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凡例

回本書目錄

凡例

1. 凡例

是集,乃平日閱書,隨時札記,歲久成帙,重加刪訂而編次焉。首溯源二卷;次傷寒二卷;次雜證八卷;次女科一卷、幼科一卷、痘疹一卷、方藥一卷。共十六卷。書分數種,門類各殊,體裁不能畫一,觀者諒之!

所述經語,謹載諸書之前,以示尊經之意。所述先哲格言,其間序次,則或以意義之相承,或以病候之遞及,不以年代為先後。惟雜證各門哲言補編,首列仲景之言者,以仲景為醫聖也。

所輯近代諸書,或議論純粹,或治法精良,或譬喻明切,或辨駁條暢。稍涉膚庸,概從割愛。

所輯群言,只期切要。故或節錄數行,或採摘數語,或摭拾數字,無非刪繁就簡之意耳。

白話文:

這部著作,是作者平時閱讀各種書籍的隨筆紀錄,經過多年的積累和整理,最終編纂成冊。作者在編輯過程中對內容進行了重審和修改。全書共分十六卷,主要內容包括:源流部分兩卷;其次傷寒兩卷;再者,雜症八卷;此外還有婦科一卷、兒科一卷、痘疹一卷、方藥一卷。各部分內容類別不同,風格也有所區別,但讀者可以理解這種多樣性。

在書的開頭,作者謹慎地羅列了一些經典語句,用以表示對經典的尊重。其中的先賢格言,按照其意義的連貫性或者疾病的發展順序來排列,而不以時間為主線。特別是在雜症部分,首先引用張仲景的話,因為張仲景被認為是醫學聖人。

所收集的近代各類書籍,有的論點清晰,有的治療方法精確,有的比喻直白,有的分析詳盡。對於那些表面淺薄、缺乏深度的內容,作者都選擇捨棄。

所收集的這些意見,只為了突出關鍵點。因此,有些段落可能只是摘錄了幾行,有些句子可能只是選用了幾個詞語,有些數據也只是挑選了幾個數字,所有這些都是為了簡化內容、去除冗餘。

所輯各家之書,其書目姓名,即載明條下。然間有一人前後書目姓名互見者,有單著書目或單著姓名者,亦有書目姓名並失記者。博雅君子,自能識之。

婦人、小兒兩科,因有經帶胎、產、驚、疳、痘、疹等候,故較諸男子診治倍難。歷考古今方書,惟薛立齋醫案、王損庵《繩准》尤為詳細。無如卷帙繁衍,閱之不易。是集僅挈大綱,欲窺全體,考覈兩家之書自悉。

各家醫書,凡傷寒、雜證所用成方,每匯篇末,以備考覈。然古方甚繁,大概已見《醫方考》、《名醫方論》、《醫方集解》等書,是集另輯方論一冊,撮其大略,或有匠心獨創與得自傳聞,法屬精良者,間於各門附載一、二。惟幼科丸、散諸方,所載較多,備急用也。至於痘疹方法,因本卷書帙已盈,未能載及,專科諸書具在,自可檢閱。

白話文:

這裡收集了眾多醫學著作,每本書的作者名稱都載於條目之下。但會有情況下,同一個作者在不同書籍中的名稱可能會有所出入,有些書只列出作者名稱,有些則只列出書名,還有些書名和作者名稱都遺失了。學識廣博的讀者,自然能分辨清楚。

婦科和兒科的診療特別困難,因為涉及經期、懷孕、生產、驚嚇、疳積、出疹子和天花等問題。歷史上,薛立齋的醫案和王損庵的《繩準》這兩本書尤其詳細。只是這些書卷帙浩繁,閱讀起來不容易。這個集合只摘錄了主要框架,想要瞭解完整內容,可以參考這兩本書。

各種醫學著作中,關於傷寒和各種病症所使用的成方,通常都會匯總在篇末,供人查閱核對。然而古代的方劑非常繁複,大多已在《醫方考》、《名醫方論》、《醫方集解》等書中詳細列舉。這個集合另外編輯了一冊方論,簡要地概述了主要的方劑,其中可能包含一些獨特創新的方劑或者來自口述的經驗,方劑的療效優良。只是對於兒科的丸、散等類型的方劑,由於數量較多,因此主要為了應急使用而收集。至於出疹子和天花的治療方法,因為本卷書已經夠長,無法再加入,但相關的專科書籍都有詳細說明,讀者可以自行查找。

本草,名家著述:博者,莫如時珍《綱目》,約者,莫如訒庵《備要》。是集所輯《藥略》一冊,不無太簡,實緣限於尺幅,故僅揭其要耳。

醫之有案,如弈之有譜也。然一家案中求其精粹者,亦不多得。即名醫類案一書,非不悉備,竊恐廣羅寡要,是集所載,務求超群邁眾,閱之令人心思開擴。泛常諸案,悉不纂入。

經、史、子、集諸書,有與醫術相通者,間述一、二。非故繁稱博引,誠以此事系生死所關,古聖賢亦嘗留意。不當以小道外之也。

《張氏醫通》、《證治匯補》、《沈氏尊生》諸書,亦皆遴選諸家名論,然每參以己意。是集專述古人之言,毫不敢竊附鄙見者,蓋恐蹈妄作之愆也。

白話文:

中醫的典籍,名家著作:豐富的,沒有人能比得上李時珍的《本草綱目》,簡明的,沒有人能比得上週訒庵的《醫學備要》。這本書收集了《藥物簡編》一冊,內容可能有些簡單,這是因為受到篇幅限制,所以只摘錄了關鍵的部分。

醫學中有案例,就像棋局中有棋譜一樣。然而,在一個醫案中尋找精髓的人並不多。即使是《名醫類案》這本書,雖然包含了許多資訊,我卻擔心它過於廣泛而缺乏重點。這本書所載的案例,都力求超越眾人,讓人讀後能有所啟發。一般的案例,全都不被納入。

經、史、子、集這些書籍中,有一些與醫學有相通之處,偶爾會提到一二。我並非故意引用多種學問,而是因為這件事關係到生死,古代的聖賢也曾經關注過。我們不能將它視為微不足道的事情。

《張氏醫通》、《證治匯補》、《沈氏尊生》這些書籍,也都選取了各家的著名理論,但常常加入自己的看法。這本書專門述說古人的話語,絕不敢擅自附和自己意見的原因,是怕犯下胡亂闡述的錯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