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十一·雜證匯參 (6)
卷十一·雜證匯參 (6)
1. 鼻(附嚏)
經義
西方白色,入通於肺,開竅於鼻。○五氣入鼻,藏於心、肺。心、肺有病,而鼻為之不利也。○膽移熱於腦,則辛頞鼻淵。○脾熱病者鼻先赤。(《素問》)
鼻者肺之官。○肺氣通於鼻,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。○肺病者,喘息鼻張。(《靈樞》)
哲言
鼻者,氣之門戶也。外感邪氣有餘,則鼻氣粗,疾出疾入;內傷正氣虛敗,則鼻氣微,徐出徐入。鼻孔乾燥,乃邪熱在陽明,必衄血也。鼻乾如煙煤者,陽毒熱深也。鼻黑出冷氣者,陰毒冷極也。鼻鼾,風溫也;鼻塞,風熱也;鼻扇,肺絕也。(陳養晦)
大腸,肺之腑也;胃,五臟之所受氣者也。《經》曰:九竅不利,腸胃之所生,鼻主無形者也。《經》曰:天氣通於肺。又曰:喉主天氣。設腸胃無痰火積熱,則平常上升之氣,皆清氣也。若腸胃素有痰火積熱,則其平常上升之氣,皆蘊而為濁矣。金職司降,喜清而惡濁。今受濁氣熏蒸,壅遏鬱結而為涎涕。
白話文:
西方屬白色,與肺經相通,並在鼻部開竅。五氣進入鼻腔,最終儲藏於心、肺。若心、肺有病,鼻部便會受到影響。膽熱移至腦部,就會導致鼻孔乾燥。脾熱病患者的鼻尖會先變紅。《素問》
鼻子是肺的官竅。肺氣與鼻子相通,肺氣平和則鼻子能分辨香臭。肺病患者會出現喘息鼻張的症狀。《靈樞》
鼻子是氣的門戶。外感邪氣過盛,鼻氣會粗重,呼吸急促;內傷正氣虛弱,鼻氣則微弱,呼吸緩慢。鼻孔乾燥,表示陽明經有邪熱,可能會流鼻血。鼻子乾燥如同煙煤,表示陽毒熱氣深重。鼻子發黑並排出冷氣,表示陰毒寒氣極盛。鼻鼾是風溫病症,鼻塞是風熱病症,鼻扇是肺氣衰竭的徵兆。(陳養晦)
大腸是肺的腑,胃是五臟受氣的地方。《經書》說:九竅不通,皆因腸胃所生,鼻子主宰無形之氣。《經書》又說:天氣通於肺,喉嚨主宰天氣。假如腸胃沒有痰火積熱,平常上升之氣皆為清氣。若腸胃本就有痰火積熱,平常上升之氣就會蘊積成濁氣。金氣屬降,喜清惡濁。現在受到濁氣熏蒸,阻塞鬱結,就會形成鼻涕。
至於痔、珠、瘜肉之類,皆由痰熱積久,燥火內燔;風寒外束,隧道壅塞,氣之升降,被其妨礙。澆培彌厚,猶積土而成敦阜也。(孫一奎)
凡鼽淵久不愈者,非心血虧則腎水少。養血則陰生而火降,補腎則水升而金清。又鼻塞久不愈者,亦有內傷肺、胃,清氣不能上升,非盡外感也。(《醫學入門》)
鼻色
鼻頭色青,腹中痛,苦冷者死;鼻頭色微黑者,有水氣;色黃者,胸上有寒;色白者,亡血也;設微赤非時者死。又色青為痛,色黑為勞,色赤為風,色黃者便難,色鮮明者留飲。(《金匱》)
鼻扇
病在大腸,亦能令人鼻珠扇動,迎香脈氣使之然也。證實者下之愈,不得概以肺絕疑之。(《醫參》)
白話文:
