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十三·女科原旨 (19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三·女科原旨 (19)

1. 雜病

更醫有見其額熱口渴,暑證猶在,而用黃連者;有見其發熱指冷,表證猶在,而用香薷者。不知吐瀉大作,胃氣暴傷,治法與初病不同。初病正氣未傷,可服黃連香薷飲,故一服而效。及待胃氣既傷而始用,是用於不可用之時也。長夏秋初,小兒患此者,歲歲皆然。予前有參連飲之論,又有黃土稻花湯之論,皆屬後起之功,點破機關,莫若黃連香薷飲,劈頭一服之為愈也。(《怡堂散記》)

選案

余仲兒,生於五月,本年初秋,感寒發熱,脈微緊。素知其臟氣屬陰,不敢清解,與蘇、羌、芷、辛、生薑之屬,冀散其寒。一劑下咽,不惟發熱不退,反加大瀉,愈瀉愈喘。斯時謂其寒氣盛耶,何以用溫藥而反瀉?謂其火刑金耶,豈以清瀉連日而尚堪寒涼?謂其表邪未除耶,何以不利於疏散?束手無策,且見其表裡俱劇,大喘垂危,又豈輕劑所能挽回?乃用人參二錢,生薑五片,煎汁半盞,未敢驟進,挑與二、三匙。懷之,旋走室中,察其呼吸進退,喘雖未減,而亦不增。

又與三、四匙,少頃,鼻息少舒。遂與半鍾,更覺有應。復以人參二錢,如前煎湯,服完氣息遂平,齁齁大睡,瀉止,熱亦退矣。所以然者,觀其因瀉反喘,豈非中虛?設有實邪,自當喘隨瀉減。紀此,以見溫中散寒之功,妙有如此。○余季子,生甫半周,余見新涼日至,虞裀褥之薄,恐為寒侵,切囑眷屬保護。

不以為意,數日後,吐瀉大作。用溫胃、和脾、理中等劑,不效。加人參三錢及薑、桂、吳萸、肉蔻,亦不效。至四、五日,則隨乳隨吐,乃用人參五、六錢,附子、薑、桂等各一、二錢,下咽即吐。所下之乳,白潔無氣,斯時形氣危矣。

默測其故,且度其寒氣犯胃,而吐瀉不止,若舍參、薑、桂附,尚有何術?思其胃虛已極,藥之氣味,略有不投,則胃不受,附子味鹹,亦能致嘔,必其故也,須得甘辣可口,庶胃氣可安。乃用胡椒三錢,煨姜一兩,人參二兩,分煎聽用。凡用參湯之十,椒、薑湯之一,味微甘辣,正得可口。

徐與經時,皆咽不吐,乳藥皆安,但瀉仍未止。參盡後,忽躁擾呻吟,家人皆怨,謂嬰兒嬌嫩臟腑,何堪此等熱藥?是必燒斷肚腸也。余雖疑之,而不為亂,思此藥若果難堪,何午前相安而遽變若此?其必數日不食,胃氣新復,倉廩空虛,飢甚則然也。旁有預備之粥,與一小盞,輒鯨吞虎噬,又望其餘,復與半碗猶然不足,又與半碗,遂寂然安臥。次日,復加制附,瀉止全愈。

○錢旭陽長郎,年兩周。季夏間,生冷傷脾,先瀉後痢。旭陽善醫,知其傷於生冷,與參、朮、薑、桂等藥,瀉痢不愈,漸至唇口生瘡。謀之餘曰:此兒明為生冷所傷,今不利溫藥,奈何?余曰:此因瀉傷陰,兼之辛辣遽入,而虛火上炎耳!非易附子,不能使火歸原。因用二劑,口瘡咽腫倍甚,見於頭面。

白話文:

有些醫生看到病人額頭發熱、口渴,認為是暑熱還沒退,就用黃連;有些醫生看到病人發熱、手腳冰冷,認為是表證還沒解,就用香薷。他們不知道病人已經因為大量吐瀉,導致胃氣嚴重受損,治療方法跟剛生病時不一樣。剛生病時,正氣還沒受損,可以服用黃連香薷飲,所以一服就有效。等到胃氣已經受損才用,就是用在不該用的時候了。每到夏末秋初,小孩常會這樣,每年都一樣。我以前提過用參連飲,也提過用黃土稻花湯,這些都屬於後期的治療方法。但要點出關鍵,還是黃連香薷飲,直接用一服才是最好的。(《怡堂散記》)

