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一·醫學溯源 (3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·醫學溯源 (37)

1. 臟腑(附腔子、脂膜)

猶火將欲化,彼之非熱而為熱,自不得不先化此薪之非火而為火也。所以此處之陽,專隸在胃上言。非與陰字對看。乃胃之具以統乎五臟六腑也。苦脾之為器,不過為胃行其津液。平常只可與胃作對峙,而在此處,猶之薪火接合處用之作抽添煽揚力者。火非抽添煽揚則不炎,胃無消磨健運則不化。

故言胃氣,內已該括及脾氣矣。(程郊倩)

脾者,形如刀鐮,與胃同膜,而附其上之左俞。當十一椎下,聞聲則動,動則磨胃而主運化,其合肉也,其榮唇也,開竅於口,是經多氣少血。《難經》曰:脾重二斤三兩,廣扁三寸,長五寸,有散膏半斤,主裹血,溫五臟,主藏意智。脾胃屬土,俱從田字,胃居中,田字亦中;脾處右,田亦偏右。(李士材)

脾之所以消磨水穀者,非如磨之能礱,杵之能舂也。以氣吸之,而食物不墜焉耳。食物入胃,有氣有質,質欲下達,氣欲上行,與胃氣熏蒸,氣質之去留各半,得脾氣一吸,則胃氣有助,食物之精得以盡留。至其有質無氣,乃縱之使去,幽門開而糟粕棄矣。(《醫參》)

心者,君主之官,神明出焉。心居肺管之下,膈膜之上,附著脊之第五椎,是經常少血多氣。其合脈也,其榮色也,開竅於舌。《難經》曰:心重十二兩,中有七孔三毛,盛精汁三合,主藏神,心象尖圓,形如蓮蕊,其中有竅,多寡不同,以導引天真之氣,下無透竅,上通乎舌,共有四系,以通四臟。心外有赤黃裹脂,是為心包絡。

心下有膈膜,與脊脅周迴相著,遮蔽濁氣,使不得上熏心肺也。(李士材)

上智人心七竅三毛,中智人心五竅二毛,下智人心三竅一毛。常人心二竅無毛,愚人心只一竅。無竅則神無出入之門。○心有七孔應七星,三毛應三臺。心至誠則無所不應。(《醫學入門》)

《經》云:心者,君主之官,神明出焉。又云:心者,五臟六腑之大主。邵子云:心為一太極,而四肢百骸、臟腑陰陽,盡皆稟命於心。所謂天君泰然,百體從命也。凡人之心,上有肺之華蓋遮覆,下有包絡橐籥護圍,狀如圓鏡,明如止水,乃虛靈不昧者也。其間藏性、藏情、藏神、藏液,又為樞機之象。

如神不守舍,心樞搖也;神思迷惑,心機塞也;七情感觸,心樞動也;顛倒無恆,心機亂也;液藏於中,心樞守也;汗達於外,心機發也。或曰:樞機之病,獨心臟有之,何也?蓋心家諸病,不能出開闔之理。如不寐,心之開也;善寐,心之闔也;喜笑,心之開也;不樂,心之闔也;不汗,心之闔也;妄汗,心之開也。病情不一,而無形不能出樞機之象,有形不能越開闔之理。

豈可不知心之為心乎?(《醫學階梯》)

《經》曰:七節之傍,中有小心。或指下第七節命門穴為小心者,非也。王注小心者,真心神靈之宮室,以心系並脊膂貫脊髓,正當七節之間。自楊上善認小心為腎神,乃倒數脊骨下七節,致後人即以命門為小心,由此誤也。滑伯仁《心經注》云:心系有二,其一上與肺相連;其一由肺系而下,曲折向後,貫脊髓,正當七節之間。又按內臟圖,果如所云,據此觀之,小心即心包絡也。

白話文:

臟腑(附腔子、脂膜)

如同火將要燃燒,那原本不是熱的卻變成了熱,自然必須先將原本不是火的柴燒成火一樣。因此這裡所說的陽氣,專指胃而言,並不是和陰相對,而是指胃具有統攝五臟六腑的功能。脾臟作為器官,不過是為胃運送津液。平時只與胃相對抗衡,而在此處,如同薪火交接處,用來抽添煽揚的力量。火沒有抽添煽揚就不會燃燒旺盛,胃沒有消磨健運就不會消化。

