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三·傷寒提鉤 (4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·傷寒提鉤 (40)

1. 傷寒

少陰、厥陰俱有煩躁。少陰之躁,由龍火不歸,故用薑、附以回陽;厥陰之躁,惟雷火上逆,若用薑、附,是益其震烈耳,故厥陰之躁證多死。(王又原)

有汗之煩躁,里證也,宜清熱;無汗之煩躁,表證也,宜散表;脈浮之煩躁,表證也,宜散表;脈伏之煩躁,伏邪也,宜升提;沉數之煩躁,裡熱也,宜清熱;沉遲之煩躁,裡寒也,宜溫經。(《傷寒大白》)

不能言及言語難出

不能言及言語難出,其證有二:一則太陽風濕;一則少陰咽傷生瘡。皆傳經之邪,熱氣壅閉所致。(黃仲理)

厥逆

《論》言四逆與厥非一,或曰四逆,或曰厥,或曰厥逆、厥冷、厥寒,或曰手足逆冷、手足厥逆、手足厥冷,俱是言寒冷耳。故厥、逆二字,每每互言。然四肢與手足卻有所分,以四字加逆字之上者,是通指手、足、臂、脛言也;以手足字加厥逆、厥冷等上及無手足字者,是獨指手足言也。雖厥、逆俱為寒冷,卻有陰陽之殊。

熱極而成厥逆,陽極似陰也,仲景以四逆散治之,寒極而成厥逆,獨陰無陽也,仲景雖無四逆湯治四逆之條,但四逆湯之名,由四肢之冷而立,豈非逆、厥之不異乎?成氏既謂四逆為熱,至少陰死證二條又謂四逆為寒,不自悖乎?是知四逆亦猶厥之有寒有熱,但四肢通冷,比之手足獨冷,則有間耳。故少陰病三條,二為死者,以四逆言;一為可治者,以厥冷言。

可見四逆重於厥冷矣。成氏謂厥甚於逆,豈不謬哉?(王安道)

凡傷寒病,初起發熱,煎熬津液,鼻乾,口渴,便閉,漸至發厥者,不問知其為熱也。若陽證忽變陰厥者,萬中無一,從古至今無一也。蓋陰厥得之陰證,一起便直中陰經,唇青面白,遍身冷汗,便利不渴,身倦多睡,醒則人事了了,與傷寒傳經之熱邪轉入轉深,人事昏憒者,萬萬不同。諸書類載陰陽二厥為一門,即明者猶為所混,況昧者乎?(《寓意草》)

按:陽厥、陰厥,其辨如前,此先哲之大法也。然愚則猶有所辨,如陰厥一證,既無陽證陽脈,而病寒若此,明是陰證,知此者無難,惟陽厥一證,有不得不辨者。夫厥由三陽所傳,是為陽厥,此固然矣。即以傳經者言之,又豈盡無陰證乎?故凡病真陽不足者,即陽中之陰厥也;脈弱無神者,即陽中之陰厥也;攻伐清涼太過者,即陽中之陰厥也。四肢為諸陽之本,使非有熱結、煩渴、脹實等證,而見厥逆者,皆由陽氣不足也。

成無己曰:大抵厥逆為陰,主寒者多。又曰:厥為陰之盛也。故凡屬夾虛傷寒,雖自陽經傳入,亦傷中之陰厥,勿謂其先有頭痛、發熱,自三陽傳至,便為陽厥。為害不小。(張景岳)

臟厥蛔厥

厥有臟與蛔之別,臟厥者,腎臟之陽不行也;蛔厥者,胃腑之陽不行也。蛔厥者,蛔動則煩,而有靜時,非若臟厥之躁,而無暫安時也。故厥同而證異。(程知)

白話文:

傷寒

少陰病和厥陰病都會出現煩躁。少陰病的煩躁,是因為身體陽氣(龍火)沒有回歸本位,所以要用薑和附子來恢復陽氣;厥陰病的煩躁,是因為身體的陽氣(雷火)向上逆行,如果用薑和附子,反而會加劇這種逆行的情況,因此厥陰病的煩躁常常導致死亡。(王又原)

有汗的煩躁,是體內的疾病,應該用清熱的方法治療;沒有汗的煩躁,是身體表面的疾病,應該用發散的方法治療;脈象浮的煩躁,是身體表面的疾病,應該用發散的方法治療;脈象沉伏的煩躁,是因為邪氣潛伏在體內,應該用提升的方法治療;脈象沉而快的煩躁,是體內有熱,應該用清熱的方法治療;脈象沉而慢的煩躁,是體內有寒,應該用溫經的方法治療。(《傷寒大白》)

