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十三·女科原旨 (2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三·女科原旨 (22)

1. 雜病

粗工亦知燥熱為病,與瀉白散加芩、連之屬,不知苦愈助燥,必增他變。當以辛涼甘潤,燥氣自平。○秋燥一證,氣分先受,治肺為急。若延纏日久,病入血分,又非輕浮肺藥可醫。須審體質證端,古謂治病須活潑潑地,如盤走珠耳。(《臨證指南》)

選案

翁姓子,生數月,證患秋燥,潮熱咳嗽如瘧。幼科發散不效,忙令禁乳。更醫用瀉白散加芩、連,晝夜煩熱,喘而不咳,下利黏膩,藥後竟利藥水。余曰:稚年以乳食為命,餓則胃虛氣餒,肺更不爽。乃與玉竹、甘草、廣皮,竹葉心,一劑熱緩。與粳米、南棗、甘草、沙參二劑,與乳並進,令其豎抱勿倒,三日全愈。(《臨證指南》)

冬寒

深秋入冬暴冷,折傷外感,發熱,頭痛,身痛,嘔惡,治從太陽。風傷衛,用桂枝法;寒傷營,用麻黃法。小兒肌疏易汗,難任麻、桂重表,輕則紫蘇、防風,身痛用羌活,然不過一劑。傷風亦肺病為多,前、杏、枳、桔之屬,辛勝即是汗藥。其蔥豉湯,乃通用要方。若肢冷寒戰,嘔吐自利,或身無熱,即從中寒里證,治分三陰。

但小兒太陰中寒證多,厥陰間有。若冬令應寒,氣候溫暖,當藏反泄致病,名曰冬溫。溫為欲熱之漸,非寒證得汗可解。若涉表邪一、二,裡熱必兼七、八。是癮疹、丹痧,非徒風寒一途。或外受之邪,與里邪相薄,亦令鬱於經絡;或飲醇厚味,裡熱熾烈,而衛不與營和;或不正之氣內侵,即有腹痛下利諸證。治法以里證為主。

稍兼清散,設用辛溫,禍不旋踵。(《臨證指南》)

附方

柴胡梅連散,柴胡、前胡各三錢,胡黃連、烏梅各一錢。上㕮咀,每一錢,童便一盞,豬⿰豸固一枚,豬脊髓一條,韭根白半錢,同煎,不拘時溫服。

暑風飲子,治暑風急驚。防風、柴胡、香薷、連翹、赤苓、半夏、鉤藤鉤、石膏、扁莢葉、甘草。風勝加羌活;熱勝,舌如楊梅加黃連;小便不利加木通;人事昏迷加鮮菖蒲。

大青膏,治傷風吐瀉。青黛、天麻各一錢,硃砂、乾蠍、白附子各五分,天竺黃、烏梢蛇肉各二錢,麝香二分。各為細末,蜜和成膏,薄荷湯化服,每一小豆許。

鉤藤飲,人參、犀角各五分,全蠍、天麻各二分,甘草一分,鉤藤一錢。

蟬蠍散,慢驚,陽證尚在,宜用此方。蟬蛻二十一個,全蠍七個,南星一個,甘草二分半,為末,每用一錢,薑棗水煎服。

醒脾散,治脾困昏沉,吐瀉不止,漸成慢驚。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白附子、天麻、殭蠶、木香各五分,全蠍二分半。上為粗末,每用二錢,薑棗水煎服。

烏蠍散,治慢驚純陰證,吐瀉不止。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炙甘草、南星、川烏、全蠍,同銼粗末,薑棗水煎服。

白話文:

雜病

一般勞工也知道燥熱會引起疾病,所以會用瀉白散加上黃芩、黃連之類的藥來治療。他們不知道苦味的藥反而會助長乾燥,必定會引起其他變化。應該用辛涼甘潤的藥物,讓燥氣自然平息。秋天的燥邪,通常是先侵犯到氣分,所以治療的重點在肺。如果拖延太久,病邪深入血分,就不是輕微的清肺藥可以醫治的。必須仔細觀察體質和病情的表現,古人說治病要靈活,就像盤子裡的珠子一樣可以隨意轉動。《臨證指南》