案例選錄

余仲兒,五月出生,今年初秋,因為受寒發燒,脈象細微而緊。我向來知道他體質偏陰虛,不敢用清熱解毒的藥,就用蘇葉、羌活、白芷、細辛、生薑之類的藥,希望可以驅散寒氣。結果一服藥下去,不但燒沒退,反而開始嚴重腹瀉,越拉越喘。這時候要說是寒氣太盛嗎?為什麼用溫熱的藥反而拉肚子?要說是火克金嗎?怎麼會連續拉肚子好幾天還能受得了寒涼藥?要說是表邪還沒解除嗎?為什麼疏散表邪的藥沒效果?我束手無策,看到他內外都嚴重不適,氣喘吁吁,危在旦夕,也不是普通的藥可以救回來的。於是,我用人參二錢、生薑五片,煎成半碗藥汁,不敢馬上給他喝,只挑了兩三湯匙餵他。我抱著他,在房間裡來回走,觀察他的呼吸狀況,雖然喘還是沒減輕,但也沒更嚴重。

我又餵了他三四湯匙,過了一會,他的鼻息稍微舒緩。接著餵了半碗,感覺開始有反應了。我再用人參二錢,像之前一樣煎藥,他全部喝完,氣息就平穩了,開始大聲打呼睡覺,腹瀉也止住了,燒也退了。之所以會這樣,是因為看到他腹瀉反而加重氣喘,難道不是因為中氣虛弱嗎?如果有實邪,應該是腹瀉減輕的時候,氣喘也跟著減輕。記錄這件事,是為了說明溫中散寒的功效,真是太神奇了。

余季子,剛出生半個月,我看到天氣轉涼,擔心他睡的褥子太薄,會受寒,特別叮囑家人要注意保暖。他們沒放在心上,幾天後,他開始大量吐瀉。我用了溫胃、健脾、理中等藥,都沒效。又加上人參三錢,以及薑、桂枝、吳茱萸、肉豆蔻等,也沒效。到了第四五天,變成喝奶就吐,我只好用人參五六錢,附子、薑、桂枝等各一二錢,但藥一入口就吐了。吐出來的奶,白白淨淨,一點氣味都沒有,這時他的身體狀況已經很危險了。

我仔細思考,推測他是因為寒氣侵犯胃部,才會吐瀉不止,如果不用人參、薑、桂枝、附子,還有什麼辦法?又想,他的胃已經虛弱到極點,藥的味道只要稍微不對,胃就會拒絕,附子味道鹹,也可能會引起嘔吐,一定是這樣。必須用味道甘甜辛辣又可口的藥,胃氣才可能安定下來。於是,我用胡椒三錢、煨薑一兩、人參二兩,分開煎好備用。每次用人參湯十分,加上胡椒薑湯一份,味道微甜辛辣,剛剛好可口。

慢慢餵他喝,他都沒吐,奶和藥都能順利進入體內,只是腹瀉還沒止住。等他喝完人參湯,突然開始煩躁不安,呻吟不停,家人都抱怨,說嬰兒的腸胃很嬌嫩,怎麼受得了這麼熱的藥?一定是把腸子燒壞了!我雖然也有些疑慮,但沒有亂了陣腳,心想,這藥如果真的不適合,為何上午還能相安無事,突然變成這樣?一定是因為他好幾天沒吃東西,胃氣剛恢復,肚子太空虛,餓到極點才會這樣。旁邊剛好有準備好的粥,我餵他一小碗,他狼吞虎嚥,還想再要,又給了他半碗,還是不夠,再給半碗,他才安靜地睡著了。隔天,再加一些制附子,腹瀉就完全止住了,病也痊癒了。

錢旭陽的長子,兩歲大。夏天的時候,因為吃了生冷食物傷了脾胃,先是腹瀉,後來又拉痢疾。旭陽很懂醫術,知道他是因為吃了生冷食物傷了脾胃,就用人參、白朮、薑、桂枝等藥,但腹瀉痢疾都沒有好轉,慢慢地嘴唇和嘴角還長了瘡。他問我怎麼辦,我說:「這小孩明顯是因為吃了生冷食物傷了脾胃,現在用溫熱的藥沒效,怎麼辦?」我說:「這是因為腹瀉傷了陰液,加上辛辣的藥一下子進來,導致虛火上炎!不用附子,不能讓火歸位。」結果用了兩劑藥,嘴唇上的瘡和喉嚨的腫脹更嚴重了,連頭臉都腫了起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