痔瘡、珠瘤、瘜肉等病症,都是因為痰熱積聚日久,燥火內燒,加上外感風寒,導致氣道阻塞,影響氣機升降所致。就像土堆積久了,就會形成丘陵一樣。
慢性鼻淵久治不癒,不是心血虧虛,就是腎水不足。滋養血液,就能滋生陰氣,使心火下降;補腎,就能使腎水上升,使肺金清淨。另外,鼻塞長期不愈,也可能是內傷肺胃,清氣不能上升,不一定是外感風寒引起的。
鼻子顏色可以反映身體狀況。鼻頭青色,腹痛且寒冷,預示死亡;鼻頭微黑,有水氣;鼻頭黃色,胸部有寒氣;鼻頭白色,預示失血;鼻頭突然發紅,預示死亡。另外,鼻頭青色代表疼痛,黑色代表勞累,紅色代表風邪,黃色代表排便困難,顏色鮮明代表留飲。
大腸病變也會導致鼻珠扇動,因為迎香穴的氣脈受影響。如果症狀確診是大腸病變,就應該用瀉下藥治療,不能一概而論地認為是肺病。
鼻扇有虛實新久之分,不可概為肺絕。初病鼻扇,有邪熱風火壅塞肺氣,實熱居多;久病鼻扇喘汗,是為肺絕,不治。(林慎庵)
鼻塞
東垣曰:《經》云:西方白色,入通於肺,開竅於鼻,藏精於肺。夫十二經脈,三百六十五絡,其氣血皆上升於面而走空竅。其精陽氣上走於目而為睛,其彆氣走於耳而為聽,其宗氣出於鼻而為嗅。夫陽氣、宗氣者,皆胃中生髮之氣也。若因飢飽勞役,損傷脾胃,生髮之氣既弱,則營運之氣不能上升,邪塞孔竅,故鼻不利而不聞香臭也。宜養胃氣、實營氣,陽氣、宗氣上升,鼻管則通矣。
又《難經》云:心主五嗅,肺主諸氣。鼻者肺竅,反聞香臭者,何也?蓋以竅言之,肺也;以用言之,心也。因衛氣失守,寒邪客於頭面,鼻受之;不能為用,是不聞香臭矣。故《經》云: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。潔古云:視聽明而清涼,香臭辨而溫暖是也。治宜先散寒邪,後補衛氣,使心肺之氣,得以交通,則鼻利而聞香臭矣。
白話文:
鼻子不通氣,有虛實、新久之分,不能一概而論為肺氣虛弱。初期鼻子不通氣,可能是因為外邪熱風火毒阻塞肺氣,實熱居多;如果長期鼻子不通氣,伴隨氣喘和出汗,那就是肺氣虛弱,難以治療。
根據東垣的說法,《黃帝內經》記載,西方屬白色,通於肺臟,並與鼻子相通,肺臟藏精氣。十二經脈、三百六十五絡,其氣血都上升至臉部,並流向空竅。精氣陽氣上升到眼睛,成為視力;別氣流向耳朵,形成聽力;宗氣則由鼻子排出,形成嗅覺。陽氣和宗氣都源自胃中生成的氣。如果因為飢餓、飽食、勞累,損傷了脾胃,則生成的氣力減弱,營運之氣無法上升,邪氣阻塞孔竅,導致鼻子不通,聞不到香臭。應當養護胃氣、補益營氣,陽氣和宗氣上升,鼻腔就會通暢。
《難經》也記載,心主五嗅,肺主諸氣。鼻子是肺的竅竅,但鼻子聞香臭,又是心臟的功能。這是因為,從竅竅來說,是肺;從功能來說,是心。由於衛氣失守,寒邪入侵頭面,鼻子受到寒邪的影響,無法正常運作,就聞不到香臭。因此,《黃帝內經》說,心肺有病,則鼻子就會不通。潔古認為,視力清晰明亮、身體涼爽,能辨別香臭、身體溫暖,才是健康。治療應當先散寒邪,再補衛氣,使心肺之氣流通,鼻子就會通暢,能聞到香臭。
