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八·雜證匯參 (30)
卷八·雜證匯參 (30)
1. 積聚
《經》曰:堅者削之。今人言塊癖是也。○《漢書藝文志》載五苦六辛之說,而顏師古輩皆無註解。夫五者,五臟也;臟者,里也。六者,六腑也;腑者,表也。病在裡者屬陰分,宜以苦寒之藥,湧之、泄之;病在表者屬陽分,宜以辛溫之劑,發之、汗之,此五苦六辛之意也。思五積、六聚,用藥亦不外於是。
夫五積在臟有常形屬裡,宜以苦寒之藥湧之、泄之;六聚在腑無常形屬表,宜以辛溫之藥發之、汗之,與前五苦六辛之義亦合。(《儒門事親》)
《難經》分積者陰氣也,五臟所生;聚者陽氣也,六腑所成。後巢氏另立癥瘕之名,以不動者為癥,動者為瘕,亦即積聚之意也。前賢有云:積聚者,就其肓膜結聚之處,以經脈所過部分,屬臟者為陰,陰主靜,靜則堅而不移,屬腑者為陽,陽主動,動則移而不定。故著而不移,是為陰邪聚絡,大旨以辛溫入血絡治之。
可容不移之陰邪者,自必無陽動之氣以旋運之,而必有陰靜之血以倚伏之,所以必藉體陰用陽之品,方能入陰出陽,以施其辛散溫通之力也。又云:初為氣結在經,久則血傷入絡。輒仗蠕動之物,松透病根,化裁之妙,於古人書引伸觸類而得。昔賢於五積、九積治法頗多,大略消補兼施,並以所惡者攻,所喜者誘爾。
(《臨證指南》)
諸積之成,莫不由痰食死血,人共知之。詎知痰食死血,乃成積之質,而非成積之本也。蓋使痰伏其位,食化其液,血順其經,病何由作?積何由生?惟氣鬱而濕滯,濕鬱而熱生,熱鬱而痰結,痰鬱而血凝,血鬱而食不化,食鬱而積乃成,此六者相因致病。古人所以云:六郁為諸積之本也。
故當積之未成,必先有以解其鬱,而使當升者升,當降者降,當變化者變化,不致傳化失常,治宜六郁湯、越鞠丸、保和丸,斯氣血沖和,而百疾不作。若積之既成,又當調營養衛,扶胃健脾,使元氣旺,而間進以去病之劑,從容調理,俾其自化,然後病去而人不傷。乃今之治積者,動議吐、下,不知吐、下只治病之暴者。
若積之成,其所由來者漸,故積之治,其所由去者不可不漸也。不然《內經》何但有化積、消積、磨積之文,而並無吐積、下積之說。蓋直吐、直下,皆足以傷胃氣而損元氣,積必不去也。凡病者、醫者,其皆體念毋忽。○飲食誤中蛇毒,致成蛇癖,腹內常飢,食物即吐,宜赤蜈蚣散。
好吃生米成癖,嘔吐清水,宜雞矢米煎。食發成癖,心腹作痛,咽間如有蟲行,欲得油飲,宜香澤油。平時嗜酒而成酒鱉;平時多氣,血凝氣滯而成氣鱉;虛勞痼冷,敗血挾痰而成血鱉,上侵人咽,下蝕人肛,或附脅背,或隱胸腹,宜蕪荑湯。老人小兒痃癖,往來疼痛,宜星附丸。
白話文:
《經》書上說:「堅硬的,要削弱它。」現在人說的「塊癖」就是這種情況。
《漢書·藝文志》記載了「五苦六辛」的說法,但顏師古等人都沒有註解。所謂「五」,指的是五臟;臟,是身體的內部。「六」,指的是六腑;腑,是身體的外部。病在內部的屬於陰分,應該用苦寒的藥物,使之吐出或排泄掉;病在外部的屬於陽分,應該用辛溫的藥物,使之發散或發汗。這就是「五苦六辛」的含義。考慮到五積和六聚,用藥也不超出這個範圍。