所以說胃氣,內在已經包含了脾氣。(程郊倩)

脾臟形狀像刀鐮,與胃同在一層膜內,附著在胃的左上方俞穴處,位於第十一椎骨之下。聽到聲音就會活動,活動就會磨擦胃部,主司運化。脾臟的肌肉組織與嘴唇相應,開竅於口,經絡氣多血少。《難經》說:脾臟重二斤三兩,寬扁三寸,長五寸,有散膏半斤,主要功能是裹血、溫養五臟、主藏意智。脾胃屬土,都從田字,胃居中,田字也在中間;脾在右側,田字也偏右。(李士材)

脾之所以能消磨水穀,並不是像研磨一樣能磨碎,像舂米一樣能舂爛,而是以氣吸附,使食物不致墜落而已。食物入胃,有氣有質,質要下行,氣要上行,與胃氣一起熏蒸,氣質各半,脾氣一吸,則胃氣有所幫助,食物的精華得以全部保留。等到食物只剩下渣滓而沒有氣,就讓它排出,幽門打開,糟粕便被棄去。(《醫參》)

心臟是君主之官,神明由此而生。心臟位於肺管之下,膈膜之上,附著在脊柱第五椎骨處,經絡氣多血少。心的肌肉組織與面色相應,開竅於舌。《難經》說:心臟重十二兩,中間有七個孔和三根毛髮,盛放精汁三合,主要功能是藏神。心臟形狀尖圓,像蓮藕的蕊心,中間有孔,大小不同,用以引導先天之氣,下方沒有孔,上方通向舌頭,共有四條經絡,以溝通四臟。心臟外面包著赤黃色的脂肪,這就是心包絡。

心臟下方有膈膜,與脊柱和肋骨周圍相連,阻隔濁氣,使濁氣不能上升熏蒸心肺。(李士材)

聰明人的心有七個孔和三根毛髮,中等聰明的人心有五個孔和兩根毛髮,不聰明的人心只有三個孔和一根毛髮。普通人心中有兩個孔而沒有毛髮,愚笨的人心中只有一個孔。沒有孔,神明就沒有出入的通道。○心臟的七個孔對應七星,三根毛髮對應三臺星。(《醫學入門》)

《經》上說:心臟是君主之官,神明由此而生。又說:心臟是五臟六腑的大主宰。邵雍說:心為一太極,而四肢百骸、臟腑陰陽,都受命於心。所謂天君泰然,百體從命,就是這個意思。凡人的心臟,上方有肺的華蓋遮覆,下方有包絡像橐籥一樣保護圍繞,形狀像圓鏡,清澈如止水,虛靈不昧。其間藏性、藏情、藏神、藏液,又為樞機之象。

如果神不守舍,心樞就會搖動;如果神思迷惑,心機就會阻塞;如果七情受到刺激,心樞就會活動;如果行為顛倒無常,心機就會混亂;如果體液貯藏在心臟之中,心樞就會守住;如果汗液排出體外,心機就會發散。有人問:樞機之病,為什麼只有心臟才有呢?因為心臟的各種疾病,都離不開開闔的道理。例如失眠,是心的開;睡眠好,是心的闔;喜笑,是心的開;不快樂,是心的闔;不出汗,是心的闔;汗出過多,是心的開。病情不同,而無形的病症都離不開樞機的象徵,有形的病症也離不開開闔的道理。

難道我們可以不知道心的功能嗎?(《醫學階梯》)

《經》上說:第七節的旁邊,有一個小心臟。有人指第七節的命門穴為小心臟,這是錯的。王注釋說小心臟是真心的神靈之宮室,以心系與脊柱相連貫穿脊髓,正當七節之間。自楊上善將小心臟認作腎神,乃倒數脊骨下七節,導致後人將命門穴當作小心臟,由此而誤。滑伯仁《心經注》說:心系有兩條,一條向上與肺相連;一條由肺系向下,曲折向後,貫穿脊髓,正當七節之間。又根據內臟圖,果然如此,據此看來,小心臟就是心包絡。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