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三·傷寒提鉤 (4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·傷寒提鉤 (43)

1. 傷寒

並病與合病稍異,合則一時並見,並則以次相乘,如太陽之頭項強痛未罷,遞見脈弦、眩冒、心下痞硬,是與少陽並病;更見譫語,即三陽並病矣。太陽與陽明並病,太陽證未罷者,從太陽而小發汗;太陽病已罷者,從陽明而下之。其機在惡寒發熱而分也。若不於合併參之,安知病情之變遷若是,而為之施治哉?(柯韻伯)

百合病

百合病用百合,如《論》云太陽病桂枝證,亦病因藥而得名也。後人見百脈一宗四字及列證龐雜,似乎百端湊合之病矣,不知一氣為病,而一藥為治,無取乎歧雜之見也。《本草》言:百合甘平無毒,主邪氣。蓋氣病,則正氣為邪氣,治其氣,而邪氣復為正氣矣。又云:利大、小便,補中益氣,此百合病中所以為主藥也。

氣之為病無二義,非實而不順,即虛而不足。今一物而兼順利與補益,則有餘之邪氣可泄,而不足之正氣可充。道一以貫之,君予多乎哉!(魏荔彤)

狐惑

狐惑,蟲病也。蟲因熱生,熱因虛生。然則狐惑者,陰虛血熱之病也。狐性多疑,狐惑即疑惑也。心主血,陰虛則血耗而熱生,血熱則心煩而病作,神明之官,失於貞靜,滋乎憧擾,所謂執狐疑之心者,此病也。惟其血分有熱,而蟲遂隨上下皆生,蟲為有情識之物,故能亂有情識之心臟而生狐疑。

惟其為血化之物,故仍歸於心。方以類聚,物以群分也。(魏荔彤)

陽毒陰毒

按:古方書謂陽毒者,陽氣獨盛,陰氣暴衰,內外皆陽,故成陽毒;謂陰毒者,陰氣獨盛,陽氣暴衰,內外皆陰,故成陰毒。二者,或傷寒初得,便成是證;或服藥後變而成之。陽毒治以寒涼,陰毒治以溫熱,藥如冰炭,何乃仲景以一方治之乎?其曰陰毒去雄黃、蜀椒,則反去其溫熱者矣。豈非一皆熱毒傷於陰陽二經乎?(趙以德)

陰陽二毒,與陰陽二證迥異。考仲景書雖有陰毒之名,然其所敘之證,不過面目青、身痛如被杖、咽喉痛而已,並不言陰寒極甚之證。況其所治之方,亦不過升麻、甘草、當歸、鱉甲而已,並不用大溫熱之藥。是知仲景所謂陰毒者,非陰寒之病,乃是感天地之惡毒異氣,入於陰經,故曰陰毒耳。

後人遂以陰寒極甚之證,混入仲景證中,治用附子散等溫藥,竊謂陰寒極甚之證,或內傷冷物,或暴中陰寒,或過服涼藥所致,固可名為陰毒,然終非仲景所以立名之本意也。(王安道)

動氣

動氣一證,即築築然動於臍傍,及左乳之下曰虛里者也。考之《難經》,則以臍之上、下、左、右分心、腎、肝、肺四臟而各列其證,在《傷寒論》所載亦詳。成無己曰:動氣者,臟氣不治,正氣內虛也。雖諸說如此,然皆未盡其要。蓋動氣之在臍傍者,皆本於下焦之陰分,凡病關格勞損者,多有此證。

白話文:

傷寒

並病和合病稍有不同,合病是指多種病症同時出現;並病則是病症一個接一個地發生。例如,太陽經的頭痛、脖子僵硬還沒好,接著出現脈象弦細、頭暈目眩、心下痞硬,這就是與少陽經並病;如果再出現胡言亂語,那就是三陽經並病了。太陽經和陽明經並病,如果太陽經的症狀還在,就應該按照太陽經的方法稍微發汗;如果太陽經的病症已經解除,就應該按照陽明經的方法攻下。關鍵在於是否惡寒發熱來區分。如果不仔細研究並病和合病,怎麼能知道病情這樣變化,又如何對症治療呢?

