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一·醫學溯源 (3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·醫學溯源 (35)

1. 臟腑(附腔子、脂膜)

妙萬物而言也。膽者,擔也。猶人之正直有力,善能擔當。《卮言》曰:膽者,澹也。清淨之府,無所受輸也。胃者,匯也。五味匯聚,無所不容,萬物歸土之義也。腸者,暢也。通暢水穀之道也。膀者,言其橫於前陰之旁,以通水道也。胱者,言其質之薄而明也。合而言之,以其由虛而實,旁通水道,通身虛松,可以蓄水,漸漬而滲入胞中,胞滿而溺出也。包絡者,護衛心主,不使濁氣干之,正猶君主之有宮城也。

(《馮氏錦囊》)

臟腑相通

《五臟穿鑿論》曰:心與膽相通,心病怔忡宜溫膽;膽病戰慄癲狂宜補心。肝與大腸相通,肝病宜疏通大腸;大腸病宜平肝。脾與小腸相通,脾病宜瀉小腸火;小腸病宜瀉脾土。肺與膀胱相通,肺病宜清利膀胱;膀胱病宜清肺。腎與三焦相通,腎病宜調和三焦;三焦病宜補腎。此合一之妙也。(《醫學入門》)

五臟應五行

午位居上,火旺於午,人以心應之,故心居上。子位居下,水旺於子,人以腎應之,故腎居下。卯位居左,木旺於卯,人以肝應之,故肝居左。酉位居右,金旺於酉,人以肺應之,故肺居右。中者土位,土居末,人以脾胃應之,故脾胃居中。此五行之定位也。(《醫旨緒餘》)

五臟外形

齒者,骨之聚也;外腎者,筋之聚也;舌者,肉之聚也;爪甲者,脈之聚也;縐紋者,皮毛之聚也。腎主骨,齒落則腎衰矣;肝主筋,外腎不興,則肝衰矣;脾主肉,舌不知味,則脾衰矣:心主脈,爪甲色不華,則心衰矣;肺主皮毛,縐紋多且深,則肺衰矣。老年得之常,壯年則為變。由乎外以測其內也。(《醫參》)

手足經配合臟腑

有以十二經問屬手足者,何以故?答曰:此陰陽上下配合之義也。手經之脈,起於手;經之脈,起於足。手經主持於上,足經主持於下。手足經者,所以紀上下也。猶《易》之本乎天者親上,本乎地者親下也。《素問》運氣篇曰:心、肺、心包絡,皆在膈上,屬手經;肝、脾、腎在下,屬足經。

手同手經,足同足經。手足經臟腑陰陽,相配皆然,乃一合也。(《醫旨緒餘》)

臟神所嗜

臟各有神。凡酷嗜一物,皆其臟神所欲,斯臟之精氣不足,則求助斯味以自救。如妊婦肝腎不足,則嗜酸鹹;老人精血虧,則嗜肉食。故凡病人所嗜之物,只可節之,不可絕之。若久藥厭煩,可緩之病,不妨暫停藥餌,調進所嗜之味。胃氣一旺,便可長養精神。若病勢不能勿藥者,則宜沖和之藥味,易於入口,勿傷胃氣。

設不知此,而絕其臟神所嗜之食,強其胃氣所傷之藥,胃氣既傷,化源絕滅,而欲病退神安者,難矣!(《馮氏錦囊》)

吃泥者,脾病也;吃炭者,心病也;吃果子殼、核者,肝病也;吃紙者,肺病也;吃冷水者,腎病也。一臟病,則外引一氣味相近之物以自救。凡食物之有偏嗜者皆然。(《醫參》)

白話文:

臟腑(附腔子、脂膜)

膽的功能如同人正直有力,能擔當重任,是清淨的器官,不接受外來物質的輸送。胃是匯聚五味之所,包容萬物,如同萬物歸於大地。腸的功能是暢通水穀。膀胱位於前陰旁側,以利於通導水道。胱的質地薄而透明。總而言之,臟腑由虛而實,與水道相通,全身鬆弛,可以儲存水分,水分漸漸滲入胞中,胞滿則排泄。包絡保護心臟,防止濁氣侵犯,如同君主擁有宮城一樣。

臟腑相通

心與膽相通,心病心悸不安宜溫補膽;膽病震顫癲狂宜補心。肝與大腸相通,肝病宜疏通大腸;大腸病宜調理肝氣。脾與小腸相通,脾病宜瀉小腸火;小腸病宜瀉脾土濕熱。肺與膀胱相通,肺病宜清利膀胱;膀胱病宜清肺熱。腎與三焦相通,腎病宜調和三焦;三焦病宜補腎。這是臟腑之間相互協調的妙法。

五臟應五行

午位(正南方)屬火,火旺於午,人以心應之,故心居上;子位(正北方)屬水,水旺於子,人以腎應之,故腎居下;卯位(正東方)屬木,木旺於卯,人以肝應之,故肝居左;酉位(正西方)屬金,金旺於酉,人以肺應之,故肺居右;中央屬土,土居中,人以脾胃應之,故脾胃居中。這是五行在人體的定位。

五臟外形

牙齒是骨骼的聚集;外腎(指膝蓋骨)是筋腱的聚集;舌頭是肌肉的聚集;指甲是經脈的聚集;皺紋是皮膚毛髮的聚集。腎主骨,牙齒脫落則腎衰;肝主筋,膝蓋無力則肝衰;脾主肌肉,舌頭味覺遲鈍則脾衰;心主脈,指甲顏色不好看則心衰;肺主皮毛,皺紋多且深則肺衰。老年人如此情況較常,壯年則屬異常。由此可由外觀觀察內臟的狀況。

手足經配合臟腑

手足經脈為何如此分佈?這是陰陽上下配合的道理。手經脈絡起源於手,足經脈絡起源於足。手經主導上半身,足經主導下半身。手足經脈是聯繫上下半身的途徑,如同《易經》所言,上承天,下接地。心、肺、心包絡都在橫膈膜以上,屬於手經;肝、脾、腎都在橫膈膜以下,屬於足經。手與手經相對應,足與足經相對應,手足經與臟腑陰陽相配合,渾然一體。

臟神所嗜

每個臟腑都有其神。凡是特別喜愛某種食物,都是該臟腑之神所渴望的,說明該臟腑精氣不足,於是通過這種味道來補充自身。例如孕婦肝腎不足,則嗜酸鹹;老年人精血虧虛,則嗜肉食。所以,病人所嗜的食物,只能節制,不能完全禁止。如果長期服藥感到厭煩,可以暫緩病情,暫停藥物,調整飲食,多吃所嗜之物。胃氣旺盛,就能滋養精神。如果病情不能停藥,則應選擇性味平和、容易入口的藥物,不要傷及胃氣。

如果不懂得這個道理,而禁止病人所嗜之食,又用傷及胃氣的藥物,胃氣受損,消化功能衰竭,那麼想要病癒神安就難了!

吃泥土是脾病;吃炭是心病;吃果殼、果核是肝病;吃紙是肺病;喝冷水是腎病。一種臟腑疾病,會從外部攝取氣味相近的事物來救治自身。凡是食物偏嗜都是這個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