(《赤水玄珠》)
夾鼻兩傍,穴名迎香。迎香者,迎香臭也。手陽明大腸脈也。人有鼻病不聞香臭者,病在大腸,氣不上行,徒責之肺無益也。卒病治以通,久病治以表。(《醫參》)
鼻塞不聞香臭,或感風寒鼻塞,俗皆以為肺寒而用解表、通利辛溫之藥,不效。殊不知此是肺經素有火邪,火鬱甚,故遇寒便塞。治當清肺降火,佐以通利。審其平素鼻塞,作肺熱治;若素無此證,偶感風寒,而致塞窒流涕,作風寒治。(王節齋)
近世以辛夷治鼻塞不聞香臭,無問新、久、寒、熱,一概用之。不知肺胃陽氣虛衰,不能上透於腦,致濁陰上干陽位而窒塞者,固宜辛夷之辛香以通達之。若濕熱上蒸,蘊釀為火而窒塞者,非山梔之輕清不能開發也。(朱丹溪)
白話文:
鼻子兩側的穴位叫做迎香,因為它可以迎來香氣。迎香穴屬於手陽明大腸經。如果有人患了鼻病,聞不到香味,那是因為病在腸道,氣上不去,只責怪肺部是沒有用的。突然發病就用通竅的藥物治療,久病就用表面的藥物治療。
鼻子不通,聞不到香氣,或因為受寒而鼻塞,一般人都以為是肺寒,就用解表、通利、辛溫的藥物治療,卻不見效。其實這是因為肺經原本就有火邪,火氣鬱結得很厲害,所以遇到寒氣就塞住了。治療應該要清肺降火,輔以通利。要根據平時鼻塞的情況來判斷,如果平時就容易鼻塞,就按肺熱來治療;如果平時沒有這個症狀,只是因為偶爾受寒而鼻塞流涕,就按風寒來治療。
近來用辛夷治療鼻子不通,聞不到香氣,不論是新病、久病、寒症、熱症,一概用之。卻不知道肺胃陽氣虛弱,不能上升到腦部,導致濁陰上衝陽位而阻塞,所以才要用辛夷的辛香來通達。如果因為濕熱上蒸,積聚成火而阻塞,那就必須用山梔的輕清之性來疏通。
鼻淵
《經》云: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。又云:膽移熱於腦,令人辛頞鼻淵,傳為衄蔑瞑目。是知初感風寒之邪,久則化熱,熱鬱則氣閉而塞矣。治宜開上宣郁,如蒼耳散、防風通聖散、川芎茶調散、菊花茶調散等類,佐以荷葉邊、苦丁茶、蔓荊、連翹之屬,此外感宜辛散也。內熱宜清涼者,用羚角、山梔、石膏、滑石、夏枯草、青菊葉、苦丁茶等類,苦辛涼散。
白話文:
鼻淵
《經》上說:「肺氣和順,鼻子就能辨別香臭。」又說:「膽腑的熱氣移入腦部,會令人鼻子辛辣疼痛,鼻淵流膿,並且傳染到眼睛,導致眼睛昏花,閉目難睜。」由此可知,初期受到風寒之邪侵襲,久而久之就會化為熱邪,熱邪鬱積就會導致氣機閉塞。
治療方法應以開通上焦,宣散鬱氣為主,可用蒼耳散、防風通聖散、川芎茶調散、菊花茶調散等藥方,佐以荷葉邊、苦丁茶、蔓荊、連翹等藥物,若外感風寒,宜用辛散之藥。
若屬內熱,則宜用清涼之藥,如羚羊角、山梔子、石膏、滑石、夏枯草、青菊葉、苦丁茶等,以苦辛涼散之法治療。
