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五·雜證匯參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·雜證匯參 (4)

1.

○陰暑者,因暑受寒也。凡人之畏暑貪涼,或於深堂大廈,或於風地樹陰,或乍熱乍寒之時不謹衣被,以致寒邪襲於肌表,而病為發熱頭痛、無汗惡寒、肢體痠痛等證。此名陰暑,即傷寒也。治宜溫散。又有不慎口腹,過食生冷,以致寒涼傷臟,而為嘔吐、瀉利、腹痛等證。

此寒邪在內,亦陰暑之屬。治宜溫中。○凡中暑熱者,人皆知為陽證,而不知陽中有陰也。蓋外中暑熱,而內亦熱者,方是陽證;若內本無熱,而因熱傷氣,但氣虛於中者,便有伏陰之象。故凡治暑熱之證,最當辨其陰陽虛實。若脈虛無力,證見惡寒、嘔惡、腹痛、泄瀉、不喜涼飲、息短氣促之類,皆陽中之陰證也。

治當專顧元氣,惟獨參湯最妙。若兼微嘔惡寒者,宜加炮姜,甚者養中煎、理中湯、理陰煎隨宜用之;若虛寒之甚,則舍時從證,桂、附皆所必用,勿因暑熱之名而執用寒涼,再伐陽氣。○夏月盛暑之時,必令身有微汗,此養身之道也。若必使快然無汗,則陰勝於陽,多致疾矣。

觀之《經》曰:暑當與汗皆出,勿止。是言暑汗之勿宜止也。又曰:夏暑汗不出者,秋成風瘧。是言暑汗不出之為病也。此夏月之汗宜否,蓋可知矣。(張景岳)

暑為陽邪,故蒸熱;暑必兼濕,故自汗。暑邪干心則煩,干肺則渴,干脾則吐利,上蒸於頭則重而痛,暑傷氣故倦怠。夏至日後病熱為暑,暑者,相火行令也。人感之自口鼻而入,傷心包絡之經,暑喜傷心故也;其脈虛,或浮大而散,或弦細芤遲,蓋熱傷氣,則氣消而脈虛弱。治法宜清心、利小便、補真氣為要,熱渴者並宜滋水。

蓋渴則陽氣內伐,熱舍於腎,令人骨乏無力,總由火盛則金病水衰,腎與膀胱俱竭。當急救之,補肺氣以滋水之上源,生脈散既扶元氣,復保肺生津耳。(《馮氏錦囊》)

中暑中暍,脈虛脈沉,無汗有汗,發熱不熱,作渴不渴,或瀉不瀉,飲寒飲熱,須辨其陰陽虛實,不可泛投寒涼。蓋夏月伏陰在內,古人用附子大順散溫補陽氣,厥有旨哉!何今之老弱,夏月反服香薷飲,以為解暑,復傷元氣,無不招引暑邪,以致不起。至若清暑益氣湯,內有澤瀉、神麯、蒼朮、黃柏之類,必果濕熱壅滯,方可用之,否則反損其陰。用當審察。

(薛立齋)

潔古云:靜而得之為中暑,動而得之為中熱。中暑者陰證也,中熱者陽證也。東垣云:避暑於深堂大廈得之者,名曰中暑。其病頭痛惡寒,身形拘急,肢痛煩心,膚熱無汗。此為房室之陰寒所遏,使周身陽氣不得伸越。大順散主之。若行人農夫於日中勞役得之者,名曰中熱。

其病頭痛惡熱,肌膚大熱,渴飲汗泄,無氣以動。此為天熱,外傷肺氣。蒼朮白虎湯主之竊謂暑熱者,夏之令也。人或勞動,或飢餓,元氣虧乏,不足以御天令之亢極,於是受傷而為病,名曰中暑,亦名中熱,其實一也。今乃以動靜所得分之,何哉?夫中暑熱者,固多在勞役之人。

白話文:

陰暑指的是因為暑熱而受寒的病症。一般人因為怕熱而貪涼,像是待在涼爽的屋內、在陰涼的樹下、或是天氣忽冷忽熱時不注意保暖,導致寒邪侵入體表,引起發燒頭痛、沒有汗且怕冷、肢體痠痛等症狀。這就是所謂的陰暑,其實就是類似傷寒。治療上應該用溫性的藥物來驅散寒邪。另外,也有因為飲食不注意,吃太多生冷的食物,導致寒涼之氣傷害內臟,引起嘔吐、腹瀉、腹痛等症狀。

