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八·雜證匯參 (28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·雜證匯參 (28)

1. 積聚

瘕者假也,腹中雖硬,聚散無常亦多見於臍下。其原由於起居失宜,飲食失節。臟腑之氣先虛,又復外感風寒,與食氣停蓄於內,結聚成塊,推之而動,按之而走,故名曰瘕。八瘕有名可稽,有形可按。一青瘕,聚於左右脅下,苦腰下急痛,腹中氣衝,面黃肌腫,二便難,喜唾涎,不能食。

二黃瘕,左脅下有氣,牢結不可抑,苦腰背引痛,少腹常急,下引陰中如刺,不得小便,或溺黃赤,時發寒熱。三燥瘕,狀如半杯,上下腹中不定,苦痛連兩脅,引心而煩,不得太息,腰背腫,足痠痛,遺尿失精,便難盜汗,妨食嘔吐。四血瘕,留著腸胃之外,及少腹間,苦橫骨下有積氣,堅牢如石,少腹急痛,陰中冷氣,或背疼不可俯仰。

五脂瘕,在脂膜間,猝難蹤跡,苦腰背如刺,或左右走,腹中切痛,少腹沉重,身體解㑊,大小便血,此證婦人患之,男子無也。六狐瘕,出入少腹,或隱或見,男為狐疝,女名狐瘕,苦陰酸澀,小便難,少腹㽲痛,胸膈腰背上衝而痛,甚則有頭足成形者不治。七蛇瘕,其形長大,在臍上下,或左右脅,上食心肝,苦不得吸氣,腰背痛,難以動作,少腹熱,引陰攣急,小便黃赤,股脛時痛。

八鱉瘕,形大如杯,若存若亡,苦少腹切痛,惡氣左右走,上下腹中痛,腰背亦痛,不可以息,面目黃黑,甚則亦有頭足成形,此八瘕之屬也。痃者懸也,懸於腹內,近臍左右,各有一條筋脈扛起,大者如臂、如筒,小者如指、如管。其原皆由陰陽不和,常多鬱怒,或適當飲食與氣纏裹,或適受寒冷與氣停留,合併成形,故名曰痃。癖者匿也。

潛匿兩肋,尋摸不見,有時而痛,始覺有物。其原皆由營衛失調,經絡閟隔,飲食無度,傷脾傷胃,或有所勞倦,強力入房,以致精傷血耗,邪結不散,故名曰癖。痞者閉也,痞必有塊,在皮裡膜外。其原皆由脾胃虧損,食積痰血,阻塞氣道,遂結成形,察其形質,不能移動者類於癥,能移動者類於瘕。總之積、聚、癥、瘕、痃、癖、痞,分隸三焦,斷難混視。

痞、癖見於膈間,是上焦病。痃、積、聚見於腹內,是中焦病。癥、瘕見於臍下,是下焦病。按證分部,方得頭緒。故積、聚、痃、癖、痞多生於男子,癥、瘕多生於女子。七病各有形證不同,治當分別。(沈金鰲)

積聚之病,凡飲食血氣風寒皆能致之。但積聚當辨,積者積壘之謂,由漸而成;聚者聚散之謂,作止不常。由此言之,是堅硬不移者,本有形也,故曰積。或聚或散者,本無形也,故曰聚。諸有形者,或飲食之滯,或膿血之留,凡汁沫凝聚,旋成癥塊者,皆積之類。其病多在血分,血有形而靜也。

諸無形者,或脹或不脹,或痛或不痛,凡隨觸隨發,時來時往者,皆聚之類。其病多在氣分,氣無形而動也。《難經》以積為陰氣,聚為陽氣,其義即此。凡無形之聚,其散易;有形之積,其破難。臨此證者,但當辨其有形無形,在氣在血,而治法自可得其梗概矣!(張景岳)

白話文:

積聚

所謂的「瘕」,其實是假的意思,腹部雖然摸起來硬硬的,但它聚散不定,而且多半出現在肚臍下方。它的起因是由於生活作息不正常,飲食沒有節制。臟腑的氣先虛弱了,又感受了外來的風寒,和吃進去的食物的氣一起停留在體內,結聚成塊,推它的時候會移動,按它的時候會跑開,所以叫做「瘕」。八種瘕都有明確的名稱可以考證,也都有形體可以觸摸到。

第一種是「青瘕」,它聚積在左右兩邊的脅肋下方,會導致腰部下方急痛,腹部有氣衝的感覺,臉色發黃,肌肉浮腫,大小便困難,喜歡吐口水,吃不下東西。

第二種是「黃瘕」,左邊的脅肋下方會有氣,牢固地結在一起無法壓下去,會導致腰背部牽引疼痛,小腹常常感到急迫,向下牽引到陰部像針刺一樣,小便不出來,或是小便黃赤色,有時候會發冷發熱。