郁久則當用咸降滋填,如虎潛減辛,再加鎮攝之品。其有精氣不足,腦髓不固,滲下無腥穢之氣者,此勞怯根萌,以天真丸主之。(《臨證指南》)
鼻淵一證,總由太陽、督脈之火。甚者上連於腦,而津津不已,故又名為腦漏。多因酒醴肥甘,或火由寒鬱,以致濕熱上熏,津汁溶溢而下,離經腐敗而作腥臭。河間用防風通聖散,古法用蒼耳散。余見炎上之火,治以辛散有所不宜,莫若清火滋陰、高者抑之之法。○凡鼻淵腦漏,雖為熱證,然流滲既久,即火邪已去,流亦不止,以液道不能扃固也。
白話文:
情緒鬱悶久了就該用鹹味藥物滋補填補,就像老虎潛伏一樣減少辛辣,再加入鎮定收斂的藥物。如果精氣不足,腦髓不固,流下來的液體沒有腥臭味,這是勞累導致的虛弱,可以用天真丸治療。
鼻淵病症都是因為太陽經和督脈的火氣上炎所致。嚴重者會蔓延到腦部,導致津液不斷流出,所以也稱為腦漏。多半是因為飲酒吃肥甘厚味,或是寒氣鬱結導致火氣上炎,濕熱熏蒸,津液融化溢出,離開經絡腐敗產生腥臭味。河間醫派用防風通聖散治療,古法用蒼耳散。我觀察到火氣上炎,用辛散藥物治療並不合適,不如清熱滋陰,將上炎的火氣壓下來。凡是鼻淵腦漏,雖然是熱症,但流出液體時間久了,火邪就會消失,流液卻不會停止,因為液道不能閉合。
新病者多由於熱,久病者未必盡為熱證。其有漏泄既多,傷其髓海,氣虛於上,多見頭腦隱痛、眩暈不止等證。治非補法不可。(張景岳)
古人謂鼻淵一證,乃寒凝腦戶,太陽濕熱為病。皆治標而不求其本,攻邪而反耗其元,於經旨迥乎不合,其說可足信歟?《經》曰:膽移熱於腦,則辛頞鼻淵。明屬內傷,與外感無涉。何醫家辛夷、蒼耳、防、芷雜投,致輕者重而重者危也。夫腦屬神臟,藏精髓而居高位。鼻為肺竅,司呼吸而聞香臭。
清陽由此而升,濁陰無由而上,是為平人。蓋少陽生髮之氣,全賴腎水為之滋養。腎水虛則膽火無制而上逆於腦,腦熱蒸蒸,氣化濁涕,走空竅而出於鼻,臭不堪聞。涕愈下則液愈耗,液愈耗則陰愈虧。斯時也,頭為之傾矣,喉為之咳矣,身為之熱矣,食為之減矣。而醫者猶曰:風未散也,表藥不可缺;寒未退也,辛味不可除。
白話文:
新發生的疾病,大多是由於體內熱邪所致,但長期患病的人,並不一定都是熱症。有些人由於過度消耗身體的精氣,導致腎精虧虛,元氣不足,就會出現頭腦隱痛、頭昏眼花等症狀,這時就必須用補益的方法來治療。
古人認為鼻淵是一種由寒邪凝滯腦部,太陽經濕熱侵襲引起的疾病。他們只注重治標,不求根本,只用攻邪的方法,反而耗損了患者的元氣,這與經方理論完全不符,這種說法不可信。經書上說,膽火上炎於腦部,就會導致鼻淵。這明顯是內傷引起的,與外感風寒無關。然而,有些醫生卻用辛夷、蒼耳、防風、白芷等藥物來治療,結果輕症加重,重症危殆。
