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十三·女科原旨 (2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三·女科原旨 (23)

1. 雜病

黃土稻花湯,治暑風吐瀉,將成慢驚。黃土一兩,稻花一合,人參五分,陳皮四分,半夏五分,茯苓七分,甘草二分,烏梅肉五分。新汲水,攪黃土,澄清煎藥;湯熟,入稻花,再煎數沸,溫服。如無稻花,以生穀芽代之。

蒿蟲丸,治急驚神效。硃砂、輕粉各一錢。上為細末,取青蒿節內蟲,同研,丸如麻子大,曬乾,瓷罐收貯。一歲一丸,人乳化服。(蒿蟲須七月初旬取,遲則生翅飛去。)

紫霜丸,治驚積。代赭石二錢,杏仁二十一個,巴豆二十一粒。為末,飯丸粟米大,每服五、七丸,煎皂角仁湯下。

豬心湯,治小兒癇證。用甘遂末一錢,豬心一個,批作兩片,入甘遂末藥在內,線縛,濕紙包裹,文武火煨熟,取藥細研,入辰砂末一錢,和勻,分作四丸。每服一丸,豬心湯化下,神效。

紫河車丸,治先天不足,癇證頻發。紫河車(即小兒胞衣)肥厚者一個,洗淨,重湯蒸爛,研入人參、當歸末,和勻為丸,如芡實大。每服五、六丸,乳汁化下。

摩藥,治小兒客忤。用豆豉數合,水拌令濕,搗熟,丸如雞子大。先摩兒囟頂、足心各五、六遍;再摩心口及臍。摩之食頃,破視丸中有細毛為驗,擲丸道中,痛即止。

花火膏,治夜啼。燈花一顆。塗乳上,命兒吮之。

蟬花散,用蟬退下半截為末,一字,薄荷湯入酒少許調下,其啼即止。若用上截,即復啼。

布袋丸,治小兒丁奚、哺露、無辜疳。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蘆薈各五錢,夜明砂、使君子、蕪荑各二兩,共為末,蒸餅糊丸,曬乾,每粒約重三錢。日用一丸,布袋盛之。另切精豬肉二兩,同煮汁服,肉亦可食。其袋取起,懸掛風處,一丸可煮數次。

蟾蜍丸,治無辜疳。大蟾蜍一枚。先取糞蛆一杓,置木桶中,以尿浸之;卻將蟾蜍跌死,投與蛆食一晝夜;用布袋盛蛆,置急流水中一宿,取出,瓦上焙乾為末,入麝香一字,粳米飯丸麻子大。每服二、三十丸,米飲下,其效如神。

雞肝藥,治疳疾。雞肝一具,雄黃、牛黃各半分。先將雞肝剖開,取二黃藥末放於肝內,合好;再用酒釀半鍾,將雞肝浸酒釀內,隔湯燉熟,曬乾研末,調服。或就熱啖食亦可。

七味白朮散,治小兒吐瀉,或病後津液不足,口乾作渴。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炙甘草、木香、藿香各一錢,乾葛二錢。為末,每服一、二錢,水煎。

塗囟法,用龍骨,醋磨濃汁,攤青絹上,焙溫,緊束頭顱,一日一換。

龜背丸,麻黃、防風、獨活、前胡、當歸、大黃、枳殼各三錢。為細末,糊丸黍米大。每服十五、六丸,食後米湯下。

龜胸丸,大黃七錢半,天冬、百合、杏仁、木通、桑白皮、甜葶藶、朴硝各五錢。為細末,蜜丸綠豆大。溫水研服五丸,量兒大小加減。

白話文:

雜病

黃土稻花湯:治療因暑熱引起的吐瀉,快要變成慢驚風的症狀。使用黃土一兩、稻花一合、人參五分、陳皮四分、半夏五分、茯苓七分、甘草二分、烏梅肉五分。用剛打上來的新鮮水攪拌黃土,澄清後取清液煎藥;藥湯快煮好時,放入稻花,再煮沸數次,溫熱服用。如果沒有稻花,可以用生的穀芽代替。

