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六·雜證匯參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·雜證匯參 (7)

1. 便血

經義

陰絡傷,血內溢,血內溢則後血。○結陰者,便血一升,再結二升,三結三升。(《素問》)

哲言

邪在五臟,則陰脈不和,陰脈不和,則血留之。結陰之病,以陰氣內結,不得外行,血無所稟,滲入腸間,故便血也。(駱龍吉)

純下清血者,風也;色如煙塵者,濕也;色黯者,寒也;鮮紅者,熱也;糟粕相混者,食積也;遇勞頻發者,內傷元氣也;後重便減者,濕毒蘊滯也;後重便增者,脾元下陷也;跌傷便黑者,瘀也;先吐後便者,順也。(《見聞錄》)

腸風、臟毒、便血、腸澼四者,證雖相似而各有辨。腸風,由邪氣外入,隨感隨見,所下清血而色鮮,必在糞前;臟毒,由蘊積熱毒,久而始見,所下濁血而色黯,必在糞後;便血,由濕熱虛風,所下之血或清或濁,亦不論糞前糞後;腸澼,則客氣盛而正氣衰,所以血與水穀齊出,不可不詳審而治。○無故忽然瀉下惡血,名曰心絕,難治。(《仁齋直指》)

白話文:

陰絡受損,血液就會往內滲出,血液往內滲出就會導致便血。陰氣凝結,第一次便血可能只有一升,第二次便血就上升到兩升,第三次便血就上升到三升。

疾病的邪氣入侵五臟,就會導致陰脈失調,陰脈失調,血液就會停滯。陰氣凝結的疾病,是因為陰氣在體內凝結,無法向外運行,血液沒有依附之物,就會滲入腸道,因此就會便血。

純粹排出鮮紅色血液的是風邪所致;血液顏色像煙塵一樣的是濕邪所致;血液顏色暗沉的是寒邪所致;血液鮮紅的是熱邪所致;血液混雜糟粕的是食積所致;勞累後便血加重的是內傷元氣所致;排便後沉重,排便量減少的是濕毒蘊積所致;排便後沉重,排便量增加的是脾元下陷所致;跌傷後便血發黑的是瘀血所致;先嘔吐後便血的是順氣所致。

腸風、臟毒、便血、腸澼這四種疾病,症狀雖然相似,但各有不同。腸風是由邪氣從外入侵,隨感隨發,排泄出來的血液是鮮紅色的清血,一定在糞便的前端;臟毒是由於積熱毒素,長時間才會發作,排泄出來的血液是暗沉的濁血,一定在糞便的後端;便血是由濕熱虛風導致,排泄出來的血液可能是清血或濁血,也不一定在糞便的前端或後端;腸澼則是客氣盛而正氣衰,因此血液與水穀一起排出,不可不仔細審察後治療。無緣無故突然瀉下惡血,叫做心絕,很難治癒。

人身之血,有陰有陽。陽血者,順氣而行,循流脈中,調和五臟,灑陳六腑,謂之營血;陰血者,居於絡脈,專守臟腑,滋養神氣,濡潤筋骨。若其臟感內外之邪傷,則或循經之陽血,至其傷處,為邪所阻,漏泄經外;或居絡之陰血,因著留之邪辟裂而出,則皆滲入腸胃而泄矣。

俗見下血,率以腸風名之,不知風乃六淫中之一耳,或風有從腸胃經脈而入客者,或肝經風木之邪內乘於腸胃者,則可謂之腸風。其他不因風邪,而腸胃感受火、熱二淫,與寒、燥、濕怫鬱其氣,及飲食用力過度,傷其陰絡之血者,亦謂之腸風可乎?許學士謂:下清血,色鮮者,腸風也;血濁而色黯者,臟毒也;肛門射如血線者,脈痔也。

白話文:

