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五·雜證匯參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·雜證匯參 (9)

1.

經義

傷於濕者,下先受之。○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脈。○故陽受風氣,陰受濕氣。○濕傷肉,風勝濕。○中盛藏滿,氣勝傷恐者,聲如從室中言,是中氣之濕也。○秋傷於濕,上逆而咳,發為痿厥。○因於濕,首如裹,濕熱不攘,大筋軟短,小筋弛長,軟短為拘,弛長為痿。○汗出見濕。

乃生痤痱。○濕勝則濡瀉。○諸濕腫滿,皆屬於脾。○諸痙項強,皆屬於濕。○脾苦濕,急食苦以燥之。○濕淫於內,治以苦熱,佐以酸淡,以苦燥之,以淡泄之。(《素問》)

哲言

濕家之為病,一身盡疼,發熱,身色如熏黃也。○濕家,其人但頭汗出,背強,欲得被覆向火。若下之早則噦,或胸滿,小便不利。舌上如苔者,以丹田有熱,胸中有寒;渴欲得水,而不能飲,則口燥煩也。○濕家下之,額上汗出,微喘,小便利者死;若下利不止者亦死。○風濕相搏,一身盡疼痛,法當汗出而解。

值天陰雨不止,醫云此可發汗,汗之病不愈者,何也?蓋發其汗,汗大出者,但風氣去,濕氣在,是故不愈也。若治風濕者,發其汗,但微微似欲汗出者,風濕俱去也。(《金匱》)

有天之濕,雨、露、霧是也,天本乎氣,故先中表之營衛;有地之濕,水、泥是也,地本乎形,故先傷皮肉、筋骨、血脈;有飲食之濕,酒、飲、乳酪是也,胃為水穀之海,故傷於脾胃;有汗液之濕,汗液亦氣化也,止感於外;有人氣之濕,太陰濕土之所化也,乃動於中。(《證治準繩》)

《經》曰:傷於濕者,下先受之。言地濕之中人,先中其履地之足,然後漸及於上者也。曰:濕流關節。言地濕之中人,流入四肢百節,猶未入於臟腑者也。曰:陰受濕氣。言地濕之中人,已入於太陰脾土,未入於陽明胃土者也。曰:濕上甚為熱。此則下受之濕,襲入三陽,胸背頭面之間,從上焦之陽,而變為熱者也。

濕至上甚而變熱,其證夏月為多。蓋夏月地之濕氣,上合於天之熱氣,日之暑氣,結為炎蒸。人身應之,頭面赤腫,瘡癤叢生,疫邪竅踞。其由來自非一日矣。○瘦人身中,以濕為寶,有濕則潤,無濕則燥。(喻嘉言)

濕為無住著之邪,必依附於物而後行。外感之濕,非附於風寒,不能中於表;內蘊之濕,非附於寒熱,不能肆於裡。(魏荔彤)

濕為土氣,火熱能生濕土,故夏熱則萬物濕潤,秋涼則萬物乾燥。濕病不自生,因熱怫鬱,不能宣行水道,故停滯而生也。況脾土脆弱之人,易於感冒。人只知風寒之威嚴,不知暑濕之炎烈,感人於冥冥之中也。濕證有二:濕熱證多,濕寒證少。當以脈證辨之:如脈滑數,小便赤澀,引飲,自汗,為濕熱證也;小便清白,大便瀉利,身疼無汗,為寒濕證也。(賈真孫)

白話文:

濕的影響

身體的反應

受到濕邪侵擾,通常是身體下半部先受到影響。地面的濕氣會傷害皮膚、肌肉、筋脈。陽氣容易受到風邪侵襲,陰氣則容易受到濕邪影響。濕邪會傷害肌肉,風邪比濕邪更強勢。如果體內充滿濕氣,導致中焦脹滿,氣機不順,說話的聲音會像從房間裡傳出來一樣,這是中焦有濕的表現。秋天如果受到濕邪侵襲,會導致氣機上逆而咳嗽,甚至發生肢體痿軟無力的情況。因為濕邪侵襲,會感到頭部像被包裹住一樣,如果濕熱無法去除,大筋會變得軟弱而短縮,小筋則會鬆弛而伸長,軟短會導致拘攣,鬆弛伸長會導致痿軟。出汗時接觸濕氣,容易產生痤瘡和痱子。濕邪過盛會導致腹瀉。各種因濕邪引起的腫脹、滿悶都與脾有關。各種抽筋、頸部僵硬也都與濕邪有關。脾怕濕,應該趕快吃苦味的食物來燥濕。濕邪侵入體內,要用苦味的溫熱藥物治療,輔助以酸味的清淡藥物,用苦味來燥濕,用淡味來利水。

