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七·雜證匯參 (2)
卷七·雜證匯參 (2)
1. 飲食
經義
人以水穀為本,故人絕水穀則死。○食氣入胃,散精於肝,淫氣於筋。食氣入胃,濁氣歸心,淫精於脈,脈氣流經,經氣歸於肺,肺朝百脈,輸精於皮毛;毛脈合精,行氣於元腑,腑精神明,留於四臟,氣歸於權衡。飲入於胃,遊溢精氣,上輸於脾,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;水精四布,五經並行。○食入於陰,長氣於陽。
○飲食自倍,腸胃乃傷。○水穀之邪氣感,則害於六腑。○胃者,水穀之海,六腑之大源也。五味入口,藏於胃,以養五臟氣。○五味入胃,各歸所喜。故酸先入肝,苦先入心,甘先入脾,辛先入肺,咸先入腎。久而增氣,物化之常也。氣增而久,夭之由也。○肝色青,宜食甘,粳米、牛肉、棗、葵皆甘。
白話文:
人體依靠水穀(食物)維持生命,失去水穀就會死亡。食物進入胃部,精氣散布到肝臟,滋潤筋脈。食物進入胃部,濁氣歸於心臟,精氣流入脈絡,脈氣流經全身,最後歸於肺臟,肺臟統領全身脈絡,將精氣輸送到皮毛;皮毛的脈絡匯聚精氣,使氣流向元腑,元腑精神充盈,留存於四臟,氣息最終歸於平衡。飲水進入胃部,精氣遊走四溢,向上輸送到脾臟,脾臟散布精氣,向上歸於肺臟,調節水液,向下輸送到膀胱;水液精氣遍布全身,沿著五經運行。
食物進入人體,滋養陰氣,促進陽氣生長。
過量飲食會損傷腸胃。
水穀中的邪氣入侵,會傷害六腑。
胃是水穀的海洋,六腑的源泉。五味入口,儲存在胃中,用來滋養五臟的氣息。
五味進入胃部,各自歸向所喜愛的臟腑。因此,酸味先入肝臟,苦味先入心臟,甘味先入脾臟,辛味先入肺臟,咸味先入腎臟。久而久之,氣息增長,這是物質轉化的常規。氣息增長過久,就會導致早夭。
肝臟屬青色,宜食甘味,例如粳米、牛肉、棗、葵菜都是甘味的食物。
心色赤,宜食酸,小豆、犬肉、李、韭皆酸。肺色白,宜食苦,麥、羊肉、杏、薤皆苦。脾色黃,宜食鹹,大豆、豕肉、慄、藿皆咸。腎色黑,宜食辛,黃黍、雞肉、桃、蔥皆辛。辛散,酸收,甘緩,苦堅,咸軟。毒藥攻邪,五穀為養,五果為助,五畜為益,五菜為充,氣味合而服之,以補精益氣。
○辛走氣,氣病無多食辛;咸走血,血病無多食鹹;苦走骨,骨病無多食苦;甘走肉,肉病無多食甘;酸走筋,筋病無多食酸。○陰之所生,本在五味;陰之五宮,傷在五味。味過於酸,肝氣以津,脾氣乃絕;味過於咸,大骨氣勞,短肌,心氣抑;味過於甘,心氣喘滿,色黑,腎氣不衡;味過於苦,脾氣不濡,胃氣乃厚;味過於辛,筋脈沮弛,精神乃央。
白話文:
心臟的顏色是紅色,應該吃酸性的食物,小豆、狗肉、李子、韭菜都屬於酸性。肺臟的顏色是白色,應該吃苦性的食物,麥子、羊肉、杏子、薤白都屬於苦性。脾臟的顏色是黃色,應該吃鹹性的食物,大豆、豬肉、栗子、藿香都屬於鹹性。腎臟的顏色是黑色,應該吃辛辣的食物,黃黍、雞肉、桃子、蔥都屬於辛辣。辛辣的食物可以散發,酸性的食物可以收斂,甜味的食物可以緩和,苦味的食物可以堅固,鹹味的食物可以柔軟。毒藥可以攻克邪氣,五穀可以滋養身體,五果可以輔助,五畜可以增益,五菜可以充實,氣味搭配食用,可以補充精氣。
辛辣的食物會走氣,氣虛的人不要吃太多辛辣的食物;鹹味的食物會走血,血虛的人不要吃太多鹹味的食物;苦味的食物會走骨,骨虛的人不要吃太多苦味的食物;甜味的食物會走肉,肉虛的人不要吃太多甜味的食物;酸味的食物會走筋,筋虛的人不要吃太多酸味的食物。陰氣的來源在於五味,陰氣的五個臟腑容易受到五味的傷害。如果食物過於酸,就會損傷肝氣,導致脾氣虛弱;如果食物過於鹹,就會勞損骨骼,導致肌肉萎縮,壓抑心氣;如果食物過於甜,就會導致心氣喘滿,面色發黑,腎氣失衡;如果食物過於苦,就會導致脾氣不足,胃氣厚重;如果食物過於辛辣,就會導致筋脈鬆弛,精神疲憊。
○多食鹹,則脈凝泣而變色;多食苦,則皮槁而毛拔;多食辛,則筋急而爪枯;多食酸,則肉胝䐢而唇揭;多食甘,則骨痛而發落。(《素問》)
