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三·傷寒提鉤 (4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·傷寒提鉤 (42)

1. 傷寒

噦、䭇、噯、噫,俱有聲無物,雖均屬氣之上逆,然不無虛、實、寒、熱、輕、重、新、久之別也。甚至以咳逆為呃逆者,殊不知咳逆即今之喘嗽也,茲乃與呃逆混而為一,不可以不辨。(《醫宗金鑑》)

壞病

病為醫所壞,如器為工所損。審其原何脈證,作何治法,變何脈證,知汗、吐、下、溫針壞之之故。何處為逆,即於何處為救,仲師不能代為區畫於千載之上矣。○壞病之成,不必一誤再誤三誤,但應與不與,不應與而與,以致病變,皆壞病也。即屢誤而病未變,雖誤又何壞乎?仍以本病之法治其誤,而壞否亦同法也。

壞由於誤,誤必救之,救其逆而反於順也。(魏荔彤)

合病並病

余究心傷寒,初見合病、並病之說,殊有不明,而今始悉之。夫所謂合病者,乃二陽三陽同病,病之相合者也。並病者,如太陽先病不解,又併入陽明、少陽之類也。觀仲景曰:二陽並病,太陽初得病時,發其汗,汗先出不徹,因轉屬陽明。若太陽證不罷者,不可下。按:此云轉屬陽明,則自太陽而來可知也。

云太陽病證不罷,則二經皆病可知也。凡並病者,由淺而深,由此而彼,勢使之必然也。此合病、並病之義,而不知者皆以此為罕見之證,又豈知今時之病則皆合病、並病耳。何以見之?蓋凡診傷寒,初未見有單經挨次相傳者,亦未見有表證悉罷止有里證者。若欲依經如式求證,則未見有如式之病而方治可相符者。

是不知合病、並病之義。(張景岳)

病有定體,故立六經而分司之;病有變遷,更求合、並而互參之。夫陰陽互根,氣分神合。三陽之裡,便是三陰;三陰之表,即是三陽。如太陽病而脈沉,便合少陰;少陰病而發熱,便合太陽。陽明脈遲,即合太陰;太陰脈緩,即合陽明。少陽脈小,是合厥陰;厥陰脈浮,是合少陽。

雖無並、合之名,而有並、合之實。或陽得陰而解,陰得陽而解;或陽入陰而危,陰亡陽而逆。種種脈證不一,學者當於陰陽兩證中察病勢之合不合,更於三陽三陰中審其證之併不併,陰病治陽,陽病治陰,扶陽抑陰,瀉陽補陰等法,用之恰當矣。三陽皆有發熱證,三陰皆有下利證,如發熱而下利,是陰陽合病也。

陰陽合病,陽盛者屬陽經,則下利為實熱,如太陽陽明合病、陽明少陽合病、太陽少陽合病,必自下利,用葛根黃芩等湯是也。陰盛者屬陰經,則下利為虛寒,如少陰病,吐利反發熱者不死;少陰病,下利清穀,裡寒外熱,不惡寒而面色赤,用通脈四逆者是也。若陽與陽合,不合於陰,即是三陽合病,則不下利而自汗出,為白虎證也;陰與陰合,不合於陽,即是三陰合病,則不發熱而吐利厥逆,為四逆病也。

白話文:

打嗝、噁心、噯氣、嘆息,這些都是有聲音但沒有東西吐出來的症狀,雖然都屬於氣向上逆行的表現,但其中還是有虛、實、寒、熱、輕、重、新發、久病的不同。甚至有人把咳嗽當成呃逆,要知道咳嗽其實就是現在說的喘咳,這兩者混淆在一起,是不能不分辨清楚的。(出自《醫宗金鑑》)

