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一·醫學溯源 (33)
卷一·醫學溯源 (33)
1. 臟腑(附腔子、脂膜)
經義
心者,君主之官,神明出焉。肺者,相傅之官,治節出焉。肝者,將軍之官,謀慮出焉。膽者,中正之官,決斷出焉。膻中者,臣使之官,喜樂出焉。脾胃者,倉廩之官,五味出焉。大腸者,傳道之官,變化出焉。小腸者,受盛之官,化物出焉。腎者,作強之官,伎巧出焉。
三焦者,決瀆之官,水道出焉。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氣化則能出矣。○心者,生之本,神之變也;其華在面,其充在血脈,為陽中之太陽,通於夏氣。肺者,氣之本,魄之處也;其華在毛,其充在皮,為陰中之太陰,通於秋氣。腎者主蟄,封藏之本,精之處也;其華在發,其充在骨,為陰中之少陰,通於冬氣。
肝者,罷極之本,魂之居也;其華在爪,其充在筋,以生血氣,為陽中之少陽,通於春氣。脾、胃、大腸、小腸、三焦、膀胱者,倉廩之本,營之居也;名曰器,能化糟粕,轉味而入出者也,其華在唇四白,其充在肌,此至陰之類,通於土氣。(《素問鈔》謂脾胃大腸云云,至通於土氣,此處疑有錯誤。
當云:脾者,倉廩之本,營之居也,其華在唇四白,其充在肌,此至陰之類,通於土氣。胃、大腸、小腸、三焦、膀胱,能化糟粕,轉味而去入者也。)凡十一臟,皆取決於膽也。○五臟者,藏精氣而不瀉也,故滿而不能實;六腑者,傳化物而不藏,故實而不能滿也。○肝見庚辛死,心見壬癸死,脾見甲乙死,肺見丙丁死,腎見戊己死。
○天氣通於肺,地氣通於嗌,風氣通於肝,雷氣通於心,穀氣通於脾,雨氣通於腎。六經為川,腸胃為海,九竅為水注之氣。○酸入肝,辛入肺,苦入心,鹹入腎,甘入脾。○心為噫,肺為咳,肝為語,脾為吞,腎為欠為嚏,胃為氣逆、為噦、為恐,大腸、小腸為泄,下焦溢為水,膀胱不利為癃、不約為遺溺,膽為怒。○精氣並於心則喜,並於肺則悲,並於肝則憂,並於脾則畏,並於腎則恐。
○心惡熱,肺惡寒,肝惡風,脾惡涇濕,腎惡燥。○心為汗,肺為涕,肝為淚,脾為涎,腎為唾。○辛走氣,氣病無多食辛;咸走血,血病無多食鹹;苦走骨,骨病無多食苦;甘走肉,肉病無多食甘;酸走筋,筋病無多食酸。○心藏神,肺藏魄,肝藏魂,脾藏意,腎藏志。○心主脈,肺主皮,肝主筋,脾主肉,腎主骨。
○肝脈弦,心脈鉤,脾脈代,肺脈毛,腎脈石。(《素問》)
心小,則安,邪弗能傷,易傷以憂。心大,則憂不能傷,易傷於邪。心高,則滿於肺,中悗而善忘,難開以言。心下,則臟外,易傷於寒,易恐以言。心堅,則臟安守固。心脆,則善病消癉、熱中。心端正,則和利難傷。心偏傾,則操持不一,無守司也。○肺小,則少飲,不病喘喝。
白話文:
臟腑(附腔子、脂膜)
經文大意
心,如同君主一樣,主導精神意識的活動。肺,如同輔佐官一樣,負責調節身體的機能。肝,如同將軍一樣,負責謀略和思考。膽,如同公正的官員一樣,負責決策和判斷。膻中,如同臣子和使者一樣,掌管喜樂的情緒。脾胃,如同糧倉一樣,負責消化吸收各種食物的味道。大腸,如同傳遞信息的官員一樣,負責將廢物排出體外。小腸,如同接受盛裝的器皿一樣,負責將食物轉化為有用的物質。腎,如同負責強健身體的官員一樣,掌管各種技巧和能力。