頭部是神經系統的中樞,儲藏精髓,位於身體的最高部位。鼻子是肺的竅道,負責呼吸和嗅聞。正常的狀態下,清氣上升,濁氣下降,身體就會健康。但如果腎水不足,就會導致膽火無所約束,上炎於腦部,腦部發熱,蒸發出濁氣,通過鼻腔排出,氣味難聞。鼻涕流得越多,體液消耗就越多,體液消耗越多,陰氣就越虛弱。這時候,患者就會出現頭昏腦脹、咳嗽、發熱、食慾不振等症狀。然而,有些醫生仍然認為風寒未散,必須用解表藥物,寒邪未退,必須用辛溫藥物,這實在是錯誤的治療方法。
曾不知辛散傷元,有升無降,有陽無陰。腎肝虛於下,肺氣虛於上,雖有盧、扁,奈之何哉?雖然,膽之火胡為而入腦也?經謂其脈起於目銳眥,上抵頭角,下耳後,曲折布於腦後,脈絡貫通,易於感召。惟其虛也,則灼腦炙髓,隨液下漏,治宜戒怒以養陽,絕欲以養陰。藥進補水保肺,俾水壯火熄、木榮金肅、膽汁充滿,而火自安其位矣。
倘脾胃漸虧,陽分漸弱,又宜變通:或脾、腎雙補,或陰陽兩救,庶幾有濟。且腦為諸陽之會,髓為至精之物,鼻屬金氣之路。治腦也補在髓,治鼻也清在金。腦滿可以生水而制火,金空可以化液而制木。而春升少陽之氣,與厥陰相為表裡,上屬於腦。如此,則《經》謂膽熱所關,義亦明矣。
白話文:
過去不明白辛辣之物會損傷元氣,導致氣往上而不往下,陽氣過盛而陰氣不足。腎臟和肝臟虛弱,導致下半身虛弱,肺氣虛弱,導致上半身虛弱,即使有盧氏、扁氏這樣的名醫,也無可奈何。雖然如此,膽火為何會入侵腦部呢?經書記載,膽經從眼角開始,向上到達頭頂,向下至耳後,彎彎曲曲地分布在腦後,脈絡相通,很容易受到影響。一旦膽經虛弱,就會灼傷腦髓,導致腦髓液體流失,治療應當戒怒以養護陽氣,禁慾以養護陰氣。藥物方面,應當補益水氣,滋養肺臟,使水氣充盈,火氣熄滅,木氣生旺,金氣肅降,膽汁充盈,膽火自然安於其位。
如果脾胃日漸虛弱,陽氣日漸衰退,就需要變通治療:可以同時補益脾臟和腎臟,也可以同時救治陰陽,希望能有所幫助。而且,腦部是所有陽氣匯聚的地方,腦髓是精華之物,鼻子是金氣流通的通道。治療腦部疾病,應當補益腦髓;治療鼻部疾病,應當清利金氣。腦部充盈可以滋生水氣,抑制火氣;金氣虛弱可以化解水液,抑制木氣。春季陽氣上升,少陽之氣與厥陰之氣互相表裡,向上屬於腦部。如此,經書記載膽熱會影響腦部,就更加明瞭了。
(《會心錄》)
鼻鼽
鼻淵、鼻鼽,當分寒熱。若涕濃而臭者為淵,屬熱,清涼之藥散之;若涕清而不臭者為鼽,屬寒,辛溫之劑調之。(張路玉)
鼽者,鼻出清涕也。五行之理,微則當其本化,甚則兼其鬼賊。《易》曰燥萬物者莫熯乎火。以火鍊金,熱極而反化為水。肝熱甚則出淚,心熱甚則出汗,脾熱甚則出涎,肺熱甚則出涕,腎熱甚則出唾。凡痰、涎、涕、唾稠濁者,皆火熱極甚銷爍致之也。或言鼽為寒者,誤也,彼但見鼽嚏鼻窒,冒寒則甚,遂以為然。
豈知寒傷皮毛則腠理閉密,熱氣怫鬱而病愈甚也。(劉河間)
鼻瘜
白話文:
鼻塞、鼻涕,要分清是寒還是熱。如果鼻涕濃稠且有臭味,叫做鼻淵,屬於熱症,用清涼的藥物來散寒;如果鼻涕清亮且沒有臭味,叫做鼻鼽,屬於寒症,用辛溫的藥物來調治。鼻鼽就是鼻子流出清鼻涕。五行原理,輕微時應以本性化解,嚴重時則會兼有鬼邪之氣。《易經》說,使萬物乾燥的,莫過於火。用火煉金,熱到極點反而會轉化成水。肝火旺盛就會流淚,心火旺盛就會出汗,脾火旺盛就會流口水,肺火旺盛就會流鼻涕,腎火旺盛就會流口水。凡是痰、口水、鼻涕、唾液稠濁的,都是火熱極度旺盛,消耗和熔化所導致的。有些人說鼻鼽是寒症,這是錯誤的。他們只看到鼻鼽、打噴嚏、鼻塞,受寒後症狀加重,就以為是寒症。其實,寒氣損傷皮膚和毛髮,就會使毛孔閉塞,熱氣鬱結,反而會讓病情加重。
鼻瘜肉,因上焦積熱鬱久而生。內服清火利膈之藥,宜涼膈散加減,須斷酒醴厚味。韓氏云:一貴人鼻中肉贅,臭不可近,痛不可忍。以白礬末加阿魏、腦、麝少許,吹其上,頃之,化水而消。內服勝濕瀉肺之藥。此厚味壅熱,蒸於肺門,如雨霽之地,突生芝菌也。按:瘜肉鼻痔,大同小異。
痛極而不下垂者為瘜肉,此血熱勝也;鼻痔則有物下垂而不痛,乃濕熱勝也。阿魏為血積之響導,白礬為滌垢之專藥,兼腦、麝以開竅也。(張路玉)
鼻齄
好飲熱酒,血熱入肺,覆被風寒外郁,則血凝於內、赤見於外,而為鼻齄。有不好飲而病此者,乃肺風熱也。(朱丹溪)
白話文:
鼻子長瘜肉是因為上焦積熱鬱積久了造成的。內服清熱利膈的藥物,可以參考涼膈散加減,並且要戒酒戒吃油膩的食物。韓氏說,曾經有位貴人鼻中長了肉瘤,又臭又痛,讓人難以靠近。用白礬末加上阿魏、腦、麝香少許,吹到肉瘤上,一會兒就化成水消掉了。同時也要內服利濕瀉肺的藥物。這是因為過度食用肥甘厚味,導致熱氣上蒸肺門,就像雨後濕地上長出的菌類一樣。
瘜肉和鼻痔,其實都是一樣的,只是症狀略有不同。痛得厲害,但沒有下垂的是瘜肉,這是血熱過盛;鼻痔則是有東西下垂,但不痛,這是濕熱過盛。阿魏可以引導血積消散,白礬是專門清除污垢的藥物,再加上腦、麝香可以開竅。
鼻齄是因為喜歡喝熱酒,血熱入肺,又因為外感風寒鬱積,導致血液凝滯在內,外觀呈現紅色,而引起鼻齄。有些人雖然不喜歡喝熱酒,但仍然患有此病,這是因為肺部風熱造成的。
選案
一人久患鼻淵,濁涕腥穢。時逢長夏,醫命取艾絨四兩,攤作二餅,用新瓦兩片,烈日曝熱,攤艾絨於凹瓦上。先安一枕,以額抵之,冷則頻易,數日病除。此日炙針鋒相對,腦寒去矣。(許宣治)
黃介繁令眷,鼻中生一紅珠,狀如櫻桃,垂掛左竅,雖無痛苦,頗礙呼吸。予教用醋,日漱數遍,其珠自落。旬後,鼻出紅毛,長一、二寸,每日數十莖,群目為怪。此平日多食豬、羊血,蘊毒胃中,熏於肺竅,致嚏出血絲,隨風成線耳。與清解藥而瘥。(程華仲)
附方
白話文:
有個人長期患鼻淵,鼻涕又濁又腥臭。正值長夏時節,醫生叫他取艾絨四兩,分成兩餅,用兩片新瓦,放在烈日下曬熱,把艾絨放在凹陷的瓦片上。先墊一個枕頭,讓病人額頭抵著枕頭,感到涼了就換熱的瓦片,這樣反覆操作,幾天後病就好了。這是用太陽的熱力針灸,治好了腦部寒氣。
