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五·雜證匯參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·雜證匯參 (7)

1.

其用消暑丸者,上盛之濕氾濫而為痞滿也;用益元散者,下盛之熱阻滯而為溺澀也;用大順散者,水果內傷於脾也;用冷香飲者,冷食內傷於胃也;用來復丹者,陰氣固結於下也;用五苓散者,陽氣遏絕於內也。○觸熱勞形,卒然倒僕,方書用熱土置當臍,聚溺其腹,搗蒜汁注鼻,立法最精。

然未經闡發,世都不解。殊不知此雖酷烈為患,良由其人真元素虧,加以時火亢極,鼓激命門,虛陽欻然離根,非藉熱土、熱溺不能護衛其陽;用蒜汁注鼻者,取蒜以開竅,溫散其鬱閉之熱也。若與冷水灌之,則氣隨焰息而絕矣。(《張氏醫通》)

夏月人身之陽以汗而外泄,人身之陰以熱而內耗,陰陽兩俱不足。仲師於中暍病禁用汗、下、溫針者,蓋汗則傷其陽,下則傷其陰,溫針則引火熱內攻故也。而其用藥,但取甘寒生津保肺、固陽益陰為治。《靈樞》有云:陰陽俱不足,補陽則陰竭,瀉陰則陽亡。蓋謂陽以陰為宅,補陽須不傷其陰;陰以陽為根,瀉陰須不動其陽。

夫既陰陽俱不足,則補瀉未可輕言,才有補瀉,必造其偏,如重陰、重陽之屬。所以過用甘溫,恐犯補陽之戒;過用苦寒,恐犯瀉陰之戒。但用一甘一寒,陰陽兩無偏勝之藥,清解暑熱而平治之,所以為百代之宗也。○暑傷氣,才中人即懨懨短氣,有似乎虛,故清暑益氣兼而行之。

不知者,妄行溫補,致令暑邪深入血分而成衄、痢,其害無窮。○傷寒夾陰,誤用陽旦湯,得之便厥;傷暑夾陰,誤用香薷飲,入喉便喑。後賢於香薷飲中加參、耆、白朮、陳皮、木瓜,兼治內傷,誠有見也。○體中多濕之人,外暑蒸動內濕,二氣交通,最易中暑。所以肥人濕多,夏月百計避暑,反為暑所中者,不能避身之濕,即不能避天之暑也。

益元散,驅濕從小便出,夏月服之解暑。然體盛濕多則宜之;清癯無濕之人,津液為時火所耗,當用生脈散充其津液。若妄利小水,竭其下泉,枯槁立至。○元豐朝萃集經驗醫方,於中暑一門獨詳。其取用小半夏茯苓湯,不治其暑,顓治其濕;又以半夏、茯苓少加甘草名消暑丸,見消暑在消其濕耳。

其香薷飲,用香薷、扁豆、厚朴為主方,熱盛則去扁豆加黃連,治其心火;濕甚則去黃連加茯苓、甘草,治其脾濕。其縮脾飲,則以脾為濕所浸淫而重滯,於扁豆、葛根、甘草隊中佐以烏梅、砂仁、草果,以快脾而去脾所惡之濕;甚則用大順散、來復丹以治暑證之多瀉利者,又即縮脾之意而推之也。

其枇杷葉散,則以胃為濕所竊據而濁穢,故用香薷、枇杷葉、丁香、白茅香之辛香以安胃而去胃所惡之臭;甚則用冷香飲子以治暑證之多嘔吐者,又即枇杷葉散而推之也。後來諸賢以益虛繼之,河間之桂苓甘露飲,用五苓、三石,意在生津液以益胃之虛。子和之桂苓甘露飲,用人參、甘草、葛根、藿香、木香,意在益虛之中又兼去濕;或用十味香薷飲,於局方五味中增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陳皮、木瓜,益虛以去濕熱。乃至東垣之清暑益氣湯、人參黃耆湯,又補中實衛以去其濕熱也。

白話文:

使用消暑丸的情況,是因為體內上半部的濕氣過多,導致胸腹悶脹;使用益元散的情況,是因為體內下半部的熱氣過多,阻礙了小便的排泄,導致小便不暢;使用大順散的情況,是因為吃了水果,損傷了脾胃;使用冷香飲的情況,是因為吃了生冷的食物,損傷了胃部;使用來復丹的情況,是因為體內陰氣凝結在下;使用五苓散的情況,是因為體內陽氣被阻礙,無法發散。