三焦,如同疏通水道的官員一樣,負責調節體內的水液運行。膀胱,如同州郡的首府一樣,儲藏津液,經過氣化作用後才能排出。心是生命的根本,也是精神變化的基礎;它的光華表現在面部,充養於血脈之中,屬於陽氣中最旺盛的「太陽」,與夏季的氣息相通。肺是氣的根本,也是魄的所在;它的光華表現在毛髮,充養於皮膚之中,屬於陰氣中最盛的「太陰」,與秋季的氣息相通。腎主導蟄伏,是封藏的根本,也是精的所在;它的光華表現在頭髮,充養於骨骼之中,屬於陰氣中較弱的「少陰」,與冬季的氣息相通。
肝是疲勞的根本,也是魂的居所;它的光華表現在指甲,充養於筋之中,用來產生血氣,屬於陽氣中較弱的「少陽」,與春季的氣息相通。脾、胃、大腸、小腸、三焦、膀胱,是儲藏食物的根本,也是營養的居所;它們被稱為「器」,能夠轉化食物殘渣,將食物轉化為可利用的物質,再排出體外。它們的光華表現在嘴唇周圍,充養於肌肉之中,屬於陰氣最盛的類別,與土的氣息相通。
(《素問鈔》認為脾胃大腸等與土氣相通的說法可能有誤,應該是:脾是儲藏食物的根本,也是營養的居所,它的光華表現在嘴唇周圍,充養於肌肉之中,屬於陰氣最盛的類別,與土的氣息相通。而胃、大腸、小腸、三焦、膀胱則負責轉化食物殘渣,將食物轉化為可利用的物質,再排出體外。)總之,這十一臟的功能都取決於膽。五臟儲藏精氣而不外洩,所以雖然滿,但不能實在。六腑則傳輸轉化物質而不儲藏,所以雖然實在,但不能滿。肝遇到庚辛之日會衰弱,心遇到壬癸之日會衰弱,脾遇到甲乙之日會衰弱,肺遇到丙丁之日會衰弱,腎遇到戊己之日會衰弱。
天氣的清氣通過肺進入人體,地氣的濁氣通過咽喉進入人體,風的氣息通過肝進入人體,雷的氣息通過心進入人體,食物的氣息通過脾進入人體,雨的氣息通過腎進入人體。六經如同河流,腸胃如同大海,九竅如同水流注入的通道。酸味入肝,辛味入肺,苦味入心,鹹味入腎,甘味入脾。心病會打嗝,肺病會咳嗽,肝病會言語不清,脾病會吞嚥困難,腎病會打呵欠和噴嚏,胃病會氣逆、噯氣、恐懼,大腸和小腸有病會腹瀉,下焦積水會造成水腫,膀胱功能失調會造成小便不暢或失禁,膽病會容易發怒。
精氣集中在心就會感到喜悅,集中在肺就會感到悲傷,集中在肝就會感到憂愁,集中在脾就會感到畏懼,集中在腎就會感到恐懼。心不喜歡熱,肺不喜歡寒,肝不喜歡風,脾不喜歡潮濕,腎不喜歡乾燥。心對應的體液是汗,肺對應的體液是鼻涕,肝對應的體液是眼淚,脾對應的體液是口水,腎對應的體液是唾液。辛味走氣,氣病的人不宜多吃辛味食物;鹹味走血,血病的人不宜多吃鹹味食物;苦味走骨,骨病的人不宜多吃苦味食物;甘味走肉,肌肉有病的人不宜多吃甘味食物;酸味走筋,筋有病的人不宜多吃酸味食物。心儲藏神,肺儲藏魄,肝儲藏魂,脾儲藏意,腎儲藏志。心主導脈搏,肺主導皮膚,肝主導筋,脾主導肌肉,腎主導骨骼。
肝脈呈現弦狀,心脈呈現鉤狀,脾脈呈現代狀,肺脈呈現毛狀,腎脈呈現石狀。(以上出自《素問》)
心氣小,則身體安定,邪氣不易侵犯,但容易因為憂愁而受傷。心氣大,則不易因憂愁而受傷,但容易受到邪氣侵犯。心氣偏高,則容易壓迫到肺,導致胸悶、健忘、難以開口說話。心氣偏低,則容易受到寒氣侵犯,也容易因為言語而產生恐懼。心氣堅固,則臟腑安穩。心氣脆弱,則容易患上消癉、熱中等疾病。心氣端正,則臟腑和諧,不易受傷。心氣偏斜不正,則容易無法專注,失去守護和管理的功能。肺氣小,則飲水少,不容易出現喘氣等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