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八·雜證匯參 (27)
卷八·雜證匯參 (27)
1. 痞滿
世之用氣藥治痞不效者,蓋不知此理耳。(劉宗厚)
有患下焦虛極,上焦痞滿,若補其下焦之虛,則上焦痞滿益甚,若攻其上焦痞滿,則下焦之虛復劇,不若以疏啟其中而峻補其下,法於參、朮、歸、耆藥中,佐以陳皮、厚朴、香砂之類一、二味以制之。不可獨攻,不可單補,不可先攻後補,惟應攻補相兼,求功歲月,乃可萬全。(羅赤誠)
丹參去瘀生新,乃治痞之要藥。(《見聞錄》)
凡治病傷其胸中正氣,致令痞塞痹痛者,此為醫咎。自昔通弊,限於不知,今特著為戒律,不可獲罪於冥冥矣。(《醫門法律》)
脈候
脹滿脈弦,脾制於肝。洪數熱脹,遲弱陰寒,浮為虛滿,緊則中實,浮則可治,虛則危急。(《脈訣舉要》)
白話文:
世上用理氣藥治療痞滿卻無效的人,是因為不了解這個道理啊。(劉宗厚說的)
有人患有下焦非常虛弱,而上焦卻痞滿的情況。如果補益下焦的虛弱,則上焦的痞滿會更加嚴重;如果攻瀉上焦的痞滿,則下焦的虛弱會更加嚴重。不如用疏通的方法來啟動中焦的氣機,同時大力補益下焦。方法是:在人參、白朮、當歸、黃耆等補益藥中,佐以陳皮、厚朴、砂仁等一、兩種藥來加以制約。不可以單獨攻邪,不可以單純補益,也不可以先攻邪後補益,只有攻補兼施,長期調養,才能達到萬全的效果。(羅赤誠說的)
丹參具有活血化瘀、促進新生的功效,是治療痞滿的重要藥物。(《見聞錄》)
凡是治療疾病,如果傷及胸中的正氣,導致胸部痞塞、痹痛,這是醫生的過錯。過去的通病,是因為不了解這個道理,現在特別把它寫出來作為告誡,不可在無知的情況下犯錯。(《醫門法律》)
脈象
腹部脹滿,脈象弦急,是脾受到肝的制約。脈象洪數而脹滿,是屬於熱脹;脈象遲弱無力,是屬於陰寒;脈象浮而無力,是屬於虛性脹滿;脈象緊實有力,是屬於中焦有實邪;脈象浮而有力,是容易治療的;脈象虛弱無力,是危急的症狀。(《脈訣舉要》)
2. 積聚
經義
病脅下滿,氣逆,二、三歲不已,病名息積。○任脈為病,女子帶下瘕聚。○病有少腹盛,上下左右皆有根,病名伏梁。裹大膿血,居腸胃之外,不可治,治之每切按之致死。○人有身體髀股胻皆腫,環齊而痛,病名伏梁,此風根也。其氣溢於大腸而著於肓,肓之原在齊下,故環齊而痛,不可動之,動之為水溺澀之病。
○大積大聚,其可犯也,衰其大半而止,過者死。(《素問》)
積之始生,得寒乃生,厥乃成積也。寒氣上入於腸胃則䐜脹,䐜脹則腸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,日以成積。(《靈樞》)
病有積有聚,何以別之?然積者陰氣也,聚者陽氣也。故陰沉而伏,陽浮而動,氣之所積名曰積,氣之所聚名曰聚。故積者五臟所生,聚者六腑所成。積者陰氣也,其發有常處,其痛不離其部,上下有所終始,左右有所窮處。聚者陽氣也,其始發無根本,上下無所留止,其痛無常處。
○肝之積,名曰肥氣,在左脅下,如覆杯,有頭足。久不愈,令人發咳逆瘄瘧,連歲不已。○心之積,名曰伏梁,起臍上,大如臂,上至心下。久不愈,令人煩心。○脾之積,名曰痞氣,在胃院,覆大如盤。久不愈,令人四肢不收,發黃疸,飲食不為肌膚。○肺之積,名曰息賁,在右脅下,覆大如杯。
久不已,令人灑淅寒熱,喘咳肺壅。○腎之積,名曰奔豚,發於少腹,上至心下,若豚狀,或上或下無時。久不已,令人喘逆,骨痿少氣。(《難經》)
哲言
問曰:病有積、有聚、有穀氣,何謂也?師曰:積者臟病也,終不移;聚者腑病也,發作有時,輾轉痛移為可治。○穀氣者脅下痛,按之則愈,復發,為穀氣。(《金匱》)
凡人脾胃虛弱,或飲食過常,或生冷過度,不能克化,致成積聚結塊,心腹脹滿,噫氣吞酸,面青肌瘦。其名有十:一曰食積,二曰酒積,三曰面積,四曰肉積,五曰魚蟹積,六曰果菜積,七曰茶積,八曰水積,九曰血積,十曰蟲積。(《得效方》)
症名有七:曰蛇、蛟、鱉、肉、發、蝨、米是也。瘕名有八:曰青、黃、燥、血、脂、狐、蛇、鱉是也。病因食物相感而成,然瘕比癥稍輕。又有腸覃、石瘕、血蠱,皆女子之疾,種種不同,乃痞塊之異名耳。(《千金方》)
食積腹滿酢心,酒積目黃口乾,痰積涕唾稠黏,涎積咽如曳鋸,水積足脛腫滿,氣積噫氣痞塞,血積打撲肭瘀。產後不月,少腹腰脅有形塊癖積,兩胠刺痛。息賁在右肋下,大如覆杯,氣逆背痛,已成形也。息積右脅下滿,氣逆息難,未成形也。(《醫學階梯》)