五積在五臟,有固定的形狀,屬於內部,應該用苦寒的藥物使之吐出或排泄掉;六聚在六腑,沒有固定的形狀,屬於外部,應該用辛溫的藥物使之發散或發汗,這與前面說的「五苦六辛」的道理相合。
《難經》將積分為陰氣所生,由五臟產生;聚分為陽氣所成,由六腑形成。後來的巢元方另立「癥瘕」的名稱,將不移動的稱為癥,移動的稱為瘕,這其實就是積聚的意思。前人說過:積聚,就是指在肓膜(腹膜)結聚的地方,按照經脈所經過的部分,屬於臟的為陰,陰主靜,靜則堅硬而不移動;屬於腑的為陽,陽主動,動則移動而不固定。所以,固定不動的,是陰邪聚集在經絡,主要的治療原則是用辛溫的藥物進入血絡來治療。
能夠容納不移動的陰邪的地方,必定沒有陽氣來旋轉運行,而是有陰靜的血瘀滯在那裡,所以必須借助藥性偏陰,而作用偏陽的藥物,才能夠入陰出陽,發揮它辛散溫通的力量。還有人說,開始是氣在經絡中鬱結,時間久了就會損傷血液進入絡脈。這時應該借助有蠕動作用的藥物,疏通病根。這些化裁變通的方法,都是從古人的書籍中引申觸類而得到的。過去的醫家對五積、九積的治療方法很多,大致是攻邪與補益同時進行,並且用患者討厭的東西來攻伐,用患者喜歡的東西來引導。
各種積的形成,沒有不是因為痰、食、死血的,這是大家都知道的。但要知道,痰、食、死血,只是構成積的物質,而不是形成積的根本原因。如果痰能夠順利地排泄出去,食物能夠正常地消化吸收,血液能夠順暢地運行,疾病怎麼會產生?積又怎麼會形成呢?只是因為氣機鬱滯,導致濕氣停滯,濕氣停滯久了會產生熱,熱鬱滯久了會使痰凝結,痰凝結久了會使血凝固,血凝固久了會使食物不能消化,食物不消化,積就形成了。這六種因素互相影響,導致疾病發生。所以古人說:六鬱是各種積的根本原因。
因此,當積還沒有形成的時候,必須先要解除氣機的鬱滯,使該上升的上升,該下降的下降,該變化的變化,不至於傳化失常。治療應該用六鬱湯、越鞠丸、保和丸等方劑,這樣就能使氣血調和,各種疾病都不會發生。如果積已經形成,又應該調理營養,扶助胃氣,健運脾胃,使元氣旺盛,同時間歇性地使用祛病的藥物,慢慢調理,使積自行消散,然後疾病痊癒而身體不受損傷。現在治療積的人,動不動就主張用吐法或下法,卻不知道吐法和下法只能治療急性發作的疾病。
如果積的形成,是逐漸發展的,那麼治療積,也必須要逐漸去除。不然,《內經》為什麼只說有化積、消積、磨積的方法,而沒有吐積、下積的說法呢?直接用吐法或下法,都會損傷胃氣和元氣,積必定不會去除。所有患病的人,以及醫生,都應該體會到這一點,不要忽視它。
因為誤食中毒蛇的毒液,導致產生蛇癖,肚子裡經常感到飢餓,吃下東西就吐出來,應該用赤蜈蚣散治療。
喜歡吃生米成癖,嘔吐清水,應該用雞矢米煎治療。
吃頭髮成癖,心腹疼痛,咽喉間好像有蟲子在爬,想要喝油,應該用香澤油治療。
平時喜歡喝酒而形成酒鱉;平時氣多,導致血凝氣滯而形成氣鱉;虛勞久病,體寒怕冷,敗血夾雜痰液而形成血鱉。這些病症會向上侵犯咽喉,向下侵蝕肛門,或附著在脅背,或隱藏在胸腹。應該用蕪荑湯治療。老年人和小孩患有痃癖,來回疼痛,應該用星附丸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