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二·醫學溯源 (26)
卷二·醫學溯源 (26)
1. 治法
經義
古之治病,惟移精變氣,可祝由而已。今世治病,毒藥治其內,針石治其外,或愈或不愈,何也?往古人居禽獸之間,動作以避寒,陰居以避暑,內無眷慕之累,外無伸宦之形。此恬憺之世,邪不能深入也。故毒藥不能治其內,針石不能治其外,故可移精祝由而已。中古之治病,至而治之湯液,十日以去,八風五痹之病,十日不已,治以草蘇草荄之枝。
暮世之治病,則不然,不本四時,不知日月,不審逆從,病形已成,乃欲微針治其外,湯液治其內,粗工凶凶,以為可攻,故病未已,新病復起。○治病必求其本。先病而後逆者,治其本;先逆而後病者,治其本。先寒而後生病者,治其本;先病而後生寒者,治其本。先熱而後生病者,治其本;先病而後生熱者,治其本。
先病而後泄者治其本;先泄而後生他病者,治其本。先病而後生中滿者,治其標;先中滿而後生心煩者,治其本。大小不利,治其標;大小利,治其本。先大小不利而後生病者,治其本。病反其本,得標之病;治反其本,得標之方。言標與本,易而勿損。察本與標,氣可令調。
○從內之外者,調其內;從外之內者,治其外;從內之外而盛於外者,先調其內,而後治其外;從外之內而盛於內者,先治其外,而後調其內;中外不相及,則治主病。○有者求之,無者求之,盛者責之,虛者責之,寒者熱之,熱者寒之,微者逆之,甚者從之,堅者削之,客者除之,勞者溫之,結者散之,留者攻之,燥者濡之,急者緩之,散者收之,損者益之,逸者行之,驚者平之,上之下之,摩之浴之,薄之劫之,開之發之,適事為故。逆者正治,從者反治。
寒因熱用,熱因寒用。塞因塞用,通因通用。必伏其所主,而先其所因,其始則同,其終則異。○病之始起也,可刺而已;其盛可待衰而已。因其輕而揚之,因其重而減之,因其衰而彰之。形不足者,溫之以氣;精不足者,補之以味。其高者因而越之,其下者引而竭之,中滿者瀉之於內。
其有邪者,漬形以為汗。其在皮者,汗而發之。其剽悍者,按而收之。其實者,散而瀉之。血實宜決之,氣虛宜掣引之。○開鬼門,潔淨府,除陳莝,倒倉廩。○風淫於內,治以辛涼,佐以苦甘,以甘緩之,以辛散之。熱淫於內,治以鹹寒,佐以苦甘,以酸收之,以苦發之。
濕淫於內,治以苦熱,佐以酸淡,以苦燥之,以淡滲之。火淫於內,治以鹹冷,佐以苦辛,以酸收之,以苦發之。燥淫於內,治以苦溫,佐以甘辛,以苦下之。寒淫於內,治以甘熱,佐以苦辛,以咸瀉之,以辛潤之,以苦堅之。(《素問》)
形氣不足,病氣有餘,是邪氣勝也,急瀉之;形氣有餘,病氣不足,急補之。形氣不足,病氣不足,此陰陽俱不足也,不可刺之,刺之則重不足,重不足則陰陽俱竭,血氣皆盡,五臟空虛,老者絕滅,壯者不復矣。形氣有餘,病氣有餘,此陰陽俱有餘也,急瀉其邪,調其虛實。故曰:有餘者瀉之,不足者補之。(《靈樞》)
白話文:
古代治病,只注重調整精氣神,可以用祝禱的方法來治癒。現在的人治病,用藥物來治療體內,用針灸來治療體外,有時會好有時不會好,這是為什麼呢?古時候的人住在野獸之間,活動是為了躲避寒冷,住在陰涼處是為了躲避暑熱,內心沒有思慮牽掛,外在沒有追求官位的想法。這是一個恬淡安寧的時代,邪氣無法深入體內。所以藥物不能治療內在的疾病,針灸也不能治療外在的疾病,因此可以單純用調整精氣神和祝禱的方式來治療。中古時代的治病,會等到疾病出現才用湯藥來治療,十天就能去除,如果是八風或五痹引起的疾病,十天治不好,就用草藥的枝條來治療。