帝曰:怯士之得酒,怒不避勇士者,何臟使然?少俞曰:酒者,水穀之精,熟谷之液也;其氣慓悍,其入於胃中則胃脹,氣上逆滿於胸中,肝浮膽橫;當是之時,固比於勇士,氣衰則悔,名曰酒悖也。(《靈樞》)
哲言
《經》云:水穀之寒熱感則害於六腑。又云:陰氣者,靜則神藏,躁則消亡。飲食自倍,腸胃乃傷。此乃渾言之也。分之為二:飲也,食也。飲者水也,無形也。《經》又云:因而大飲則氣逆,形寒飲冷則傷肺。肺病則為喘咳、為腫、為瀉,輕則發汗,利小便,使上下分消其濕;重而蓄積為滿者,利下之。食者物也,有形也。
白話文:
吃太多鹹的食物,會導致脈搏凝滯、顏色改變;吃太多苦的食物,會使皮膚乾燥、毛髮脫落;吃太多辛辣的食物,會使筋腱緊繃、指甲乾枯;吃太多酸的食物,會使肌肉僵硬、嘴唇脫皮;吃太多甜的食物,會使骨頭疼痛、頭髮脫落。
皇帝問少俞:「膽小的人喝了酒,就敢跟勇士叫板,這是哪個臟器在作怪?」少俞回答:「酒是水穀的精華,熟穀的液體,它性情急躁,進入胃中會使胃脹,氣逆上衝,充滿胸腔,肝臟浮起,膽囊橫臥。在這種狀態下,確實可以跟勇士相提並論,但氣力衰退就會後悔,這就是酒醉失態。」
經書上說:水穀的寒熱會傷害六腑。又說:陰氣靜則神藏,躁則消亡。飲食過量,就會傷及腸胃。這只是一種概括的說法,其實可以分為兩個方面:飲和食。飲就是水,無形無狀。經書上又說:過度飲酒就會氣逆,喝冰冷的飲料就會傷肺。肺病會導致喘咳、腫脹、腹瀉,輕者會流汗、排尿,使上下分消濕氣;重者會積聚成滿,需要利下排泄。食就是食物,是有形的。
《經》云:因而飽食,筋脈橫解,腸澼為痔。又云:食傷太陰厥陰,氣口大於人迎兩三倍者,或嘔吐、痞滿,或下利腸澼。治分寒熱輕重,輕則內消,重則除下,亦有宜吐者。《經》云:在上者因而越之。然不可過劑,過則反傷脾胃。蓋先因飲食自傷,又加之以藥過,脾胃復傷,氣愈不化,食愈難消矣。
(李東垣)
水穀入胃,其濁者為渣滓,下出幽門,達大小腸而為糞,出於穀道;其清者化而為氣,上升於肺;其至清而至精者,由肺灌溉乎四體,而為汗液津唾,助血脈,益氣力,為生生不息之運用也;其清中之濁者,下入膀胱而為尿,出於小便;其未入而在膀胱之外者,尚為濁氣,既入而在膀胱之內者,即化為水也。(《醫學正傳》)
白話文:
古籍記載,暴飲暴食會導致筋脈鬆弛,腸道積液形成痔瘡。同樣地,飲食過度損傷脾胃,導致呼吸急促,甚至出現嘔吐、腹脹或腹瀉等症狀。治療應根據寒熱輕重程度而定,輕則內服藥物,重則需要瀉下,也有適宜催吐的。古籍也提到,上焦的病症應當及時治療,但藥量不能過大,以免反傷脾胃。這是因為飲食不節已經損傷脾胃,若再用藥過度,脾胃會再次受傷,導致氣機不暢,消化功能更加減弱。
食物進入胃部後,其濁質形成渣滓,經由幽門到達大小腸,最終以糞便的形式排出體外。其清質化為氣,上升至肺部。其中最精純的部分,由肺部輸送到全身,形成汗液、唾液,滋養血脈,增強體力,維持生命運作。清質中帶濁的部分,則進入膀胱形成尿液,經由小便排出體外。尚未進入膀胱的濁氣,仍然是濁氣;而進入膀胱後的濁氣,則轉化為水。
百穀入胃,雖酸、苦、甘、辛、咸、淡者,味必變酸,而酸為木味,谷初入胃,亦若春生故耳。吾見食入頃而吐者必酸,再頃之必苦矣。苦是夏令,而味已二變矣。又再之必甘,是化成之天也。於茲時,清者為氣、為津、為液、為髓、為血,濁者為便、為溺,已判然於其間。
得秋味辛散,則內外上下,各得其所。若不及秋辛者,其溲如蜜,是失四變矣。若氣血各歸其道,是得冬藏,其味合咸;而汗,而血,而眵,而涕,而溲,皆咸者,是五變其味,谷化成始成終者也。《經》謂倉廩之官,五味出焉者,此之謂乎。(盧不遠)
傷飲
酒為水穀之液,血亦水穀之液;酒入中焦,必求同類,故直走血分。《經》曰:飲酒者,衛氣先行皮膚,先充絡脈,此之謂也。然血者神氣也,血屬陰而性和;酒者淫氣也,酒屬陽而性悍。凡酒入血分,血欲靜而酒動之,血欲藏而酒逐之,故飲酒者,身面皆赤,此入血之徵,亦散血之徵也。
白話文:
各種穀物進入胃裡,不論是酸、苦、甘、辛、咸、淡,味道最終都會轉化成酸,而酸屬於木的特性,穀物剛進入胃時,就像春天万物萌發一樣。我觀察到,食物剛吃進去就吐出來,味道一定是酸的,過一會兒就會變苦。苦是夏天的特性,食物的味道已經轉變了兩次。再過一會兒就會變甜,這是食物轉化的自然規律。到了這個時候,清淨的部分會變成氣、津液、精髓、血液,濁的部分則變成糞便和尿液,已經清楚地分開了。
等到秋天辛辣的味道出現,則內外上下各得其所。如果沒有得到秋天的辛辣之氣,排泄的尿液就會像蜜一樣甜,這就是失去了四種轉化的過程。如果氣血各歸其道,就會進入冬天的收藏狀態,食物的味道就會變成咸;而汗、血、眼屎、鼻涕、尿液,這些都帶有咸味,這就是食物轉化了五次,從開始到結束的過程。古書上說“倉廩之官,五味出焉”,就是指這個道理。
酒是水穀的精華,血液也是水穀的精華;酒進入中焦,一定會尋找同類,所以會直接進入血脈。《經》書上說:喝酒的人,衛氣先到達皮膚,先充盈血管,就是這個道理。然而血液是精氣所在,屬陰,性情平和;酒是淫氣,屬陽,性情剛烈。所有酒進入血脈,血液想要安靜,而酒卻讓它躁動,血液想要收藏,而酒卻把它逼出來,所以喝酒的人,臉色都會發紅,這是酒進入血液的徵兆,也是酒散血的徵兆。
○酒本狂藥,大損真陰,惟少飲之,未必無益,多飲之,難免無傷,而耽飲之,則受其害者,十之八九焉。且凡人之稟賦,臟有陰陽,而酒之性質,亦有陰陽。蓋酒成於釀,其性則熱,汁化於水,其質則寒。若陰虛者縱飲之,則質不足以滋陰,而性偏動火,故熱者愈熱,而病為吐血、衄血、便血、尿血、喘嗽、躁煩、狂悖等證,此酒性傷陰而然也。
若陽虛者縱飲之,則性不足以扶陽,而質留為水,故寒者愈寒,而病為鼓脹、泄瀉、腹痛、吞酸、少食、亡陽、暴脫等證,此酒質傷陽而然也。故縱酒者,既能傷陰,尤能傷陽,害有如此。(張景岳)
夫酒者清冽之物,不隨濁穢下行,惟喜滲入者也。滲入之區,先從胃入膽,膽為清淨之腑,同氣相求,然膽之攝受無幾;其次從胃入腸,膀胱滲之,化溺為多。逮至化溺,則所存者,酒之餘質,其烈性,惟膽獨當之。每見善飲者,必淺斟緩酌,以俟腹中之滲,若連飛數觥,則傾囊而出耳。(喻嘉言)
白話文:
酒原本就是使人狂躁的藥物,會大大損傷人體的精氣。少量飲酒,不見得沒有益處,但飲酒過量,就難免會造成傷害,而沉迷於飲酒,則十之八九都會受到其害。而且,一般人的體質,臟腑都有陰陽之分,而酒的性質,也有陰陽之別。酒是由釀造而成,其性偏熱,而酒液是由水化成,其質偏寒。如果陰虛的人過量飲酒,那麼酒的質地不足以滋養陰氣,而酒性卻會助長火氣,因此熱症會更加嚴重,並會出現吐血、鼻出血、便血、尿血、咳嗽氣喘、躁動煩悶、狂躁失常等症狀,這就是酒性傷陰所致。
如果陽虛的人過量飲酒,那麼酒性不足以扶持陽氣,而酒的質地則會停留在體內變成水,因此寒症會更加嚴重,並會出現腹脹、腹瀉、腹痛、吞酸、食慾不振、陽氣衰竭、突然昏倒等症狀,這就是酒質傷陽所致。因此,縱情飲酒,既能傷陰,也能傷陽,其危害如此嚴重。
酒是一種清澈的物質,不會隨濁物向下排泄,反而喜歡滲入身體各處。滲入的部位,首先是從胃進入膽囊,膽囊是清淨的器官,同氣相求,但膽囊的攝受能力有限;其次是從胃進入腸道,再由膀胱排出,大部分會變成尿液。等到變成尿液,所剩下的就只是酒的殘餘物質,而酒的烈性,則由膽囊獨自承受。經常看到那些擅長飲酒的人,一定會淺斟慢飲,等待酒液滲入腹中,如果連續猛灌幾杯,就會直接從身體中排出去了。
酒者,五穀之津液,米曲之華英,雖能益人,亦能損人,何者?酒有大熱大毒。大寒凝海,惟酒不冰,是其熱也;飲之易昏,易人本性,是其毒也。若避風寒,宣血脈,消邪氣,引藥勢,無過於酒也。若醉飲過度,盆傾斗量,毒氣攻心,穿腸腐脅,神昏志謬,目不見人,此則喪生之本也。(《醫方類聚》)
補編
酒者,大熱有毒,氣味俱陽,乃無形之物也。若傷之,止當發散,汗出則愈,其次莫如利小便,使上下分消其濕。今治酒病,用酒症丸,及牽牛、大黃下之,是無形元氣受病,反下有形陰血,乖誤甚矣。(《蘭室秘藏》)
白話文:
