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十三·女科原旨 (18)
卷十三·女科原旨 (18)
1. 雜病
癇發瘥後不能言者,心之聲為言,開竅於口,其癇發雖止,風冷之氣,猶滯心之絡脈,使心氣不和,其聲不發,故不能言也。(《巢氏病源》)
小兒驚風並退,只是聲啞不能言,以天南星炮為末,每服一字,豬膽汁調下,便能言語。(《證治準繩》)
哯乳
小兒吐乳,雖有寒熱之不同,然寒者多而熱者少,虛者多而實者少,總由胃弱而然。但察其形色脈證,則虛實、寒熱,自有可辨。熱者宜加微清;寒者必須溫補。乳子之藥不必多用,但擇其要者二、三、四味,可盡其妙,如參姜飲、異功散之類。若兒小乳多,滿而溢者,亦是常事,乳行則止,不必治也。(張景岳)
小兒嘔吐,有寒、有熱、有傷食,其病總屬於胃。復有溢乳、哯乳、嘔噦,更有寒熱拒格之證,又有蟲痛而吐者,皆當詳其證而治之。凡治小兒嘔吐,先宜節其乳食;嘔吐多渴,不可與水,水入復吐,終不能止。必強忍一、二時,而後以米湯與之,吐自止矣。○初起哯乳,即當調治。
如哯不已即成吐,吐不已即成嘔,嘔不已即成噦,胃氣虛,精神脫矣。○凡嘔吐不納藥者,最難治療。蓋藥入即吐,安能有功,不可強灌,胃口愈吐愈翻。予之治此頗多,先將薑湯和土,作二泥丸,塞其兩鼻,使之不聞藥氣,然後用對證之藥,煎好斟出。冷熱得中,止服一口,停之半時,再服一口,又停少頃,則任服不吐矣。
愚人不知,明見其吐藥不納,偏強灌之,則一吐傾囊,又何藥力之可恃乎?此法不但幼科,方脈亦當識此。(《幼幼集成》)
吐瀉
小兒吐瀉,虛寒者居其八、九,實熱者十中一、二。但察其脈證無火,面色青白,氣息平緩,肢體清涼,或神氣疲倦,則悉是虛寒,不得妄用涼藥。古云:脾虛則嘔,胃虛則吐。蓋飲食入胃,不能運化而吐者,此脾氣虛弱,所以不運也。寒涼入胃,噁心而吐者,此中焦陽氣受傷,所以不化也。
若邪在中焦,則止嘔吐;連及下焦,則併為瀉矣。故在中、上二焦者,宜治脾胃;連及下焦者,宜調脾腎。若非實熱火邪,而妄用寒涼消伐者,無有不死。○小兒吐瀉並作者,本屬內傷,然有因寒氣外入,內犯臟氣而然者;有因生冷不慎,致傷胃氣而然者;有因中氣本弱,飲食失宜而然者。邪傷陽分則為吐;邪傷陰分則為瀉;若吐瀉並作,則陰陽俱傷。
察其有滯、無滯,辨其虛、實而治之。(張景岳)
長夏暑濕當令,脾土受病,暴感時行之氣,多有發熱吐瀉者。吐瀉,里證也;發熱,表證也;口渴心煩,表裡俱病。黃連香薷飲為對證之藥,一服可平,再服可愈。庸俗不明此理,例用疏散消食通套之方,藥病不合,徒傷正氣。吐瀉不止,精神已困,額熱指冷,目陷神脫,雖名暑風,實與慢驚同類。
白話文:
癲癇
癲癇發作後,如果病人無法說話,是因為心臟的聲音表現為語言,而心的通道開口在嘴巴。癲癇雖然停止了,但風寒之氣仍然停留在心臟的絡脈中,導致心氣不調和,無法發出聲音,所以就說不出話了。
小兒驚風後失語
小兒驚風停止後,如果只是聲音沙啞無法說話,可以用炮製過的天南星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少許,用豬膽汁調和後服用,就能說話了。
