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五·雜證匯參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·雜證匯參 (10)

1.

濕氣傷人,在上則頭重目黃,鼻塞聲重;在中則痞悶不舒;在下則足脛跗腫;在經絡則日晡發熱;在肌肉則腫滿如泥;在肢節則屈伸強硬;在隧道則重著不移;在皮膚則頑麻;在氣血則倦怠;在肺為喘滿咳嗽;在脾為痰涎腫脹;在肝為脅滿㿗疝;在腎為腰疼陰汗;入腑則泄瀉腸鳴,嘔吐淋濁;入臟則昏迷不省,直視鄭聲。(《證治匯補》)

補編

濕家病,身疼發熱,面黃而喘,頭痛鼻塞而煩,其脈大,自能飲食,腹中和無病。病在頭,中寒濕,故鼻塞,內藥鼻中則愈。○濕家身煩疼,可與麻黃加朮湯,發其汗為宜,慎不可以火攻之。○濕家一身盡疼,發熱,日晡所劇者,名曰風濕。此病傷於汗出當風,或久傷取冷所至也。

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。○風濕,脈浮身重,汗出惡風者,防己黃耆湯主之。○傷寒八、九日,風濕相搏,身體疼煩,不能自轉側,不嘔不渴,脈浮虛而澀者,桂枝附子湯主之。若大便堅,小便自利者,去桂枝加白朮湯主之。○風濕相搏,骨節疼煩,掣痛不得屈伸,近之則痛劇,汗出氣短,小便不利,惡風不欲去衣,身微腫者,甘草附子湯主之。(《金匱》)

濕有自外感得者,坐臥卑濕,身受雨水也;有自內傷得者,生冷茶酒,縱恣無度,又脾虛胃虛,不能防制也。有傷風濕者,有傷熱濕者,有傷寒濕者,有傷暑濕者,有中濕喎邪不遂、舌強語澀、昏不知人,狀類中風者。濕在表在上宜發汗,在裡在下宜滲泄,裡虛者宜實脾,挾風者宜解肌,挾寒者宜溫散。(《醫方集解》)

濕病有外因、內因之不同,濕熱、寒濕之各別。外因之濕,有感天地之氣者,則雨露水土;有中陰濕之氣者,則臥地濕衣,多傷人皮肉筋脈者也。內因之濕,有由於飲食者,則酒酪炙爆;有由於停積者,則生冷瓜果,多傷人臟腑脾胃者也。

其見證也,在肌表則為發熱,為惡寒,為自汗;在經絡則為痹重,為筋骨疼痛,為腰痛不能轉側,為四肢痿弱痠痛;在肌肉則為麻木胕腫,為黃疸,為按肉如泥;在臟腑則為嘔惡脹滿,為小水秘澀黃赤,為大便泄瀉,為後重㿗疝等證。然在外者為輕,在內者為重,及其甚也,則未有表濕而不連臟者、里濕而不連經者。

況濕從內生,多由氣血之虛,水不化氣,陰不從陽而然。即濕從外入,亦由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之故。若泥於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之旨,豈不犯虛虛之戒耶?夫濕從土化,分旺四季。故土近東南,則火土合氣,而濕以化熱,必脈滑數、小便赤、大便秘、引飲自汗者,方是熱證,治宜清利,如四苓散、大小分清飲、茵陳飲之類。

土近西北,則水土合德,而濕以化寒,必脈細遲、小便清、大便泄、身痛無汗者,方是寒證,治宜溫燥,如五苓散、理中湯、金匱腎氣湯之類。大抵濕中有火,則濕熱熏蒸而停郁為熱;濕中無火,則濕氣不化而留聚為寒。且內濕之證,屬陰虛者,因濕生熱,則精血內耗而濕熱反羈留不動;屬陽虛者,因濕化寒,則真火內敗而寒濕更積蓄不消。

白話文:

濕氣侵犯人體,如果發生在頭部,會感到頭重、眼睛發黃、鼻塞、說話聲音沉重;如果發生在身體中間,會感到胸悶不舒服;如果發生在下半身,會出現腳踝和小腿腫脹;如果發生在經絡,會在下午發熱;如果發生在肌肉,會出現腫脹,按壓下去像泥巴一樣;如果發生在關節,會感到彎曲伸展困難;如果發生在身體深處,會感到沉重固定不動;如果發生在皮膚,會感到麻木;如果發生在氣血,會感到疲倦;如果侵犯肺部,會出現氣喘、胸悶、咳嗽;如果侵犯脾臟,會出現痰多、水腫;如果侵犯肝臟,會出現脅肋脹滿和疝氣;如果侵犯腎臟,會出現腰痛和陰部出汗;如果進入腑臟,會出現腹瀉、腸鳴、嘔吐、小便混濁;如果進入臟腑,會出現昏迷不省人事、眼睛直視、胡言亂語。