人體血液的陰陽與下血之辨

人體的血液,分為陰血和陽血。陽血順著氣流在經脈中流動,調和五臟六腑,稱為營血;陰血則停留在絡脈中,專門滋養臟腑、神氣,並潤滑筋骨。

當臟腑受到內外邪氣侵犯時,陽血可能沿著經脈流到受傷的地方,被邪氣阻礙而流出經脈;陰血也可能因邪氣停留在絡脈中而破裂流出,最終都可能滲入腸胃而造成下血。

民間常將下血稱為「腸風」,但其實風只是六種外邪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中的一種。風可以透過腸胃經脈進入人體,也可以是肝經風木之邪侵犯腸胃,這時才可稱為腸風。

除了風邪之外,腸胃受到火、熱等外邪侵犯,以及寒、燥、濕等邪氣鬱結,或飲食勞作過度損傷陰絡血液,也可能導致下血,是否可以稱為「腸風」則需斟酌。

許學士認為,下血顏色鮮紅者為腸風;血色混濁黯淡者為臟毒;肛門流出如血線者為脈痔。

滑伯仁云:腸風,則足陽明積熱久而為風,風有以動之也;臟毒,則足太陰積熱久而生濕,從而下流也。風則陽受之,濕則陰受之。《三因方》五痔、臟毒、腸風之辨甚詳。臟毒、腸風之血,出於腸臟間;五痔之血,出於肛門蝕孔處。治各不同。(《證治準繩》)

腸風下血者何也?凡人腸皆有脂裹之,脂厚則腸實而安,腸中本無血,緣有風,或有熱,以消其脂,則腸遂薄,而身中之血乃得滲入耳。

便血與腸澼,本非同類。蓋便血者,大便多實,而血自下也;腸澼者,因瀉利而見膿血,即痢疾也。且便血有夙疾,而腸澼惟新邪,尤為易辨。須詳察大便之燥、泄如何?庶不致誤。然多酒之人,必多溏泄,亦多便血,又不可因泄而作腸澼也。○大便下血,多由腸胃之火。

白話文:

滑伯仁說,腸風是因為足陽明經積熱已久而化為風,風再引起腸道出血;臟毒則是足太陰經積熱已久而生濕,濕氣下流導致出血。風屬於陽氣,濕屬於陰氣,因此分別影響不同的經絡。《三因方》中對於五痔、臟毒、腸風的區分非常詳細。臟毒、腸風的出血來自腸臟之間,而五痔的出血則來自肛門的潰爛處,治療方式各不相同。

腸風下血的原因是,人體腸道原本有脂肪包裹,脂肪厚實則腸道穩固,腸道本身並無血液。但由於風或熱導致脂肪消融,腸道變薄,體內血液就滲入腸道而引起出血。

便血和腸澼是不同的病症。便血是指大便乾燥,血從肛門排出;腸澼則是由於瀉痢導致膿血排出,也就是痢疾。此外,便血是舊病,而腸澼是新病,更容易區分。要仔細觀察大便的干濕程度,才能避免誤診。不過,愛喝酒的人容易腹瀉,也容易便血,不可因為腹瀉就誤認為腸澼。大便下血大多是由於腸胃火氣引起的。

蓋大腸、小腸皆屬於胃,但血在便前者,其來近,或在廣腸,或在肛門;血在便後者,其來遠,或在小腸,或在於胃。雖血之妄行由火者多,然有脾胃陽虛而不能統血者;有氣陷而血亦陷者;有便久滑泄而血因以動者;有風邪結於陰分而為便血者。大都有火者多因血熱,無火者多因虛滑,治者當知虛實之要。

(張景岳)

補編

下血,先便後血,此遠血也,黃土湯主之。○下血,先血後便,此近血也,赤小豆當歸散主之。(《金匱》)

下血因火者,宜清熱為主,惟約營煎最佳,次則地榆散、槐花散。若熱在脾胃小腸之間,而火之甚者,宜抽薪飲;若素以陽臟多火,而臟毒下血,久不愈者,宜防風黃芩丸;酒毒淫熱結蓄大腸下血者,宜約營煎、槐角丸。若但以寒濕下血者,宜二術煎,或四君子湯,或葛花解酲湯。