蒿蟲丸:治療急驚風,效果很好。使用硃砂、輕粉各一錢。將它們研磨成細末,取青蒿莖節內的蟲子一同研磨,做成如麻子般大小的藥丸,曬乾後用瓷罐收藏。一歲的小孩服用一丸,用人乳化開服用。(蒿蟲必須在農曆七月初旬採集,晚了會長出翅膀飛走。)

紫霜丸:治療因驚嚇引起的積滯。使用代赭石二錢、杏仁二十一個、巴豆二十一粒。將它們研磨成末,用米飯做成如粟米般大小的藥丸,每次服用五到七丸,用煎煮過的皂角仁湯送服。

豬心湯:治療小兒癲癇。使用甘遂末一錢,豬心一個,將豬心切成兩片,將甘遂末放入中間,用線綁好,用濕紙包裹,用文火慢慢煨熟,取出藥材研磨成細末,加入辰砂末一錢,攪拌均勻,分成四份。每次服用一份,用煮好的豬心湯送服,效果很好。

紫河車丸:治療先天不足、經常癲癇發作的情況。使用肥厚的紫河車(即嬰兒的胎盤)一個,洗淨後用蒸籠蒸爛,研磨成末,加入人參、當歸末,攪拌均勻做成如芡實般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五到六丸,用母乳化開送服。

摩藥:治療小兒因受驚嚇而哭鬧不止。使用豆豉數合,用水拌濕,搗爛,做成如雞蛋般大小的藥丸。先用藥丸摩擦孩子的囟門、腳心各五六次;再摩擦心口和肚臍。摩擦一小段時間後,破開藥丸查看,如果發現有細毛,則表示有效,將藥丸丟在路邊,哭鬧就會停止。

花火膏:治療小孩夜間哭鬧。使用一粒燈花,塗在乳頭上,讓小孩吸吮。

蟬花散:使用蟬蛻下的後半截磨成粉末,取一字,用薄荷湯加入少許酒調服,哭鬧就會停止。如果使用蟬蛻的前半截,則哭鬧會再次發生。

布袋丸:治療小兒丁奚、哺露、無辜疳等病。使用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蘆薈各五錢,夜明砂、使君子、蕪荑各二兩,一同研磨成末,用蒸熟的麵餅糊做成藥丸,曬乾,每顆約重三錢。每天服用一丸,用布袋裝好。另外切精瘦豬肉二兩,一起煮成湯服用,肉也可以吃。用過的布袋拿起來,掛在通風的地方,一顆藥丸可以煮幾次。

蟾蜍丸:治療無辜疳。使用大蟾蜍一隻。先取糞蛆一杓,放在木桶中,用尿液浸泡;再把蟾蜍打死,放入木桶中讓蛆蟲吃一晝夜;用布袋裝著蛆蟲,放在急流的水中浸泡一晚,取出後,放在瓦片上焙乾研磨成末,加入麝香少許,用粳米飯做成如麻子般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二三十丸,用米湯送服,效果很好。

雞肝藥:治療疳疾。使用雞肝一個,雄黃、牛黃各半分。先將雞肝剖開,將雄黃、牛黃末放入雞肝內,合好;再用半盅酒釀,將雞肝浸泡在酒釀中,隔水燉熟,曬乾研磨成末,調服。或者直接趁熱吃掉也可以。

七味白朮散:治療小兒吐瀉,或病後體液不足,口乾想喝水。使用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炙甘草、木香、藿香各一錢,乾葛二錢。研磨成末,每次服用一到二錢,用水煎煮服用。

塗囟法:使用龍骨,用醋磨成濃汁,塗在青色的絹布上,烘烤溫熱後,緊緊地包在頭顱上,一天換一次。

龜背丸:使用麻黃、防風、獨活、前胡、當歸、大黃、枳殼各三錢。研磨成細末,用米糊做成如黍米般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十五六丸,飯後用米湯送服。

龜胸丸:使用大黃七錢半,天冬、百合、杏仁、木通、桑白皮、甜葶藶、朴硝各五錢。研磨成細末,用蜂蜜做成如綠豆般大小的藥丸。用溫水送服五丸,根據小兒年齡大小酌情增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