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六·雜證匯參 (8)
卷六·雜證匯參 (8)
1. 溺血
經義
胞移熱於膀胱,則癃、溺血。○悲哀太甚,則胞絡絕,胞絡絕則陽氣內動,發為心下崩,數溲血也。(《素問》)
哲言
溺血所出之由有三,從溺孔出者二,從精孔出者一。(張景岳)
溺血全無疼痛,血從精竅而出,非若血淋莖痛血從溺竅而出也。(《證治匯補》)
溺血者,蓋心主血與小腸合,血之流行,周遍經絡,循環臟腑,若熱聚於膀胱,血滲入脬,故從小便而出也。(錢仲陽)
《經》云:悲哀太甚,則胞絡絕,陽氣內動,發為心下崩,數溲血也。又云:胞移熱於膀胱,則癃、溺血。是溺血未有不本於熱者。陳無擇以為心腎氣結所致,不思血雖主於心,其四臟孰無血以為養?所尿之血,豈拘於心腎氣結者哉?推之五臟,凡有損傷妄行之血,皆得如心下崩者,滲於胞中;五臟之熱,皆得如膀胱之移熱者,傳於下焦。何以言之?肺金者,腎水之母,恃之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者也。
白話文:
如果熱氣從子宮跑到膀胱,就會造成尿頻、血尿。過度悲傷會導致子宮經絡斷裂,經絡斷裂就會導致陽氣內動,出現心下崩潰、頻繁血尿的症狀。
血尿的來源有三個,從尿道出來的占兩個,從精孔出來的占一個。
血尿沒有疼痛,血從精孔流出,不像血淋一樣,伴隨疼痛,血從尿道流出。
血尿是因為心主血與小腸相通,血液循環流動,遍布全身經絡,循環於臟腑,如果熱氣聚集在膀胱,血液滲入膀胱,就會從小便中排出。
古書中說,過度悲傷會導致子宮經絡斷裂,陽氣內動,出現心下崩潰、頻繁血尿的症狀。又說,如果熱氣從子宮跑到膀胱,就會造成尿頻、血尿。這說明血尿的根本原因是熱氣。有人認為血尿是由於心腎氣結導致的,但他們沒有考慮到,雖然血液由心主導,但其他四臟也需要血液滋養。尿血不一定是心腎氣結造成的。推廣到五臟,凡是受到損傷或妄行出血的部位,都會像心下崩潰一樣,血液滲入子宮;五臟的熱氣,都會像膀胱移熱一樣,傳到下焦。為什麼這麼說呢?因為肺金是腎水的母親,依靠它調節水液,向下輸送到膀胱。
肺有損傷,妄行之血若氣逆上者,既為嘔血矣,氣不逆上,如之何不從水道下降入於胞中耶?其熱亦直抵腎與膀胱可知也。脾土者,勝水之賊邪也。水精不布,則壅成濕熱,陷下傷於水道,腎與膀胱俱受其害,害則陰絡傷,傷則血散入胞中矣。肝屬陽,主生化,主疏泄,主藏血;腎屬陰,血閉藏而不固,必滲入胞中,正與《內經》所謂肝傷血枯,時時前後血者類也。
大抵溲血、淋血、便血三者,雖前後陰所出之竅有不同,然於受病則一,故治分標本亦一也。維引導佐使,各走其鄉者,少異耳。(《證治準繩》)
大便下血不死;小便下血多死;年過七旬,服藥無效。(許宣治)
白話文:
肺部受損,若血液逆流上涌,就會導致嘔血。如果血液沒有逆流上涌,就會從水道往下流入胞中。這說明熱氣也直達腎臟和膀胱。脾土能克制水,但水精無法正常運布,就會積聚成濕熱,向下侵襲水道,導致腎臟和膀胱受損,陰絡受傷,血便會散入胞中。肝屬陽,主生化、疏泄、藏血;腎屬陰,負責藏血,但腎陰不足,血氣就不固,也會滲入胞中,這與《內經》中所說的肝傷血枯,時常前後出血的情況類似。
總之,溲血、淋血、便血這三種出血症狀,雖然從前後陰竅排出,但病因相同,因此治療方法也一樣。只是在引導和輔助方面略有不同。
大便出血不會致命,小便出血則多半會致命。年過七旬,用藥治療效果不佳。
補編
溺孔之血,其來近者,出自膀胱,其證溺時必孔道澀痛,小水熱赤不利。此多以酒色欲念,致動下焦之火而然。常見相火妄動,逆而不通者,微則淋濁,甚則見血。《經》曰:胞移熱於膀胱,則癃、溺血。治宜清利膀胱之火。○溺孔之血,其來遠者,出自小腸,其證溺孔不痛,血隨溺出,或痛隱於臍腹,或熱見於臟腑。蓋小腸與心為表裡,此丙火氣化之原,清濁所由分也。
無論焦心勞力,厚味酒漿,而上中二焦之火,凡從清道以降者,必皆由小腸以達膀胱,治須隨證察因,以清臟腑致火之原。○精道之血,必自精宮血海而出於命門。蓋腎者主水,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。凡勞傷五臟,或五志之火,致令衝任動血者,多從精道而出。何以辨之?但辨在小腸者,必從溺孔出;病在命門者,必從精孔出。
白話文:
【補編】
