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五·雜證匯參 (6)
卷五·雜證匯參 (6)
1. 暑
要知伏氣為病,四時皆有,但不比風寒之邪一汗而解,溫熱之氣投涼即安。夫暑與濕,為熏蒸黏膩之邪也,最難驟愈。若治不中窾,暑熱從陽上熏而傷陰化燥,濕邪從陰下沉而傷陽變濁,以致神昏耳聾、舌乾齦血、脘痞嘔惡、洞泄肢冷,棘手之候叢生,竟至潰敗莫救。先生宗劉河間《三焦論》立法,認明暑濕二氣何者為重?再究其病實在營氣何分?大凡六氣傷人,因人而化,陰虛者火旺,邪歸營分為多;陽虛者濕勝,邪傷氣分為多。一則耐清,一則耐溫,臟性之陰陽,從此可知也。
於是在上者,以辛涼微苦,如竹葉、連翹、杏仁、薄荷之類;在中者,以苦辛宣通,如半夏瀉心之類;在下者,以溫行寒,性質重開下,如桂苓甘露飲之類。此皆治三焦之大意也。或有所夾,又須通變。至於治氣分,有寒溫之別,寒者宗諸白虎法及天水散意;溫者從乎二陳湯及正氣散法。
理營分,知清補之宜,清者如犀角地黃加入心之品;補者有三才、復脈等方。又如濕熱沉混之蒼朮石膏湯,氣血兩燔之玉女法,開閉逐穢與牛黃、至寶、紫雪等劑,扶虛進參附、兩儀諸法,隨其變幻,審其陰陽,運用之妙,存乎一心也。(《臨證指南》)
風者,陽也。暑者,熱也。《經》曰:諸暴強直,皆屬於風;諸風眩掉,皆屬於肝。又曰:暑勝則地熱;風勝則動。陳無擇曰:暑喜歸心,心中之使人噎悶,昏不知人;入肝則眩暈頑痹。戴氏曰:夏月卒倒,不省人事,名曰暑風。王節齋曰:治暑之法,清心、利小便最好。
由此觀之,則治暑風之法,惟以清暑驅風為第一要著,雖見搐搦等證,不可作世俗驚風治之。風暑除,搐搦自定。(方星岩)
暑厥即暍病,兼手足厥冷,與傷寒發厥義同。(《醫學入門》)
大概兼惡寒發熱而漸厥者,為心脾中暑證也;不惡寒但惡熱而漸厥者,為膀胱中暍證也。若但惡寒不發熱而漸厥者,為夏月感寒陰證也,不與暑、暍證同類。○中暑宜解暑和中,中暍宜瀉火益元,傷暑宜補元氣,冒暑宜清利二便。(《證治匯補》)
暑證臨死必抽掣。雖云暑傷氣,然久必亡陰耗液,筋無所養,則搐搦矣。○暑證死後身青與陰證之身青不同,陰證身青,乃血凝;暑證則口鼻必流血。(《見聞錄》)
人知清暑,我知益氣,以暑傷氣也。益氣不獨金能敵火,凡氣之上騰為津為液者,回下即腎中之水,水足,火淫自卻矣。(程郊倩)
暑熱傷氣,益氣而暑自消;暑熱傷陰,益陰而暑自退。(《會心錄》)
中暍,用白虎湯,熱傷形也;用人參白虎湯,兼傷無形之氣也。中暑,用生脈散,暑傷無形之氣也;用清暑益氣湯,暑傷於氣,兼挾風熱,乘虛而傷其經也。傷暑,用十味香薷飲,風熱濕雜合,而傷形氣也。偏於表則變香薷飲為消暑十全;偏於里則變香薷飲為六和湯。此夏月鼎峙三法也。
白話文:
要知道潛伏在體內的病邪,一年四季都有,但不像風寒之邪那樣發汗就能解除,溫熱之氣只要讓身體涼快就能好轉。暑邪和濕邪,都是像熏蒸一樣黏膩的邪氣,最難快速治癒。如果治療不對症,暑熱之邪會向上侵犯,灼傷陰液使其乾燥,濕邪則會向下沉降,損傷陽氣使其變得混濁,導致神志不清、耳聾、舌頭乾燥、牙齦出血、胸悶噁心、腹瀉、四肢冰冷等棘手的症狀,甚至會惡化到無法挽救的地步。
