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十五·痘疹精華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五·痘疹精華 (6)

1. 痘科綱領

肌肉。陽明主之屬土;皮膚,太陰主之屬金。癰腫土象,腥臭金象,各從其類也。(《慈幼筏》)

人之有痘毒,猶石之有火也。毒感則出,不感則不出,猶石之火,擊則見,不擊則不見也。人言痘可以稀,試抱此石浸之江河千百年,取出一擊,吾不知果有火否也。(朱一麟)

人身之火,毒也,與天時之火遇,則天時之火亦並而為毒。毒即火也,火即毒也。有火毒甚而氣血不虛者,未有氣血虛而無火毒者也。故治痘用補法,要安頓得毒氣住。○胎毒輕,感時氣亦輕,故其痘稀;胎毒重,感時氣輕,痘雖密,猶為可救;胎毒輕,感時氣重,解去時疫,痘自然順;若胎毒本甚,兼逢疫癘之氣,其有能治者鮮矣。○吳氏《痘訣》云:氣血之分,猶清濁之本乎上下也;氣血之交,猶陰陽之互為依附也。

當分不分,毒結之;當交不交,毒隔之。知升陽散郁,何不分之患?知清熱解毒,何不交之憂?予師最服此一條,但云「結」字、「隔」字,須要參透。結者,散之,升陽散郁是已;隔字要鑽得通,清熱解毒,治法未為盡善,行之既久,始知用太乙保和湯。○痘之生死,在毒歸窠與不歸窠。

用藥之妙,於補瀉之外,別有會意。毒歸窠則生,不歸窠則死。毒歸窠,則點粒圓穩而光壯,根盤收緊,人事清爽,痘雖多無害。毒不歸窠,其患有二:其一,火毒太盛,表劑之中未馭清涼,一發無制,點粒為其所爍,致成焦萎,或點粒匾闊歪斜,隙地散而成斑,種種惡狀,急宜瀉火之中領毒歸窠;其一,元氣本虛,火毒又盛,弱難制強,不能統攝,毒氣散漫,或頭面預腫,或發紫疱,痘點不長,此謂虛中夾毒,清補兩難。

予前有太乙保和湯之論,寓補益於清涼活血之中,雖然合法,在四、五朝用之者多,而三朝出齊,根窠不立,另有方法,名攝毒湯,人參、當歸、生地、丹皮、桔梗、甘草、蒡子、連翹、紫草、川芎、防風、梔子、腹皮、貫眾合為一劑,所謂領毒歸窠者也。○領毒歸窠,即古人松肌透毒之義。

虛證欲補,一味悶補,肌何由透?實證欲清,一味呆清,肌必不松。藥之佐使,將之先鋒,領毒歸窠,則非補瀉之力,全仗佐使之功也。防風卒伍之職而無專司,山楂散結有功而無透力,三、四朝,清涼劑中,領毒歸窠。一部本草,舍腹皮、貫眾,別無可用之藥。(《橡村痘訣》)

痘、疹二證,皆言火者是也。然軒岐之火義有三:曰太過、曰平氣、曰不及。太過之火,是謂赫曦炎烈之氣也,其毒甚,治宜清解;平氣之火,是謂升明蕃茂之氣也,其毒平,不必治之;不及之火,是謂伏明屈伏之氣也,其毒陷,治宜培補。此陰中有陽,陽中有陰之義,亦痘疹萬病之法旨。使不知此,尚敢云醫!(張景岳)

白話文:

肌肉,由陽明經主管,屬性為土;皮膚,由太陰經主管,屬性為金。癰腫等疾病,性質像土,發出腥臭味的疾病,性質像金,都是依照各自的屬性而分類。(《慈幼筏》)

人身上有痘毒,就像石頭裡有火一樣。受到毒邪的感應就會發出來,沒有感應就不會發出來,就像石頭的火,敲擊就會出現,不敲擊就不會出現。有人說痘毒可以通過稀釋來減輕,如果把石頭泡在江河裡幾千年,然後拿出來敲擊,我不知道是否還會有火。(朱一麟)