選案

有一位姓翁的小孩,出生幾個月,得了秋燥病,發燒、咳嗽像瘧疾一樣。兒科醫生用發散的藥沒有效果,就趕緊讓他停止喝奶。換了醫生用瀉白散加上黃芩、黃連,結果整天都發燒煩躁,喘氣卻不咳嗽,還拉黏膩的肚子,吃藥後反而拉出像藥水一樣的東西。我說:「小孩子以喝奶為生,餓了就會胃虛氣弱,肺也會更不舒服。」於是給他吃了玉竹、甘草、廣陳皮、竹葉心,一劑藥後發燒就緩和了。又給他吃了粳米、南棗、甘草、沙參兩劑藥,讓他邊喝奶邊吃藥,並且要抱著他,不要讓他躺下,三天後就完全好了。《臨證指南》

冬寒

深秋進入冬天,天氣突然變冷,容易因為外感而受傷,引起發燒、頭痛、身體疼痛、噁心嘔吐,治療要從太陽經著手。風邪傷到衛氣,用桂枝湯的治法;寒邪傷到營血,用麻黃湯的治法。小孩子的皮膚鬆軟容易出汗,不適合用麻黃、桂枝這種藥性太強的發汗藥,輕微的可以用紫蘇、防風,身體疼痛可以用羌活,但這些藥通常用一次就可以了。感冒也多是肺部的疾病,像前胡、杏仁、枳殼、桔梗之類的藥,辛味強的就能發汗。蔥豉湯是常用的基本方。如果手腳冰冷、發抖、嘔吐、腹瀉,或者身上沒有發熱,那就是中寒的裡證,要分陰經來治療。

小孩子太陰經中寒的症狀比較多,厥陰經的也有。如果冬天應該寒冷,但氣候卻溫暖,原本該收藏的陽氣反而向外散發,就會生病,叫做「冬溫」。溫病是發熱的前兆,不是寒證用發汗藥就可以解決的。如果外感風寒的邪氣只有一點點,體內的熱邪一定有七八分。這種情況常見於隱疹、丹痧,不只是因為風寒引起的。有可能是外受的邪氣,跟體內的邪氣互相衝突,鬱結在經絡;也有可能是因為吃太多濃醇厚味的食物,導致體內的熱氣太強,衛氣跟營血不協調;或者是不好的病氣侵入體內,就會有肚子痛、拉肚子的症狀。治療方法要以治療裡證為主。

稍加一點清散的藥,如果使用辛溫的藥,很快就會出問題。《臨證指南》

附方

柴胡梅連散:柴胡、前胡各三錢,胡黃連、烏梅各一錢。將藥搗碎,每次用一錢,用童便一杯、豬腎一個、豬脊髓一條、韭菜根白半錢,一起煎煮,不論時間,溫服。

暑風飲子:治療暑天引起的急驚風。藥方:防風、柴胡、香薷、連翹、赤茯苓、半夏、鉤藤鉤、石膏、扁豆葉、甘草。風邪重的加羌活;熱邪重的,舌頭像楊梅一樣加黃連;小便不順暢的加木通;神志不清的加新鮮菖蒲。

大青膏:治療感冒引起的嘔吐腹瀉。藥方:青黛、天麻各一錢,硃砂、全蠍、白附子各五分,天竺黃、烏梢蛇肉各二錢,麝香二分。將藥都磨成細末,用蜂蜜調成膏狀,用薄荷湯送服,每次吃一小豆大小的量。

鉤藤飲:人參、犀角各五分,全蠍、天麻各二分,甘草一分,鉤藤一錢。

蟬蠍散:治療慢驚風,屬於陽證還在的情況,適合用這個方子。蟬蛻二十一個,全蠍七個,南星一個,甘草二分半,將藥磨成粉末,每次用一錢,用薑棗水煎服。

醒脾散:治療脾虛引起的昏沉,嘔吐腹瀉不止,慢慢變成慢驚風。藥方: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白附子、天麻、僵蠶、木香各五分,全蠍二分半。將藥搗成粗末,每次用二錢,用薑棗水煎服。

烏蠍散:治療慢驚風,屬於純陰證,嘔吐腹瀉不止。藥方: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炙甘草、南星、川烏、全蠍,一起切碎成粗末,用薑棗水煎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