酒,是五穀的精華,米曲的華麗,雖然能滋補人體,但也有可能傷害人體,這是什麼原因呢?酒具有強烈的熱性和毒性。它能在寒冷的環境下使海水結冰,唯有酒不會結冰,這就是它的熱性;喝酒容易讓人頭腦迷糊,改變人的本性,這是它的毒性所在。如果適當地避免風寒,通暢血脈,消除邪氣,引導藥力,酒的作用無比強大。但如果喝過量,就像盆滿鬥滿一樣,毒素會攻擊心臟,穿破腸胃,使人陷入神智不清,視而不見,這就是毀滅生命的根本。
補充:
酒,具有強烈的熱性和毒性,氣味皆屬陽性,是一種無形的物質。如果飲用過量,只需發汗或排尿就能恢復。現在治療酒後的疾病,使用酒症丸和大黃、牽牛來下藥,這是在無形的元氣上引發問題,卻在有形的陰血上施藥,錯誤至極。
治酒病,宜發汗。若利小便,炎焰不肯下行。故曰:火鬱則發之,以辛溫散之,是從其體性也。是知利小便,則濕去熱不去。若動大便,尤為疏陋。蓋大便者有形之物,酒者無形之物,從汗發之,是為近理,濕熱俱去。故治以苦溫,發其火也;佐以苦寒,除其濕也。○按酒之為物,氣熱而質濕,飲之而昏醉易狂者熱也,宜以汗去之;既醒則熱去而濕留,止宜利小便而已。二者酌而用之,葛花解酲湯備矣。
(王好古)
酒性雖熱,體同於水。東垣乃謂飲者無形之物,此亦不能無疑;既待發汗利小便以去之,其可謂無形之物乎?(朱丹溪)
白話文:
治療酒病,應該要讓患者發汗。如果只讓患者利尿,熱氣就會停留在體內,無法向下排出。因此古人說:「火鬱則發之,以辛溫散之」,意思是說,火熱鬱結在體內,就要讓它發散出來,用辛溫的藥物來散發它,這是順應疾病的本性。
由此可知,只利尿,只能排出濕氣,無法排出熱氣。如果用藥讓患者瀉肚,就更不可取了。因為大便是固體,而酒是無形的,用發汗的方式可以讓酒氣和濕氣同時排出,才是最合理的做法。因此治療酒病,要用苦溫的藥物發散酒氣,再佐以苦寒的藥物去除濕氣。
王好古認為,酒的性質雖然是熱的,但本質上與水相似。朱丹溪則認為東垣說酒是無形之物,這點令人懷疑,既然要靠發汗利尿來排出酒氣,怎麼能說它是無形的呢?
《準繩》書中,載有人傷酒發熱,治以補劑加葛根,猶不禁其散,極言雞距子之妙。趙以德治酒病,用雞距子而愈,即此物也。蘇州呼為「密六曲」,徽州呼為「金鉤子」,九月有之。(《折肱漫錄》)
傷食
食之欲也,思鹽梅之狀,則輒有所唾,而不能禁;見盤餚之盛,則若有所吞,而不能遏。飢思啖牛,渴思飲海,故欲之於人也如賊,人之於欲也如戰。(譚子)
食物有三化:烹煮糜爛日火化,細嚼緩咽曰口化,蒸變傳送曰胃化。(秦西水)
宜少毋食多,宜飢毋食飽,宜遲毋食速,宜熱毋食冷,宜零毋食頓,宜軟毋食硬。此六者,調理脾胃之要法也。(《馮氏錦囊》)
白話文:
《準繩》書中記載,有人因飲酒發熱,用補劑加上葛根治療,卻仍無法阻止熱氣散發,書中極力稱讚雞距子的神奇功效。趙以德用雞距子治療酒病,病人因此痊癒,由此可見雞距子的確有效。蘇州人稱之為「密六曲」,徽州人稱之為「金鉤子」,九月時節才能找到。
傷食是指飲食不節,想吃酸甜的東西,就忍不住要吐口水;看見滿桌佳餚,就忍不住想吞咽,難以控制。飢餓時想吃牛,口渴時想喝海水,因此慾望就像小偷,而人面對慾望就如同在戰鬥。
食物有三個轉化的過程:用火烹煮至軟爛稱為日火化,細嚼慢嚥稱為口化,食物在胃中消化吸收稱為胃化。
飲食要少食勿多食,飢餓時才進食,不要吃得太飽,吃飯要慢不要快,吃熱食勿吃冷食,要少量多次進食,不要一次吃太多,吃軟食勿吃硬食。這六點是調理脾胃的重要方法。
惡食者,心下痞悶,見食惡食,甚則惡聞食臭。不能食者,心下不痞滿,自不能食。飢不欲食者,心下自不嗜食,若飢狀。(《醫階辨證》)
冷食傷血,熱食傷氣,飽食傷胃,飢食傷脾;著氣而食傷肝,食而著氣傷脾;不意食而食傷脾,倍於常而食傷腸胃。○人寤食而寐則否者何?人目張則衛氣出外,目閉則衛氣入內。衛氣出外,主一身之動靜云為,而臟腑空虛,故須飲食以助之;衛氣入內,則百骸皆逸,其氣默行於臟腑,故不食。是以寤食而寐則否也。(《醫參》)
食則易飢,非火也。蓋脾胃以氣為主,氣屬陽,脾胃之陽已虛,又被苦寒之藥,以瀉其陽,則陽愈虛,而內空竭,須假穀氣以扶助之,故易飢而欲食,食亦不生飢肉也。《經》曰:飲食自倍,腸胃乃傷。又曰:飲食不為肌膚。其斯之謂歟?(汪石山)