白話文:

大腸和小腸都屬於胃的範疇,但如果血在排便之前出現,則血源較近,可能是直腸或肛門出血;如果血在排便之後出現,則血源較遠,可能是小腸或胃出血。雖然大部分便血都是因為血熱妄行引起的,但也有一些情況是脾胃陽虛導致血氣不足,無法統攝血液;也有可能是氣虛下陷,導致血液也跟著下陷;還有可能是長期便溏滑泄,導致血液隨之而動;也有可能是風寒入侵陰分,導致便血。總體來說,便血以血熱者居多,多因火熱引起;而無火者則多因虛弱滑泄,治療時一定要注意虛實之別。

《金匱要略》記載,下血先便後血,屬於遠血,可用黃土湯治療;下血先血後便,屬於近血,可用赤小豆當歸散治療。

對於因火熱引起的便血,宜以清熱為主,約營煎是最有效的方劑,其次是地榆散和槐花散。若火熱在脾胃小腸之間,且火勢較猛,宜用抽薪飲;若體質素來陽虛火旺,且臟腑積毒導致久治不愈的便血,宜用防風黃芩丸;若因酒毒淫熱結聚在大腸導致便血,宜用約營煎或槐角丸。若僅是寒濕導致的便血,宜用二術煎,或四君子湯,或葛花解酲湯。

脾胃氣虛,而大便下血者,其血不甚鮮紅,或紫或黑,此陽敗而然,故多無熱證。蓋脾統血,脾虛則不能收攝;脾化血,脾虛則不能運化。是皆血無所主,因而脫陷妄行,速宜溫補脾胃,以壽脾煎、理中湯、養中煎、歸脾湯;氣陷不舉而血不止者,宜補中益氣湯、舉元煎。

○血滑不止者,或因病久而滑,或因年衰而滑,或因氣虛而滑,或因誤用攻擊以致氣陷而滑。凡動血之初,多由於火,及火邪既衰,而仍不止者,非虛即滑也。凡此皆當以固澀為主,宜勝金丸、香梅丸。然血滑不止,多由氣虛,宜以人參湯送之,或補中益氣湯、歸脾湯、舉元煎、理中湯加烏梅、文蛤、五味子之類主之。(張景岳)

白話文:

如果脾胃虛弱,導致大便帶血,血色通常不會鮮紅,而是偏紫或黑色,這是因為陽氣衰敗所致,所以通常沒有發熱的症狀。這是因為脾臟負責統攝血液,脾虛則不能收攝血液;脾臟也負責化生血液,脾虛則不能正常運化血液。這些情況都導致血液失去主宰,而脫離正常軌道,流失出來。因此,應該及時溫補脾胃,可以使用壽脾煎、理中湯、養中煎、歸脾湯等方劑。如果氣虛下陷,導致出血不止,則應該使用補中益氣湯、舉元煎等方劑。

如果出血不止,可能是因為疾病久治不愈導致血液滑脫,也可能是因為年老體衰導致血液滑脫,還可能是因為氣虛導致血液滑脫,或者誤用寒涼藥物導致氣陷而血液滑脫。一般來說,出血初期多半是由於熱邪導致,但熱邪消退後仍然止不住血,就是虛弱或血液滑脫所致。這些情況都應該以固澀止血為主,可以使用勝金丸、香梅丸等方劑。然而,出血不止大多是氣虛導致,可以使用人參湯送服藥物,或者使用補中益氣湯、歸脾湯、舉元煎、理中湯,並加入烏梅、文蛤、五味子等藥物治療。

