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十三·女科原旨 (20)
卷十三·女科原旨 (20)
1. 雜病
又謀之餘曰:用藥不投,豈真因濕生熱耶?余診之,曰:上之脈息,下之所出,皆非真熱,溫之不效,雖屬可疑,然究其所歸,寒之則死,意者藥猶未及耳!旭陽曰:尚有一證,似屬真寒,今其所飲,必欲極熱。余等不能入口,彼則安然吞之,即其喉口腫痛,所不顧也。余曰:是矣。
復增附子及薑、桂、肉果、人參、熟地之屬,其瀉漸止,喉口等證,不日全收。疑似之間,難辨如此,非有確見,萬無一生。(張景岳)
驚痢
每見驚與痢齊作者,竟不能救。間有驚定熱退,而後痢作者,又在可治之例。又有痢後作驚者,此脾土敗壞,肝木生風,亦不治之證。(《怡堂散記》)
選案
一兒三歲,秋杪,驚後患痢,日夜百度,發熱,米粒不進,此噤口也。況在驚後,勢不可為,不得已,用木別子合臍法。逾時,稍能食粥,方用參、朮、苓、草、歸、芍、香、連,服藥二劑,痢減食加。再以石連、石脂、白頭翁等味出入,去參則食少,去連則痢多,二物竟不能除,守服旬日而愈。予所治驚後痢,皆不得起,不意此子竟得成功。
雖賴參力,亦由驚定而後痢作,稍有不同。(許宣治)
食積
小兒食積,多因脾虛,乳食不化,久而成積。其證夜熱朝涼,或寒熱並作,腹痛嘔酸,喜睡神昏,大便酸臭。蓋脾為至陰之臟,故凡脾病者,至夜必熱,熱而兼寒,則又見所勝者侮所不勝矣。食未消者消之,食既消者補之,若手足冷,喜熱飲者,此中州虛寒也,宜溫之。大便欲去不去者,脾氣下陷也,宜升之。
若夜間或晨瀉者,脾腎俱虛也,四神丸主之。若手足熱,作渴飲水者,脾胃實熱也,瀉黃散主之。(《張氏醫通》)
傷風
小兒傷風,鼻塞發熱,多因乳母鼻吹囟門所致。治宜內服惺惺散,外用蔥頭七莖,生薑一片,細切擂爛,攤於紙上,掌中合溫,貼於囟門,其邪即解。乃去其蔥,另用絹緞寸余,塗以麵糊,仍貼囟門,永可杜患。(《張氏醫通》)
風痰
風痰一證,乳兒最多,四時皆有。大概冬春之交宜溫散,荊、防、甘、桔、橘、半、生薑、杏仁、蘇子之類。夏令宜清散,杏仁、牛蒡、梔子之類。秋令宜清潤,枳殼、栝蔞之類。冬令嚴寒,有用麻黃湯而解者。患為嬌臟,總宜疏解,不得妄投丸散。○肺雖喜潤,然胃中濕痰宜燥。
小兒乳膩生痰,外證有鼻水多涕淚,二陳湯為治痰總劑,合之前胡、桔梗、荊、防、蘇子、枳殼、麥芽、杏仁之類,或加生薑、蔥白。結者散之,保赤之善也。(許宣治)
結胸
結胸一證,幼科本無是名,由仲景《傷寒論》中,有下早表邪入里則為結胸;亦有熱已入里,失下而成結胸者。病在臍之上,滿而拒按,此陽明胃腑證也。結有輕、重,故有大、小結胸之辨。若近世幼科之所謂結胸者,乃肺中痰熱結聚,非胃腑之病也。蓋肺為五臟華蓋,上通於鼻,外合皮毛,其兒本有痰熱,復感風寒,肺氣外不得通,內何由化?以致發熱咳嗽,痰鳴喘築,甚至鼻煽口張,面青目直,此皆表氣未開故也。
白話文:
[雜病]
有人說:「用藥不對症,難道真的是因為濕氣才產生熱象嗎?」我診斷後說:「上部的脈象和下部排出的狀況,都不是真正的熱象,用溫熱的藥物也沒有效果,雖然這點令人懷疑,但追究其根本原因,如果用寒涼的藥物,就會有生命危險,我的意思是說藥力可能還沒達到。」旭陽說:「還有一個症狀,似乎屬於真寒,現在他喝的東西,一定要非常燙的。我們這些人都無法入口,他卻能安然吞下,即使喉嚨腫痛,他也不在乎。」我說:「這就對了。」
於是增加附子、薑、桂皮、肉豆蔻、人參、熟地等藥物,腹瀉漸漸停止,喉嚨腫痛等症狀,沒幾天就完全好了。在疑似之間,很難辨別清楚,如果沒有確切的見解,幾乎沒有能存活的機會。(張景岳)
[驚痢]
