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一·醫學溯源 (1)
卷一·醫學溯源 (1)
1. 養生
經義
春三月,此謂發陳。天地俱生,萬物以榮。夜臥早起,廣步於庭,被髮緩形,以使志生。生而勿殺,予而勿奪,賞而勿罰。此春氣之應,養生之道也。○夏三月,此謂蕃莠。天地氣交,萬物華實。夜臥早起,無厭於日。使志無怒,使華英成秀,使氣得泄,若所愛在外。此夏氣之應,養長之道也。
○秋三月,此謂容平。天氣以急,地氣以明。早臥早起,與雞俱興。使志安寧,以緩秋刑,收斂神氣,使秋氣平。無外其志,使肺氣清。此秋氣之應,養收之道也。○冬三月,此謂閉藏。水冰地坼,無擾乎陽。早臥晚起,必待日光。使志若伏、若匿,若有私意,若已有得。去寒就溫,無泄皮膚,使氣亟奪。
白話文:
【經義】
春季的前三個月,這時候是植物生長的季節,天地之間都充滿了生機,萬物開始茂盛。人們應該在晚上早睡,早上早起,漫步庭院,披散頭髮,放鬆身體,讓心神也能跟著生發。應該讓生命繼續成長,不要殺伐,給予而不奪取,獎勵而不懲罰。這是對春季氣候的應對,也是養生之道。
【經義】
夏季的前三個月,這時候萬物繁盛,天地之氣相交,植物開花結果。人們應該在晚上早睡,白天盡情享受日光,讓心神不感到煩躁,讓生命力充分展現,讓體內的氣息順暢流動,就像對外界的喜愛一樣。這是對夏季氣候的應對,也是養生之道。
【經義】
秋季的前三個月,這時候是萬物收穫的季節,天氣變得急促,地氣變得清晰。人們應該在早晨早睡,和雞一同起牀。讓心神保持平靜,減輕秋天的刑罰,收斂心神,讓秋氣平和。不要讓心神外洩,讓肺氣清淨。這是對秋季氣候的應對,也是養生之道。
【經義】
冬季的前三個月,這時候萬物閉藏,水凍土地裂開,不要擾亂陽氣。人們應該在早晨早睡,傍晚才起牀,一定要等到日出。讓心神如同隱藏,有私密之意,好像已經得到了什麼。遠離寒冷,尋找溫暖,不要使皮膚受損,以免體內的氣息急劇流失。這是對冬季氣候的應對,也是養生之道。
此冬氣之應,養藏之道也。(《素問》)
智者之養生也,必順四時而適寒暑,和喜怒而安居處,節陰陽而調剛柔。如是則僻邪不至,長生久視。(《靈樞》)
君子以慎言語,節飲食。(《易經》)
養心莫善於寡欲。(《孟子》)
哲言
毋勞女形,毋搖女精,可以長生。(《廣成子》)
老子曰:吾所以有大患者,為吾有身。使吾無身,吾有何患?余則曰:吾所以有大樂者,為吾有形。使吾無形,吾有何樂?是可見人之所有者惟吾,吾之所賴者惟形耳。(張景岳)
內觀其心,心無其心;外觀其形,形無其形;遠觀其物,物無其物。三者既悟,惟見於空。觀空亦空,空無所空。所空既無,無亦無無。無無既無,湛然常寂。寂無所寂,欲豈能生?欲既不生,即是真靜。真常應物,真常得性。常應常靜,常清靜矣。(《老子》)
白話文:
「這就是冬天的自然反應,養生藏精的道理。」(《素問》)
「聰明人在養生時,一定要遵循四季,適應寒暑,調節情緒,保持舒適的生活環境,平衡陰陽,調和剛柔。這樣做,邪氣就不會來侵犯,能夠長壽且視力持久。」(《靈樞》)
「君子要謹慎言語,節制飲食。」(《易經》)
「養心最好的方法就是減少慾望。」(《孟子》)
「哲學名言」
「不要疲勞身體,不要擾亂精神,這樣可以長生。」(《廣成子》)
「老莊說:我之所以有大禍患,因為我有身體。如果沒有身體,我還會有什麼禍患呢?我之所以有大樂,因為我有形體。如果沒有形體,我還會有什麼樂趣呢?這表明人的所有,只屬於我自己,我依賴的只有形體。」(張景嶽)