以前的醫家依循劉河間《三焦論》的理論來確立治療方法,先分辨清楚暑邪和濕邪哪一個比較嚴重,再探究病邪到底侵犯了營氣的哪個部分。一般來說,六種外邪侵犯人體,會因為個人體質而產生不同的變化,陰虛體質的人容易火氣旺盛,邪氣多侵犯營分;陽虛體質的人容易濕氣過盛,邪氣多侵犯氣分。一個適合用清涼的藥物治療,一個適合用溫熱的藥物治療,從這裡就可以了解人體臟腑陰陽的屬性。
因此,病邪在上部的,用辛涼微苦的藥物,如竹葉、連翹、杏仁、薄荷之類;病邪在中部的,用苦辛開通的藥物,如半夏瀉心湯之類;病邪在下部的,用溫熱的藥物來祛寒,而且性質要往下走,如桂苓甘露飲之類。這些都是治療三焦的主要原則。如果還有其他夾雜的病邪,就必須靈活變通。至於治療氣分病邪,有寒熱之分,寒邪可以用白虎湯之類的方子以及天水散的思路來處理;熱邪則可以用二陳湯和正氣散的思路來處理。
治療營分病邪,要知道清熱和滋補的原則,清熱的用犀角地黃湯再加一些可以入心的藥物;滋補的可以用三才湯、復脈湯等方子。另外,像濕熱混雜的可以用蒼朮石膏湯,氣血兩熱的可以用玉女煎,開竅逐穢可以用牛黃丸、至寶丹、紫雪丹等藥,扶正補虛可以用參附湯、兩儀湯等方子。這些都要根據情況變化,審視陰陽,靈活運用,治療的精髓在於醫者內心的把握。
風,屬於陽;暑,屬於熱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各種突然發生的強硬僵直的症狀,都屬於風邪所致;各種頭暈目眩、搖晃不穩的症狀,都屬於肝。」又說:「暑氣過盛,則地面發熱;風邪過盛,則身體動搖。」陳無擇說:「暑邪喜歡侵犯心,使人心胸感到鬱悶、昏迷不醒;侵犯肝則會導致頭暈、麻木。」戴氏說:「夏天突然昏倒,不省人事,叫做暑風。」王節齋說:「治療暑邪的方法,清心、利小便最好。」
由此來看,治療暑風的方法,最重要的是清熱解暑、驅散風邪,即使出現抽搐等症狀,也不可以像治療一般小兒驚風那樣治療。暑邪和風邪去除,抽搐自然會停止。
暑厥就是中暑,同時伴有手腳冰冷的症狀,和傷寒發厥的道理相同。
大致來說,如果兼有怕冷、發熱而逐漸昏厥的,屬於心脾中暑;如果不怕冷只怕熱而逐漸昏厥的,屬於膀胱中暑。如果只是怕冷而不發熱而逐漸昏厥的,屬於夏天感受寒邪導致的陰證,和中暑、中暍不同。中暑適合用解暑和中的藥物,中暍適合用瀉火益元的藥物,傷暑適合用補元氣的藥物,冒暑適合用清利二便的藥物。
中暑的人臨死前一定會抽搐。雖然說暑邪會損傷氣,但時間久了必定會耗損陰液,導致筋脈失去濡養,所以就會抽搐。中暑而死的人,身體會呈現青色,但和陰證導致的青色不同,陰證的青色是因為血凝固,而中暑的青色則必定會口鼻流血。
大家只知道清熱解暑,我知道要益氣,因為暑邪會損傷氣。益氣不僅能克制火邪,凡是氣上升為津液的,回歸到下部就是腎中的水,水足了,火熱自然會消退。
暑熱損傷氣,要補益氣,暑邪自然會消退;暑熱損傷陰,要補益陰,暑邪自然會退去。
中暍,可以用白虎湯,是因為熱邪損傷了身體的形質;可以用人參白虎湯,是因為兼有損傷無形之氣。中暑,可以用生脈散,是因為暑邪損傷了無形之氣;可以用清暑益氣湯,是因為暑邪損傷了氣,同時夾雜風熱,乘虛而侵犯經絡。傷暑,可以用十味香薷飲,是因為風熱濕邪混合在一起,損傷了形體和氣。偏重於表證的,可以把香薷飲改為消暑十全飲;偏重於裡證的,可以把香薷飲改為六和湯。這是夏天治療暑邪的三種主要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