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十六·方藥備考 (27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六·方藥備考 (27)

1. 雜證方論

如是者,首當清熱,及解利三焦。三焦平而少陽平,三焦正而少陽正。膽家有不清安而和者乎?和,即溫也。溫之者,實涼之也。若膽家真畏寒而怯,屬於命門火衰,當與乙癸同源而治矣。(羅東逸)

金水六君煎

二陳湯,為驅痰之通劑。蓋以痰之本,水也。茯苓利水以治其本。痰之動,濕也。茯苓滲濕以制其動。方中只此一味,是治痰正藥。其餘半夏降逆,陳皮順氣,甘草調中,皆取之以為茯苓之佐使耳。故仲景書,凡痰多者俱加茯苓,嘔者俱加半夏。古聖不易之法也。景岳取熟地寒潤,當歸辛潤,加此二味,注為肺腎虛寒,水泛為痰之劑。

不知肺寒,非乾薑、細辛合用不可;腎寒,非薑、附重用不可。若用歸、地之寒濕,助其水飲,則陰霾四布,水勢上凌,而氣逆咳嗽之病日甚矣。(《景岳新方砭》)

防風黃耆湯

風者,百病之長也。邪風之至,急如風雨,善治者治皮毛,故用防風以驅逐表邪。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,故用黃耆以鼓舞正氣。黃耆得防風,其功愈大者,一攻一補,相須相得之義也。今人治風,惟以發散為定法,而禁用參、耆。豈知目盲不能視,口噤不能言,皆元氣不足使然耳。誰知補氣可以御風,正勝而邪卻之理耶?(柯韻伯)

升陽益胃湯

按:參、耆屬為補,不知君於枳、樸中,即為補中瀉也;羌、防輩為散,不知佐於參、耆中,即為補中升也。近世之醫,一見羌、防輩,即曰發散,不可輕用,亦不審佐於何藥之中,皆因讀書未明,不知造化別有妙理耳。(《醫宗金鑑》)

麻桂飲、大溫中飲

此麻黃、桂枝二湯之變方也。凡患陰虛傷寒,及寒疫、陰暑之證,身雖熾熱,時猶畏寒,或喜熱湯,或兼嘔瀉,六脈無力,此元陽大虛,正不勝邪,邪氣不能外達,溫中自可散寒,即此謂也。○嘗見傷寒之治,惟仲景能知溫散,如麻、桂等湯是也;亦知補散,如小柴胡之屬是也。

至若陽根於陰,汗化於液,云騰致雨之妙,猶所未及。予制此方,乃邪從營解第一義也。(張景岳)

理陰煎、回陽飲

此理中湯之變方也。脾腎虛寒等證,宜剛燥者,當用理中;宜溫潤者,當用理陰。凡真陰不足,勞感寒邪,不能解散,或發熱身痛面赤舌乾,或雖渴而不喜冷飲,或背心肢體畏寒,但脈見無力,悉是假熱。速用此湯溫補托邪,使陰氣漸充,則汗從陰達,而寒邪自散也。○此寒邪溫散弟一方也。

惟仲景獨知此義。第仲景之溫散,首用麻、桂二湯;余之溫散,首用理陰煎、大溫中飲。二方雖一從陽分,一從陰分,其跡若異,然一逐於外,一托於內,而用溫則一也。○本方加附子,名附子理陰煎;再加人參,名六味回陽飲。治命門火衰,陰中無陽等證。(《景岳全書》)

白話文:

如果遇到這種情況,首先應該清熱,並疏通三焦,使三焦的功能恢復正常。三焦平和了,少陽經脈自然也會平和;三焦功能正常了,少陽經脈也會正常。膽的功能清靜平和,還會有不和諧的情況嗎?這裡說的和,就是溫的意思。用溫的方法,實際上是為了去除寒涼。如果膽真的怕冷,屬於命門火衰,就應該用補腎陰、補腎陽的方法同時治療。(羅東逸)

