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序 (2)

回本書目錄

序 (2)

1.

醫學之精,難於舉業。俗儒日事呫嗶,童年肄習,白首茫然,不過自廢。醫則呼吸存亡之責寄焉。經生不能博覽群書,枵腹箝口,尚無訾之者。醫或涉獵不多,胸無把握,臨證斷難措手,遑言奏效!此業醫者不可以不精也。鍾少善病,困床蓐者數矣。置舉業為緩圖,日親藥裹,因識藥性。

翻閱古今醫書,頗得大意。計偕後奔走燕北,體稍強,藥餌亦漸減,而與醫術遂日疏。厥後,迷悶簿書,倥傯郵驛,食少暇頃,竟不知藥為何物矣。年來自青海歸梓,日與故園父老相晤言,每聞患疾家延醫多莫治,心訝之,為詢其方,攻補溫涼漫無定見,皆以病為嘗試,蓋惟脈證均不明故。余非專家,此中癥結未洞澈,默不敢言,日耿耿於心,思得博雅君子一問津焉。

尺咫之區,見聞莫擴,惟自披覽前賢著述,悉力研究,終未能深信於中而無疑。今春家錫三師歸,言岩鎮觀泉程先生為通儒名醫,心嚮往之,因造謁焉。先生藹度赤誠,一見如舊識,出示所著詩鈔兩卷,醫案三卷,並得讀《醫述》十六卷。

於此益識先生之學,遠紹旁搜,鉤元提要,博而能約,實足發前人之奧窔,為後學之津梁也,夫醫之為道大矣哉!體陰陽五行,與《周易》性理諸書通,辨五方風土,與官禮王制諸書通;察寒熱虛實脈證,嚴於辨獄;立攻補和解方陣,重於行軍。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!先生萃數十年考訂,遵古、述古而未嘗泥古。

凡前人所言深中肯綮者,一一編次,分門別類,鄭重周詳。《禮》云:醫不三世,不服其藥。三世,三皇之世之書也。先生上溯軒、岐,下逮漢、唐、宋、明諸家緒論,無不融貫於胸,原原本本,稱心而言,非但三世已也。使推此以習舉業,定早獨出冠時矣。顧愚謂終不如先生仁心仁術、活世壽世之功之大且久也。

謹序。

道光丁亥歲長至前三日後學朱鍾拜撰

白話文:

[序]

醫學這門學問的精深,比科舉考試還難得多。世俗的學子每天只是唸唸有詞,從小開始學習,到老了還是糊裏糊塗,只不過是自己荒廢了學業。而醫學則關乎人的生死,責任重大。讀書人如果不能廣泛閱讀各類書籍,空有其表,閉口不言,也許還不會有人批評他。但如果醫生知識狹隘,胸無成竹,面對病情難以下手,更不用說治病救人了。所以,從事醫學的人必須要精通這門學問。

我自幼就常生病,多次臥病在牀。我把科舉考試的事暫放一邊,每天接觸藥材,因此對藥物的性質有了認識。翻閱過古今的醫書,也大致理解了其中的要義。後來,我到了北方奔波,身體逐漸康復,服用的藥物也逐漸減少,但是對醫術的瞭解卻越來越少。之後,我沉迷於公務,匆忙於往來的信件,每天很少有閒暇時間,竟然忘了藥物是什麼東西了。近年,我從青海返回家鄉,每天和家鄉的老朋友們交談,經常聽到他們說家裡人生病請醫生來治療,但是效果不佳,我感到很驚訝,便去詢問醫生開的處方,發現他們的治療方法,不管是補益、溫補、清涼,都沒有一定的原則,完全是把病人當做實驗品,這大概是因為他們既不懂脈象又不懂病症。我不是專業醫生,對於其中的問題並不清楚,所以我保持沉默,但心裡一直耿耿於懷,希望能有博學的君子來指點迷津。

我在這個狹小的地方,見識有限,只能自己閱讀前輩的著作,盡力研究,但始終無法確信其中的道理,也總是充滿疑惑。今年春天,家師錫三老師回家,告訴我巖鎮的觀泉程先生是一位學識淵博的名醫,我心中十分嚮往,於是前往拜訪。程先生態度和藹,赤誠待人,我們初次見面就像老朋友一樣,他拿出自己寫的兩卷詩集和三卷醫案讓我閱讀,並且讓我讀了他寫的十六卷《醫述》。

通過這些書籍,我更加認識到程先生的學識,他廣泛地研究,深入挖掘,總結精華,博採眾長,能夠化繁為簡,確實能夠揭示前人的深奧理論,為後學者鋪路。醫學這門學問真是太偉大了!它涵蓋了陰陽五行,與《周易》、性理等書籍相通,它辨別五方風土,與官禮、王制等書籍相通;它嚴格分析寒熱虛實的脈象和症狀,如同辦案一樣嚴謹;它建立攻補和解的方針,如同行軍一樣慎重。這些都不是淺薄和孤陋寡聞的人所能理解的!程先生經過數十年的研究,遵循古訓,傳承古法,但又不拘泥於古人。

他把前人說的精闢之處一一整理,分門別類,細緻周到。《禮記》中說:「醫生如果不經歷三代,就不能服他的藥。」三代是指三皇時期的醫學書籍。程先生上溯到黃帝和岐伯,下至漢、唐、宋、明各家的理論,無不融會貫通於心,追根溯源,言之有物,不僅僅是三代而已。如果他用這種精神來學習科舉考試,肯定早就獨步時代了。然而我認為,最終還是比不上程先生那種仁愛之心和高超醫術,拯救世人、延續生命的偉大貢獻。

謹以此文作為序。

道光丁亥年冬至前三天,後學朱鍾恭敬撰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