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十六·方藥備考 (28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六·方藥備考 (28)

1. 雜證方論

防風通聖散

防風、麻黃,解表藥也;風熱之在皮膚者,得之由汗而泄。荊芥、薄荷,清上藥也;風熱之在巔頂者,得之由鼻而泄。大黃、芒硝,通利藥也;風熱之在腸胃者,得之由後而泄。滑石、梔子,水道藥也;風熱之在決瀆者,得之由溺而泄。風淫於內,肺胃受邪,石膏、桔梗,清肺胃也。

而連翹、黃芩,又所以祛諸經之遊火。風之為患,肝木主之,川芎、歸、芍,和肝血也。而甘草、白朮,所以和胃氣而健脾。守真長於治火,此方之旨,詳且悉哉!(吳鶴皋)

敗毒散、羌活湯

傷寒二字,傷者,正氣傷於中;寒者,寒邪客於外。未有外感而內不傷者也。可見人之傷寒,悉由元氣不固而膚腠之不密也。昔人嘗言傷寒為汗病,則汗法其首重矣。然汗之發也,其出自陽,其源自陰。故陽虛則營衛不和,而汗不能作;陰弱則津液枯涸,而汗不能滋。

但攻其外,不顧其內,可乎?表汗無如敗毒散、羌活湯,藥加二活、二胡、芎、蒼、辛、芷,群隊辛溫,非不發散,若無人參、生地之大力居中,則形氣素虛者,必至亡陽;血虛挾熱者,必至亡陰矣。是敗毒散之人參,與沖和湯之生地,人謂其補益之法,我知其托裡之法。蓋補中兼發,邪氣不致於流連;發中帶補,真元不致於耗散。

古人制方之妙也。(趙羽皇)

大順散

此方乃治暑天內傷冷飲之證,非治暑也。但甘草多於諸藥八倍,製藥四十二斤,止服二錢,其意何居?其方本不足取。後之庸醫以此治燥火之暑病,殺人無算。錄此以證其非。(徐靈胎)

生脈散

仲景治傷寒,有通脈、復脈二法。少陰病,裡寒外熱,下利清穀,脈微欲絕者,制通脈四逆湯,溫補以扶陽;厥陰病,外寒內熱,心動悸,脈結代者,制復脈湯,涼補以滋陰。同是傷寒,同是脈病,而寒熱異治者,一挽坎陽之外亡,一清相火之內熾也。生脈散,本復脈立法。

外無寒,故不用薑、桂之辛散;熱傷無形之氣,未傷有形之血,故不用地黃、阿膠、麻仁、大棗,且不令其泥膈而滯脈道也。心主脈而苦緩,急食酸以收之。故去甘草而加五味矣。脈資始於腎,資生於胃,而會於肺。仲景二方重任甘草者,全賴中焦穀氣以通之、復之,非有待於生也。

此欲得下焦天癸之元氣以生之,故不藉甘草之緩,必取五味之酸矣。(柯韻伯)

此方用治傷暑之後,存其津液。庸醫即以之治暑病,誤甚!觀方下治證,並無一字治暑邪者。此即於復脈湯內取參、麥二味以止汗,故復加五味子。近人不論何病,每用此方收往邪氣,殺人無算。(徐靈胎)

大、小甘露飲

此方創自潔古老人。以固本丸為主,而加入他藥。原因胃中濕熱下流歸坎,則水源濁泛,故見證如此。而立方之意,實從救腎起見。清胃者自清胃,而救原者仍救原。丹溪止言心、肺、胃,未是全論。予每於肝經有鬱火者,以此方加丹皮、山梔,去石斛、甘草、枇杷葉,無不應驗。

白話文:

雜證方論

防風通聖散

防風和麻黃是發散表邪的藥物;風熱在皮膚的,通過發汗來排出。荊芥和薄荷是清上焦的藥物;風熱在頭頂的,通過鼻腔來排出。大黃和芒硝是通利腸胃的藥物;風熱在腸胃的,通過排便來排出。滑石和梔子是疏通水道的藥物;風熱在下焦的,通過小便來排出。風邪侵入體內,肺和胃受到邪氣影響,用石膏和桔梗來清肺胃的熱。

