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五·雜證匯參 (3)
卷五·雜證匯參 (3)
1. 暑
經義
氣虛身熱,得之傷暑。○後夏至日為病暑。暑當與汗皆出,勿止。○因於暑汗,煩則喘喝,靜則多言。(《素問》)
哲言
太陽中暍,發熱惡寒,身重疼痛,其脈弦細芤遲,小便已洒洒然毛聳,手足逆冷,小有勞身即熱,口開,前板齒燥。若發其汗則惡寒甚;加溫針則發熱甚;數下之則淋甚。○太陽中暍者,熱是也。汗出惡寒,身熱而渴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○太陽中暍,身熱疼重而脈微弱,此以夏月傷冷水,水行皮中所致也。一物瓜蒂散主之。(《金匱》)
人知冬不藏精者致病,不知夏不藏精者更甚焉。嘗見怯弱之人,而當酷暑,每雲氣欲悶絕。可知中暍而死者,直因氣之悶絕也。夫人值搖精,恆多氣促,與當暑之氣悶不甚相遠。《經》曰熱傷氣,又曰壯火食氣。余故曰:夏令之炎威,甚於冬令之寒,苟不藏精,壯者至秋髮為伏暑,怯者即中暍而死。(《吳醫匯講》)
傷暑與傷寒,身皆發熱,不可不辨明施治。蓋寒傷形,暑傷氣。傷寒則惡寒而脈浮緊,傷暑則不惡寒而脈虛。《經》曰:脈盛身寒,得之傷寒;脈虛身熱,得之傷暑。(《赤水玄珠》)
暑證變幻無常。彼暴中之激烈,扁鵲不及攦指而投咀;久伏之毒深,長桑莫能隔膚而見臟。即尋常之感,亦難於知覺,非若傷寒之有定期定證可據可療者,不拘表裡,不以漸次,不論臟腑。冒暑從口鼻入,直入心包,先煩悶後身熱;入肝則眩暈頑麻;入脾則昏睡不覺;入肺則喘咳痿躄;入腎則消渴。
中暑歸心,神昏卒倒;暑傷肉分,周身煩躁,或如針刺,或有赤腫;暑入腸胃,腹痛霍亂吐瀉;暑伏三焦,變出寒熱不定,膨脹中滿,瘧痢下血。治法,清內火為主,解表兼之。寒之中人乘其虛,暑則虛實並中,而實者更劇。蓋強盛之人,內有伏火,加之外火相合,故焦灼為甚。
經虛處,寒棲之;經實處,暑棲之。寒凌其弱,暑親其類也。藜藿常被寒,膏粱獨能御,暑則不問膏粱、藜藿,咸能侮之。雖廣廈累冰,輕羅紈綺,一犯其烈焰,詎能卻之乎?是以知暑氣之毒甚於寒。乃古人專以寒為殺厲之氣,而不及暑者,何也?試觀傷寒至七、八日方危,暑病則有危在二、三日間,甚至朝發暮殆,尤有頃刻忽作,拯救不及者,如暑風、乾霍亂之類是也。
且暑證多歧,中熱、中暍、中內、中外、為厥、為風、為顛癇,即發則泄瀉霍亂,積久後發則瘧痢瘡瘍。種種病名,皆暑為厲,則殺厲之氣,視寒豈少哉!(《溫熱暑疫全書》)
暑有八證:脈虛、自汗、身熱、背寒、面垢、煩渴、手足微冷、體重是也。○陽暑者,因暑受熱也。在仲景謂之中暍。凡盛暑烈日之時,或於長途,或於田野,不辭勞苦,以致熱邪傷陰,而病為頭疼煩熱、大渴大汗、脈浮氣喘,或無氣以動等證。此以暑月受熱,故名陽暑。治宜察氣之虛實、火之微甚,或補或清,與陰暑之治不同。
白話文:
暑
經義
身體虛弱發熱,是因為受到暑氣傷害。通常夏至過後發生的疾病,都屬於暑病。暑熱應該隨著汗液一起排出,不要阻止它。因為暑熱而流汗,如果煩躁就會喘氣急促,如果安靜下來就會多話。(出自《素問》)
哲言
太陽經受到暑熱侵襲,會發熱怕冷,身體沉重疼痛,脈象呈現弦細、空虛、遲緩,小便後會有寒戰,汗毛豎起,手腳冰冷,稍微勞動就會發熱,嘴巴張開,前排牙齒乾燥。如果用發汗的方法治療,會更加怕冷;如果用溫針的方法治療,會更加發熱;如果多次使用瀉下的方法,會加重淋漓不盡的狀況。太陽經受到暑熱侵襲,就是指熱邪造成的。如果汗出、怕冷、身體發熱口渴,可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。太陽經受到暑熱侵襲,身體發熱疼痛沉重而且脈象微弱,是因為在夏天受到冷水侵襲,水氣停留在皮膚所造成的。可以用一物瓜蒂散來治療。(出自《金匱》)