無法說話及言語困難

無法說話及言語困難,這種情況有兩種原因:一種是太陽經受風濕侵襲;另一種是少陰經的咽喉受到損傷而生瘡。這都是因為邪氣在經絡中傳導,熱氣阻塞造成的。(黃仲理)

厥逆

《傷寒論》裡說的四逆和厥不是同一個概念,有時候說四逆,有時候說厥,有時候說厥逆、厥冷、厥寒,有時候說手足逆冷、手足厥逆、手足厥冷,這些都是在描述身體寒冷。因此厥和逆這兩個字常常互相使用。但是四肢和手足還是有所區別的,在逆字前面加上四字,指的是手、足、手臂、小腿等;在厥逆、厥冷等前面加上手足字,或者沒有加手足字的,都只指手和腳。雖然厥和逆都是表示寒冷,但有陰陽的差別。

因為熱到了極點而造成的厥逆,是陽氣到了極點反而表現出像陰的現象,張仲景用四逆散來治療;因為寒到了極點而造成的厥逆,是身體內只有陰沒有陽的表現,張仲景雖然沒有用四逆湯治療四逆的條文,但是四逆湯這個名字是因為四肢寒冷而設立的,難道不是說明逆和厥沒有區別嗎?成無己既然說四逆是熱症,但是少陰病死證的兩個條文又說四逆是寒症,這不是自己矛盾嗎?由此可知四逆就像厥一樣,有寒有熱,只是四肢都寒冷,比單純手腳寒冷要更嚴重。因此,少陰病的三條條文,有兩條是說病情嚴重會死亡的,用了四逆這個詞;有一條說可以治療的,用了厥冷這個詞。

可見四逆比厥冷更嚴重。成無己說厥比逆更嚴重,難道不是錯誤的嗎?(王安道)

凡是傷寒病,剛開始發燒,身體津液被煎熬,會出現鼻子乾燥、口渴、大便不通,逐漸發展到發生厥的症狀,這都說明是熱症。如果是陽證突然轉變成陰厥,這種情況萬分之一都沒有,從古到今沒有見過。陰厥是屬於陰證,一開始就直接侵犯陰經,會出現嘴唇青紫、面色蒼白、全身冷汗、大便通暢卻不口渴、身體疲倦想睡覺,醒來後神智清楚,這和傷寒熱邪傳入經絡而轉深的、神志不清的情況,有天壤之別。各種醫書把陰陽兩種厥放在一起討論,連明白的人都會被混淆,更何況是不明白的人呢?(《寓意草》)

按:陽厥、陰厥,它們的區別就像前面說的那樣,這是前人總結的重要法則。但是我覺得還是有所區別,比如陰厥這種病,既沒有陽證的表現也沒有陽脈,而且表現出這麼寒冷的症狀,很明顯是陰證,了解這個沒有難度。只有陽厥,是需要進一步辨別的。厥是由三陽經傳導而來,屬於陽厥,這固然沒錯。即使是從經絡傳導來看,難道就沒有陰證嗎?所以凡是身體真陽不足的,就屬於陽證中的陰厥;脈象虛弱無力的,就屬於陽證中的陰厥;過度使用攻伐清涼藥物的,就屬於陽證中的陰厥。四肢是身體陽氣的根本,如果不是因為有熱結、煩渴、腹脹等症狀,卻出現厥逆的情況,都是因為陽氣不足。

成無己說:大體上厥逆屬於陰證,多是寒證。又說:厥是陰氣過盛的表現。所以凡是屬於夾虛的傷寒,即使是從陽經傳入,也是損傷了體內的陰而造成的厥,不要認為它先有頭痛、發燒,從三陽經傳來,就一定是陽厥。這樣判斷的危害不小。(張景岳)

臟厥蛔厥

厥有臟厥和蛔厥的區別,臟厥是因為腎臟的陽氣不能正常運行;蛔厥是因為胃腑的陽氣不能正常運行。蛔厥是因為蛔蟲蠕動而引起的煩躁,但是會有安靜的時候,不像臟厥的煩躁,沒有片刻安寧的時候。所以,雖然都叫厥,但是證狀是不同的。(程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