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十二·雜證匯參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二·雜證匯參 (5)

1.

生生子曰:丹溪云,痓當作痙,傳寫之誤耳。考之諸書,未有能辨之詳確者,惟郭雍氏云,痙與痓,當是二病。以時發者謂之痙,不以時發者謂之痓,似亦未能詳悉。愚按《靈》、《素》、仲景諸書,云痓、云痙,字雖兩般,治多雷同,殆亦不必犁而為二也。大抵痓乃病之名,痙乃病之狀,原其有剛、柔二種。

以病發之時,而經筋脈絡僵勁,角弓反張,故曰痙。痙者,勁急也,是以其病發之狀而名之也。不然,何歷代諸公或以治痓之方治痙,或以治痙之方治痓,諸皆能效。治既同而不殊,證當一而不二。○《經》云:肺移熱於腎,傳為柔痓。痓古云痙,勁切之謂也。仲景《傷寒》書以為太陽風濕所致,亦有兼陽明經者。

又謂汗、下過多,及瘡家發汗過度,皆成痙。此指外感之邪,原系傷寒家法也。陳無擇、張子和諸公云:亦有風、火、痰、熱之內因者。謂此病多由亡血,筋無所榮,故邪得以所襲。丹溪謂比癇為虛,此皆指內傷之證也。觀剛、柔二字,則亦當有虛、實之別。大抵剛者多從外感,柔者多從內傷。

故治斯疾者,但明知從外感而來,則用仲景《傷寒》家法;若從雜證而來,則用無擇、丹溪、宗厚、子和諸家之法。庶幾表裡詳盡,始無遺此失彼之患矣。(《赤水玄珠》)

愚謂痙之為病,強直反張病也。其病在筋脈,筋脈拘急,所以反張;其病在血液,血液枯燥,所以筋攣。觀仲景曰:太陽病,發汗太多,因致痙;風病下之則成痙;瘡家不可發汗,汗之亦成痙。只此數言,可見病此者,多由誤治之壞證,其虛、其實,可瞭然矣。自仲景後,惟陳無擇能知所因,曰:多由亡血,筋無所榮,因而成痙。

但惜其言之既善,而復有未善者。曰:血氣內虛,外為風、寒、濕、熱所中則痙。斯言不無又誤。若其所云,則仍是風濕為邪,而虛反次之矣。不知風隨汗散,而既汗之後,何復言風?濕隨下行,而既下之後,何反致濕?蓋誤汗者必傷血液,誤下者必傷真陰,陰傷則血燥,血燥則筋失所滋,為拘為攣,反張強直之病,勢所必至,又何待風、寒、濕、熱之相襲,而後為痙耶?且仲景所言,言不當汗而汗也,不當下而下也。

既因誤治而成痙矣,豈誤治之外必再受邪而後成痙,無邪則無痙哉?此言不惟失仲景之意,而用持兩端。故凡今人之治此者,未有不以散風、去濕為事,亦焉知血燥陰虛之證,尚能堪此散削否?○仲景言痙,止屬太陽,而不及他經者,何也?蓋痙必反張,其病在背,背之經絡,惟太陽督脈耳。言太陽,則督脈在其中矣。

然仲景止言其表,未詳其里。考《經脈篇》曰:足少陰之脈,貫脊屬賢,其直者,從腎上貫肝膈。《經筋篇》曰:足少陰之筋,循脊內挾膂上至項,結於枕骨,與足太陽之筋合。又曰:足太陽之筋病,脊反折,項筋急;足少陰之筋病,主癇瘛及痙。陽病者,腰反折不能俯;陰病者,不能仰。

白話文:

張生生說:丹溪說,「痓」這個字應該寫成「痙」,是傳抄時的錯誤。查閱很多醫書,都沒有能夠詳細辨別清楚的,只有郭雍說,「痙」和「痓」應該是兩種不同的病。他認為按時發作的叫做「痙」,不按時發作的叫做「痓」,但這種說法似乎也不夠詳細。我認為《靈樞》、《素問》、仲景等醫書中,雖然用「痓」、「痙」兩個字,但治療方法大多相同,大概也不必硬要把它們分為兩種病。大致來說,「痓」是病名,「痙」是病的狀態,這種病原本有剛、柔兩種。