黃介繁的妻子鼻腔裡長了一個紅色的珠子,形狀像櫻桃,掛在左鼻孔,雖然沒有疼痛,但也影響呼吸。我教她用醋漱口,每天漱幾次,那個珠子就掉了。十天后,鼻子裡又長出紅色的毛髮,長一到兩寸,每天長出几十根,旁人都覺得很奇怪。這是因為她平时吃太多猪肉和羊血,毒素积聚在胃里,熏到了肺,导致打喷嚏流出血丝,随风飘散成线状。给她服用一些清解藥,病就好了。
硇砂散,治鼻生瘜肉。用硇砂五分、白礬一錢,研末,點之即消。
附嚏
帝曰:人之嚏者,何氣使然?岐伯曰:太陽之氣,和利而滿於心,出於鼻,故為嚏。(《靈樞》)
肺外證面白、善嚏。(《難經》)
夫中寒家,善欠。其人清涕出,發熱色和者,善嚏。(《金匱》)
欠為氣乏,嚏為氣通。○腠理不密實,嚏不已。(婁全善)
嚏者,鼻中因癢而氣噴作於聲也。鼻為肺竅,癢為火化,心火邪熱,干於陽明,發於鼻,則癢而嚏也。或以物擾之癢而嚏者,癢屬火故也。或視日而嚏者,由目為五臟之精華,太陽真火,晄耀於目,心神躁亂,而熱發於上,則鼻癢而嚏也。傷寒病,再經,邪衰而嚏者,由邪熱已退,虛熱為癢,癢則嚏也。
白話文:
硇砂散
治療鼻生瘜肉
藥方:
硇砂五分,白礬一錢,研磨成粉末,點在瘜肉上即可使其消退。
附嚏
皇帝問: 人為什麼會打噴嚏?
岐伯答: 太陽之氣,溫和順暢,充滿於心,從鼻子出來,所以就打噴嚏了。(《靈樞》)
肺部外證,面部蒼白,容易打噴嚏。(《難經》)
體內寒氣過盛的人,容易打哈欠。如果伴隨清鼻涕流出,發熱但面色正常,容易打噴嚏。(《金匱》)
打哈欠是氣力不足,打噴嚏是氣流通暢。○ 腠理不密實,容易不停打噴嚏。(婁全善)
打噴嚏是指鼻子因癢而氣流噴出,發出聲音。鼻子是肺的門戶,癢是火氣所致。心火邪熱,侵犯陽明經,發散到鼻子,就會發癢而打噴嚏。或者被外物刺激,發癢而打噴嚏,也是火氣所致。或者看太陽就打噴嚏,是因為眼睛是五臟精華所在,太陽真火的光芒照耀眼睛,心神躁動不安,熱氣上升,導致鼻子癢而打噴嚏。傷寒病,經過兩次病程,邪氣減退而打噴嚏,是因為邪熱退去,虛熱導致發癢,癢就打噴嚏了。
或風熱上攻,鼻竅壅滯,納藥鼻中,得嚏則壅滯通而愈也。或有痛處,嚏則痛甚不可忍者,因嚏氣衝結,痛不得通利故也。(劉河間)
癢為火化,外風欲入而內火拒格,故發為嚏。有嚏則風邪隨氣而散,不能入傷於經,是以傷風有嚏為輕。(《張氏醫通》)
白話文:
若是有風熱上攻,鼻孔阻塞,把藥物塞進鼻孔,打噴嚏後,阻塞就通了,病也就好了。有些人患處疼痛,打噴嚏後反而更痛,難以忍受,這是因為打噴嚏的氣力衝擊患處,導致疼痛無法緩解。
癢是火氣引起的,外風想要進入身體,內部的火氣抵抗,所以就打噴嚏。打噴嚏時,風寒隨著氣息散開,無法侵入經脈,因此傷風有打噴嚏的情況就比較輕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