白話文:
吃東西就反胃的人,胸口會覺得堵塞、悶脹,一看到食物就反胃,嚴重一點還會聞到食物的味道就反胃。完全吃不下東西的人,胸口沒有堵塞或飽脹的感覺,只是自己不想吃。餓了卻不想吃東西的人,胸口沒有食慾,只是呈現出飢餓的狀態。
吃冰冷的食物會傷血,吃熱的食物會傷氣,吃太飽會傷胃,餓著肚子吃飯會傷脾;吃飯的時候喘不過氣會傷肝,吃完飯就喘不過氣會傷脾;沒有心思吃東西就吃飯會傷脾,吃太多會傷腸胃。人為什麼清醒的時候要吃飯,睡覺的時候卻不吃飯呢?因為眼睛睜開的時候,衛氣會跑到身體外面,眼睛閉起來的時候,衛氣就會回到身體內。衛氣跑到身體外面,負責控制全身的運動,而臟腑就空虛了,所以需要吃東西來補充能量;衛氣回到身體內,四肢百骸都能放鬆,氣息在臟腑中默默運行,所以就不需要吃飯。所以清醒的時候要吃飯,睡覺的時候卻不吃飯。
吃東西就容易餓,不是因為胃火旺盛。這是因為脾胃以氣為本,氣屬陽,脾胃的陽氣已經虛弱,又被苦寒的藥物瀉掉了陽氣,陽氣就更加虛弱,內部空虛,必須靠穀氣來補充,所以就容易餓,想吃東西,吃了也不容易產生飽腹感。《經》書上說:吃飯的量超過正常,就會傷到腸胃。又說:吃飯不會直接變成肌肉。這就是這個道理吧。
胃主受納,脾司運化,故不食皆為中土受病。然胃之土,體陽而用陰;脾之土,體陰而用陽。胃實則痞滿、氣脹,胃虛則飲食不甘;胃熱則飢不能食,胃寒則脹滿不食。○夫胃滿則腸虛,腸滿則胃虛,更實更虛,其氣乃居。若醉飽過度,或感風寒,或著氣惱,以致填塞胸中,胃氣不行,忽然厥逆昏迷,口不能言,肢不能舉,此名食厥。(《張氏醫通》)
有胃氣則生,無胃氣則死。故諸病若能食者,勢雖重尚可挽救;不能食者,勢雖輕必致延劇。然有當禁食與不當禁食之兩途:如傷寒邪傳陽明,胃有燥熱昏譫者;又如干霍亂之上下不通;或正值吐瀉之際;或斑痧未透於表;或瘟疫邪客膜原;或瘧邪交戰之時;或六淫之邪,充塞瀰漫,嘔惡痞脹;或傷食惡食等證,凡此禁其穀食可也。其餘諸證不食者,當責之胃陽虛、胃陰虛,或濕熱阻氣,或命門火衰。
白話文:
胃的主要功能是接收食物,脾的主要功能是消化運化食物,所以不吃東西就會導致中土生病。但是胃的土性是陽性,但作用卻是陰性;脾的土性是陰性,但作用卻是陽性。胃實則會感到痞滿、氣脹,胃虛則會覺得食物不香;胃熱則會感到飢餓卻無法進食,胃寒則會感到脹滿卻無法進食。
如果胃滿,腸道就會虛弱,腸道滿,胃就會虛弱,這樣不斷地實虛交替,胃氣就會停留。如果過度飲酒飽食,或者感受風寒,或者情緒煩惱,導致胸中阻塞,胃氣不通暢,就會突然出現昏迷、厥逆,口不能言語,肢體不能活動,這就是食厥。
有胃氣就能夠生存,沒有胃氣就會死亡。所以各種疾病,只要病人能夠進食,即使病情嚴重,也還有救治的機會;如果病人不能進食,即使病情輕微,也會導致病情加重。但是,有些病症需要禁食,有些病症則不應該禁食:比如傷寒邪氣傳入陽明經,胃有燥熱、神志不清的患者;又比如霍亂導致上下不通的患者;或者正值嘔吐腹瀉的患者;或者斑疹痧氣尚未透出體表的患者;或者瘟疫邪氣侵入肌膚的患者;或者瘧疾邪氣交戰的患者;或者六淫邪氣充塞瀰漫,嘔吐噁心、痞滿脹痛的患者;或者因食積、惡食導致的病症等等,這些病症都應該禁食。其他情況下不能進食的患者,則要歸咎於胃陽虛、胃陰虛,或者濕熱阻礙氣機,或者命門火衰。
要知淡飲淡粥,人皆惡之;或辛或咸,人所喜也。或其人素好之物,亦可酌而投之,以醒胃氣,惟酸膩甜濁不可進。(《臨證指南》)
補編
下利不欲食者,有宿食也,當下之。○宿食在上脘,當吐之,宜瓜蒂散。(《金匱》)
食在上者吐之。《經》曰:上部有脈,下部無脈,其人當吐不吐者死。蓋陽火之根,本於地下;陰水之源,本於天上,故曰水出高源。食填悶亂,則兩寸必盛;源塞流窮,則兩尺自絕。吐去上焦之物,則金能生水,而肝木發生之氣,亦得暢達耳。○食在中者消之。食既下膈入胃,則不可吐,強吐之亦不能盡出;又不宜遽用下藥,下早則傷中氣,而清純沖和之氣,併為之下陷矣。故雜病酒積,下早每作痞氣,當健脾消導為主。
