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十三·女科原旨 (21)
卷十三·女科原旨 (21)
1. 雜病
予治冬令嚴寒,有用麻黃湯而解者,有用姜蘇飲而散者,三時則用暢肺飲加減,一切金石之品,概置不用。故於結之未甚者,十保十全。若已經庸手,及服過金藥化痰丸等,則解散為艱。胃氣強者,尚能旋轉五、六。惟肺為降利之藥所逼,鎮墜之性所壓,提之不動,膠固不開,肺既填實,金頑不靈,肝木無制,而驚風作矣。醫又不知從肺治,更用鎮驚之劑,愈遠愈離,從無一活。
是皆醫家未究結胸之原,由於肺氣之壅閉。婦女見兒痰甚,視丸散為至寶,甘受其誤而不悟,良可扼腕!(許宣治)
風溫
風溫者,春月受風,其氣已溫。《經》謂:春氣者,病在頭,治在上焦。肺位最高,邪必先傷。此手太陰氣分先病,失治則入手厥陰心包絡,血分亦傷。幼科見其身熱咳嗽,不知肺病在上之旨,妄投荊、防、柴、葛,加入積、樸、杏、蘇、卜子、楂、麥、廣皮之屬,輒云解肌消食。有見痰喘,便用滾痰丸,大便數行,上熱愈結。
幼稚谷少胃薄,表裡苦辛化燥,胃汁已傷,復用苦降丸藥,以致脾胃陽和傷極,陡變驚癇莫救。○按風溫肺病,治在上焦。夫風溫忌汗,初病宜用辛涼,若雜入消導發散,不但與肺病無涉,且劫盡胃汁,肺乏津液上供,頭目清竅為熱氣熏蒸,鼻乾目瞑,上竄無淚;或熱深肢厥,狂躁溺澀,胸高氣促,皆是肺氣不宣化之徵。斯時若以肺藥少加清降,使藥力不致直趨腸中,則上痹可開,諸竅自爽。
無如庸醫僉云結胸,雜用連、蔞、柴、枳,苦寒直降,致閉塞愈甚,告斃甚多。○按此證初時發熱喘嗽,首用辛涼,清肅上焦,如薄荷、連翹、牛蒡、象貝、桑葉、沙參、梔仁、蔞皮、花粉之屬。若色蒼熱甚煩渴,用石膏、竹葉辛寒清散。若日數漸多,邪不得解,芩、連、涼膈亦可選用。
倘熱邪逆傳膻中,神昏目瞑,全無涕淚,諸竅欲閉,其勢危急,必用至寶丹或牛黃丸。若病後餘熱,只宜甘寒清養胃陰足矣。(《臨證指南》)
夏熱
暑熱一證,古人以白虎湯為主方,後賢劉河間謂溫熱時邪,當分三焦投藥,以苦辛寒為主,若拘六經分證,仍是傷寒治法,致誤多矣。蓋傷寒外受之寒,治從汗解;口鼻吸入之寒,治當溫里。論幼稚病暑熱,時下不外發散消導,加入香薷或六一散。但暑必兼濕,暑傷氣分,濕亦傷氣,汗則耗氣傷陽,胃汁受劫,變病甚多。
發泄司令,里真自虛。張鳳逵云:暑病首用辛涼,繼用甘寒,再用酸泄酸斂,不必用下。可稱要言不煩。(《臨證指南》)
秋燥
秋深初涼,稚年發熱咳嗽,證似春月風溫。但溫乃漸熱之稱,涼即漸冷之意。春令為病,猶是冬藏固密之餘;秋令感傷,恰值夏熱發泄之後。然雖體質虛實不同,而溫自上受,燥自上傷,理亦相等,均是肺氣受病。世人誤認暴感風寒,混投三陽發散,津劫燥甚,喘急告危。若果暴涼外束,身熱痰嗽,宜蔥豉湯,或蘇梗、前胡、杏仁、枳、桔,投一、二劑亦可。
白話文:
我治療冬天嚴寒的病症,有些用麻黃湯就痊癒了,有些用姜蘇飲就散去了,其他時節就用暢肺飲加減藥方,所有金石類的藥物一概不用。所以對於病情還不嚴重的,十個病人能有十個痊癒。如果已經被庸醫看過,或者吃過金石類的化痰丸等藥,那要治癒就困難了。如果胃氣還強的,還能勉強好轉五、六成。但如果肺被降氣利水的藥物逼迫,又被鎮壓的藥性壓制,想提起來也提不動,膠著固結打不開。肺一旦被阻塞填滿,金石類的藥物就變得沒用,肝木失去了約束,就會引發驚風。醫生又不知道要從肺來治療,反而用鎮驚的藥,結果越來越遠離病根,從來沒有治好的。
