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十六·方藥備考 (29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六·方藥備考 (29)

1. 雜證方論

則知水木同原之義。若原有胃火,又挾肝木之勢者,竟以原方不減,但加丹、梔等味,亦無不效。至一變而為小甘露,去枇杷葉、熟地、二冬、枳殼,而加升麻、桔梗、梔子,則手陽明實證通治之義全見矣。火盛渴甚者加知母,走馬疳急者加石膏、黃連;火蝕既久,元氣虛者,加人參。

真胃中燥火之神劑也。(《己任編》)

犀角地黃湯

犀角地黃湯,乃衄血之的方。蓋犀,水獸也。可以分水,可以通天。鼻衄之血,從任、督而至巔頂,入鼻中,惟犀角能下入腎水,引地黃滋陰之品,由督脈而上,故為對證。若陰虛火動,吐血與咳咯者,可以借用成功。若陽虛及脾胃虛者,俱非所宜。(趙養葵)

導赤散

瀉心湯用黃連以治實邪,實邪責木之有餘,瀉子以清母也。導赤散用地黃以治虛邪,虛邪責水之不足,壯水以制火也。此方涼而能補,較之用苦寒伐胃,傷其生氣者遠矣。(季楚重)

瀉白散

火熱傷氣,救肺之治有三:傷寒邪熱侮肺,用白虎湯除煩,此治其標;內證虛火爍陰,用生脈散益陰,此治其本;若正氣不傷,鬱火又甚,則瀉白散之清肺調中,標本兼治,又補二方之不及。(季楚重)

清燥救肺湯

諸氣膹郁之屬於肺者,屬於肺之燥也。而古今治氣鬱之方,用辛香行氣,絕無一方治肺之燥者。諸痿喘嘔之屬於上者,亦屬於肺之燥也。而古今治法,以痿嘔屬陽明,以喘屬肺,是則嘔與痿屬之中下,而惟喘屬上矣。所以亦無一方及於肺之燥也。即喘之屬於肺者,非表即下,非行氣即瀉氣,間有一二用潤劑者,又不得其肯綮。

今擬此方名清燥救肺,大約以胃為主,土為金之母也。天冬、知母,固能清金滋水,以其苦寒而不用。至如苦寒降火之藥,尤在所忌。蓋肺金自至於燥,所存陰氣一線耳。倘更以苦寒下氣傷胃,其人尚有生理乎?(喻嘉言)

溫肺湯

溫肺湯,金浮水升也。細辛、五味、肉桂,皆所以溫腎。腎水溫暖,則氣上行,氣即水中之金,是金浮也。所謂云從地起也。上行之氣,熏蒸於肺,停而為津液者,復化為水,是水升也。所謂水從天降也。○溫肺湯,木沉火降也。溫肺則金旺,金旺則能平木,木有所畏,收斂下行,是謂木沉。木既沉,火自降矣。(周慎齋)

人參清肺湯、人參定喘湯、人參瀉肺湯

《經》云: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。又肺為嬌藏,其不堪破耗也明矣。自肺熱傷肺之說行,曰保肺、補肺,眾共譁之;曰清肺、瀉肺,樂與和之。豈知古人清肺、瀉肺等湯,而必皆以人參立名,夫亦可曉然於肺氣之不可耗,而人參之在所必用也。肺體清而法天,下濟而司降令,一切渾濁不得上乾者,皆氣之健能運行而不息也。

白話文:

雜證方論

這說明了「水」和「木」同源的道理。如果原本就有胃火,又加上肝木的旺盛,直接用原來的方子,藥量不減,只是加入丹皮、梔子等藥材,也都會有效。如果進一步變化,改成小甘露飲,去除枇杷葉、熟地、麥冬、天冬、枳殼,改用升麻、桔梗、梔子,就完全體現了治療手陽明經實證的道理。如果火氣旺盛,口渴得很厲害,可以加入知母;如果得了走馬疳這種病,病情急迫,可以加入石膏、黃連;如果火毒侵蝕身體很久,導致元氣虛弱,就要加入人參。

這真是一個治療胃中燥熱的好方子。(出自《己任編》)