「向內觀察自己的心,發現心本無心;向外觀察形體,發現形體本無形;遠離觀察物質,發現物質本無實質。這三種觀照後,我們只看到空無一物。觀照空無,卻發現空本身也是空無,空無之中再無任何東西。既然已經無物,也就不存在空無。既然空無已無,則深邃地安靜下來。安靜到無處可安靜,又如何會有慾念產生呢?既然慾念不再產生,就是真正的平靜。真正的平靜應對事物,真正的平靜得自本性。常應常靜,常清靜。」(《老子》)
心為臟腑之主,總統魂魄,兼該志意。故憂動於心,則肺應;思動於心,則脾應;怒動於心,則肝應;恐動於心,則腎應。此所以五志惟心所使也。設能善養此心,而居處安靜,無為懼懼,無為欣欣,婉然從物而不爭,與時變化而無我,則志意和,精神定,恚怒不起,魂魄不散,五臟俱安。邪亦安從奈我哉!(《類經》)
善攝生者,常少思、少念、少欲、少事、少語、少笑、少愁、少樂、少喜、少怒、少好、少惡,行此十二少者,養性之都契也。多思則神殆,多念則志散,多欲則志昏,多事則形勞,多語則氣乏,多笑則臟傷,多愁則心懾,多樂則意溢,多喜則妄錯昏亂,多怒則百脈不定,多好則專迷不醒,多惡則憔悴無歡。凡此十二多不除,則營衛失度,血氣妄行,喪生之本也。
白話文:
心是五臟六腑的主導,統領魂魄,同時負責意志的運作。因此,憂慮會影響心,導致肺部反應;思考會影響心,導致脾部反應;發怒會影響心,導致肝部反應;恐懼會影響心,導致腎部反應。這是因為五種情緒都是由心控制的。如果能夠好好調養心,保持生活環境的平靜,避免過度的憂慮或喜悅,順應自然的變化,不執著於自我,那麼心態平和,精神安定,情緒不會失控,靈魂和身體都會得到保護,五臟都能夠得到安寧。邪氣又怎麼會對我造成威脅呢?(《類經》)
懂得養生的人,通常會減少思慮、念頭、慾望、事務、談話、笑聲、憂慮、喜悅、喜愛、憤怒、喜好、憎惡等行為。遵循這十二個「少」的原則,是養護生命的最高準則。過度思慮會讓神智疲憊,過度思考會使意志散失,過度慾望會使意志混亂,過度事務會使身體疲勞,過度說話會消耗氣力,過度笑聲會傷害內臟,過度憂慮會使心神受到打擊,過度喜悅會使意念溢出,過度喜愛會使人迷失方向,過度憤怒會使脈搏不穩,過度喜好會讓人迷失自我,過度憎惡會讓人失去歡樂。如果這些十二個「多」的情況不能被消除,那麼身體的機能就會失去平衡,血液和氣息會無規律地運行,這是生命消逝的根本原因。
(葛洪)
《經》曰:靜則神藏,躁則消亡。欲延生者,心神宜恬靜而無躁擾,飲食宜適中而無過傷。風寒暑濕之宜避,行立坐臥之有常。絕欲以養精,內觀以養神,毋勞怒以耗氣,則真陰之水自充,五內之火自熄。(《明醫指掌》)
問居常調衛之法若何?曰:每至日西,身中陽氣之門乃閉,即當加意謹慎。《經》謂暮而收拒,毋擾筋骨,毋見霧露。收者,收藏神氣於內也;拒者,捍拒邪氣於外也。如晨門者,昏閉明啟,尚何暴客之虞哉?(《醫門法律》)
養耳力者,常飽;養目力者,常瞑;養臂指者,常屈伸;養股趾者,常步履。(《褚氏遺書》)
白話文:
(葛洪)
經典上說:當人保持平靜時,靈魂就能得到藏匿,當人情緒浮躁時,靈魂就會消亡。如果想要延長生命,心靈與精神應保持平靜無煩惱,飲食應適度,避免過度傷害身體。應該避免接觸風、寒、暑、濕等不適環境,生活作息要規律。戒除慾望以養護精氣,內心觀照以養護靈魂,不要因怒氣而消耗體力,這樣才能使真陰的水分充足,五臟的熱火自行熄滅。
問:日常調理身體的方法是什麼?答:每天傍晚,人身中的陽氣之門會關閉,此時應該特別小心謹慎。經典上提到,傍晚時分應收斂精神和氣息於內,避免擾亂筋骨,不要接觸霧氣和露水。收的意思是收藏神氣在體內;拒的意思是抵抗外來的邪氣。就像早晨打開門一樣,傍晚關門,又何必擔心外來的侵擾呢?
