,躁是形的病。煩是從內而發,躁是表現於外,這是形體跟著氣機而動;先躁後煩,是氣機被形體所牽制。沒有躁而只有煩,是陽氣逐漸恢復,所以還可以治療;沒有煩而只有躁,是五臟的陽氣已經衰竭,只剩下魄在獨自支撐,所以會死亡。所以少陰病以煩為生機,躁為死兆。雖然煩躁在六經都會出現,但是多見於太陽病和少陰病,因為太陽病是真陰的標,少陰病是真陰的本。
陰陽的標本,都可以從煩躁的表現看出來;煩躁的虛實,又可以從陰陽來區分。如果沒有經過發汗或瀉下就出現煩躁,屬於太陽病,煩是陽氣過盛,躁是陰氣虛弱;經過發汗或瀉下後才出現煩躁,屬於少陰病,煩是陽氣虛弱,躁是陰氣枯竭。
(柯韻伯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