癥者徵也,以其腹中堅硬,按之應手,病形有可徵驗者也,多見於臍下。其原由於飲食失節,胃衰脾弱,邪正相搏,牢固不動,故名曰癥。有因臟腑虛弱,好食生冷黏滯之物,不能克化,與臟氣相搏,結積成塊,日漸長大,堅固不移,謂之食癥。有因跌僕挫閃,氣凝血結,經絡壅瘀成塊,謂之血癥。
白話文:
積聚
經義
如果脅肋下方脹滿,氣往上衝,持續兩三年都沒好,這種病叫做「息積」。如果是任脈的問題,女性會出現帶下病和腹中腫塊。如果腹部下方隆起,上下左右都有根,這種病叫做「伏梁」。如果腫塊裡面包裹著大量的膿血,而且長在腸胃外面的話,就難以治療,隨便按壓可能會導致死亡。還有一種情況,整個身體的腿部和髖部都腫脹,圍繞著肚臍的地方疼痛,這也叫「伏梁」,這是風邪引起的。風邪的氣跑到大腸,然後附著在肓部,肓部在肚臍下方,所以圍繞著肚臍疼痛。這種情況不能隨便亂動,如果亂動,可能會導致小便困難的疾病。
大塊的積聚,如果可以處理的話,應該在情況減弱一半的時候就停止,如果過度處理反而會導致死亡。(出自《素問》)
積的產生,最初是由於受寒,寒邪進入身體才會形成積。寒氣進入腸胃會導致脹氣,脹氣導致腸外的汁液沫狀物聚積無法散開,久而久之就形成積。(出自《靈樞》)
疾病有積和聚之分,要怎麼區分呢?積屬於陰氣,聚屬於陽氣。陰氣向下沉伏,陽氣向上浮動。氣的積累叫做積,氣的聚集叫做聚。積是五臟引起的,聚是六腑引起的。積屬於陰氣,發病有固定的位置,疼痛不會離開那個部位,上下有起止,左右有邊界。聚屬於陽氣,開始發病沒有固定的位置,上下沒有停留,疼痛也沒有固定的地方。
肝的積叫做「肥氣」,在左邊的脅肋下方,像一個倒扣的杯子,有頭有腳。如果長期不好,會讓人咳嗽、逆氣、患上瘄瘧,持續多年。心的積叫做「伏梁」,從肚臍上方開始,大如手臂,向上到心臟下方。如果長期不好,會讓人煩躁不安。脾的積叫做「痞氣」,在胃脘部,像一個大盤子蓋在那裡。如果長期不好,會讓人四肢無力,出現黃疸,飲食難以轉化成肌肉。肺的積叫做「息賁」,在右邊的脅肋下方,像一個倒扣的杯子。如果長期不好,會讓人忽冷忽熱,咳嗽喘氣,肺部壅塞。腎的積叫做「奔豚」,從腹部下方開始,向上到心臟下方,像一頭小豬在亂竄,有時向上有時向下,沒有固定的時間。如果長期不好,會讓人喘氣、逆氣、骨骼萎軟、氣短。(出自《難經》)
哲言
有人問:疾病有積、有聚、有穀氣,這些是什麼意思?醫生回答說:積是臟腑的疾病,一旦形成就不會移動。聚是六腑的疾病,發病有一定時間,會轉移疼痛,可以治療。穀氣指的是脅肋下方疼痛,按壓會好轉,但又會復發,這就是穀氣。(出自《金匱》)
一般來說,脾胃虛弱的人,如果飲食過量,或者吃了過多生冷的食物,消化不了,就會形成積聚腫塊,導致心腹脹滿、打嗝、吞酸、面色青黃、身體消瘦。這些積聚的名稱有十種:一是食積,二是酒積,三是麵積,四是肉積,五是魚蟹積,六是果菜積,七是茶積,八是水積,九是血積,十是蟲積。(出自《得效方》)
疾病的名稱有七種:蛇、蛟、鱉、肉、發、蝨、米。瘕的名稱有八種:青、黃、燥、血、脂、狐、蛇、鱉。這些病因都是食物互相影響造成的,但瘕比癥稍微輕一些。還有腸覃、石瘕、血蠱,這些都是女性的疾病,情況各不相同,其實都是腫塊的不同名稱而已。(出自《千金方》)
食積會導致腹脹、胃酸過多;酒積會導致眼睛發黃、口乾;痰積會導致鼻涕和唾液黏稠;涎積會導致咽喉像鋸子一樣難受;水積會導致腳和小腿腫脹;氣積會導致打嗝、胸悶;血積是由於跌打損傷造成的瘀血。產後還沒滿月,如果腹部下方、腰脅有摸得到的腫塊,並且兩肋刺痛,這就是積聚。息賁在右肋下方,像倒扣的杯子一樣大,會導致氣逆、背痛,這個時候腫塊已經成形了。息積在右肋下方脹滿,氣往上衝,呼吸困難,這個時候還沒成形。(出自《醫學階梯》)
癥的意思是徵兆,因為腹部裡面堅硬,按壓會有感覺,疾病的形狀有可以驗證的地方,多見於肚臍下方。癥的產生是飲食不規律,導致胃功能衰弱、脾功能虛弱,邪氣和正氣相互搏鬥,在腹部固著不動,所以叫做癥。有的癥是由於臟腑虛弱,喜歡吃生冷黏膩的食物,消化不了,和臟腑之氣相互搏鬥,結成腫塊,慢慢長大,堅硬不移動,叫做食癥。有的癥是由於跌倒摔傷,導致氣血凝結,經絡阻塞形成腫塊,叫做血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