便血一證,古有腸風、臟毒、脈痔之分,其見不外乎風淫腸胃、濕熱傷脾二義,不若《內經》謂陰絡傷及結陰之旨為精切,仲景之先便後血、先血後便之文尤簡括也。陰絡即臟腑隸下之絡,結陰是陰不隨陽之徵,以先後分別其血之遠近,就遠近可決其臟腑之性情,庶不致氣失統攝,血無所歸,如漏卮不已耳。

肺病致燥澀,宜潤宜降,如桑麻丸及天冬、地黃、銀花、柿餅之類;心病則火燃血沸,宜清宜化,如竹葉地黃湯及補心丹之類;脾病必濕滑,宜燥宜升,如茅朮理中湯及益氣湯之類;肝病有風陽痛迫,宜柔宜泄,如駐車丸及甘酸和緩之劑;腎病見形消腰折,宜補宜填,如虎潛丸及理陰煎之劑;膽逆則木火煽營,有桑葉、山梔、柏子、丹皮之清養;大腸為燥腑,每多濕熱風淫,如辛涼苦燥之治;胃為水穀之海,多氣多血之鄉,臟病腑病無不兼之,宜補宜和,應寒應熱,難以拘執。若努力損傷者,通補為主;膏粱蘊積者,清疏為宜。

白話文:

便血這個病症,古代醫書裡分為腸風、臟毒、脈痔三種,主要原因不外乎是風邪侵犯腸胃或濕熱損傷脾臟,但《內經》所說的陰絡受損、陰氣凝聚更精準。仲景則以先便後血或先血後便來簡潔區分,陰絡指的是臟腑下方的經絡,結陰則代表陰氣失控,根據血出現的時間先後可以判斷病灶距離腸道的遠近,進而推斷是哪個臟腑出了問題,避免氣血失控,血無所歸,就像漏掉的壺水一樣止不住。

肺病導致乾澀,要潤燥降氣,像桑麻丸、天冬、地黃、銀花、柿餅等藥物;心臟有病則火氣旺盛,血脈沸騰,要用清熱化火藥,例如竹葉地黃湯、補心丹之類;脾臟病症多是濕滑,要用燥濕升陽藥,像茅朮理中湯、益氣湯之類;肝病則風陽邪氣痛迫,需要柔肝瀉火藥,例如駐車丸、甘酸和緩的藥物;腎病會出現形體消瘦、腰部痠軟,要用補腎填精藥,如虎潛丸、理陰煎之類;膽逆則是肝火旺盛,要用桑葉、山梔、柏子、丹皮之類的清熱養陰藥物;大腸是乾燥的器官,容易受到濕熱風邪的侵犯,要用辛涼苦燥的藥物;胃是消化食物的器官,氣血充沛,容易受到各種臟腑疾病的影響,要補氣血,調和陰陽,寒熱兼顧,不能一成不變。如果是勞累損傷引起的,就以通補為主;如果是飲食過度引起的,就以清熱瀉火為主。

痔瘡則滋燥兼投,中毒須知寒熱。余如黑地黃丸以治脾濕腎燥;天真丸以大補真氣真精;平胃、地榆之升降脾胃;歸脾之守補心脾;斑龍○以溫煦奇督;建中之救復生陽;枳、術之疏補中土;禹糧、赤脂以堵截陽明;五仁湯復從前之腸液;養榮法善病後之元虛。此皆祖古方而運以匠心,為後學之津梁也。

(《臨證指南》)

便血下久,則渙散無統,藥中須兼用烏梅為妙。蓋烏梅味酸,酸以收之,如今人染紅用紅花,非此不得顏色。○腸風下血,用炮姜佐血藥者,以血見黑則止,亦水火既濟之理。

白話文:

治療痔瘡需兼顧滋潤和燥熱,中毒則需辨別寒熱。例如,黑地黃丸可治脾濕腎燥,天真丸可大補元氣精髓;平胃散和地榆可升降脾胃;歸脾湯可守補心脾;斑龍丸可溫煦奇經八脈;建中湯可救復陽氣;枳實、蒼朮可疏通補益脾土;禹糧丸、赤脂丸可堵截陽明經;五仁湯可恢復腸液;養榮法可改善病後元氣虛弱。這些都是古方,運用匠心,是後學的橋樑。