這種寒邪在內的情況,也屬於陰暑的一種,治療上應該用溫熱的藥物來溫補脾胃。一般來說,中暑發熱的人,大家都知道是陽證,但卻不知道陽證中也可能有陰證。若是體外中暑發熱,體內也發熱,才是陽證;如果體內原本沒有熱,而是因為暑熱而傷了氣,導致體內氣虛,就會出現陰虛的現象。所以,治療暑熱的病症,最重要的是辨別是陰證還是陽證,是虛證還是實證。如果脈象虛弱無力,症狀表現為怕冷、想吐、腹痛、腹瀉、不喜歡喝涼的、呼吸短促等,都屬於陽證中的陰證。

治療上應該專注於顧護元氣,其中以獨參湯效果最佳。如果同時有輕微的嘔吐怕冷,可以加入炮薑;情況嚴重的,則可以用養中煎、理中湯、理陰煎等藥方,根據情況適當選用。如果虛寒的情況非常嚴重,則要不拘泥於時節,根據症狀選用桂枝、附子等藥物,千萬不要因為病症是暑熱而只用寒涼的藥物,反而更加損耗陽氣。在夏季炎熱的時候,身體應該保持微微出汗,這是養生之道。如果一定要讓身體完全不出汗,那就會導致陰氣過盛,反而容易生病。

古籍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暑熱應該與汗一起排出,不要阻止。」這說明了暑熱時汗不應該阻止。又說:「夏天暑熱汗不出的人,秋天容易得風瘧。」這說明了夏天不出汗會導致疾病。由此可見,夏天出汗與否的重要性了。(張景岳觀點)

暑邪屬於陽邪,所以會導致發熱;暑邪通常會夾帶濕氣,所以會自汗。暑邪侵犯心臟會導致煩躁,侵犯肺臟會導致口渴,侵犯脾臟會導致嘔吐腹瀉,暑熱向上蒸騰到頭部會導致頭重頭痛,暑邪損傷氣機所以會感到疲倦乏力。夏至過後因熱而生的病症就是暑病,暑熱是相火運行而造成的。人從口鼻感受到暑邪,會傷到心包絡的經脈,因為暑熱喜歡傷害心臟;其脈象虛弱,或者浮大而散,或者弦細而無力,都是因為熱傷氣,導致氣虛而脈象虛弱。治療方法應該以清心、利小便、補元氣為主,口渴的病人還應該滋養腎水。

因為口渴就代表陽氣內耗,熱邪侵入腎臟,導致腎精枯竭無力,總是因為火氣太旺而導致肺金受損、腎水衰竭,腎臟和膀胱都枯竭了。這時應該趕緊救治,補益肺氣來滋養腎水的源頭,生脈散既能扶助元氣,又能保養肺臟以生津液。(《馮氏錦囊》觀點)

中暑和中暍,症狀可能是脈虛脈沉、有無汗或有汗、發熱或不發熱、口渴或不渴、腹瀉或不瀉、喜歡喝冷的或熱的,必須辨別清楚是陰證還是陽證,是虛證還是實證,不可以隨意使用寒涼的藥物。因為夏天體內潛伏著陰寒之氣,古人使用附子大順散來溫補陽氣,其中有很深的道理!為什麼現在體質虛弱的老人,夏天反而服用香薷飲來解暑,反而更加損傷元氣,招引暑邪導致病情加重呢?至於清暑益氣湯,內含澤瀉、神麴、蒼朮、黃柏等藥物,必須是濕熱壅滯的情況下才可以使用,否則反而會損傷陰氣。用藥時應該仔細審查。(薛立齋觀點)

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張元素說:靜態時感受到的暑邪叫做中暑,動態時感受到的暑邪叫做中熱。中暑屬於陰證,中熱屬於陽證。李東垣認為:在涼爽的屋子裡避暑而得的病,叫做中暑。其症狀為頭痛怕冷、身體拘束僵硬、肢體疼痛煩躁、皮膚發熱而沒有汗。這是因為房屋內的陰寒之氣阻礙了體內的陽氣伸展。可以用大順散治療。如果在烈日下勞動的農民得的病,叫做中熱。

其症狀為頭痛怕熱、皮膚發燙、口渴多汗、沒有力氣活動。這是因為天氣炎熱,外邪損傷了肺氣。可以用蒼朮白虎湯治療。我認為,暑熱是夏季的主導氣候。人如果勞動或飢餓,導致元氣虧虛,無法抵抗過於強盛的天氣,於是受到傷害而生病,這種情況叫做中暑,也叫做中熱,其實是一回事。現在卻以動靜的不同來區分,這是為什麼呢?中暑熱的情況,確實多發生在勞動的人身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