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十二·雜證匯參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二·雜證匯參 (6)

1.

由此觀之,則痙乃太陽、少陰之病也。蓋腎與膀胱為表裡,膀胱為津液之腑,而腎為藏精之臟。病在二經,水虧可知,治此當以真陰為主。○痙病甚多,人多不識。蓋凡以暴病而見反張、戴眼、口噤、拘急之類,皆痙病也。觀仲景以汗、下為言,謂其誤治亡陰,所以然也。常見有不因誤治,而凡屬陰虛血少之輩,不能榮養筋脈,以致拘攣僵仆者,皆是此證。

如中風之有此者,必以年力衰殘,陰之敗也;產婦之有此者,必以去血過多,衝任竭也;瘡家之有此者,必以血隨膿出,營氣涸也;小兒之有此者,或以風熱傷陰,遂為急驚;或以汗瀉亡陰,遂為慢驚。凡此總屬陰虛之證。蓋精血不虧,雖有邪干,亦斷無筋脈拘急之病,而病至堅強,其枯可知。

故治此者,當以血氣為主。(張景岳)

痙病,虛為本,風為標,不可純用風藥。蓋血虛則火旺,火旺則風生,風勝則燥作。能滋其陰,則風自散而燥自潤矣。(《醫學入門》)

陽氣者,精則養神,柔則養筋。故治氣虛筋惕,當用參、耆以補之。手得血而能握,足得血而能步。故治血虛筋惕,當用歸、地以潤之。(《證治匯補》)

濕熱證,三、四日,口噤,四肢牽引拘急,甚則角弓反張,此濕熱侵入經絡脈隧中,宜地龍、秦艽、靈仙、滑石、絲瓜藤、海風藤、川連。○濕熱證,壯熱口渴,舌黃或焦紅,發痙,神昏,譫語或笑,邪灼心包,營血已耗。宜犀角、羚角、連翹、生地、元參、鉤藤、銀花露、鮮菖蒲、至寶丹。

○濕熱證,發痙神昏笑妄,脈洪數有力,開泄不效,濕熱蘊結胸膈,宜涼膈散。若大便不通,熱邪閉結腸胃,宜仿承氣微下之例。○或問:仲景治痙,原有桂枝湯加栝蔞根,及葛根湯二方,豈宜於古而不宜於今耶?今之痙者,與厥相連,仲景不言及厥,豈《金匱》有遺文耶?余曰:非也。藥因病用,病原既異,治法自殊。

《傷寒》之痙自外來,證屬太陽,治以散外邪為主。濕熱之痙自內出,波及太陽,治以熄內風為主。蓋三焦與肝、膽同司相火,中焦濕熱不解,則熱甚於里。火動則風生,而筋攣脈急;風煽則火熾,而識亂神迷。身中之氣,隨風火上炎,而有升無降,常度盡失,由是而形若屍厥。

正《內經》所謂血之與氣,並走於上,則為暴厥者是也。外竄經脈則成痙,內並膻中則為厥。痙厥並見,正氣猶存,則氣復返而生;胃津不支,則厥不回而死矣。(《濕熱條辨》)

脈候

太陽病,發熱,脈沉而細者,名曰痙,為難治。○夫痙脈,按之緊如弦,直上下行。○若發其汗者,寒濕相得,其表益虛,即惡寒甚。發其汗已,其脈如蛇,腹暴脹大者,為欲解。脈如故,反伏弦者痙。(《金匱》)

白話文:

從以上看來,痙病主要是太陽經和少陰經的問題。腎臟和膀胱互為表裡,膀胱是負責儲存津液的器官,而腎臟則是儲藏精氣的臟器。當這兩條經脈出現問題,就表示體內津液虧損,治療上應該以滋養真陰為主。

痙病有很多種,但很多人不了解。基本上,只要是突然發病,出現身體反弓、眼睛上吊、嘴巴緊閉、肌肉抽搐等症狀,都屬於痙病。張仲景曾經用發汗或攻下的方式治療,但那其實是誤治,會導致陰液耗損。常見的是,有些人並非因為誤治而得病,而是因為本身陰虛血少,無法滋養筋脈,導致筋脈拘攣僵硬、倒地不起,這也是屬於痙病。