尿道出血,如果是近處的出血,源自膀胱,病症表現爲尿時尿道口阻塞疼痛,小便熱且赤色,排尿不順暢。這通常是因飲酒、色慾等刺激導致下焦火旺所致。經常看到的是下焦火氣無端興起,逆流不通,輕則尿液混濁,重則出現鮮血。經書說:腎火移至膀胱,會引起尿頻和尿血。治療應當清熱利尿。
【溺孔之血,其來遠者,出自小腸,其證溺孔不痛,血隨溺出,或痛隱於臍腹,或熱見於臟腑。蓋小腸與心為表裡,此丙火氣化之原,清濁所由分也。】
無論是焦慮勞累還是飲食過量、酒漿等刺激,導致上中兩焦火旺,這些火氣若從清道下移,必定是通過小腸到達膀胱,治療時必須根據病情和原因,清淨五臟六腑的火源。
【精道之血,必自精宮血海而出於命門。蓋腎者主水,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。凡勞傷五臟,或五志之火,致令衝任動血者,多從精道而出。何以辨之?但辨在小腸者,必從溺孔出;病在命門者,必從精孔出。】
凡於小腹下,精泄處,覺痠痛而出者,即是命門之病。治法與水道不同,蓋水道之血宜利,精道之血不宜利;澀痛不通者宜利,血滑不痛者不宜利也。(張景岳)
尿血,虛者居多,有火亦能作痛,當與血淋同治。清之不愈,專究乎虛,上則主於心脾,下則從乎肝腎,久則主於八脈。(《臨證指南》)
溺血治法:暴病實火,宜甘寒清火;房勞虛損,宜滋陰補腎;病久中枯,非清心靜養不可治也。(《證治匯補》)
腎陰虧損,下焦結熱,血隨溺出,用六味湯加牛膝以鎮陽。○溺血日久,屢用清利藥不效,補中益氣湯加車前良驗。(《見聞錄》)
白話文:
在小腹下,精液排出的地方,如果感到痠痛且有流出,這就是命門有問題。治療的方法和處理水流的問題不同,因為水流的血液適合順暢,精液的血液則不宜過於順暢;如果感到疼痛且流動不暢,應該促使其順暢,但如果血液滑動而無痛感,就不應該促使其順暢了。(張景嶽)
尿血,大多數是虛弱造成的,即使有火也可能會引起疼痛,應該和血淋一同治療。如果清熱的療法不能痊癒,專門研究虛弱,上部主要涉及心脾,下部則與肝腎有關,長期則主要影響八脈。(《臨證指南》)
尿血的治療方法:突然發生且由實火引起,應使用甘寒的藥物來清火;如果是由房勞導致的虛弱損傷,則應滋潤陰液補充腎臟;如果疾病長期存在且中間乾涸,除非通過清心靜養的方法,否則難以治療。(《證治匯補》)
腎陰不足,下部有熱結,血液隨著排尿而出,使用六味地黃湯加上牛膝來鎮定腎陽。○尿血長期存在,多次使用清熱利尿的藥物都不見效果,使用補中益氣湯加上車前草效果良好。(《見聞錄》)
脈候
溲血形脫,脈小勁者逆也,脈搏者亦逆也。(《證治準繩》)
選案
予治一人溺血,二、三年一發,服補中益氣湯加黃柏、山梔,數劑而止。又治一人尿血成條,藥皆不應而逝。(許宣治)
內弟顧元叔溺血,溺孔疼痛,周身麻木,頭旋眼黑,手足心經脈絀急痠麻,脈弦細數,兩尺搏堅。與生料六味湯加牛膝、門冬,服之輒效,但不時舉發,復以六味湯合生脈散,用河車熬膏丸服而痊。○一商夏月過飲燒酒,溺血,服益元散、六味湯,均不效。予用導赤散,三啜而愈。
白話文:
尿血伴隨身體消瘦,脈象細小而有力,這是逆氣的表現,脈搏跳動也是逆氣的表現。
我治療過一個病人,患有尿血病症,每隔兩三年就會發作一次,我給他服用補中益氣湯,加入黃柏、山梔,服用了幾劑藥後就止住了。我還治療過一個病人,尿血成條狀,服用各種藥物都沒有效果,最後就去世了。
我的內弟顧元叔患有尿血病症,溺孔疼痛,全身麻木,頭昏眼花,手腳心經脈緊繃疼痛麻木,脈象弦細數,兩尺脈搏堅實。我給他服用生料六味湯加牛膝、門冬,服用後見效,但病情時常反复發作,我又用六味湯配合生脈散,用河車熬製成膏丸服下,最終痊癒。有一次,一個人在夏天過度飲酒,導致尿血,服用了益元散和六味湯,都沒有效果。我給他服用導赤散,服下三口就治癒了。
○宋孝先年七十餘,溺血點滴澀痛,諸藥不效,云是壯歲鰥居,絕欲太早之故。令以綠豆,水浸搗汁,微溫,日服一碗而愈。煮熟即不應。(《張氏醫通》)
白話文:
宋孝先年紀超過七十,出現尿血,點點滴滴,疼痛難忍,各種藥物都沒有效果。他說這是年輕時獨身生活,過度節欲造成的後果。醫生讓他用綠豆,用水浸泡後搗成汁液,溫熱飲用,每天一碗,症狀就痊癒了。如果綠豆煮熟了就不會有效。這段內容出自《張氏醫通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