連翹和黃芩,是用來祛除身體各經絡的遊走之火。風邪引起的疾病,主要和肝有關,用川芎、當歸、芍藥來調和肝血。而甘草和白朮,是用來調和胃氣和健脾的。張守真擅長治療火熱病,這個方子的用意,考慮得非常周到和詳盡!(吳鶴皋)

敗毒散、羌活湯

所謂「傷寒」,「傷」是指正氣在體內受損,「寒」是指寒邪侵入體外。沒有外感風寒而體內沒有損傷的情況。可見人們的傷寒,都是由於元氣不夠固實,導致皮膚腠理不夠緻密。古人曾經說傷寒是一種汗病,所以發汗是首要的治療方法。然而發汗的根本,其陽氣從陰氣中來。所以陽氣虛弱就會導致營衛不和,汗液就無法生成;陰氣虛弱就會導致津液枯竭,汗液就無法滋潤。

如果只顧著攻邪於外,而不顧及體內,可以嗎?發散表邪的藥方,沒有比得上敗毒散、羌活湯的,藥方中加入羌活、獨活、柴胡、前胡、川芎、蒼朮、細辛、白芷,這些藥性都是辛溫發散的,如果沒有人參、生地這樣大力氣的藥物居中,那麼體質虛弱的人一定會導致陽氣耗竭;血虛又有熱的人一定會導致陰液枯竭。所以敗毒散中的人參,和沖和湯中的生地,人們認為它們是補益的藥物,但我認為它們是扶正托邪的藥物。因為補益之中兼顧發散,邪氣就不會滯留;發散之中兼顧補益,真元之氣就不會耗散。

古人配製藥方的奧妙之處啊!(趙羽皇)

大順散

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夏天內傷,由於吃了寒涼食物導致的病症,並不是用來治療暑熱的。但是甘草的用量是其他藥物的八倍,製作藥物四十二斤,只服用二錢,這是什麼意思呢?這個方子本身就不可取。後來的庸醫用它來治療燥熱引起的暑病,害死了很多人。記錄在這裡,是為了證明這個方子是不正確的。(徐靈胎)

生脈散

張仲景治療傷寒,有通脈和復脈兩種方法。少陰病,體內寒冷體外發熱,腹瀉清稀,脈搏微弱將要消失的,用通脈四逆湯,溫補陽氣;厥陰病,體外寒冷體內發熱,心悸動,脈搏結代不規律的,用復脈湯,滋陰清熱。同樣是傷寒,同樣是脈象出現問題,但是因為寒熱屬性不同而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法,一個是為了挽救快要耗竭的陽氣,一個是為了清除體內過旺的虛火。生脈散,是仿照復脈湯的原則制定的。

體表沒有寒邪,所以不用薑、桂等辛散的藥物;熱邪損傷了無形的氣,還沒有傷及有形的血,所以不用地黃、阿膠、麻仁、大棗,而且不讓它們滯留在胃部阻塞脈道。心臟主管脈搏而且容易遲緩,應該用酸味來收斂。所以去掉了甘草而加入了五味子。脈搏的根本來自於腎,生成於胃,匯聚於肺。仲景的兩個方子都重用甘草,是完全依賴中焦的穀氣來疏通脈搏、恢復脈象,並不是需要它來產生什麼。

這個方子希望得到下焦天癸的元氣來滋養脈搏,所以不用甘草的緩慢之性,必須要用五味子的酸味來收斂。(柯韻伯)

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暑熱之後,保存體內的津液的。庸醫卻用它來治療暑熱病,真是大錯特錯!看看方子下寫的病症,沒有一個字是治療暑邪的。這個方子是從復脈湯中選取人參和麥冬兩味藥來止汗,所以又加上了五味子。現在的人不論得了什麼病,都用這個方子來收斂邪氣,害死了很多人。(徐靈胎)

大、小甘露飲

這個方子是出自潔古老人。是以固本丸為基礎,加入其他藥物。原因是胃中的濕熱往下流,歸於腎,就會導致腎的水液混濁,所以出現這種病症。而這個方子的用意,實際上是從救治腎臟的角度出發的。清胃的藥物只管清胃,而救治腎臟的藥物仍然要救治腎臟。朱丹溪只說了心、肺、胃的問題,沒有全面論述。我經常遇到肝經有鬱火的情況,用這個方子加上丹皮、山梔,去掉石斛、甘草、枇杷葉,沒有不靈驗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