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八·雜證匯參 (29)
卷八·雜證匯參 (29)
1. 積聚
心火居上,腎水居下,水能剋火,以脾土居中,制住腎水,故不得凌上耳。若土虛不能制水,水無所畏,自少腹上衝於心,來克心火,如豚之奔而不可遏,故名奔豚。久則痛甚,日就尫羸,不可救藥。(周慎齋)
臍下有動氣,名曰腎氣,亦曰奔豚。奔豚,腎之積名也。五積中惟奔豚衝心最急。其人素有腎積,因傷寒之邪,衝突下焦,致其發動,如江豚之奔沖也。大抵真氣內虛,水結不散,氣與之搏,即發奔豚。雖有表裡之證,汗下皆不可也。○抑嘗論之,醫為病所困者,惟陰虛之難補,久積之難除。
玉山自倒,陰虛之謂也;養虎遺患,久積之謂也。人之罹此二患者,可不俱哉!(朱丹溪)
凡人腹中有塊,不問積聚癥瘕,俱為惡候,切勿視為泛常。若脹滿已成,胸腹鼓急,雖盧扁復生,亦莫能救也。(《醫學正傳》)
補編
壯人無積,虛人則有之。由於脾胃怯弱,氣血兩衰,四時有感,皆能成積。若遽以磨堅破結之藥治之,得藥暫快,藥過依然,疾未去而人已衰矣。氣愈消,疾愈大,竟何益哉!故善治者,當先補虛,使氣血旺,其積自消。如滿座皆君子,則小人自無容身之地。不問何臟,先調其中,使能飲食,是治其本也。(張潔古)
腸胃之絡傷,則血溢腸外,與痰沫相搏,復遇外寒,凝聚而成積矣。居於皮裡膜外,苟非剖腹割腸之技,何能滌除?但不妨礙飲食,惟宜養胃補中。(劉河間)
大黃、巴豆迅利之藥,亦必以仗中氣運行。人至氣絕之後,灌以巴、黃斤許,豈能通利?巴、黃峻利之最者,若無人氣以運行,則雖入腹,猶置於紙木器中,安然不動。如此一想,則痞聚之類,可不仗中氣以運行乎?(馮楚瞻)
按積之成也,正氣不足,而後邪氣踞之。然攻之太急,正氣傷。初、中、末之三法,不可不講也。初者,病邪初起,正氣尚強,邪氣尚淺,則任受攻。中者,受病漸久,邪氣較深,正氣較弱,任受且攻且補。末者,病根經久,邪氣侵凌,正氣消殘,則任受補。蓋積之為義,日積月累,匪朝伊夕,所以去之亦當有漸,太急則傷正氣,正傷則不能運化而邪反固矣。余嘗用陰陽攻積丸,通治陰、陽二積,藥品雖峻,用之有度。
補中數日,然後攻伐,不問其積去多少,又與補中,待其神壯而復攻之,屢攻屢補,以平為期。《經》曰:大積大聚,其可犯也,衰其大半而止,過者死。故去積及半,純與甘溫調養,使脾土健運,則余積不攻自走,必欲攻之無餘,其不遺人夭殃者鮮矣!(李士材)
積之在臟,如陳莝之在江河。積之在臟,多著脂膜曲折之處。陳莝之在江河,多在汀灣洄薄之地,遇江河之溢,一漂而去,積之在臟,理亦如之。予先以丸藥驅逐新受之食,使無梗塞,其碎著之積已離而未下。次以散藥滿胃而下,橫江之筏,一擁而盡。設未盡者以藥調之。惟堅積不可用此法,宜以漸除。
白話文:
心火在上,腎水在下,水本來會克火,但因為脾土居中,能控制住腎水,所以腎水才不會往上侵犯心火。如果脾土虛弱,無法控制腎水,腎水就會毫無顧忌地從下腹往上衝到心臟,反過來克制心火,像小豬奔跑一樣無法阻擋,所以稱之為「奔豚」。時間久了,疼痛會更加劇烈,身體也會日漸消瘦衰弱,到最後就無藥可救了。(周慎齋)
肚臍下方有氣在跳動,叫做腎氣,也叫做奔豚。奔豚是腎臟積聚病邪的一種表現。在五種積聚病中,只有奔豚往上衝到心臟的情況最為緊急。這種人本來就有腎臟積聚的問題,又因為受到外感風寒的侵襲,導致病邪衝擊下焦,於是就引發了奔豚,就像江豚奔騰衝撞一樣。大體來說,是因為體內真氣虛弱,水液凝結不散,氣與之搏擊,才會引發奔豚。即使出現表證或裡證,都不適合用發汗或攻下的方法治療。我曾經說過,醫生最感到困擾的,就是陰虛難以補益,以及久積的病邪難以去除。