便血下久,則散而不聚,用藥時需加入烏梅,因為烏梅味酸,酸能收斂。如今人們用紅花染紅色,非此不可。腸風下血,用炮姜輔助止血藥,因為血色發黑就可止血,這也是水火相濟的道理。

脈候

尺脈芤澀,關脈微緩,俱為便血。脈小留連者生,數疾浮大者死。右關沉緊,是飲食傷脾,不能攝血而下走也;右寸浮洪,是積熱肺經,下傳大腸而便血也。(《證治匯補》)

選案

一人患腸風下血,久服四物、芩、連、槐花,屢發不止,面色萎黃,診脈浮緩。此土虛風濕交乘也。治用蒼朮、茯苓、參、耆、升、柴、防風,四劑而血止,改用十全大補湯調理而愈。(李士材)

白話文:

脈候

尺脈虛弱澀滯,關脈微弱緩慢,這都是便血的徵兆。脈象微小停滯者,有生機;脈象數而急、浮而大者,則凶險。右關脈沉而緊,說明飲食傷脾,脾臟不能攝血,導致血下行而便血;右寸脈浮而洪大,說明積熱在肺經,傳到下焦大腸而導致便血。(出自《證治匯補》)

選案

有一個人患了腸風下血,長期服用四物湯、黃芩、黃連、槐花,但屢次發作不止,面色萎黃,診脈浮而緩。這是因為脾土虛弱,風濕之邪交乘所致。治療上應使用蒼朮、茯苓、人參、黃芪、升麻、柴胡、防風,服用四劑後,出血止住。之後改用十全大補湯調理,最終痊癒。(出自李士材醫案)

韓晉度患痛瀉下血,或用香連丸,遂飲食艱進,少腹急結,小便癃閉,面色萎黃,晝夜去血五十餘度,脈沉細緊,所下之血瘀晦如莧汁。與理中湯加肉桂,一劑溺通,少腹即寬,再劑血減食進,四劑瀉止三、四次,更與補中益氣加炮姜而康。(張路玉)

附方

治腸風下血方,用豬腸一根洗淨,裝入炒槐花,兩頭線扎,瓦罐醋煮,杵丸,每服三十丸,溫酒送下,奇驗。

又方,用豆腐漿加醋二、三匙,空心服之。腐漿清火,醋斂血故耳。

白話文:

韓晉度患有腹痛、腹瀉及出血的症狀。醫生考慮使用香連丸治療,但之後患者出現飲食困難、小腹緊結、小便閉塞、面色萎黃等症狀,且持續每天排出五十多度的血,血色瘀暗如莧菜汁,脈象沉細緊。

醫師遂開立理中湯並加入肉桂,服用一劑後小便通暢,小腹也舒緩許多。再服兩劑,出血量減少,食慾也恢復。總共服用四劑,腹瀉止住了三、四次。之後,醫師又開立補中益氣湯並加入炮薑,患者最終康復。

附方

治療腸風下血方:

取豬腸一根,洗淨後裝入炒好的槐花,兩頭用線扎緊,放入瓦罐中用醋煮熟,搗碎成丸,每次服用三十丸,溫酒送服,療效奇佳。

另一個方子:

取豆腐漿加入二、三匙醋,空腹服用。豆腐漿清熱,醋止血,故能治癒腸風下血。

又方,用臭椿樹根皮、黨參二味,等分,烘乾研末,大棗煮去皮核,取肉杵丸,每早服三錢,開水下,治便血日久,神效。

白話文:

又一處方,使用臭椿樹根皮和黨參兩種草藥,比例相同,烘乾後研磨成粉末。接著將大棗煮熟,去除皮和核,取出果肉後搗碎做成丸狀。每日早晨服用三錢,用開水送服,此方法對於長期便血有很好的療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