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七·雜證匯參 (4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·雜證匯參 (41)

1.

經義

諸氣膹郁,皆屬於肺。○木鬱達之,火鬱發之,土鬱奪之,金鬱泄之,水鬱折之。然調其氣,過者折之,以其畏也,所謂瀉之。(《素問》)

哲言

流水不腐,戶樞不螻,動也。形氣亦然,形不動,則精不流,精不流,則氣鬱矣。(《呂氏》)

郁者,結聚而不得發越,當升者不得升,當降者不得降,當變化者不得變化,所以傳化失常,而病作矣。(滑伯仁)

氣血沖和,百病不生,一有怫鬱,百病生焉。其因有六:曰氣,曰濕,曰熱,曰痰,曰血,曰食。氣鬱則生濕,濕鬱則成熱,熱鬱則成痰,痰鬱則血不行,血鬱則食不化,六者相因為病也。○氣鬱者,胸脅疼痛,其脈沉澀。濕鬱者,關節疼痛,天陰則發,其脈沉細。熱鬱者,瞀悶煩心,小便赤澀,其脈沉數。

痰鬱者,動則喘急,脈沉而滑。血鬱者,四肢無力,能食便血,脈沉而芤。食鬱者,噯酸腹滿,不能飲食,右脈緊盛。或七情之抑鬱,或寒熱之交侵,或雨濕之浸淫,或酒漿之積聚,而成郁疾;又如熱鬱而成痰,痰鬱而成癖,血鬱而成瘕,食鬱而成痞滿,此必然之理也。(朱丹溪)

有本氣自鬱而生病者:心鬱則昏昧健忘;肝鬱則脅脹噯氣;脾鬱則中滿不食;肺鬱則乾咳無痰;腎鬱則腰脹淋濁,不能久立,膽鬱則口苦晡熱,怔忡不定。(《證治匯補》)

七情不快,郁久成病:或為虛怯,或為噎隔,或為痞滿,或為腹脹,或為脅痛;女子則經閉墮胎,帶下崩中。可見百病兼郁如此。(何伯齋)

補編

木鬱達之,謂吐之令其條達也。火鬱發之,謂汗之令其疏散也。土鬱奪之,謂下之令無壅滯也。金鬱泄之,謂滲泄解表,利小便也。水鬱折之,謂抑之制其沖逆也。(王太僕)

郁者,鬱塞不通也。一有所郁,通之而已。《經》有五法,皆所以通之,特其所以通之之法不一也。如條達者,木之性也。木性受郁,則不能條達矣。枝葉過密,而蟲轉生,因而枯瘁,非芟之、剔之,不順其性也,故《經》言達之。達之者,伐肝即所以補肝也。炎上者,火之性也,火性受郁,則不能炎上矣。

如嗚灰堆然,盦則火氣不升而將熄矣,非撥之、吹之,不順其性也,故《經》言發之。發之者,升散無取乎逆折也。至於土鬱,如徑之塞,如山之崩,而礙往來,非畚插除之不可也,故《經》言奪之。若夫金鬱,如鑄鐘及鳴鉦然,失於過厚者,則無聲,必須刮磨,然後應律,故《經》言泄之。或開肺竅,或通汗孔,或利水道,皆所以泄之也。

水性流行,本當無郁,或堤防阻焉,汙穢塞焉,慮其橫決,多其曲折以緩之,言分消也。汗、下、利酌而用之,不拘一法也。(《醫參》)

《內經》「木鬱達之」五句,治郁之法也;「然調其氣」一句,治郁之餘法也;「過者折之」三句,調氣之餘法也。夫五法者,《經》雖為病由五運之郁所致而立,然擴而充之,則未嘗不可也。且凡病之起,多由乎郁;郁者,滯而不通之義。或因所乘而為郁,或不因所乘,而本氣自郁,皆郁也,豈惟五運之變,能使然哉!木鬱達之;達者,通暢之也。

白話文:

[郁]

經典要義

各種氣機的鬱結不暢,都與肺的功能失調有關。木氣鬱結,要用疏達的方法;火氣鬱結,要用發散的方法;土氣鬱結,要用瀉下的方法;金氣鬱結,要用宣泄的方法;水氣鬱結,要用抑製的方法。然而,這些方法都要以調和氣機為根本,如果氣機過於亢盛,就要用抑製的方法,因為過盛的氣機容易損傷身體,這就叫做「瀉」。