常常看到驚厥和痢疾同時發作的,往往無法救治。偶爾有驚厥停止、熱象消退,之後才發生痢疾的,還屬於可以治療的情況。也有痢疾之後才發生驚厥的,這是因為脾土衰敗,肝木生風,也是無法醫治的症狀。(《怡堂散記》)
[選案]
一個三歲的孩子,秋末,驚厥之後得了痢疾,一天拉幾百次,發燒,完全吃不下東西,這是噤口症。而且在驚厥之後發生,情況非常危急,迫不得已,使用木鱉子貼肚臍的方法。過了一段時間,稍微能吃粥了,才用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當歸、白芍、木香、黃連等藥物,服用了兩劑藥,痢疾減少,食慾增加。再用石蓮、赤石脂、白頭翁等藥物調整,去掉人參則食慾減少,去掉黃連則痢疾增多,這兩種藥都不能去除,堅持服用了十天左右才痊癒。我之前治療驚厥之後的痢疾,都沒有好轉的,沒想到這個孩子竟然成功治癒。
雖然依賴人參的藥力,也是因為驚厥停止之後才發生痢疾,稍微有些不同。(許宣治)
[食積]
小兒食積,大多是因為脾胃虛弱,乳食不能消化,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積滯。它的症狀是晚上發熱,早晨涼爽,或者寒熱交替,腹痛、嘔吐酸水,喜歡睡覺、精神昏沉,大便酸臭。因為脾臟是陰氣最盛的臟器,所以凡是脾臟生病的人,到了晚上必定發熱,發熱又兼有寒象,這就是所勝的五行反過來欺侮所不勝的五行了。食物沒有消化的,就幫助消化;食物消化了的,就給予補養。如果手腳冰冷,喜歡喝熱的,這是中焦虛寒,應該溫補。如果大便想要排泄卻排不出來的,這是脾氣下陷,應該提升脾氣。
如果晚上或早上腹瀉的,是脾腎都虛弱,可以使用四神丸。如果手腳發熱,口渴想喝水的,是脾胃實熱,可以使用瀉黃散。(《張氏醫通》)
[傷風]
小兒傷風,鼻塞發熱,大多是因為乳母用嘴對著囟門吹氣所導致的。治療應該內服惺惺散,外用蔥頭七根,生薑一片,切碎搗爛,攤在紙上,用手掌捂熱,貼在囟門,邪氣就會消散。然後去掉蔥,另外用一寸左右的綢緞,塗上麵糊,仍然貼在囟門,這樣可以永久防止再次發生。(《張氏醫通》)
[風痰]
風痰這個病症,在嬰幼兒中非常常見,一年四季都有可能發生。大致來說,冬春交接時節宜用溫散的方法,使用荊芥、防風、甘草、桔梗、橘皮、半夏、生薑、杏仁、紫蘇子之類的藥物。夏天宜用清散的方法,使用杏仁、牛蒡子、梔子之類的藥物。秋天宜用清潤的方法,使用枳殼、瓜蔞之類的藥物。冬天嚴寒的時候,有時候用麻黃湯也可以解除。因為小兒臟腑嬌弱,總之應該疏通宣散,不能隨便服用丸散劑。肺雖然喜潤,但是胃中的濕痰需要乾燥。
小兒因為吃太多油膩的食物而生痰,外在表現有鼻涕多、淚水多,二陳湯是治療痰的總方,可以搭配前胡、桔梗、荊芥、防風、紫蘇子、枳殼、麥芽、杏仁之類的藥物,或者加入生薑、蔥白。痰結成塊的,要疏散它,保赤丹是很好的選擇。(許宣治)
[結胸]
結胸這個病症,在幼科原本沒有這個名稱,是從張仲景的《傷寒論》中提到,如果過早使用攻下的藥物,表邪就會內陷而形成結胸;也有熱邪已經進入體內,沒有及時攻下而形成結胸的情況。病位在肚臍之上,按壓時感到脹滿拒絕,這是陽明胃腑的病症。結胸有輕有重,所以有大結胸和小結胸的區別。而現在幼科所說的結胸,是肺中的痰熱結聚,而不是胃腑的疾病。因為肺是五臟的華蓋,上通於鼻子,外合於皮毛,小兒本來就有痰熱,又感受了風寒,肺氣向外不能疏通,向內又怎麼能化解?以致於發熱咳嗽,痰聲如鳴,喘息急促,甚至鼻翼煽動、口張開、臉色發青、眼神發直,這些都是因為表氣沒有打開的緣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