就像玉山崩塌一樣,形容陰虛;又像養虎遺患一樣,形容久積的病邪。如果一個人同時罹患這兩種疾病,那真是太危險了!(朱丹溪)
凡是肚子裡有腫塊,無論是積聚、癥瘕哪一種,都是不好的徵兆,千萬不要把它看成普通的小病。如果已經發展成腹部脹滿,胸腹膨脹急迫的狀況,即使華佗再世也無力回天了。(《醫學正傳》)
補編
身體強壯的人不會有積聚,體虛的人才會出現。這是由於脾胃虛弱,氣血兩方面都衰退,只要稍微感受到外界的影響,都可能形成積聚。如果馬上使用強力的攻堅破結的藥物來治療,剛吃藥的時候可能會覺得舒服一點,但藥效一過,病情還是一樣,病沒有好,人卻更加虛弱了。這樣一來,氣越虛,病越大,又會有什麼好處呢!所以,善於治療的人,應該先補虛,讓氣血旺盛,積聚自然就會消散。就像滿屋子都是君子,小人自然就沒有容身之地了。不論積聚在哪個臟腑,都要先調理脾胃,讓它能夠正常飲食,這是治療的根本。(張潔古)
腸胃的脈絡受損,導致血液溢出到腸外,與痰液混合,又遇到外來的寒氣,凝聚在一起就形成了積聚。這種積聚位於皮膚和膜的外面,如果不是剖開肚子、割開腸子,怎麼可能清除乾淨呢?只要不影響飲食,就應該好好保養胃氣,補益中焦。(劉河間)
大黃、巴豆這些藥性迅猛的瀉藥,也必須依靠中氣來運行藥力。如果一個人氣絕身亡,即使灌他一斤大黃巴豆,怎麼可能通利排便?大黃、巴豆是藥性最峻猛的藥物,如果沒有人體的氣來運行藥力,即使吞下肚子,也像放在紙或木頭容器中一樣,安然不動。由此可知,像痞塊、聚塊之類的疾病,難道不需要依靠中氣來運行藥力嗎?(馮楚瞻)
仔細研究積聚形成的原因,是正氣不足,邪氣才會入侵。然而,如果過於急切地攻邪,又會傷害正氣。因此,在治療上需要考慮初期、中期、末期這三個階段。初期,病邪剛開始產生,正氣還很強盛,邪氣也比較淺,可以適當地使用攻邪的方法。中期,病程較久,邪氣較深,正氣比較虛弱,應該同時攻邪和補正。末期,病根已經很久了,邪氣侵凌,正氣衰退,應該專注於補正氣。積聚的形成,是日積月累的結果,並非一朝一夕,所以去除積聚也應該循序漸進。如果過於急躁,就會傷害正氣,正氣受損就無法運化,反而會使邪氣更加頑固。我曾經使用「陰陽攻積丸」來治療陰虛和陽虛的積聚,雖然藥性猛烈,但只要使用得當,效果也是很好的。
先補中氣幾天,然後再攻伐積聚,不論積聚去了多少,再繼續補中氣,等身體強壯了再攻伐。這樣反覆攻補,直到達到平衡為止。《內經》說:「大積大聚,可以攻伐,但要等邪氣衰退一半的時候就停止,如果攻伐過度,就會有死亡的危險。」所以,去除積聚到一半時,就要專心使用甘溫的藥物來調養,讓脾土恢復健運的功能,剩下的積聚自然會消散。如果想要把積聚全部清除乾淨,恐怕很少有人不會因此夭折的!(李士材)
積聚在臟腑,就像腐爛的草堆積在江河裡一樣。臟腑裡的積聚,多半會附著在脂肪膜彎曲的地方。腐爛的草堆在江河裡,多半會在水流緩慢的河灣處。遇到江河漲水的時候,腐草就會被沖走,臟腑裡的積聚,道理也是一樣的。我先用藥丸來驅逐剛吃下去、還沒有被消化的食物,使腸道沒有堵塞,那些附著在腸壁上的積聚碎片,就已經脫離而還沒排出。接著再用散劑來充滿胃部,讓藥力如同竹筏橫渡江河一樣,將其全部帶下。如果還有殘留的積聚,再用藥物來調理。但是,堅硬的積聚不能用這種方法,應該慢慢去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