哲理名言

流動的水不會腐臭,經常轉動的門軸不會被蟲蛀,都是因為它們在運動。人的形體和氣機也是一樣,如果形體不活動,精氣就不能順暢流動,精氣不能流動,氣機就會鬱滯。

所謂的「鬱」,是指氣機結聚而無法舒展,該上升的不能上升,該下降的不能下降,該變化的不能變化,因此導致身體的正常傳導和變化失常,疾病就產生了。

氣血調和順暢,就不會生病;一旦氣機鬱結不暢,各種疾病就會產生。導致氣機鬱結的原因有六種:氣、濕、熱、痰、血、食。氣鬱會導致濕氣產生,濕氣鬱久會化為熱,熱鬱久了會形成痰,痰阻礙氣血運行,血鬱則會導致食物無法消化。這六種因素相互影響,最終導致疾病的產生。氣鬱會導致胸脅疼痛,脈象沉而澀;濕鬱會導致關節疼痛,陰天加重,脈象沉而細;熱鬱會導致頭暈煩躁、小便赤澀,脈象沉而數;痰鬱會導致活動時喘氣急促,脈象沉而滑;血鬱會導致四肢無力,能吃東西卻便血,脈象沉而空;食鬱會導致打嗝酸腐、腹脹滿悶,不能正常飲食,右脈緊盛。此外,情志不舒、寒熱交侵、雨濕侵襲、酒食積聚等也會導致氣機鬱結。熱鬱會導致痰積,痰積會導致痞塊,血鬱會導致癥瘕,食鬱會導致痞滿,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道理。

有些疾病是體內的本氣自己鬱結所導致的:心氣鬱結會導致神志昏昧、健忘;肝氣鬱結會導致脅肋脹痛、打嗝;脾氣鬱結會導致腹部脹滿、食慾不振;肺氣鬱結會導致乾咳無痰;腎氣鬱結會導致腰部脹痛、小便淋漓混濁、不能久站;膽氣鬱結會導致口苦、午後發熱、心悸不安。

七情不暢,鬱久會成病:可能會導致身體虛弱,或者吞嚥困難,或者胸腹痞滿,或者腹脹,或者脅肋疼痛;女性則可能導致月經閉止、流產、白帶異常或崩漏。由此可見,各種疾病都可能與氣機鬱結有關。

補編

所謂「木鬱達之」,就是用疏通的方法,讓木氣條達舒暢。所謂「火鬱發之」,就是用發散的方法,讓火氣疏散開來。所謂「土鬱奪之」,就是用瀉下的方法,排除體內積滯。所謂「金鬱泄之」,就是用滲泄的方法,通過發汗、利小便等方式來疏通。所謂「水鬱折之」,就是用抑制的方法,制止水氣的逆行。

所謂「鬱」,就是鬱塞不通。只要有鬱結,就要想辦法疏通。《內經》提到的五種方法,都是為了疏通鬱結,只是疏通的方法各不相同。比如木的特性是條達,如果木性受到壓抑,就不能條達了。就像樹木枝葉過密,容易生蟲,最終枯萎,不修剪就不能順應它的特性,所以《內經》說要「達之」。所謂「達之」,就像砍伐過盛的肝木一樣,也是在幫助肝木恢復正常。火的特性是向上升騰,如果火性受到壓抑,就不能上升了。就像灰堆裡的餘火,如果被覆蓋,火氣就不能上升而將要熄滅,不撥開它、吹它,就不能順應它的特性,所以《內經》說要「發之」。所謂「發之」,就是升發疏散,而不是抑制它。至於土鬱,就像道路被堵塞,山體崩塌,阻礙交通,不用鏟子清理是不行的,所以《內經》說要「奪之」。至於金鬱,就像鑄造的鐘或鉦,如果太厚就沒有聲音,必須打磨才能發出應有的聲音,所以《內經》說要「泄之」。可以通過開肺竅、通汗孔、利水道等方式來宣泄。

水的特性是流動,本來不應該有鬱結,如果被堤壩阻攔,被污垢堵塞,就要預防它氾濫,可以多加曲折來減緩水勢,這就叫做分消。用發汗、瀉下、利小便的方法來疏通鬱結,要根據情況靈活運用,不能拘泥於一種方法。

《內經》中的「木鬱達之」等五句話,是治療鬱結的方法;「然調其氣」一句,是治療鬱結的輔助方法;「過者折之」等三句,是調和氣機的輔助方法。這五種方法,雖然《內經》是根據五運之氣鬱結所導致的疾病而提出的,但是擴展開來,也同樣適用於其他情況。而且,所有的疾病,大多是由於鬱結引起的;所謂「鬱」,就是滯礙不通的意思。有些是受外邪侵襲而導致的鬱結,有些不是因為外邪,而是本氣自身鬱結,都屬於鬱結,並不僅僅是五運之氣變化才會導致。所謂「木鬱達之」;「達」,就是疏通暢達的意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