現在的人治病,就不是這樣了,不依照四時變化,不知道日月運轉,不分辨順逆,疾病已經形成,才想用細小的針來治療體外,用湯藥來治療體內。醫術粗淺的庸醫,自以為可以用猛烈的藥物攻擊疾病,所以病還沒好,新的疾病又產生了。治病一定要找出根本原因。先有疾病然後出現逆症的,要治療疾病的根本;先有逆症然後才生病的,要治療疾病的根本。先感到寒冷然後才生病的,要治療疾病的根本;先有疾病然後才感到寒冷的,要治療疾病的根本。先感到熱然後才生病的,要治療疾病的根本;先有疾病然後才感到熱的,要治療疾病的根本。
先有疾病然後出現腹瀉的,要治療疾病的根本;先腹瀉然後出現其他疾病的,要治療疾病的根本。先有疾病然後出現腹部脹滿的,要治療表症;先腹部脹滿然後出現心煩的,要治療疾病的根本。大小便不通暢的,要治療表症;大小便通暢的,要治療疾病的根本。先大小便不通暢然後生病的,要治療疾病的根本。疾病的根本與表症相反,就會得到表症的疾病;治療疾病的方法與根本相反,就會得到治療表症的藥方。說到表症和根本,要靈活運用,不要造成傷害。觀察根本和表症,可以使氣機調和。
從體內到體外的病,要調理體內;從體外到體內的病,要治療體外;從體內到體外但病勢主要在體外的,要先調理體內,然後再治療體外;從體外到體內但病勢主要在體內的,要先治療體外,然後再調理體內;體內和體外沒有關聯的,就治療主要的疾病。有餘的要找到它,沒有的也要找到它,盛的要責備它,虛的也要責備它,寒的要用熱藥治療,熱的要用寒藥治療,輕微的要用相反的方法治療,嚴重的要順應病勢治療,堅硬的要削弱它,外來的邪氣要去除,過勞的要用溫補,凝結的要疏散,停留的要攻伐,乾燥的要滋潤,急迫的要緩解,散漫的要收斂,虧損的要補益,安逸的要使之活動,驚恐的要使其平靜,向上要使其向下,可以按摩的就按摩,可以沐浴的就沐浴,可以稀釋的就稀釋,可以劫奪的就劫奪,可以打開的就打開,可以發散的就發散,適宜的就施行。逆症要用正治的方法,順症要用反治的方法。
寒證要用熱藥,熱證要用寒藥。阻塞的要用阻塞的方法,通暢的要用通暢的方法。必須要找出疾病的主因,並優先治療其病因,開始時的方法相同,結果卻會不同。疾病剛開始的時候,可以用針刺來治療;疾病發展到嚴重的時候,要等到衰退的時候才能治療。病情輕微的要使其擴散,病情嚴重的要使其減輕,病情衰退的要使其顯露出來。形體不足的,要用氣來溫養;精氣不足的,要用味來補養。如果向上升的,就順著它向上;如果向下沉的,就引導它向下,使之排泄出去,如果是腹中脹滿的,要使腹內排泄出去。
如果是有邪氣的,要浸泡身體使其出汗。如果在皮膚表面的,要發汗使之散發。如果很強悍的,要按壓收斂。如果是實症,要疏散排泄。如果血實的,要決開導泄,如果氣虛的,要牽引補充。打開鬼門(毛孔),清潔淨府(排泄器官),去除陳舊的糟粕,倒出舊的糧食。風邪侵入體內,要用辛涼的藥物治療,佐以苦甘的藥物,用甘味來緩和藥性,用辛味來發散邪氣。熱邪侵入體內,要用鹹寒的藥物治療,佐以苦甘的藥物,用酸味來收斂,用苦味來發散。
濕邪侵入體內,要用苦熱的藥物治療,佐以酸淡的藥物,用苦味來燥濕,用淡味來滲濕。火邪侵入體內,要用鹹冷的藥物治療,佐以苦辛的藥物,用酸味來收斂,用苦味來發散。燥邪侵入體內,要用苦溫的藥物治療,佐以甘辛的藥物,用苦味來使之向下排泄。寒邪侵入體內,要用甘熱的藥物治療,佐以苦辛的藥物,用鹹味來使之排泄,用辛味來潤澤,用苦味來使之堅固。(《素問》)
形體和氣都不足,而病邪之氣卻有餘,這是邪氣勝過正氣,要趕快瀉邪;形體和氣都有餘,而病邪之氣不足,要趕快補益正氣。形體和氣都不足,病邪之氣也不足,這是陰陽都虛弱,不能用針刺,如果針刺,會使虛弱更加嚴重,陰陽之氣都會耗竭,氣血都會盡失,五臟會空虛,年老的人會死亡,年輕的人也不會復原了。形體和氣都有餘,病邪之氣也有餘,這是陰陽都旺盛,要趕快瀉掉邪氣,調理虛實的平衡。所以說:有餘的要瀉掉,不足的要補益。(《靈樞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