濕氣引起的疾病,會出現身體疼痛發熱、臉色發黃、氣喘、頭痛、鼻塞、煩躁,脈象大,但能正常飲食,腹部沒有不適。如果病在頭部,是受了寒濕侵襲,所以會鼻塞,用藥治療鼻子就會好轉。濕氣引起的身體煩躁疼痛,可以用麻黃加術湯來發汗,但要小心不能用火攻的方式治療。如果濕氣導致全身疼痛、發熱,且在下午更加嚴重,就稱為風濕。這種病是因為流汗時吹風,或是長期受寒所致,可以用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治療。風濕,脈象浮、身體沉重、流汗怕風,可以用防己黃耆湯治療。傷寒八、九天,風濕相互搏擊,導致身體疼痛煩躁、無法轉動身體、不嘔吐不口渴,脈象浮虛而澀,可以用桂枝附子湯治療。如果大便堅硬、小便正常,則去除桂枝,改用白朮湯。風濕相互搏擊,導致骨節疼痛煩躁、抽痛無法彎曲伸展,觸碰時疼痛加劇、出汗氣短、小便不利、怕風不喜歡脫衣服、身體稍微腫脹,可以用甘草附子湯治療。

濕氣有從外部感受到的,像是長時間坐在潮濕的地方、身體淋雨;也有從內部損傷造成的,像是吃生冷食物、喝茶喝酒無節制、脾胃虛弱,無法有效抵抗濕氣。濕氣有夾帶風的、有夾帶熱的、有夾帶寒的、有夾帶暑氣的;也有因為濕氣侵犯導致嘴歪眼斜、說話困難、昏迷不醒,類似中風的。濕氣在表在上的,要用發汗的方式治療;在裡在下的,要用利尿的方式治療。如果體內虛弱,要補養脾胃;如果夾帶風邪,要疏通經絡;如果夾帶寒邪,要溫散寒氣。

濕病有外因和內因的不同,也有濕熱和寒濕的區別。外因的濕,有感受天地濕氣的,比如雨水露水、潮濕的土壤;也有感受陰濕之氣的,比如睡在潮濕的地面、穿潮濕的衣服,這些大多傷害人的皮膚、肌肉、筋脈。內因的濕,有飲食造成的,比如喝酒、吃烤肉;也有因為體內積滯造成的,比如吃生冷瓜果,這些大多傷害人的臟腑和脾胃。

症狀表現在肌膚表面,會發熱、怕冷、自汗;表現在經絡,會感到麻木沉重、筋骨疼痛、腰痛無法轉動、四肢無力痠痛;表現在肌肉,會感到麻木浮腫、出現黃疸、按壓肌肉像泥巴一樣;表現在臟腑,會出現噁心嘔吐、腹脹、小便不暢或顏色黃赤、大便泄瀉、肛門墜脹等症狀。總的來說,濕氣在表面比較輕微,在體內比較嚴重,如果嚴重的話,沒有表面濕氣不連帶到臟腑的,也沒有體內濕氣不連帶到經絡的。

況且濕氣從內部產生,大多是因為氣血虛弱,水分不能化為氣,陰氣不能跟隨陽氣。即使濕氣從外部侵入,也是因為體內虛弱,邪氣才容易侵入。如果只知道治療濕氣而不利小便,就不是正確的治療方式,這樣豈不是犯了虛弱就補虛的錯誤?濕氣由土而生,在四季都會旺盛。如果土接近東南方,火氣與土氣結合,濕氣就會化為熱氣,脈象會呈現滑數、小便赤黃、大便秘結、口渴自汗,這就是熱證,治療要用清利的方式,比如四苓散、大小分清飲、茵陳飲之類的。

如果土接近西北方,水氣與土氣結合,濕氣就會化為寒氣,脈象會呈現細遲、小便清澈、大便泄瀉、身體疼痛不出汗,這就是寒證,治療要用溫燥的方式,比如五苓散、理中湯、金匱腎氣湯之類的。一般來說,濕氣中夾帶火氣,就會濕熱熏蒸,停留在體內形成熱;濕氣中沒有火氣,濕氣就無法化解,停留在體內形成寒。內部的濕氣,如果屬於陰虛,就會因為濕氣生熱,導致精血消耗,濕熱反而難以去除;如果屬於陽虛,就會因為濕氣化寒,導致陽氣衰敗,寒濕更加積聚不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