養護聽覺能力的方法是經常保持飽滿;養護視覺能力的方法是經常閉眼;養護手臂和手指的方法是經常伸展和彎曲;養護大腿和腳趾的方法是經常行走和運動。
養生有五難:名利不去,為一難:喜怒不除,為二難;聲色不斷,為三難;滋味不絕,為四難;神慮精散,為五難。(嵇叔夜)
人身如天地,和煦則春,慘鬱則秋。春氣融融,故能生物;秋氣肅肅,故能殺物。明乎生殺之機者,可與論養生。○神者,伸也,人神好伸而惡郁,鬱則傷神,為害非淺。尼父二論,首揭悅樂;佛家《般若經》,首稱自在;莊生著《南華》,首標《逍遙遊》。吾人心體,原自活潑,何可因形以損神,神損形得獨存乎?○人身之精氣如油,神如火。
火太旺,則油易干,神太用,則精氣易竭。○未來之事莫預慮;既去之事莫留念;見在之事,據理應之,而不以利害惕心,得失攖念。如此,則神常覺清淨,事常覺簡少。蓋終日擾人方寸,憧憧役役不得休息者,不過此三種念頭掃滌不開耳。天下本無事,我心本清淨,庸人自擾之。
白話文:
養生有五大困難:無法擺脫名利,是第一個困難;無法消除喜怒情緒,是第二個困難;無法停止音樂、美色的引誘,是第三個困難;無法斷絕美味的食物,是第四個困難;精神分散,是第五個困難。(嵇叔夜)
人的身體就像天地,溫暖舒適時就如春天,陰冷時就如秋天。春天的氣息溫暖和煦,因此能生長物質;秋天的氣息嚴肅冷靜,因此能摧毀物質。能夠明白生長和消滅的關鍵的人,可以討論養生之道。
「神」,是指人的靈魂,人喜歡靈魂得以展開而非受壓抑,受到壓抑會傷害靈魂,後果不堪。孔子在兩次講論中,首先提到歡樂;佛教《般若經》中,首先稱讚自由;莊子在《南華經》中,首先標榜《逍遙遊》。我們的心靈原本就活潑,怎麼可以因為身體而損耗靈魂,如果靈魂損耗了,身體又能獨自存在嗎?
