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一·醫學溯源 (3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·醫學溯源 (36)

1. 臟腑(附腔子、脂膜)

肺者,相傅之官,治節出焉。其形四垂,附著於脊之第三椎中,有二十四空行列分布,以行諸臟之氣,為臟之長。為心之蓋,是經多氣少血。其合皮也,其榮毛也,開竅於鼻。《難經》曰:肺重三斤三兩,六葉兩耳,凡八葉,主藏魄。華元化曰:肺者生氣之原,乃五臟之華蓋,以覆諸臟,虛如蜂窠,下無透竅,吸之則滿,呼之則虛,司清濁之運化,為人身之橐籥。(李士材)

人之初生,惟肺為完,故下地即能哭且息,以其主氣,為人生之本也。肝完則能視,脾完則能食,心完則能笑且言,腎完則能行立矣。人長極而真牙生,則完者皆足。惟肺先完,惟肺後敝。故氣一息不絕不死。(《醫參》)

大腸

大腸者,傳道之官,變化出焉。迴腸當臍,右回十六曲,大四寸,徑一寸,寸之少半,長二丈一尺,受谷一斗,水七升半。廣腸附脊以受迴腸,乃出滓穢之路,大八寸,徑二寸,寸之大半,長二尺八寸,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,是經多氣多血。《難經》曰:大腸重二斤十二兩,肛門重十二兩。

迴腸者,以其回疊也。廣腸即迴腸之更大者,直腸又廣腸之末節也,下連肛門,是為穀道後陰,一名魄門。(李士材)

胃者,倉廩之官,五味出焉。水穀氣血之海。胃大一尺五寸,徑五寸,長二尺六寸,橫屈受水穀三斗五升,其中之谷,常留二斗,水一斗五升,是經多氣多血。《難經》曰:胃重二斤十四兩。(李士材)

胃處腹中,猶灶中之火,谷在腹外,猶灶外之薪。薪不得灶內之火則不燃,故穀氣要胃氣腐之;火不得灶外之薪則易熄,故胃氣要穀氣充之。究竟火之燃薪,只是要變其體質,以為發端。既變後,莫非取彼之體,助我之用。薪在灶內,燃動薪勢,莫非火勢。谷在腹中,運化穀氣,莫非胃氣。

當此薪火合勢炎炎不息時,自有一種升騰蔟動之象,氤氳而發為焰者,充盈於灶內,此即胃家之有中氣也。胃氣指腑言,中氣指焦言。凡火之能熟腐一切,使釜中之氣充盈蒸潤,能升能溢者,皆焰之力也。焰力到,則釜中之氣足。釜中之氣,在人身即膻中之氣也。所謂灑陳六腑,調和五臟者,皆此氣透上華蓋,而肺得之以輸布周身者也。

故凡肺氣虛者,膻中之氣乏也。膻中之氣乏者,釜底之焰微也。欲盛其焰,須是火足。欲足其火,須是薪添。薪之為言,谷也。谷入於陰,長氣於陽,則寶此谷者,非陽而何?然則胃之有陽氣,又何氣也?曰:陽氣之與胃氣,一而二,二而一者也。胃氣從宣發處見,雖是宣發,只有其體。

陽氣從包蘊處見,雖是包蘊,用則無窮。究而言之,陽氣即胃中所稟之性,猶夫火之云熱也。火性熱,故釜底熱,則釜中無火之處無不熱。火不能化一切之非火而為火,而火性之熱,則能化一切非熱而為熱。故穀氣足,則胃氣充,尚是後一層事,而陽氣充,則穀氣化,實是先一層事。

白話文:

臟腑(附腔子、脂膜)