犀角地黃湯

犀角地黃湯是治療流鼻血的特效方。犀牛是水獸,牠的力量可以分開水流,也可以通達天頂。鼻血從任脈、督脈上升到頭頂,然後從鼻子流出來,只有犀角才能將藥力向下引導到腎水,再藉助地黃滋養陰液的功效,從督脈向上輸送,因此這個方子非常對症。如果屬於陰虛火旺,出現吐血或咳嗽咯血的症狀,也可以借用這個方子。但如果是陽氣虛弱或脾胃虛弱的人,就不適合使用這個方子。(出自趙養葵的醫學見解)

導赤散

瀉心湯用黃連來治療實邪,實邪是肝木過旺導致的,所以要瀉肝木之子火,以清瀉肝木之母火。導赤散用地黃來治療虛邪,虛邪是腎水不足導致的,所以要滋養腎水以制約虛火。這個方子藥性清涼但能補益,比用苦寒藥物來傷害胃氣、損傷人體生機的藥方要好得多。(出自季楚重的醫學見解)

瀉白散

火熱之邪損傷肺氣,治療的方法有三種:外感邪熱侵犯肺部,要用白虎湯來解除煩躁,這是治療外邪的標症;如果是內證虛火灼傷陰液,要用生脈散來滋養陰液,這是治療疾病的根本;如果正氣沒有受損,但鬱積的火氣又很嚴重,那麼瀉白散就能夠清肺調中,同時兼顧標本,彌補了前兩個方子的不足之處。(出自季楚重的醫學見解)

清燥救肺湯

各種氣機鬱滯,屬於肺的病症,都是因為肺的燥熱所引起的。但古今治療氣鬱的方子,都用辛香的藥材來行氣,完全沒有治療肺燥的方子。各種痿軟、喘息、嘔吐,屬於上焦的病症,也都是因為肺的燥熱所引起的。而古今的治療方法,都把痿軟和嘔吐歸屬於陽明經,把喘息歸屬於肺,所以只有喘息屬於上焦,而痿軟和嘔吐屬於中下焦。因此,也沒有一個方子是針對肺燥的。即使是屬於肺的喘息,治療方法不是發散外邪,就是瀉氣下降,偶爾有一兩個用滋潤藥物的,又沒有抓住病情的關鍵。

現在我擬訂這個方子,命名為清燥救肺湯,主要的思路是以胃為主,因為脾土是肺金的母親。天冬、知母固然能夠清肺滋陰,但因為它們藥性苦寒,所以不用。至於苦寒降火的藥物,更是要避免使用。因為肺金之所以會燥熱,是因為僅存的陰液已經很虛弱了。如果再用苦寒的藥物來損傷胃氣,這個人還有活路嗎?(出自喻嘉言的醫學見解)

溫肺湯

溫肺湯的原理是「金氣上浮,水氣上升」。細辛、五味子、肉桂,都是用來溫腎的藥物。腎水溫暖了,氣就會向上運行,而氣其實就是水中的金氣,這就是所謂的「金氣上浮」。向上運行的氣,蒸騰於肺部,凝聚成津液,又可以化為水,這就是所謂的「水氣上升」。

溫肺湯的原理也是「木氣下沉,火氣下降」。溫養肺氣,就會使肺金旺盛,肺金旺盛就能夠平息肝木的過度亢盛,肝木有所畏懼,就會收斂向下運行,這就叫做「木氣下沉」。木氣下沉了,火氣自然就會下降。(出自周慎齋的醫學見解)

人參清肺湯、人參定喘湯、人參瀉肺湯

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邪氣侵犯之處,必定是正氣虛弱的地方」。又說肺臟是一個嬌嫩的臟器,不能過度損耗,這是很明顯的道理。自從肺熱傷肺的說法流行開來,大家就紛紛提倡保肺、補肺,但是對於清肺、瀉肺的說法,也樂於接受。難道不知道古人創立的清肺、瀉肺等方劑,都一定要用人參來命名嗎?這也是在說明肺氣不能耗損,而人參是必不可少的。肺的性質清虛而效法於天,向下輸送水液,執行下降的指令,一切渾濁之物都不能向上侵犯,這都是因為肺氣的強健能夠運轉而不停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