以發病時,經脈筋絡僵硬、角弓反張來看,所以稱為「痙」。「痙」的意思是強硬急迫,因此是以發病的狀態來命名的。不然的話,為什麼歷代醫家有的用治療「痓」的方子來治「痙」,有的用治療「痙」的方子來治「痓」,而且都能有效呢?既然治療方法相同,病證應該就是同一個。「經」說:肺熱傳到腎,就會形成柔痓。「痓」古代又叫做「痙」,意思都是強硬急迫。仲景《傷寒論》認為這種病是太陽經受到風濕侵襲所致,也有兼併陽明經的。

又說,發汗、瀉下過度,以及瘡瘍患者發汗過多,都會導致痙。這說的是外感邪氣,原本是傷寒學派的說法。陳無擇、張子和等醫家則認為,也有風、火、痰、熱等內在原因。他們認為這種病大多是因為失血,導致筋脈沒有營養,邪氣因此得以侵入。丹溪認為「痙」比「癇」更虛弱,這些都是指內傷的病證。從剛、柔兩個字來看,應該也有虛實的區別。大致來說,剛痙多半是外感引起的,柔痙多半是內傷引起的。

所以治療這種病,只要明確知道是外感引起的,就用仲景《傷寒論》的方法;如果是雜病引起的,就用陳無擇、丹溪、宗厚、子和等人的方法。這樣才能表裡兼顧,不會顧此失彼。《赤水玄珠》

我認為「痙」這種病,是身體僵硬反張的病。病在筋脈,筋脈拘緊,所以會反張;病在血液,血液枯竭乾燥,所以筋會攣縮。看仲景說:太陽病,發汗太多,就會導致痙;風病瀉下,就會變成痙;瘡瘍病人不可以發汗,發汗也會變成痙。從這幾句話可以看出,得這種病大多是誤治造成的壞證,其虛實狀況可以清楚明白。自仲景之後,只有陳無擇能夠了解病因,認為大多是因為失血,筋脈沒有營養,因而形成痙。

但可惜他雖然說得很好,卻又有不完善的地方。他說:血氣內虛,外受風寒濕熱侵襲就會導致痙。這種說法仍然有錯誤。如果按他所說,那仍然是風濕為邪氣,而虛弱反而是其次的了。不知道風邪會隨著汗液散去,發汗之後,怎麼還會說風?濕邪會隨著瀉下排出,瀉下之後,怎麼反而會說濕?其實誤用發汗會傷到血液,誤用瀉下會傷到真陰,陰液損傷就會導致血燥,血燥筋脈就會失去滋養,導致拘攣、反張僵硬,這是必然的結果,又何必等到風寒濕熱的侵襲才導致痙呢?而且仲景所說的,是指不應該發汗而發汗,不應該瀉下而瀉下。

既然是因為誤治而導致痙,難道除了誤治之外,還必須再受邪氣才會形成痙,沒有邪氣就沒有痙嗎?這種說法不僅違背了仲景的意思,而且模稜兩可。所以現在的醫生治療這種病,沒有不以疏散風邪、去除濕氣為主的,又怎麼知道血燥陰虛的病證,還能不能承受這種疏散削弱的方法呢?仲景說痙只屬於太陽經,而不涉及其他經脈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痙一定會反張,病在背部,背部的經絡只有太陽經和督脈。說太陽經,就包含了督脈在其中了。

然而仲景只說了表面,沒有詳細說明內在。考《經脈篇》說:足少陰的經脈,貫穿脊椎,屬於腎,它直行的部分,從腎向上貫穿肝和膈。《經筋篇》說:足少陰的經筋,沿著脊椎內側,夾著脊骨向上到脖子,連接到枕骨,和足太陽的經筋會合。又說:足太陽的經筋生病,會導致脊椎反折,脖子僵硬;足少陰的經筋生病,會導致癲癇抽搐和痙攣。陽經生病,會導致腰部反折不能彎腰;陰經生病,會導致不能仰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