肺是人體重要的輔助器官,負責調節氣機。肺的形狀像四面下垂,附著在脊椎的第三節椎骨附近,內有二十四個氣孔呈行列分布,用以運行全身各臟腑之氣,是臟腑之首。肺在心的上方,如同蓋子一般,經絡氣多而血少。肺的氣血外合於皮膚,榮養毛髮,其開竅於鼻。根據《難經》記載,肺重三斤三兩,分為六葉,加上兩耳葉,共八葉,主要藏納魄。華元化說:肺是產生元氣的根本,是五臟的華蓋,覆蓋著其他臟腑,內部結構像蜂巢一樣空虛,下方沒有貫穿的孔竅,吸氣時就充滿,呼氣時就空虛,負責清濁之氣的運化,如同人體的風箱。

人剛出生時,只有肺是完好的,所以落地就能哭和呼吸,因為肺主氣,是人生之根本。肝完好就能視物,脾完好就能飲食,心完好就能說話和笑,腎完好就能行走站立。人長到成年,真牙長齊,則各臟腑功能都健全。但肺先完好,也先衰敗。所以只要呼吸不斷,人就不會死。

大腸

大腸是傳導糟粕的器官,負責將食物中的糟粕排出體外。迴腸位於肚臍附近,向右迴環十六曲,直徑約四寸,長約二丈一尺,容積約一斗穀物,七升半的水。廣腸附著在脊椎旁,接收迴腸運來的糟粕,是排出糞便的通道,直徑約八寸,長約二尺八寸,容積約九升三合八分之一合,經絡氣血都較多。根據《難經》記載,大腸重二斤十二兩,肛門重十二兩。

迴腸因為其迴環重疊而得名。廣腸是迴腸中較大的一段,直腸是廣腸的末端,下連肛門,也就是穀道,又稱魄門。

胃是人體的倉庫,負責容納食物,並將食物中的五味之氣消化吸收。胃是水穀精氣和氣血的海洋。胃的容量約一尺五寸,直徑五寸,長二尺六寸,能容納三斗五升水穀,其中通常留存二斗穀物,一斗五升的水,經絡氣血都較多。根據《難經》記載,胃重二斤十四兩。

胃位於腹部,如同灶中的火,食物在腹部之外,如同灶外的柴薪。柴薪若沒有灶內之火則無法燃燒,所以食物需要胃氣來消化;火若沒有灶外的柴薪則容易熄滅,所以胃氣需要食物來滋養。火的燃燒柴薪,只是要改變柴薪的性質,作為發端的動力。改變之後,就是利用柴薪的性質,來為自身服務。柴薪在灶內,燃燒的動力,來自於火勢。食物在腹中,運化的動力,來自於胃氣。

當柴薪和火勢結合,旺盛不息時,就會有一種向上升騰、推動的景象,氤氳之氣形成火焰,充滿灶內,這就是胃中之氣,也就是中氣。胃氣指的是腑的氣,中氣指的是焦的氣。火焰能熟腐一切,使鍋中之氣充盈滋潤,能上升也能溢出,都是火焰的力量。火焰的力量足夠,則鍋中之氣就充足。鍋中之氣,在人體就是膻中之氣。所謂溫養六腑,調和五臟,都是依靠這股氣上升到華蓋(肺),然後由肺輸布到全身。

所以,肺氣虛的人,膻中之氣就不足。膻中之氣不足,就是灶底的火焰微弱。想要使火焰旺盛,需要充足的柴薪。想要充足的柴薪,就要補充食物。柴薪指的是食物。食物進入陰位,生長氣息於陽位,所以能貯存食物的,只有陽氣。那麼胃的陽氣,又是什麼氣呢?陽氣與胃氣,是同一回事,也是兩個不同的方面。胃氣從宣發處顯現,雖然是宣發,但只是它的物質形態。

陽氣從包容處顯現,雖然是包容,但其作用卻是無窮的。總而言之,陽氣就是胃中所禀受的特性,如同火之為熱一樣。火性本熱,所以灶底熱,則灶中沒有火的地方也一樣熱。火不能把所有非火之物都變成火,但火的熱性,卻能把所有非熱之物都變成熱。所以,食物充足,則胃氣充盈,這是後一階段的事情;而陽氣充盈,則食物得以消化,這是先一階段的事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