像是中風後出現痙攣,通常是因為年紀衰老,導致陰液衰敗;產婦出現痙攣,通常是因為失血過多,導致衝脈和任脈的精氣耗竭;瘡瘍患者出現痙攣,通常是因為膿液排出時,血液也跟著流失,導致營養精氣枯竭;小孩子出現痙攣,有可能是因為風熱侵襲導致陰液受損,進而變成急性驚厥,也有可能是因為發汗或腹瀉導致陰液流失,進而變成慢性驚厥。總而言之,這些都是屬於陰虛的表現。如果體內精血充足,就算受到外邪侵擾,也不會出現筋脈拘攣的情況,一旦出現筋脈僵硬,就表示陰液已經非常枯竭了。

所以治療痙病,應該以補養血氣為主。(張景岳的觀點)

痙病,虛弱是根本原因,風邪是表面現象,不能單純使用治療風邪的藥物。因為血虛會導致火氣旺盛,火氣旺盛會產生風邪,風邪旺盛會導致乾燥。只要能夠滋養陰液,風邪自然就會消散,乾燥也會得到滋潤。(《醫學入門》的觀點)

陽氣充足可以滋養精神,柔和則可以滋養筋脈。所以治療氣虛導致筋脈顫動,應該使用人參、黃耆來補氣;手能握持、腳能行走,都是因為有足夠的血液供應,所以治療血虛導致筋脈顫動,應該使用當歸、地黃來滋潤。(《證治匯補》的觀點)

濕熱證,發病三四天,出現嘴巴緊閉、四肢抽搐僵硬,嚴重時會出現身體反弓,這是因為濕熱侵入經絡。應該使用地龍、秦艽、靈仙、滑石、絲瓜藤、海風藤、黃連等藥物來治療。濕熱證,出現高燒、口渴、舌苔黃或焦紅、痙攣、神志不清、胡言亂語或傻笑等症狀,這是因為邪熱侵犯心包,導致營血耗竭。應該使用犀角、羚羊角、連翹、生地、元參、鉤藤、銀花露、鮮菖蒲、至寶丹等藥物來治療。

濕熱證,出現痙攣、神志不清、傻笑妄語,脈象洪大有力,如果開泄的方法沒有效果,就表示濕熱鬱積在胸膈,應該使用涼膈散來治療。如果出現大便不通,表示熱邪閉結腸胃,應該參考承氣湯稍微攻下的方法來治療。有人問:張仲景治療痙病,原本有桂枝湯加栝蔞根和葛根湯這兩個方子,難道只適合古代而不適合現代嗎?現在的痙病,常常和厥證一起出現,而張仲景沒有提及厥證,難道是《金匱要略》有遺漏嗎?我認為不是。用藥要根據病情而定,如果病因不同,治療方法自然也會不同。

《傷寒論》中提到的痙病是從外部感染的,屬於太陽經的疾病,治療上應該以驅散外邪為主。濕熱引起的痙病是從內部產生的,影響到太陽經,治療上應該以平息內風為主。因為三焦和肝膽都屬於相火,中焦的濕熱沒有消除,就會導致體內熱邪過盛。熱邪會引起風邪,導致筋脈拘攣;風邪會加劇火邪,導致神志不清。身體內的氣,會隨著風火向上竄,只升不降,失去正常的運行狀態,所以身體會像死屍一樣癱軟。

這就像《內經》所說的,血液和氣都往上走,就會導致暴厥。氣血跑到經脈就會變成痙攣,跑到胸腔就會變成厥證。痙攣和厥證同時出現,如果正氣還在,氣就會恢復,人就能夠醒過來。如果胃中的津液不足,就會導致厥證無法恢復,最終死亡。(《濕熱條辨》的觀點)

脈象

太陽病,發燒,脈象沉而細,叫做痙,是難以治療的。痙病的脈象,摸起來像繃緊的琴弦,直直上下走。如果用發汗的方式治療,寒邪和濕邪會相互結合,導致體表更加虛弱,就會更怕冷。如果發汗之後,脈象像蛇一樣,腹部突然脹大,表示病情將要好轉。如果脈象還是和之前一樣,反而變得潛伏且弦細,表示這是痙病。(《金匱要略》的觀點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