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五·雜證匯參 (5)
卷五·雜證匯參 (5)
1. 暑
勞役則虛,虛則邪入,邪入則病;不虛則天令雖亢,亦無由以傷之。彼避暑於深堂大廈,所得頭痛、惡寒等證者,蓋感冒風涼耳。其所以煩心與肌熱者,非暑邪也,乃身中陽氣被外邪所遏而作也。既非暑邪,其可以中暑名乎?治則辛溫發散可也。夫大順散一方,本為冒暑引飲過多,脾胃受濕,嘔吐水穀不分,臟腑不調所立,蓋溫中藥也。若以此藥治靜而得之之證,吾恐不能解表,反增內煩矣。
世俗不明,類曰夏月陰氣在內,大順散為必用之藥。夫陰氣,非寒氣也。蓋夏月陽氣發泄於外,而陰氣則在內耳。豈竟視陰氣為寒氣,而用溫熱之藥乎?陰果為寒,何以夏日則飲水乎?然則蒼朮白虎湯,豈可視為通行之藥?必參之治暑諸方,隨所見證而用之。若夫所謂靜而得之之證,雖當夏月,卻非暑病,宜分出之,勿使後人有似同而異之惑。
(王安道)
古稱靜而得之為中暑,動而得之為中熱,暑陰而熱陽也。不思暑字以日為首,正言熱氣之襲人耳。夏日烈烈,為太陽之亢氣,人觸之則生暑病;至於靜而得之者,乃納涼於深堂水閣,大扇風車,嗜食瓜果,致生寒疾。或頭痛身痛,發熱惡寒者,外感於寒也;或嘔吐腹痛,四肢厥冷者,直中於寒也。
與暑證有何干涉?大抵辨暑證法,以自汗、口渴、煩心、溺赤、身熱、脈虛為的。然有傷暑、中暑、閉暑之不同:傷暑者,感之輕者也。其證煩熱口渴,益元散主之。中暑者,感之重者也。其證汗大出,昏悶不醒,或心煩喘喝。妄言昏悶之際,先以消暑丸灌之;醒後驗其暑氣之輕重,輕者益元散,重者白虎湯。
閉暑者,內伏暑氣而外為風寒所閉。其證頭痛身痛,發熱惡寒者,風寒也;口渴煩心者,暑也。四味香薷飲加荊芥、秦艽主之。(程鍾齡)
天之暑熱一動,地之濕濁自騰,人在蒸淫熱迫之中,若正氣設或有隙,則邪從口鼻吸入,氣分先阻,上焦清肅不行,輸化之機失其常度,水穀之精微亦蘊結而為濕也。故暑病必挾濕者,即此義耳。前人有因動因靜之分,或傷或中之候,以及入心入肝、為瘧為痢、中瘀霍亂、暴厥、卒死,種種傳變之原,各有精義可參。想大江以南,地卑氣薄,濕勝熱蒸,當此時候,更須防患。
昔李笠翁所謂使天只有三時而無夏,則人之病也必稀。此語最確。蓋暑濕之傷,驟者在當時為患,緩者於秋後為伏氣之疾。其候也,脈色必滯,口舌必膩,或有微寒,或單發熱,熱時脘痞氣窒,渴悶煩冤,每至午後則甚,入暮更劇,熱至天明得汗,則諸恙稍緩,日日如是,必要兩三候外,日減一日,方得全解。倘元氣不支,或調理非法,不治者甚多。
然是病比之傷寒,其勢覺緩;比之瘧疾,寒熱又不分明。變幻與傷寒無二,愈期反覺淹纏。若表之,汗不易徹;攻之,便易溏瀉;過清,則肢冷嘔惡;過溫,則唇齒燥裂。每遇秋來,最多是證,求之古訓,不載者多,獨《己任編》名之曰秋時晚發。感證似瘧,當以感證之法治之。
白話文:
[暑]
過度勞累會導致身體虛弱,虛弱時邪氣就會入侵,邪氣入侵就會生病。如果不虛弱,即使天氣再熱,也不會受到傷害。那些在涼爽的房間裡躲避暑熱,卻出現頭痛、怕冷等症狀的人,其實是感冒受涼了。他們感到煩躁和發熱,並不是因為暑邪,而是體內的陽氣被外來的寒邪所阻遏而引起的。既然不是暑邪引起的,又怎麼能稱之為中暑呢?治療應該用辛溫發散的方法。大順散這個方子,本來是為了解決因冒暑過度飲水,導致脾胃受濕,嘔吐、水穀不分,臟腑失調而設立的,它是一種溫中藥。如果用這個藥來治療那些靜坐不動而得的病症,恐怕不能夠發散體表邪氣,反而會增加內熱。
