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十三·女科原旨 (17)
卷十三·女科原旨 (17)
1. 雜病
此證,東垣、薛氏皆云稟賦陰虛,元氣不足,令於平時預服地黃丸,以杜來歲之患,則善矣。(《小兒諸熱辨》)
睡中咬牙
小兒寤寐,不時咬牙及齧乳者,雖多屬驚,然所致各有不同。若發熱飲水啼哭者,心經實熱也,宜瀉心湯;若睡困驚悸,合目而臥者,心經虛熱也,宜導赤散;若面青目札,項強煩悶者,肝經實熱也,宜柴胡清肝散;若手循衣領,及亂捻物者,肝經虛熱也;若發搐目青面赤者,肝經風熱也,並宜六味丸。(《張氏醫通》)
夢中咬牙者,風熱也。由手、足陽明二經積熱生風,故令相擊而有聲也。必在夢中者,風屬陽,動則風行於陽,靜則風歸於里也。○咬牙一證,惟痘疹見此為危候,余則皆無大害。亦有因病戰慄,鼓頜而鬥牙者,治其本證,則自止矣。(《幼幼集成》)
滯頤
滯頤之病,是小兒多涎,流出漬於頤間。涎者脾之液,脾氣虛冷,故涎自流,不能收制也。(《巢氏病源》)
按《內經》云:舌縱涎下,皆屬於熱。而此專屬脾冷,亦偏見也。張渙處冷、熱各二方,為得之。然以流出為冷,不流出為熱,恐亦未確。(《證治準繩》)
百晬嗽
凡乳子百日內有痰嗽者,謂之百晬嗽。或出胎暴受風寒,或浴兒為風所襲,或解換褓裳,或出懷餵乳,而風寒得以乘之,此病由外來者。或乳汁過多,吞嚥不及而嗆者,或啼哭未定,以乳哺之,氣逆而嗽者,此病由於內生者,皆能為嗽。第汗、下之劑,難以輕用,以其胃氣方生,不能勝藥故也,故曰難醫。
予治此證甚多,先用荊防敗毒散二小劑,母子同服;更令乳母忌口,以清其乳,雖嗽至重,不過旬日自愈。(《幼幼集成》)
汗
小兒元氣未充。腠理不密,所以極易汗出。故凡飲食過熱,衣被過暖,皆能致汗。東垣諸公云:此是小兒常事,不必治之。然汗之根本,由於營氣;汗之啟閉,由於衛氣。小兒多汗,終是衛虛不固。汗出既多,未免營衛血氣有所虧損,而衰羸之漸,未必不由乎此,不可不治也。法當益氣為主,但使陽氣外固,則陰液內藏,而汗自止矣。(張景岳)
虛羸
小兒虛羸,因於脾胃不和,不能乳食,故使肌膚瘦弱,或病後脾虛,不能運化穀氣所致。虛而寒者,時時下利,唇口淡白;虛而熱者,身體壯熱,肌肉微黃。更當審形色,察見證。如面赤多啼,心虛也;面青目札,肝虛也;耳前後或耳下結核,肝經虛火也;頸間肉裡結核,食積虛熱也;面黃痞滿,脾虛也;面白氣喘,肺虛也;目睛多白,腎虛也。仍參相勝治之。
(《張氏醫通》)
病後喑
小兒吐瀉及大病後,雖有聲而不能言,此非失音,為腎怯不能上接於陽故也。地黃丸主之。(錢仲陽)
白話文:
雜病
這個病症,東垣和薛氏都認為是先天體質陰虛,元氣不足,所以平常可以預先服用地黃丸,以避免來年發病,這樣就很好。(《小兒諸熱辨》)
睡中咬牙
小孩子睡著或醒來,常常會咬牙或咬乳頭,雖然大多屬於受到驚嚇,但引起的原因各有不同。如果發燒、喝水、哭鬧的,是心經有實熱,應該用瀉心湯;如果睡覺時感到疲倦、驚悸,閉著眼睛睡覺的,是心經有虛熱,應該用導赤散;如果臉色發青、眼睛眨動很快、脖子僵硬、煩躁不安的,是肝經有實熱,應該用柴胡清肝散;如果手會摸衣領、亂抓東西的,是肝經有虛熱;如果抽搐、眼睛發青、臉色發紅的,是肝經有風熱,這些情況都適合服用六味丸。(《張氏醫通》)