第三種是「燥瘕」,形狀像半個杯子,在上下腹部的位置不固定,會導致疼痛連到兩邊的脅肋,向上牽引到心部而感到煩躁,無法嘆氣,腰背腫脹,腳痠痛,遺尿或遺精,大便困難,盜汗,影響食慾,想嘔吐。

第四種是「血瘕」,它停留在腸胃之外,以及小腹之間,會導致橫骨下方有積氣,堅硬如石頭,小腹急痛,陰部有寒冷的氣,或是背部疼痛無法彎腰。

第五種是「脂瘕」,它生長在脂肪膜之間,突然出現難以追蹤,會導致腰背部像被針刺一樣疼痛,或是左右跑動,腹部劇痛,小腹沉重,身體感到懈怠,大小便出血。這種病症多發生在婦女身上,男子不會有。

第六種是「狐瘕」,它在小腹出入不定,有時出現有時隱藏,男子得這種病叫做狐疝,女子得這種病叫做狐瘕,會導致陰部酸澀,小便困難,小腹絞痛,胸部、膈膜、腰背部有向上衝的疼痛,嚴重的話會有頭部和手腳的形狀長出來,這種情況就無法醫治了。

第七種是「蛇瘕」,它的形狀又長又大,在肚臍的上下方,或是左右兩邊的脅肋,向上侵蝕心肝,會導致無法吸氣,腰背疼痛,難以行動,小腹發熱,牽引陰部攣縮,小便黃赤色,大腿和小腿時常疼痛。

第八種是「鱉瘕」,形狀像杯子一樣大,時有時無,會導致小腹劇痛,不好的氣在左右跑動,上下腹部都會疼痛,腰背也疼痛,無法好好呼吸,臉色發黃發黑,嚴重的話也會有頭部和手腳的形狀長出來。以上就是這八種瘕的情況。

所謂的「痃」,意思是懸掛著,它懸掛在腹部內,靠近肚臍的左右兩邊,各自有一條筋脈撐起來,大的像手臂或竹筒,小的像手指或管子。它的起因都是由於陰陽不協調,常常因為鬱悶或憤怒,或是剛好飲食和氣糾纏在一起,或是剛好受寒冷和氣停留在體內,合併形成,所以叫做「痃」。

所謂的「癖」,意思是隱藏,它潛藏在兩邊的脅肋,尋找摸不到,有時會疼痛,開始感覺到有東西在那裡。它的起因都是由於營衛失調,經絡阻塞不通,飲食沒有節制,傷害了脾胃,或是過度勞累,勉強行房,導致精氣損傷,血氣耗損,邪氣結聚不散,所以叫做「癖」。

所謂的「痞」,意思是阻塞,痞一定會有硬塊,在皮膚裡面,膜的外面。它的起因都是由於脾胃虧損,食物積滯,痰液和血液阻塞了氣道,於是結成硬塊。觀察它的形狀和性質,不能移動的,就類似於「癥」,可以移動的,就類似於「瘕」。總之,積、聚、癥、瘕、痃、癖、痞,分屬於三焦,絕對不能混淆。

痞和癖出現在膈膜之間,是上焦的病。痃、積、聚出現在腹部內,是中焦的病。癥和瘕出現在肚臍下方,是下焦的病。按照病症的部位來區分,才能理出頭緒。所以積、聚、痃、癖、痞多發生在男子身上,而癥、瘕多發生在女子身上。這七種疾病各自有不同的形狀和症狀,治療時應當分別對待。(沈金鰲)

積聚這種病,凡是飲食、血氣、風寒都可能導致。但積和聚應當區分清楚,「積」的意思是堆積,是由於逐漸累積而成;「聚」的意思是聚散,它的發生和停止是不固定的。由此來說,堅硬而不移動的,本來就有形狀的,所以叫做「積」。或是聚或是散的,本來沒有形狀的,所以叫做「聚」。凡是屬於有形狀的,像是飲食的停滯,或是膿血的停留,凡是汁液和泡沫凝聚,旋轉而成硬塊的,都屬於積這種類型。這種病多在血分,因為血是有形而靜止的。

凡是屬於沒有形狀的,或是脹氣或不脹氣,或是疼痛或不疼痛,凡是隨時觸碰就隨時發作,時來時往的,都屬於聚這種類型。這種病多在氣分,因為氣是無形而流動的。《難經》認為積是陰氣,聚是陽氣,道理就在這裡。凡是無形的聚,它的消散容易;有形的積,它的消除困難。遇到這種病症,只要能夠辨別是有形還是無形,是在氣還是在血,治療的方法自然就可以知道大概了!(張景岳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