溢奶
小兒吐奶,雖然有寒熱之分,但寒性居多,熱性較少;虛弱的多,實證的少,總體來說都是因為脾胃虛弱。但只要觀察其形態、顏色、脈象和症狀,虛實寒熱自然可以分辨。熱證的應該稍微清熱,寒證的必須溫補。餵養嬰兒的藥物不必多用,只要選擇其中最主要的兩三四味藥材,就能達到很好的效果,例如參姜飲、異功散之類的方劑。如果嬰兒還小,奶水吃多了,滿出來也是常有的事,奶水消化了就會停止,不需要治療。
小兒嘔吐,有寒、有熱、有食積等原因,總的來說都是因為胃的問題。另外還有溢奶、吐奶、嘔吐、打嗝等情況,更有寒熱交錯的症狀,也有因為蟲痛而嘔吐的,這些都要詳細辨別病因再治療。凡是治療小兒嘔吐,首先要節制奶水和食物;如果嘔吐嚴重且口渴,不能給水喝,因為喝了水會再次吐出來,無法停止。必須忍耐一兩個小時,然後再給予米湯,嘔吐自然就會停止。剛開始溢奶時,就應該及時調理治療。
如果溢奶不止就會變成吐奶,吐奶不止就會變成嘔吐,嘔吐不止就會變成打嗝,這樣胃氣就會虛弱,精神也會渙散。凡是嘔吐不接受藥物的,最難治療。因為藥物一進去就吐出來,怎麼可能有效呢,所以不能強行灌藥,這樣反而會讓胃口更加翻騰。我治療這種情況有很多經驗,先將生薑湯和泥土混合,做成兩個泥丸塞住病人的兩個鼻孔,使其聞不到藥味,然後用對症的藥物煎好後倒出來,等到藥液冷熱適中時,先服一口,停半個時辰,再服一口,又停一會,這樣就能正常服藥不吐了。
愚蠢的人不明白這個道理,明明看到病人吐藥不接受,卻偏要強行灌藥,結果就會把藥全部吐光,藥物還能有什麼效果呢?這個方法不僅在兒科適用,方脈科也應該知道這個道理。
吐瀉
小兒吐瀉,虛寒的情況佔了八九成,實熱的情況只佔一兩成。只要觀察其脈象和症狀沒有火象,面色青白,呼吸平緩,四肢冰涼,或者精神疲憊,這些都是虛寒的表現,不能隨意使用寒涼的藥物。古人說:「脾虛則嘔,胃虛則吐。」意思是食物進入胃中,不能運化而吐出來,這是因為脾氣虛弱,不能運化。寒涼的食物進入胃中,引起噁心而吐,這是因為中焦陽氣受損,不能消化。
如果邪氣停留在中焦,只會引起嘔吐;如果影響到下焦,就會併發腹瀉。所以在中焦和上焦的,應該治療脾胃;如果影響到下焦的,應該調理脾腎。如果不是實熱的火邪,而隨意使用寒涼的藥物進行消伐,沒有不死的。小兒吐瀉同時發作,本質上屬於內傷,但也可能因為寒氣從外侵入,侵犯到內臟;也可能因為生冷食物不注意,損傷了胃氣;也可能因為中氣本來就虛弱,飲食不當引起的。邪氣傷及陽分就會引起嘔吐;邪氣傷及陰分就會引起腹瀉;如果吐瀉同時發作,就是陰陽都受到了損傷。
要仔細觀察是否有停滯,辨別虛實來進行治療。
盛夏季節暑濕當令,脾土容易生病,突然感受到時令之氣,大多會出現發熱吐瀉的情況。吐瀉屬於裡證,發熱屬於表證,口渴心煩,這是表裡都有病。黃連香薷飲是對症的藥物,服用一次就能緩解,服用兩次就能痊癒。庸俗的醫生不明白這個道理,例行使用疏散、消食的常規方劑,藥物不對症,反而損傷正氣。吐瀉不止,精神已經困頓,額頭發熱,手指冰冷,眼睛凹陷,神情渙散,雖然名為暑風,實際上和慢驚風很相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