夢中咬牙,是風熱引起的。由於手、足陽明二經積熱生風,所以牙齒才會互相撞擊發出聲音。一定在夢中發生的原因,是因為風屬於陽,活動時風就會在陽氣中運行,靜止時風就會回到體內。咬牙這個症狀,只有在出疹子的時候出現是危險的徵兆,其他情況都沒有太大的危害。也有因為生病發抖,下巴和牙齒互相撞擊的,只要治療原本的疾病,咬牙的症狀自然就會停止。(《幼幼集成》)
滯頤
滯頤這種病,是小孩子口水多,流出來沾在下巴上。口水是脾的液體,脾氣虛弱寒冷,所以口水會自己流出來,無法控制。(《巢氏病源》)
《內經》說:「舌頭伸出口水流下來,都屬於熱。」而這裡說專屬於脾寒,這也是偏頗的看法。張渙開了寒熱各兩個方子,這就比較正確了。但是認為流出口水是寒,不流出口水是熱,恐怕也不太準確。(《證治準繩》)
百晬嗽
凡是嬰兒出生一百天內有痰咳嗽的,就叫做百晬嗽。有的是剛出生就受風寒,有的是洗澡時被風吹到,有的是換衣服或抱出去餵奶時,風寒侵入而引起的,這種病是從外來的。有的是因為乳汁太多,來不及吞嚥而嗆到,有的是哭鬧未平穩時就餵奶,導致氣逆而咳嗽,這種病是從內生的,這些都會引起咳嗽。只是發汗和瀉下的藥物,不能輕易使用,因為嬰兒的胃氣剛開始產生,承受不了藥力,所以說很難醫治。
我治療這種病很多,先用荊防敗毒散兩小劑,母子一起服用;再讓乳母忌口,以保持乳汁清淨,即使咳嗽很嚴重,也不會超過十天就會痊癒。(《幼幼集成》)
汗
小孩子的元氣還沒有充足,皮膚毛孔不夠緊密,所以非常容易出汗。因此凡是飲食過熱、衣服蓋太暖,都會導致出汗。東垣等醫家認為:這是小孩子常有的現象,不必治療。但是出汗的根本,是由於營氣;汗的開合,是由於衛氣。小孩子多汗,終究是衛氣虛弱不固。出汗過多,難免會導致營衛血氣有所虧損,而身體衰弱,可能就是由此開始,不可不治療。治療的方法應該以補氣為主,只要使陽氣穩固在體表,那麼陰液就會儲藏在體內,汗自然就會停止了。(張景岳)
虛羸
小孩子虛弱消瘦,是因為脾胃不和,無法消化乳食,所以導致肌肉瘦弱,或是生病後脾虛,無法運化食物的精氣所引起的。虛而寒的,會時常腹瀉,嘴唇和臉色蒼白;虛而熱的,身體會發熱,肌肉微微發黃。更應該仔細觀察小孩子的形貌和臉色,了解他的症狀。例如臉色發紅、愛哭鬧的,是心虛;臉色發青、眼睛眨動很快的,是肝虛;耳朵前後或耳朵下長出硬塊的,是肝經有虛火;脖子裡的肌肉長出硬塊的,是積食導致的虛熱;臉色發黃、肚子脹滿的,是脾虛;臉色蒼白、呼吸急促的,是肺虛;眼睛裡白色部分較多的,是腎虛。要根據這些情況,用適當的藥物來治療。(《張氏醫通》)
病後喑
小孩子吐瀉或是大病之後,雖然有聲音但不能說話,這不是失音,而是因為腎氣虛弱,無法將陽氣上傳到喉嚨的緣故。可以用地黃丸治療。(錢仲陽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