人的精氣就像油,靈魂就像火。如果火勢太旺,油容易乾涸;如果靈魂使用過度,精氣就會枯竭。
對於未來的事情不要預先憂慮;過去的事情不要留戀;現有的事情,根據道理去做,而不是被利益或危害所動搖,也不為得失所困擾。這樣做,靈魂永遠保持清淨,事情也永遠保持簡單。世上本來沒有事情,我的心本來就很清淨,只是普通人自己煩惱。
請記住,這段內容提供的是哲學上的思考,並不一定適用於所有現代的健康建議。在實際生活中,養生之道應該結合現代的科學知識和個人的健康狀況來進行。
○一葉蔽目,不見邱山;一豆塞耳,不聞雷霆;一念執迷,不知萬境。博弈迷,酒色迷,財利迷,勝心迷,以至功名迷,生死迷。迷之大小不同,其為迷則一也。○人生憂患之根,每起於愛戀。愛生故憂死,愛達故憂窮,愛得故憂失。若能斷愛根,憂根自斷矣。○怒之根,每起於不恕。
薄望人,厚責己,怒根永絕矣。無怒自無怨,故聖人以為遠怨。○人生種種執著,皆緣有我,所以牽繫不捨。夫我未生時,我在何處?造化一點絪縕偶鍾而生此我也,奈何妄認為我,堅牢不破,迷卻一生!蓋人之所以迷戀不捨者,吾知之矣:為世境之紛華,父母之愛,妻子之情,朋友之契,而不忍棄也。假如天地不生得我,或生而幼殤,則世界交情,父母妻子,原非我有也。
白話文:
○一片樹葉遮住眼睛,就看不到大山;一粒豆子塞住耳朵,就聽不到雷鳴;一個念頭迷糊了心神,就不知道周遭的世界。沈迷於博弈,沈溺於酒色,追逐財利,追求勝利,以至於為功名所迷惑,為生死所迷惑。迷戀的大小不同,但都是迷戀。○人生的憂慮和困擾,往往源自於對愛的執著。愛生命,因此擔心死亡;愛成功,因此擔心失敗;愛得到,因此擔心失去。如果能斷絕愛的根源,憂慮的根源自然就斷絕了。○怒氣的根源,往往來自於無法寬恕。輕視別人,嚴苛要求自己,怒氣的根源就永遠被消除。沒有怒氣自然也就沒有怨恨,所以聖人認為遠離怨恨。○人生中的種種執著,都是因為有個「我」在,因此牽掛不捨。我尚未出生時,我在哪裡?造化的運轉偶然創造了這個「我」,為什麼要妄想這是真實的「我」,堅固不變,讓自己迷失一生!我知道人們執著不捨的原因:為了世間的繁華,親人的愛,配偶的感情,朋友的情誼,不忍心放棄。假使天地不生養我,或者生下來就是個早夭的孩子,那麼親友關係、父母子女之愛,原本就不屬於我。
吾生如寄耳,安得妄生執著?但當隨分盡所當為,即境逍遙,看得世上種種,皆非吾有,如貸人之物,寓人之室,便減多少掛累。○心為一身之宰,脾為萬物之母。養心養脾,攝生最要。○心主血,養血莫先於養心。心之不養,而多郁多思,多疑多慮,即日餌良藥,亦何益之有?○古云:毋以脾胃熱冷物;毋以脾胃軟硬物,毋以脾胃熟生物。可謂至言。
○古云:避風如避箭,避色如避仇。真藥石之言。(黃承昊)
瓶花力盡無風墮,爐火灰深到曉溫。二語深得養生之理。(韓飛霞)
白話文:
我們的生命就像暫時的寄居,怎麼能無謂地執著呢?我們應該順應自然,盡力去做應該做的事情,處世時隨遇而安,看清世間的各種事物,都與自己無關,如同借用他人的物品,寄居在他人的房屋裡,這樣可以減少許多煩惱。
心是身體的主宰,脾是萬物的根源。養護心和脾,對於保持生命狀態最重要。心主管血液,養血首先要養心。如果心未能得到養護,而產生了過多的憂愁、思考、懷疑和焦慮,即使每天服用最好的藥物,又有什麼用呢?
古人說:不要因脾胃的冷熱而選擇食物;不要因脾胃的軟硬而選擇食物;不要因脾胃的消化能力而選擇食物。這都是極為精闢的教誨。
古人又說:躲避風寒如同躲避箭矢,避免淫慾如同避免仇敵。這真是藥石之言,值得珍視。(黃承昊)
瓶中的花因花期已盡,無風自墜;爐中的火灰堆積,直至清晨仍保持溫暖。這兩句話深刻地體現了養生的道理。(韓飛霞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