濕邪的特點與臨床表現

濕邪引起的疾病,會導致全身疼痛、發熱,皮膚顏色看起來像被煙燻黃了一樣。濕邪侵襲的人,通常只有頭部會出汗,背部會僵硬,想要蓋著被子或靠近火爐取暖。如果太早使用瀉下的藥物,可能會引起呃逆、胸悶、小便不暢。舌苔厚膩的人,是因為丹田有熱,胸中有寒;雖然口渴想要喝水,卻又喝不下去,這時會感到口乾煩躁。如果濕邪侵襲的人使用了瀉下的藥物,導致額頭出汗、呼吸急促、小便不順暢,就會有生命危險。如果腹瀉不止,也會有生命危險。風邪和濕邪同時侵襲,會導致全身疼痛,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解除。

如果遇到連日陰雨,醫生說可以發汗治療,但發汗後疾病卻沒有好轉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發汗後,雖然風邪被排出,但濕邪仍然留在體內,所以疾病沒有好轉。如果要治療風濕,應該微微發汗,讓身體有將要出汗的感覺,這樣才能同時去除風邪和濕邪。

濕邪的來源

濕邪有來自天的,像是雨、露、霧,因為天是屬於氣的,所以會先影響體表的營衛之氣;有來自地的,像是水、泥,因為地是屬於形的,所以會先傷害皮膚、肌肉、筋骨和血脈;有來自飲食的,像是酒、飲料、乳酪,因為胃是水穀之海,所以會傷害脾胃;還有來自汗液的,汗液也是氣化產生的,只會影響體表;還有來自人體內部的,是太陰脾土所產生的,會在體內運行。

濕邪侵入人體的順序

《經》上說:「受到濕邪侵擾,通常是身體下半部先受到影響。」這指的是地面的濕氣侵入人體,會先侵襲腳部,然後慢慢往上蔓延。又說:「濕邪會流到關節。」指的是地面的濕氣侵入人體後,會流到四肢關節,這時還沒有進入到內臟。又說:「陰氣容易受到濕邪影響。」指的是地面的濕氣侵入人體後,已經進入到太陰脾土,但還沒有進入到陽明胃土。又說:「濕邪往上蔓延會產生熱。」這指的是下半身受到的濕邪侵入到三陽經,在胸背頭面之間,從上焦的陽氣轉變成熱。

濕熱的產生

濕邪往上蔓延而轉變成熱,這種情況在夏天比較常見。因為夏天地面的濕氣,結合天上的熱氣和太陽的暑氣,會形成濕熱的環境。人體受到影響,會出現頭面紅腫、長瘡癤,甚至會引起瘟疫。這些情況都不是一天造成的。瘦人體內,濕氣是珍貴的,有濕氣則身體潤澤,沒有濕氣則會乾燥。

濕邪的特性

濕邪是沒有固定依附的邪氣,必須依附在其他東西上才能活動。外感濕邪,如果沒有附在風寒上,就不能侵入體表;內生濕邪,如果沒有附在寒熱上,就不能在體內肆虐。

濕邪的形成與辨證

濕邪屬於土氣,火熱可以產生濕土,所以夏天炎熱時萬物濕潤,秋天涼爽時萬物乾燥。濕病本身不會產生,是因為熱邪鬱積,無法宣洩體內的水道,所以停滯而產生。特別是脾土虛弱的人,更容易受到濕邪侵襲。人們只知道風寒的危害,卻不知道暑濕的猛烈,在不知不覺中就受到侵害。濕證有兩種:濕熱證比較多,濕寒證比較少。應該根據脈象和症狀來辨別:如果脈象滑數、小便赤澀、口渴想喝水、容易出汗,屬於濕熱證;如果小便清澈、大便腹瀉、身體疼痛無汗,屬於寒濕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