人們都知道冬天不節制性慾會導致疾病,卻不知道夏天不節制性慾更嚴重。我經常看到體質虛弱的人,在酷暑時,常常說感到氣悶快要昏厥。由此可知,中暑而死的人,直接原因是氣悶昏厥。人在性慾過度時,經常會感到呼吸急促,與在暑熱時氣悶的狀況很相似。《黃帝內經》說,熱會損傷氣,又說強盛的火會消耗氣。所以我說:夏天的炎熱比冬天的寒冷更嚴重,如果不節制性慾,體質強壯的人到了秋天會發作潛伏的暑熱,體質虛弱的人則會立刻中暑而死。(出自《吳醫匯講》)
中暑和中寒都會發熱,必須分辨清楚才能正確治療。寒邪傷害形體,暑邪傷害氣。中寒會怕冷,脈象浮緊;中暑不會怕冷,脈象虛弱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脈象強盛身體卻發冷,是中寒;脈象虛弱身體發熱,是中暑。(出自《赤水玄珠》)
暑病的變化難以預料。突然發病時,即使是名醫扁鵲也來不及診治;潛伏很久的毒邪很深,即使是名醫長桑君也無法隔著皮膚看到內臟。即使是普通的暑熱,也很難察覺,不像中寒那樣有規律和固定的症狀可以依據來治療。暑病不論及表裡,不按部就班,不論及哪個臟腑。暑氣從口鼻進入,直接侵入心包,先是煩悶,然後發熱;侵入肝臟則會眩暈麻木;侵入脾臟則會昏睡不醒;侵入肺臟則會喘咳肢體軟弱無力;侵入腎臟則會消渴。
暑熱侵入心臟,會神志昏迷、突然倒下;暑熱傷害肌肉,會全身煩躁不安,或像針刺一樣疼痛,或者有紅腫;暑熱侵入腸胃,會腹痛、上吐下瀉;暑熱潛伏在三焦,會出現忽冷忽熱、腹脹、腹部滿悶、瘧疾、痢疾、便血等症狀。治療方法主要是清內火,同時兼顧解表。寒邪侵入人體是趁虛而入,暑邪則是虛實都會侵入,而且實證的情況更嚴重。因為體質強壯的人,體內有潛伏的火氣,加上外來的火熱,所以會更加燥熱。
經脈虛弱的地方,寒邪會侵入;經脈強盛的地方,暑邪會侵入。寒邪欺負弱者,暑邪親近同類。穿著粗布衣的人容易受寒,穿著華貴絲綢的人能夠抵禦寒冷,而暑熱則不論穿著粗布衣還是華貴絲綢的人都會侵犯。即使是廣廈堆滿冰塊、穿著輕薄的絲綢衣物,一旦遇到暑熱的侵襲,也無法抵擋。由此可知暑熱的毒性比寒冷更厲害。古代人只將寒邪視為致病的邪氣,而忽略暑邪,這是為什麼呢?看看中寒的病程,通常要七八天後才會危險,而暑病的病程,有的兩三天就危險,甚至有早上發病晚上就死亡,更有突然發作,來不及救治的,比如暑風、乾霍亂之類。
而且暑病的類型很多,有中熱、中暍、中內、中外、厥證、風證、癲癇,發作時會腹瀉、上吐下瀉,久而久之則會引發瘧疾、痢疾、瘡瘍。種種疾病都與暑熱有關,由此可見暑熱的致病力並不亞於寒邪!(出自《溫熱暑疫全書》)
暑熱有八種症狀:脈象虛弱、自汗、身體發熱、背部怕冷、面部污垢、煩躁口渴、手腳微微冰冷、身體沉重。陽暑,是因為暑熱所致。在中醫典籍《傷寒論》中,這種情況稱為中暍。通常在盛夏炎熱時,或者長途跋涉,或者在田野勞作,不辭辛勞,以至於暑熱之邪傷害陰液,而導致頭痛煩熱、大渴大汗、脈象浮數、呼吸急促,甚至沒有力氣動彈等症狀。這是因為在暑熱月份受到熱邪侵襲,所以稱為陽暑。治療時應仔細辨別氣的虛實,火的輕重,然後採用補益或清熱的方法,與治療陰暑有所不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