世俗之人不明白,總是說夏天陰氣在內,大順散是必用的藥。所謂陰氣,並不是寒氣。而是說夏天陽氣發散在外,而陰氣則在體內。怎麼能把陰氣當成寒氣,而用溫熱的藥呢?如果陰氣真的是寒氣,那為什麼夏天人還要喝水呢?那麼,蒼朮白虎湯難道可以看作是通用的藥方嗎?必須參考其他治療暑病的方子,根據具體症狀來使用。至於那些所謂靜坐不動而得的病症,雖然是在夏天,卻不是暑病,應該把它們區分開來,不要讓後人產生相似但不同的迷惑。
(王安道)
古人稱靜坐不動而得的病症為中暑,活動後得的病症為中熱,暑屬於陰,熱屬於陽。仔細想想,「暑」這個字以「日」為首,正是指熱氣侵襲人體。夏天太陽高照,陽氣過盛,人接觸到就會得暑病。至於那些靜坐不動而得的病症,是因為在涼爽的房間裡納涼,吹著大風扇,貪吃瓜果,導致得了寒病。有的頭痛、身體痛、發熱、怕冷,是外感風寒;有的嘔吐腹痛、四肢冰冷,是直接受寒了。
這些和暑病有什麼關係呢?辨別暑病的方法,一般以自汗、口渴、心煩、小便黃赤、身體發熱、脈象虛弱為準。但暑病有傷暑、中暑、閉暑的不同:傷暑是指受暑邪較輕的情況,症狀為煩熱口渴,可以用益元散治療。中暑是指受暑邪較重的情況,症狀為大汗淋漓、昏迷不醒,或者心煩氣喘。在昏迷之際,可以先用消暑丸灌服;清醒後再根據暑氣的輕重,輕者用益元散,重者用白虎湯。
閉暑是指體內伏藏暑氣,體表又被風寒所閉塞。症狀為頭痛、身體痛、發熱、怕冷,這是風寒的症狀;口渴、心煩,這是暑熱的症狀。可以用四味香薷飲加荊芥、秦艽來治療。(程鍾齡)
當天氣暑熱開始活動時,地面的濕氣也會蒸騰起來,人處在這樣悶熱的環境中,如果正氣稍有不足,邪氣就會從口鼻吸入,首先阻礙氣的運行,導致上焦的清肅功能失常,使水穀的精微物質也積聚而為濕。所以說暑病必定挾帶濕氣,就是這個道理。前人將暑病分為因動或因靜而得,又有傷暑或中暑的說法,以及邪氣侵犯心、肝,導致瘧疾、痢疾、中瘀、霍亂、暴厥、猝死等各種傳變的情況,各有精闢的道理可以參考。特別是長江以南地區,地勢低窪,濕氣重,天氣悶熱,在這個時候更要防範疾病。
以前李笠翁說過,如果上天只有三個季節而沒有夏天,那麼人的疾病一定會很少。這句話說得非常正確。因為暑濕的傷害,輕則當時發病,重則會於秋天形成潛伏的疾病。症狀是脈象和臉色一定會滯澀,舌苔一定會膩,有時會感到微微發冷,有時單獨發熱,發熱時感到胸悶氣短,口渴煩躁,往往到午後更嚴重,入夜則更加劇烈。發熱到天亮,出了汗,各種不適才會稍微減緩,每天都這樣。一定要經過兩三個療程,病情才會一天比一天減輕,才能完全痊癒。如果元氣不足,或者調理方法不對,就會有很多治不好的情況。
這種病和傷寒相比,病情進展較慢;和瘧疾相比,寒熱又不那麼明顯。它的變化和傷寒一樣複雜,恢復的時間反而更長。如果用發汗的方法,汗不容易透徹;如果用攻下的方法,容易導致腹瀉;過於清熱,會導致四肢冰冷、嘔吐;過於溫熱,會導致嘴唇乾燥破裂。每到秋天,這種病症最多,查找古代的醫書,大多沒有記載,只有《己任編》將它稱為「秋時晚發」。這種病症的感覺像瘧疾,應該用治療感冒的方法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