這些都是因為醫生沒有弄清楚結胸的真正原因,是肺氣壅塞導致的。婦女看到小兒痰很多,把丸散藥當成寶貝,甘願被誤導而不自知,實在令人惋惜!(許宣治)
風溫
風溫這種病,是春天受了風邪,而風邪帶有溫熱之氣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春天發病,病位在頭部,治療要針對上焦。肺的位置最高,邪氣一定先侵犯肺。這是手太陰肺經的氣分先發病,如果沒有及時治療,就會侵犯到手厥陰心包絡,連血分也會受損。幼科醫生看到孩子發燒咳嗽,不知道這是肺在上焦發病的道理,亂用荊芥、防風、柴胡、葛根等藥,又加入積實、厚朴、杏仁、紫蘇、萊菔子、山楂、麥芽、廣陳皮等藥,就說是解肌消食。有些人看到孩子有痰喘,就用滾痰丸,導致大便次數增多,上焦的熱邪反而更加鬱結。
幼兒的胃氣還很虛弱,表裡都用苦辛的藥物來燥濕,導致胃液受損,再用苦寒的丸藥來降火,就會導致脾胃的陽氣嚴重受損,突然轉變成驚癇等危急的病症,無法救治。總之,風溫是肺部的疾病,治療要針對上焦。風溫不宜發汗,初期應該用辛涼的藥物來治療。如果夾雜使用消食、發散的藥物,不但對肺病沒有幫助,還會耗盡胃液,導致肺缺少津液來滋養,使得頭部、眼睛等清竅被熱氣熏蒸,出現鼻子乾燥、眼睛閉合、往上衝竄而沒有眼淚等症狀;或者熱邪很深,四肢厥冷,出現狂躁不安、小便不利、胸部隆起、呼吸急促等,這些都是肺氣不能宣發的徵兆。這時如果用一些肺部的藥物,稍微加入一些清降的藥,讓藥力不要直接往下跑到腸子裡,那麼上焦的阻塞就可以打開,各個竅穴自然就通暢了。
無奈庸醫都說是結胸,亂用黃連、瓜蔞、柴胡、枳殼等苦寒直下的藥物,導致閉塞更加嚴重,因此導致死亡的例子非常多。總之,這種病剛開始發燒、喘嗽,應該先用辛涼的藥物,來清肅上焦,例如薄荷、連翹、牛蒡子、象貝母、桑葉、沙參、梔子仁、瓜蔞皮、花粉等。如果面色蒼白,發燒很嚴重,口渴煩躁,就用石膏、竹葉等辛寒清散的藥物。如果病程拖久,邪氣沒有消退,也可以選擇黃芩、黃連等涼膈的藥物。
如果熱邪逆傳到膻中,出現神志昏迷、眼睛緊閉、沒有眼淚、各個竅穴都快要閉合,情況就非常危急,必須使用至寶丹或牛黃丸。如果病後還有餘熱,只需要用甘寒的藥物來清養胃陰就可以了。(《臨證指南》)
夏熱
暑熱這種病,古人主要用白虎湯來治療。後世的劉河間認為溫熱的時邪,應該按照上、中、下三焦來用藥,以苦辛寒的藥物為主。如果拘泥於六經辨證,還是按照傷寒的治法來治療,就會造成很多錯誤。因為傷寒是從外感受的寒邪,治療要發汗;從口鼻吸入的寒邪,治療要溫里。至於小兒的暑熱病,現在大多是用發散消導的方法,加入香薷或六一散。但是暑氣一定會夾雜濕邪,暑邪會傷氣分,濕邪也會傷氣,發汗則會耗氣傷陽,導致胃液受損,產生很多其他病症。
如果過度發散,身體裡面的真氣就會虛弱。張鳳逵說:暑熱病首先要用辛涼的藥物,然後用甘寒的藥物,再用酸性收斂的藥物,不需要用瀉下的藥物。這句話可謂簡明扼要。(《臨證指南》)
秋燥
秋天深涼的時候,小孩發燒咳嗽,症狀類似春天的風溫。但是溫是慢慢變熱的,涼是慢慢變冷的。春季發病,還留有冬天收藏閉藏的餘氣;秋季發病,正好是夏季發散之後。雖然體質虛實不同,但是溫熱之邪都是從上而受,燥邪都是從上而傷,道理是一樣的,都是肺氣發病。世人誤以為是突然感受了風寒,亂用三陽發散的藥物,導致津液耗損,乾燥加劇,喘息急迫而危險。如果真的是突然受涼,出現發熱痰嗽,可以用蔥豉湯,或者蘇梗、前胡、杏仁、枳殼、桔梗等藥,吃一兩劑就可以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