人身上的火,就是毒邪。如果遇到天時的火邪,就會合而為一,成為更強的毒。毒就是火,火就是毒。有火毒很嚴重而氣血不虛的人,很少見;氣血虛弱的人,一定會有火毒。所以治療痘毒要用補法,目的是讓毒氣安頓下來。懷胎時毒邪輕微,感冒時症狀也輕,所以痘毒較少;懷胎時毒邪嚴重,感冒時症狀輕,痘毒雖然密集,還能救治;懷胎時毒邪輕微,感冒時症狀嚴重,只要能解去時疫,痘毒自然會順利消退;如果懷胎時毒邪就很嚴重,又遇到疫病的流行,能夠治好的就很少了。吳氏《痘訣》說:氣和血的區分,就像清和濁的根本,有上下之別;氣和血的交合,就像陰陽互相依存。

如果該分清氣血的時候沒有分清,毒邪就會結聚;該讓氣血交合的時候沒有交合,毒邪就會阻隔。知道要升發陽氣、疏散鬱結,就不會有氣血不分的憂患;知道要清熱解毒,就不會有氣血不交合的顧慮。我的老師最推崇這一點,只是說「結」和「隔」這兩個字,需要仔細參透。「結」就是要疏散它,升發陽氣、疏散鬱結就是方法;「隔」就是要疏通它,雖然清熱解毒是治療方法,但還不夠完善,經過長久實踐,才知道要用太乙保和湯。痘毒能不能痊癒,關鍵在於毒能不能歸入病灶處。

用藥的奧妙,在補瀉之外,還有更深層的含義。毒邪歸入病灶處就會痊癒,不歸入病灶處就會死亡。毒邪歸入病灶處,痘疹的形狀就會圓潤穩固、光澤飽滿,根部收緊,人的精神也會清爽,即使痘疹很多也沒有危害。如果毒邪不歸入病灶處,就會有兩種情況:第一種,火毒太盛,使用清涼的藥物還不夠,一旦爆發就無法控制,痘疹會被灼燒,導致焦枯萎縮,或者痘疹形狀扁平歪斜,散開形成斑塊,出現各種糟糕的狀況,這時要趕緊在瀉火的同時,引導毒邪歸入病灶處;第二種,元氣本來就虛弱,火毒又很盛,虛弱無法制約強盛,不能夠統攝毒氣,導致毒氣散漫,或者頭面部先腫脹,或者發出紫色水疱,痘疹無法正常生長,這就是所謂的虛中夾雜毒邪,清熱和補益都難以兼顧。

我之前提出的太乙保和湯,是把補益的藥物融入清涼活血的藥物中,雖然合乎法度,但是一般用在病程四五天的時候,而三四天痘疹就發出來了,根基不穩固。所以另外研製了攝毒湯,用人參、當歸、生地、丹皮、桔梗、甘草、牛蒡子、連翹、紫草、川芎、防風、梔子、腹皮、貫眾合為一劑,這就是所謂的引導毒邪歸入病灶處的方法。引導毒邪歸入病灶處,就是古人所說的疏鬆肌肉、透發毒邪的意思。

虛證需要補益,如果只是單純的補益,肌肉如何才能透發毒邪呢?實證需要清熱,如果只是單純的清熱,肌肉必定不能疏鬆。藥物的輔助和使藥,就像將帥的先鋒,引導毒邪歸入病灶處,並不是依靠補瀉的力量,完全依靠輔助和使藥的功效。防風的作用就像士兵一樣,沒有專門的職責,山楂有散結的功效,但是沒有透發的力量。在病程三四天的時候,在清涼藥劑中,加入引導毒邪歸入病灶處的藥物。仔細研讀所有本草藥典,除了腹皮和貫眾,沒有其他藥物可以選用。(《橡村痘訣》)

痘疹這兩種疾病,都說是火邪引起的。但是醫學經典《黃帝內經》中對火的解釋有三種:太過、正常、不及。太過的火,是指像太陽一樣炎熱的火氣,毒性很強,治療應該清熱解毒;正常的火,是指像陽光一樣生長茂盛的火氣,毒性平和,不必治療;不及的火,是指像潛伏的火一樣屈服的火氣,毒性潛伏,治療應該培補。這就是陰中有陽,陽中有陰的道理,也是治療痘疹等各種疾病的根本原則。如果不了解這些,還敢自稱是醫生嗎!(張景岳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