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十六·方藥備考 (30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六·方藥備考 (30)

1. 雜證方論

若肺氣少弛,則降下失令,渾濁之氣,遂逆上行,此為咳嗽、為喘急,肺葉脹舉,胸膈緊痛,移熱大湯,大便艱澀。種種顯有餘之象,實種種為不足之徵。故不問內傷外感,為熱為寒,要以人參保定肺氣為主,或骨皮、知母、阿膠滋之;或烏梅、五味、罌粟殼斂之;或半夏曲、生薑降之;或杏仁、桑皮、枳殼、桔梗利之;或梔子、黃芩、連翹涼之;或麻黃、薄荷發之,大黃下之。總恃人參之大力握樞而運,已入之邪易出,而將來之邪無從入也。

肺邪得隨諸藥以俱出,而肺氣不隨諸藥以俱出也。然則人參亦何嘗傷肺,乃畏而不敢用耶?(王又原)

麥門冬湯

凡肺病,有胃氣則生,無胃氣則死。胃氣者,肺之母氣也。本草有知母之名者,謂肺藉其清涼,知清涼為肺之母也。有貝母之名者,謂肺藉其豁痰,知豁痰為肺之母也。然施於火逆上氣,咽喉不利之證,而屢不應,名不稱矣。孰知仲景妙法,於麥冬、人參、甘草、大棗、粳米,大補中氣以生津液隊中,又增入半夏辛溫之味,以開胃行津而助潤肺。豈特用其利嚥下氣哉!顧其利嚥下氣,非半夏之功,實善用半夏之功矣。

(喻嘉言)

地骨皮飲

陰虛者,陽往乘之故發熱。當分三陰而治之:陽邪乘入太陰脾部,當補中益氣以升舉之,清陽復位而火自熄也;若乘入少陰腎部,當六味地黃丸以對待之,壯水之主而火自平也;乘入厥陰肝部,當地骨皮飲以涼補之,血有所藏而火自安也。四物湯為肝家滋陰調血之劑,加地骨皮清志中之火以安腎,補其母也;加牡丹皮清神中之火以涼心,瀉其子也。二皮涼而不潤,但清肝火,不傷脾胃。

與四物加知、柏之濕潤而苦寒者不同。(柯韻伯)

更衣丸

胃為後天之本,不及固病,太過亦病。然太過復有陽盛、陰虛之別焉:兩陽合明,而胃家實,仲景制三承氣湯以下之;水火不交而津液亡,前賢又制更衣丸以潤之。古人入廁必更衣,故為此丸立名。(柯韻伯)

備急丸

大便不通,當分陽結、陰結。陽結已有承氣、更衣之劑;陰結又製備急、白散之方。然白散治寒結在胸,故用桔梗佐巴豆,為吐、下兩解法;此丸治寒結腸胃,故用大黃佐薑、巴,以直攻其寒。世徒知有溫補之法,而不知有溫下之法;但講寒虛,不議及寒實也。(柯韻伯)

還魂湯,治寒結在胸之表,以散無形之邪氣也;白散治寒結在胸之裡,以攻有形之痰飲也;備急丸治寒結在腸胃,以攻不化之糟粕也。(《醫宗金鑑》)

大黃䗪蟲丸

勞傷之證,肌膚甲錯,兩目黯黑,此內有淤血者也。淤之日久,則必發熱,熱涸其液,則血乾於經隧之閒,愈干愈熱,愈熱愈干,而新血皆損。人之充養百骸,光華潤澤者,止藉此血。血傷則無以沃其膚,故甲錯也;目得血而能視,血枯則無以榮其目,故黯黑也。仲景洞見此證,補之不可,涼之無益,而立此方。

白話文:

如果肺氣虛弱鬆弛,就會導致下降功能失常,體內渾濁的氣體反而逆行向上,這就會引起咳嗽、氣喘急促,肺葉脹大撐起,胸部和膈膜感覺緊繃疼痛,並可能出現發熱,大便乾燥難解等症狀。這些種種明顯看起來是實證(有餘)的表現,其實是身體各種不足的徵兆。因此,不論是內傷還是外感,是熱證還是寒證,都要以用人參來保護穩固肺氣為主要治療方向。

可以搭配使用:

  • 骨皮、知母、阿膠等藥物滋養肺陰;
  • 烏梅、五味子、罌粟殼等藥物收斂肺氣;
  • 半夏曲、生薑等藥物降逆氣;
  • 杏仁、桑白皮、枳殼、桔梗等藥物疏利肺氣;
  • 梔子、黃芩、連翹等藥物清瀉肺熱;
  • 麻黃、薄荷等藥物發散肺表之邪;
  • 大黃等藥物通利大便。

總而言之,要依靠人參強大的力量來掌握樞紐,協調運行,這樣一來,已經入侵的邪氣容易被排出,而將來的邪氣也難以入侵。

肺的邪氣可以隨著各種藥物一同排出體外,而肺氣卻不會隨著藥物一同流失。既然如此,人參又怎麼會傷害肺氣呢?為什麼人們卻因為害怕而不敢使用呢?(王又原)

麥門冬湯

凡是肺病,有胃氣則生存,沒有胃氣則死亡。胃氣是肺的母氣。本草中有知母這種藥材,是因為肺需要它的清涼作用,說明清涼是肺的根本。有貝母這種藥材,是因為肺需要它的化痰作用,說明化痰是肺的根本。然而,將它們應用於氣逆上衝、咽喉不利的症狀,卻往往效果不佳,這就與藥名不符了。誰知道張仲景的精妙之法,在麥冬、人參、甘草、大棗、粳米組成的強補中氣以生津液的方子中,又加入半夏辛溫的味道,來開胃、運行津液、幫助滋潤肺部。難道僅僅是利用半夏來利於吞嚥、降氣嗎?關鍵在於,它利於吞嚥和降氣,並不是單純半夏的功勞,而是善於運用半夏的功效。

(喻嘉言)

地骨皮飲

陰虛的人,陽氣會趁虛而入導致發熱。應該根據三陰來分別治療:陽邪侵入太陰脾部,應該用補中益氣的方法來提升清陽之氣,清陽恢復正常位置,火熱自然會熄滅;如果侵入少陰腎部,應該用六味地黃丸來治療,強盛腎水來平息火氣;如果侵入厥陰肝部,應該用地骨皮飲來清涼滋補,使血有所藏匿,火氣自然會安定。四物湯是滋養肝陰、調和血脈的方劑,加入地骨皮可以清除肝中的火熱以安定腎,是補其母;加入牡丹皮可以清除神中的火熱以清瀉心火,是瀉其子。地骨皮和牡丹皮的性質是涼而不潤,只清肝火,不損傷脾胃。

這和四物湯加入知母、黃柏等濕潤且苦寒的藥物不同。(柯韻伯)

更衣丸

胃是後天之本,功能不足會生病,功能太過也會生病。功能太過又有陽氣過盛和陰液虛少的區別:陽氣過盛導致胃實,張仲景使用三承氣湯來瀉下;陰液不足導致津液枯竭,前人又使用更衣丸來滋潤。古人入廁後要更換衣服,所以以此為丸藥命名。(柯韻伯)

備急丸

大便不通,應該區分是陽結還是陰結。陽結有承氣湯、更衣丸等方劑可以治療;陰結又有備急丸、白散等方子可以治療。但是,白散治療的是寒結在胸部,所以使用桔梗輔助巴豆,採用吐、下同時進行的方法;備急丸治療的是寒結在腸胃,所以使用大黃輔助薑和巴豆,直接攻下寒邪。世人只知道用溫補的方法,卻不知道用溫下的方法;只知道寒虛的症狀,卻不考慮寒實的症狀。(柯韻伯)

還魂湯治療寒邪停留在胸部表面,是為了散發無形的邪氣;白散治療寒邪停留在胸部內部,是為了攻下有形的痰飲;備急丸治療寒邪停留在腸胃,是為了攻下沒有消化的食物殘渣。(《醫宗金鑑》)

大黃䗪蟲丸

因勞累損傷導致的疾病,皮膚粗糙如魚鱗,雙眼黯淡無光,這是體內有瘀血的表現。瘀血時間長了,必然會發熱,熱邪會耗損津液,導致血液在經脈之間乾涸,越乾越熱,越熱越乾,新生的血液也因此受損。人體能夠滋養全身,保持光澤潤滑,完全依賴於血液。血液受損就無法滋養皮膚,所以皮膚變得粗糙;眼睛得到血液才能看見東西,血液枯竭就無法滋養眼睛,所以眼睛黯淡無光。張仲景深刻洞察到這種疾病,認為補益不行,清涼也無益,於是創立了這個方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