被錯誤治療的疾病

疾病被醫生錯誤治療,就像器具被工匠損壞一樣。要仔細審查最初的脈象和症狀是什麼,用了什麼治療方法,導致脈象和症狀發生了什麼變化,要知道發汗、催吐、瀉下、溫針這些方法導致病情惡化的原因。哪裡出現了逆亂,就要在那個地方進行救治,仲景(張仲景)也不能在千年之前就為後人一一規劃好。疾病的惡化,不一定是一錯再錯,只要是不該用的方法用了,不該給的藥給了,導致病情變化,就都是屬於被錯誤治療的疾病。即使多次用錯藥,但病情沒有惡化,那就算用錯藥又怎麼會導致病情惡化呢?還是要用治療原本疾病的方法來處理錯誤的治療,病情是否惡化也是用同樣的方法判斷。

錯誤的治療會導致疾病惡化,而錯誤的治療必須要糾正,要讓逆亂的病情回到順利的狀態。(魏荔彤)

合併病和並發病

我鑽研傷寒,最初看到合併病和並發病的說法,很不理解,現在才弄明白。所謂的合併病,是指兩個陽經或者三個陽經同時發病,是疾病相互合併的情況。所謂的並發病,比如太陽病先發病沒有治好,又併入了陽明病或少陽病的情況。觀察仲景說:兩個陽經同時發病,太陽病剛發病時,就用了發汗的方法,汗液先出來卻沒有完全發汗,因此轉到了陽明病。如果太陽病的症狀沒有消失,就不能用瀉下的方法。這裡說的「轉屬陽明」,就可以知道病是從太陽病轉來的。

說太陽病的症狀沒有消失,就可以知道是兩個經脈都生病了。凡是並發病,都是由淺入深,由這裡轉到那裡,是病情發展的必然趨勢。這就是合併病和並發病的含義,而不懂的人都認為這是很少見的病症,又怎麼知道現在的疾病都是合併病和並發病呢?怎麼看出來呢?因為診斷傷寒,從來沒見過單一經脈按順序傳染的,也沒見過表證完全消失只剩下裡證的。如果想要按照經脈的順序來尋找病症,就會發現沒有像書本上描述的那樣的疾病,也就找不到與之相符的治療方法了。

這就是因為不懂得合併病和並發病的含義。(張景岳)

疾病有其固定的規律,所以設立了六經來分別管理;疾病又有變化,所以要進一步研究合併病和並發病,以便互相參考。陰陽是互相依存的,氣機和神氣是相互配合的。三陽的裡面就是三陰,三陰的表面就是三陽。例如太陽病而脈象沉伏,就與少陰病合併;少陰病而發熱,就與太陽病合併。陽明病脈象遲緩,就與太陰病合併;太陰病脈象緩和,就與陽明病合併。少陽病脈象細小,就與厥陰病合併;厥陰病脈象浮盛,就與少陽病合併。

雖然沒有並發病、合併病的名詞,但是有並發病、合併病的實質。有的陽病得了陰氣而痊癒,有的陰病得了陽氣而痊癒;有的陽病進入陰經而危險,有的陰病失去陽氣而逆亂。各種脈象和症狀各不相同,學者應該在陰陽兩種證候中觀察病情的合併情況,更要在三陽三陰中審查證候的並發情況,用治療陰病的方法治療陽病,用治療陽病的方法治療陰病,扶助陽氣抑制陰氣,瀉掉陽氣補養陰氣等方法,才能恰當運用。三陽都有發熱的症狀,三陰都有下利的症狀,如果發熱又下利,就是陰陽合併的病。

陰陽合併的病,陽氣旺盛的屬於陽經,那麼下利就是實熱,比如太陽陽明合併病、陽明少陽合併病、太陽少陽合併病,必定會出現下利,要用葛根黃芩等湯來治療。陰氣旺盛的屬於陰經,那麼下利就是虛寒,比如少陰病,嘔吐腹瀉反而發熱的,不會死;少陰病,腹瀉清稀的食物,體內寒冷體表發熱,不畏寒而面色紅赤的,要用通脈四逆湯來治療。如果陽與陽合併,而不與陰合併,就是三陽合併病,不會下利而是會自己出汗,這是白虎證;如果陰與陰合併,而不與陽合併,就是三陰合併病,不會發熱而是會嘔吐腹瀉、手腳冰涼,這是四逆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