金水六君煎

二陳湯是去除痰的通用方劑。痰的根本來源是水,茯苓可以利水,從根本上治療痰。痰的產生是因為濕,茯苓可以滲濕,控制痰的產生。這個方子裡只有茯苓是治療痰的正藥,其他半夏降逆、陳皮順氣、甘草調中,都是為了輔助茯苓發揮作用。所以,張仲景的書裡說,凡是痰多的情況都加茯苓,嘔吐的情況都加半夏,這是古人不易的法則。張景岳用了熟地和當歸,認為它們滋潤又帶有寒性,將它們加入二陳湯,說是治療肺腎虛寒,水液泛濫成痰的方劑。

但是,如果肺寒,不用乾薑、細辛一起用是沒辦法解決的;腎寒,不用薑、附子大量使用也是不行的。如果用當歸、熟地這些寒濕的藥物,反而會助長體內的水濕,使體內陰霾四起,水濕上泛,導致氣逆咳嗽的病症更加嚴重。(《景岳新方砭》)

防風黃耆湯

風邪,是各種疾病的開始。風邪侵襲人體,來勢迅猛如暴風雨。善於治療的人,會先從皮毛入手,所以用防風來驅逐體表的邪氣。邪氣侵入的地方,正氣一定虛弱,所以用黃耆來鼓舞正氣。黃耆和防風一起使用,效果會更好,這是因為一個攻邪,一個補正,兩者相互配合。現在的人治療風邪,只知道用發散的方法,禁用人參、黃耆。他們不知道,眼睛看不見、口不能說話,都是因為元氣不足造成的。誰又知道,補氣可以抵禦風邪,正氣強盛了,邪氣自然就消退了呢?(柯韻伯)

升陽益胃湯

按:人參、黃耆屬於補益藥,但如果用在枳實、厚朴中,反而有補中有瀉的作用;羌活、防風屬於發散藥,但如果用在人參、黃耆中,反而有補中升陽的作用。現在的醫生,一看到羌活、防風就說它們是發散藥,不能輕易使用,卻不考慮它們和其他藥物一起使用,會產生什麼效果。這都是因為讀書沒有理解透徹,不知道造化裡還有其他的奧妙。(《醫宗金鑑》)

麻桂飲、大溫中飲

這是由麻黃湯、桂枝湯變化而來的方子。凡是患有陰虛傷寒,以及寒疫、陰暑等病症,雖然身體發熱,但還是會怕冷,或者喜歡喝熱湯,或者兼有嘔吐腹瀉,六脈無力,這都是元陽大虛,正氣不足以抵禦邪氣,邪氣無法向外發散。用溫中的方法就可以散寒,就是這個道理。我發現,在治療傷寒方面,只有張仲景懂得用溫散的方法,比如麻黃湯、桂枝湯;也懂得用補散的方法,比如小柴胡湯。

至於陽氣根源於陰氣,汗液由津液化生,陰陽轉化的奧妙,他們還沒有完全領悟。我創制這個方子,認為邪氣從營分解才是最重要的。(張景岳)

理陰煎、回陽飲

這是由理中湯變化而來的方子。脾腎虛寒的病症,如果適合用剛燥的藥物,就用理中湯;如果適合用溫潤的藥物,就用理陰煎。凡是陰虛不足,又感受了寒邪,導致寒邪無法散去,或者發熱、身體疼痛、面色發紅、舌頭乾燥,或者雖然口渴但不喜歡喝冷水,或者背部、肢體怕冷,但是脈搏卻無力,這些都是假熱的表現。應該趕快用這個方子溫補,扶助正氣,讓陰氣逐漸充盛,這樣汗液就能夠順暢的排出,寒邪自然就能夠消散。這是溫散寒邪的第一個方子。

只有張仲景才懂得這個道理。但是,張仲景的溫散,首先用的是麻黃湯、桂枝湯;我的溫散,首先用的是理陰煎、大溫中飲。兩個方子雖然一個從陽分入手,一個從陰分入手,表面上看起來不同,但是一個是向外驅散,一個是向內扶助,都是用溫的方法來治療的。在這個方子的基礎上加上附子,就成了附子理陰煎;再加人參,就成了六味回陽飲。用來治療命門火衰,陰中無陽等病症。(《景岳全書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