百合病

百合病使用百合來治療,就像《傷寒論》說太陽病用桂枝湯一樣,也是因藥而得名的。後人看到“百脈一宗”這四個字,以及列出的症狀繁多,好像是各種疾病湊合在一起的病。其實百合病就是一種氣的病,用百合這種藥來治療,不用考慮雜亂的見解。《本草》說:百合味甘性平,沒有毒性,主要治療邪氣。氣病,就是正氣變成邪氣,治療氣,邪氣就會恢復成正氣了。《本草》又說:百合可以通利大小便,補養中氣,所以百合成為治療百合病的主要藥物。

氣的病沒有其他含義,不是因為實邪導致氣機不順,就是因為虛弱導致氣不足。現在百合這種藥,既能使氣機順暢,又能補益氣,就可以把多餘的邪氣排除,又能補充不足的正氣。道理是一貫的,難道還要多加什麼嗎?

狐惑

狐惑病,是蟲子引起的疾病。蟲子因為熱而生,熱是因為虛而生。所以說狐惑病,是陰虛血熱的病。狐狸的特性是多疑,狐惑的意思就是疑惑。心主管血,陰虛就會導致血消耗而生熱,血熱就會導致心煩而發病。心是神明所居的官竅,失去了清靜,就會產生慌亂,所謂心存狐疑,指的就是這種病。因為血液中有熱,蟲子就隨著血液在上下各處生長。蟲子是有情感意識的東西,所以能夠擾亂有情感意識的心臟而產生狐疑。

因為蟲子是血液所化生的,所以仍然歸屬於心。藥物會根據性質相似來歸類,事物也會根據種類來聚集。

陽毒陰毒

古書說的陽毒,是指陽氣過於旺盛,陰氣突然衰弱,體內體外都是陽熱的狀態,所以叫做陽毒;說的陰毒,是指陰氣過於旺盛,陽氣突然衰弱,體內體外都是陰寒的狀態,所以叫做陰毒。這兩種病,有的是剛得傷寒就變成這種病,有的是吃了藥後才變成這種病。陽毒要用寒涼藥來治療,陰毒要用溫熱藥來治療,藥物的性質像冰炭一樣截然相反,為什麼張仲景用一個方子來治療呢?而且他還說陰毒要去掉雄黃、蜀椒這些溫熱的藥物,豈不是說明這兩種病都是熱毒傷了陰陽二經嗎?

陰毒和陽毒,與陰證和陽證完全不同。考察張仲景的書,雖然有陰毒這個病名,但是他描述的症狀,不過是臉色發青、身體像被鞭打一樣疼痛、咽喉疼痛而已,並沒有說陰寒到了極點的症狀。而且他治療陰毒的藥方,也不過是升麻、甘草、當歸、鱉甲這些藥,並沒有用大溫大熱的藥。由此可知張仲景說的陰毒,不是陰寒的病,而是感受了天地間的惡毒之氣,侵入了陰經,所以才叫做陰毒。

後人就把陰寒到了極點的症狀,混入張仲景所說的陰毒中,用附子散等溫熱的藥來治療。我認為陰寒到了極點的病,有的是因為吃了生冷的食物,有的是突然感受了陰寒,有的是過量服用了寒涼藥所導致,這些當然可以稱之為陰毒,但終究不是張仲景創立這個病名的本意。

動氣

動氣這種病症,是指在肚臍旁邊,以及左乳房下方的虛里穴,感到有跳動的感覺。《難經》根據肚臍的上、下、左、右,將心、腎、肝、肺四臟分開,並列出各自的症狀。《傷寒論》中也有詳細的記載。成無己說:動氣,是臟腑的氣機失調,正氣虛弱的表現。雖然有這麼多說法,但都沒有完全說到要點。我認為動氣在肚臍旁邊跳動,都是因為下焦的陰分虛損所致,凡是患有閉塞、勞損等疾病的人,大多會有這種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