白話文:
想要了解,清淡的飲品和粥,大家都不喜歡,有些人喜歡辛辣或鹹的食物,如果有人原本就喜歡某種食物,也可以適量添加,幫助開胃,但酸、油膩、甜和濁的食物就不要吃了。如果拉肚子不想吃东西,说明有积食,应该把积食排出来。积食在胃的上方,应该吐出来,可以用瓜蒂散来治疗。食物在胃的上方应该吐出来,《经》上说:上部有脉,下部无脉,这个人应该吐却吐不出来,就会死。因为阳火的根源来自于地下,阴水的源头来自于天上,所以说水从高处流出。食物堆积在胃里,让人感到闷胀,就会导致寸脉洪大,源头阻塞,气机不畅,就会导致尺脉消失。把上焦的食物吐出来,金就可以生水,肝木的生发之气也能畅通无阻。食物在胃的中部应该消化。食物已经下到膈膜进入胃里,就不能吐了,强行吐也吐不出来;也不应该马上用泻药,泻药用得太早就会伤脾胃,而且清纯平和之气也会被带下来。所以各种疾病导致的酒积,如果泻药用得太早,往往会造成痞气,应该以健脾消导为主。
○食在下者下之。如有食積,腸腹絞痛,手不可按者,不得不下。寒積用熱藥下之,熱積用寒藥下之。(《證治準繩》)
凡水穀入胃,隨陽道而上升,則化液化精;隨陰道而下溜,只完水完穀。○脾氣不健,水穀挾冷而填及太陰,非真實可知。此處邪正分爭擾攘,甚而拒關,則陰陽之往來於上下者,遂驚惶錯亂,各抵關而奔還,勢使然也。亂實起於中焦,故乃撫其中焦,但求復我少火之陽,不必祛彼冷食之傷,以既傷在食,不可更傷以藥,此清淨畫一之治也。○食填太陰,抑遏少陽之氣,礙其升路,則腹之脹痛,多連及脅。
食填胃口,阻住膻中之氣,礙其降路,則腹之脹痛,多連及心。部署雖殊,總宜酌以卑監之土則溫之,敦阜之土則平之。○五味入胃,五臟皆爭欲得之,所恃為之作陳平,而各歸其所喜。攻使得長養於五臟者,胃腸之力也。
白話文:
吃下去的食物,應該要向下排泄。如果食物積聚在腸胃,造成腹痛、按壓不能忍受,就必須要瀉下。寒性積食用溫熱藥物瀉下,熱性積食則用寒涼藥物瀉下。食物進入胃中,隨著陽氣向上升,就會化為津液和精氣;隨著陰氣向下流,則排出水谷。脾氣虛弱,水谷寒涼,就會堆積在脾胃,這不是真的可以察覺的。在此,邪氣和正氣互相爭鬥,甚至阻礙氣機,使陰陽在上下之間的運行變得混亂,驚慌失措,各自抵達關口而來回奔走,這是必然的現象。積聚的邪氣源於中焦,因此要撫慰中焦,只要恢復少陽之火,不必去除寒涼食物的傷害,因為已經受傷的食物,不可再用藥物傷害它,這就是清靜無為的治療方法。食物堆積在脾胃,壓抑少陽之氣,阻礙其上升,就會造成腹部脹痛,而且多會連及脅肋。食物填塞胃口,阻礙膻中之氣下降,就會造成腹部脹痛,而且多會連及心臟。雖然治療部署不同,但都應該根據脾土的虛弱程度,虛寒的脾土就溫暖它,敦厚的脾土就平和它。五味入胃,五臟都想要得到它,胃腸的力量就像陳平一樣,調解五臟的爭奪,讓每種食物都歸屬於它喜歡的臟腑。能夠讓食物在五臟中得到滋養,這就是胃腸的力量。
胃腸一虛,即為失宰,以致所喜非所得,所得非所喜,口中滋味,何由得美?稼穡既不作甘,又何由歸形歸化,以補精益氣歟?所以滋味一失,寒熱輒生,以中氣虛寒,陽從外徙,無有定處故也。意欲招回此陽,使得溫里宣外,仍宰厥職,則非理中不可。○脾虛不磨,由胃陽之不運也。
凡陽虛者,諸陰皆得湊之,冷食之傷,陰邪內犯,而寒中也。故散寒行滯,燥濕舒脾,可以兼施,要莫外於溫者為是也。(程郊倩)
飲食雖入中焦,其變化精微,實賴少火上蒸。中年之後,大病之餘,元陽虧損,不能熟腐水穀,因而衰餒,易於停食,作痞作痛,為嘔為瀉,宜補火生土。譬之釜底加薪,水穀易熟也。(《玉機微義》)
白話文:
胃腸一旦虛弱,就如同失去宰割的掌控,導致想要得到的得不到,得到的不想要,口中的滋味又怎能美好?耕作勞作沒有收穫甘甜,又怎能回歸形體,轉化為精氣滋養身體呢?因此,一旦失去味覺,寒熱就會容易產生,因為中氣虛寒,陽氣從內部散失,沒有固定的位置。想要召回陽氣,讓它溫暖內部,舒展外在,重新履行職責,就必須要調理脾胃。