人突然受到熱氣侵襲,又過度勞累,突然昏倒,古時候的醫書會用燒熱的泥土敷在肚臍上,並在腹部小便,再將搗碎的蒜汁滴入鼻孔,這些方法非常精妙。

但是這些方法沒有被好好地解釋清楚,所以世人都不了解。要知道這種情況雖然看起來病情嚴重,但實際上是因為這個人本身的元氣不足,再加上外界的火熱之氣過於旺盛,刺激了腎中命門之火,導致虛弱的陽氣突然脫離根源,所以必須藉助熱土和熱尿來保護陽氣;而用蒜汁滴鼻孔,是為了利用蒜的辛溫來開竅,疏散鬱積的熱氣。如果這時候用冷水灌救,那麼體內的陽氣就會隨著熱氣的消散而耗盡。

夏天,人體的陽氣會隨著汗液向外散發,陰氣則會因為暑熱而向內損耗,導致陰陽兩虛。張仲景在治療中暑時,禁止使用發汗、瀉下和溫針等方法,因為發汗會損傷陽氣,瀉下會損傷陰液,溫針會引導火熱內攻。所以他所使用的藥物,都是以甘涼的藥物來生津保肺,同時兼顧固陽益陰。就像《靈樞》說的:陰陽都虛損的時候,補陽會使陰液更加枯竭,瀉陰會使陽氣消亡。這是因為陽氣以陰液為根本,所以補陽的時候不能傷害陰液;陰液以陽氣為根源,所以瀉陰的時候不能動搖陽氣。

既然陰陽都虛損,那麼補瀉就不能輕易使用,任何偏補或偏瀉都會導致陰陽失衡,就像過於偏陰或偏陽的情況。所以過多使用甘溫藥物,恐怕會犯補陽的禁忌;過多使用苦寒藥物,恐怕會犯瀉陰的禁忌。所以只能使用一味甘藥和一味寒藥,選用不偏向任何一方的藥物,來清解暑熱,平和地治療,這也是成為歷代治療暑病準則的原因。暑熱會損傷氣,剛開始中暑的人就會感到疲倦、氣短,看起來好像是虛弱,所以要同時清暑和補氣。

不了解的人,隨意使用溫補的藥物,會導致暑邪深入血分,引起流鼻血、痢疾等,後果不堪設想。傷寒病如果夾雜陰證,誤用陽旦湯,就會導致四肢厥冷;中暑夾雜陰證,誤用香薷飲,就會導致聲音嘶啞。後來的醫家在香薷飲中加入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陳皮、木瓜等藥,兼顧治療內傷,確實很有見地。體內濕氣多的人,遇到外面的暑熱,內外濕氣交相作用,最容易中暑。所以肥胖的人體內濕氣多,夏天想盡辦法避暑,反而會中暑,就是因為他們不能避開體內的濕氣,所以就不能避開外面的暑氣。

益元散可以將濕氣從小便排出,夏天服用可以解暑。但是這種藥適合體內濕氣過多的人;如果體質清瘦,體內沒有濕氣的人,體內的津液會被暑熱耗損,應該使用生脈散來補充津液。如果隨意使用利小便的藥物,會耗盡體內的陰液,導致身體迅速枯槁。元豐年間收集整理的經驗醫方,在中暑這一方面寫得非常詳細。他們使用小半夏茯苓湯,不是為了治療暑熱,而是專門治療濕氣;又將半夏、茯苓稍加甘草,製成消暑丸,說明消暑的關鍵在於消除濕氣。

香薷飲,以香薷、扁豆、厚朴為主要成分,如果熱氣過盛,則去掉扁豆,加入黃連,來治療心火;如果濕氣過盛,則去掉黃連,加入茯苓、甘草,來治療脾濕。而縮脾飲,認為脾胃因為被濕氣浸潤而變得沉重遲緩,所以在扁豆、葛根、甘草等藥的基礎上,加入烏梅、砂仁、草果等,來使脾胃功能恢復正常,去除脾胃不喜歡的濕氣;更嚴重的情況,則使用大順散、來復丹,來治療因暑熱導致的腹瀉,這也是縮脾的延伸。

枇杷葉散,認為胃部被濕氣侵佔而變得污濁,所以使用香薷、枇杷葉、丁香、白茅香等辛香的藥物來安定胃部,去除胃部不喜歡的穢濁之氣;更嚴重的情況,則使用冷香飲子,來治療因暑熱導致的嘔吐,這也是從枇杷葉散延伸而來的。後來的醫家再根據體虛的情況進行補充,例如河間的桂苓甘露飲,使用五苓散和三石散,目的是為了生津液以補充胃的虛弱。子和的桂苓甘露飲,使用人參、甘草、葛根、藿香、木香等藥,目的是在補虛的同時兼顧去除濕氣;或者使用十味香薷飲,在局方五味藥的基礎上,增加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陳皮、木瓜等藥,來補虛並去除濕熱。甚至到東垣的清暑益氣湯、人參黃耆湯,也是為了補中實衛來去除濕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