脾胃虛弱不能磨化食物,是因為胃陽氣運作不暢。凡是陽氣虛弱的人,各種陰寒之氣都會趁虛而入,食用冰冷食物的傷害,陰邪入侵身體,導致寒氣侵襲內臟。所以,散寒行滯、燥濕舒脾,可以同時進行,但最重要的還是溫補。
食物雖然進入中焦,但它精微的變化,實際上依賴於少陽之火向上蒸騰。中年以後,大病之後,元陽損耗,無法熟化水谷,因此就會衰弱虛弱,容易停滯食物,產生痞塊、疼痛,嘔吐、腹瀉,需要補火生土。就像在鍋底加薪柴一樣,水谷就容易煮熟。
虛人飲食所傷,及外感暴病新愈之後,當用六君子湯,理胃為主。內傷勞倦,及久病之後,當用補中益氣湯,理脾為主。理脾則百病不生,不理脾則諸病續起。○老人、虛人,易於傷食,或膨脹痞悶,或腹滿作瀉,當消補兼施,宜常服資生丸。○傷食後,健脾須用枳朮丸,合天行健之意。健者動也,內有枳實之動,能助脾之消磨運動耳。(李東垣)
夫飢餓不飲食與飲食太過,雖皆失節,然必明其二者之分:飢餓胃虛,此為不足;飲食停滯,此為有餘。惟其不足,故宜補益;惟其有餘,故宜消導,人之盛衰不同也。又有物滯氣傷,必須補益消導兼行者;亦有物暫滯而氣不甚傷,宜消導獨行,不須補益者;亦有既停滯而復自化,不須消導,但當補益者。易老枳朮丸,雖曰消導,固有補益之意存乎其間。
白話文:
虛弱的人飲食不節或患病初愈後,應該服用六君子湯調理脾胃。內傷勞累或久病之後,應該服用補中益氣湯調理脾臟,脾胃調理好了,各種疾病就不會發生,反之,脾胃失調則疾病會接踵而來。老年人或虛弱的人容易消化不良,可能出現腹脹、腹痛、腹瀉等症狀,應該同時調理脾胃和補充營養,可以常服用資生丸。傷食後,健脾應該服用枳朮丸,這符合“天行健”的道理。健,就是運動的意思,枳實具有促進消化排泄的功能,可以幫助脾胃運化食物。
飢餓不進食和飲食過度,雖然都是飲食失節,但要區分兩者的不同:飢餓導致胃虛,屬於不足;飲食停滯則屬於過剩。不足則需要補益,過剩則需要消導,這是人體盛衰狀態的不同。還有一些情況需要同時補益和消導,比如食物停滯導致氣虛;也有一些情況只需要消導,比如食物暫時停滯但氣虛不嚴重;還有一些情況不需要消導,比如食物停滯但已經自行消化,只需要補益。易老枳朮丸雖然是消導藥,但其實也包含了補益的作用。
若有形之物,非枳朮丸所能去,則備急丸之屬推逐而去之。觀此則知消導補益之理矣。(朱丹溪)
當今方家,以平胃散出入增減,為調脾胃之準繩。蓋平胃者,胃中高阜,則使平之,一平即止,不可過劑,過劑則反成坎矣。而枳朮丸尤甚,今人以此丸為補脾之藥,朝服暮餌,更益橘、半、香、砂,則又甚矣。至若山楂、神麯、麥芽,世常用之,山楂能化肉積,產婦兒枕痛者,煎服立化。
不可輕用曲糵者,以米與水在瓷缸中,藉曲以釀成酒,藉糵以釀成糖;人身脾胃非瓷缸比,原有化食之能,今食不化,其所能者病也,只補助其能而自化。(《趙氏醫貫》)
白話文:
如果一些有形的东西,不是枳朮丸能消除的,就用備急丸这类药物来推逐排除。从这里可以明白消导补益的道理。现今医生们用平胃散加减来调整脾胃,这是遵循的原则。因为平胃,指的是胃中高起的部分,用平胃散来使它平坦,一旦平坦就停,不可过量,过量就会反而造成凹陷。枳朮丸就更甚了,现在很多人把它当成补脾的药,早晚服用,还额外添加橘皮、半夏、香附、砂仁,就更过分了。至于山楂、神曲、麥芽,世人常用来治疗,山楂能化解肉积,产妇产后头痛者,煎服就能立即缓解。不可轻易用曲糵,因为米和水在瓷缸里,借助曲才能酿成酒,借助糵才能酿成糖;人体脾胃跟瓷缸不同,本来就有消化食物的能力,现在吃下去的食物消化不了,它所能消化,反而是因为生病了,只需要辅助它发挥功能,就能自行消化。
食填太陰,須健脾胃,候胃氣轉動,自能消化;如用克伐,非惟無益,而元氣反耗矣。仲景制理中治中,實為祖方也。(王協中)
凡飲食不消,胸膈脹悶,須加行氣藥於消導劑中。予常治胸膈痞滯,飲食脹悶,用白朮、陳皮、枳實、楂肉,加香、砂為丸,服之少頃,嘔氣數聲,胸膈即寬,飲食即進,此皆行氣之功。固雖傷於熱食,須用芩、連,亦必加香、砂方效。不然,食方凝結,又益以寒涼,食安得行,氣安得化,因成脾泄中滿者多矣。(余傅山)
傷食,醫多妄下,使清氣下陷,則濁氣不得下降,反生䐜脹。故東垣治以補中益氣湯,升其下陷之清氣,則濁氣自降。○俗有以食消食之法,以飯肉等所傷之物,燒灰為末,用酒或陳皮湯下頗效。此物不甚傷脾,可用。有以酒藥燒灰服者,又有服生酒藥者,最為峻厲,不宜用。(《折肱漫錄》)
白話文:
吃太多會傷脾胃,要調理脾胃,等待胃氣運行,自然能消化食物;如果用寒涼藥物來克制,不僅無益,反而會損耗元氣。仲景的理中湯,是治療脾胃虛寒的祖傳方劑。
食物積滯在胸膈,引起脹悶,需要加入行氣藥物,配合消導藥物。我常治胸膈痞滯、飲食脹悶,用白朮、陳皮、枳實、山楂肉,加入香附、砂仁製成丸藥,服用後不久,就會嘔出氣體,胸膈舒展,飲食也能順利進食,這是行氣的功勞。即使因吃熱食受傷,需要用黃芩、黃連,也必須加入香附、砂仁才會有效。否則,食物凝結,又用寒涼藥物,食物怎麼能消化,氣機怎麼能化解,導致脾胃虛弱、腹脹滿的人就多了。
食物積滯,很多醫生胡亂用清熱藥物,導致清氣下陷,濁氣無法下降,反而引起腹脹。所以東垣用補中益氣湯,升提下陷的清氣,濁氣自然下降。民間有以食消食的方法,用飯、肉等積滯的食物,燒成灰末,用酒或陳皮湯送服,效果不錯。這些東西對脾胃的傷害不大,可以用。有些人用酒藥燒灰服,有些人喝生酒藥,這些方法太過峻烈,不適合使用。
凡消食之藥,丸、散優於湯液。蓋無形之氣,以無形散之;有形之積,以有形消之。(許宣治)
脈候
脈緊如轉索無常者,有宿食也。○脈數而滑,實也,此有宿食,下之愈。(《金匱》)
傷食,脈有滑、澀之異。脾虛不能鼓運,胃虛不能熟腐,故其脈不滑而澀。若人迎緊盛,氣口滑者,停食感冒也。(《張氏醫通》)
選案
吳成章弟,八歲,發熱悶亂,大便不通,醫作感證治。予曰:此得之傷食,因發散太過,遂成虛熱,風藥燥血,故不便耳。先用六味湯加蓯蓉,下黑矢十數枚;後用補中益氣湯,諸證悉除。此傷食妄投發散,血燥腸枯,所傷之食愈秘而不出也。(高鼓峰)
白話文:
消化積食的藥物,丸劑和散劑比湯劑效果更好。因為無形的氣,需要用無形的藥物來消除;有形的積食,需要用有形的藥物來消解。
如果脈象緊繃如繩索般沒有規律,說明有積食。脈搏又快又滑,說明實證,這也代表有積食,需要瀉下治療。
傷食的脈象有滑和澀兩種表現。脾虛不能運化,胃虛不能消化,因此脈象不滑而澀。如果人迎脈緊而強,氣口脈滑,則表示積食導致的傷風感冒。
吳成章的弟弟,八歲,發燒神志不清,大便不通,醫生當成感冒治療。我認為這是因為傷食,過度發散導致虛熱,風藥燥血,所以才不好。先用六味地黃丸加蓯蓉,排出十多枚黑色糞便;然後用補中益氣湯,所有症狀都消失了。這是因為傷食後誤用發散藥,導致血燥腸枯,積食更難排出。
一人病停食,醫投消導藥,將食逼墜少腹,其痛異常,便終不出,坐則一囊墜下,臥則倒入腹中,脈沉遲細,唇舌灰白,用補中益氣湯加薑、桂,便出痛愈。○一兒發熱七晝夜不退,昏睡不食,幼科看過,總不退熱,慮其動驚。
余視其兒,目閉頰紅,唇紫舌黃,腹硬拒按,此火邪由食遏而成,清之則食不化,表之徒傷元氣,方用厚朴、枳殼、山楂、麥芽、草果、大黃,服藥二時,大解三次,熱退臥安,早起即索飲食,嬉戲如常。(吳天士)
白話文:
有個病人因病停食,醫生給他服用了消導藥,想把食物逼到小腹,結果疼痛異常,卻一直拉不出來,坐著時感覺肚子裡有個東西墜下來,躺下時就倒回肚子裡,脈象沉遲細弱,嘴唇和舌頭灰白,於是醫生用補中益氣湯加入薑、桂,病人終於拉肚子,疼痛也好了。另一個孩子發燒七天七夜不退,昏睡不食,兒科醫生看過,也無法退燒,擔心孩子會驚厥。我觀察這個孩子,眼睛閉著,臉頰發紅,嘴唇發紫,舌頭發黃,肚子硬邦邦的,按壓時有抵抗,這是因為飲食停滯導致火邪內積,如果只清熱,食物就無法消化,如果只疏表,又會傷元氣,所以用厚朴、枳殼、山楂、麥芽、草果、大黃配伍,孩子服藥兩個時辰,就拉了三次大便,退燒了,安然入睡,早上起來就想要吃東西,玩耍也和以前一樣。(吳天士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