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十六·方藥備考 (26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六·方藥備考 (26)

1. 雜證方論

逍遙散

肝木之所以郁者,其說有二:一為土虛不能升木也;一為血少不能養肝也。蓋肝為木氣,全賴土以滋培,水以灌溉。若中氣虛,則九地不升,而木因之郁;陰血少,則木無水潤,而肝遂以枯。方用白朮、茯苓者,助土德以升木也;當歸、芍藥者,益營血以養肝也;丹皮解熱於中;草、梔清火於下;獨柴胡一味,一以厥陰報使,一以升發諸陽。《經》云:木鬱達之,柴胡其要矣。

(趙羽皇)

越鞠丸

吳鶴皋曰:越鞠者,發越鞠郁之謂也。香附開氣鬱;蒼朮燥濕鬱;撫芎調血鬱;梔子解火鬱;神麯消食鬱。陳來章曰:皆理氣也,氣暢而鬱舒矣。(《醫方集解》)

越鞠之芎藭,即逍遙之歸、芍也;越鞠之蒼朮,即逍遙之白朮也;越鞠之神麯,即逍遙之陳皮也;越鞠之香附,即逍遙之柴胡也;越鞠之梔子,即逍遙之加味也。但越鞠峻,而逍遙則和矣;越鞠燥,而逍遙則潤矣。(《己任編》)

平胃散

平胃者,欲平治其不平也。此東垣為胃強邪實者設。故其性味,從辛、從燥、從苦,而能消、能散,惟有滯有濕有積者宜之。今見方家,每以此為常服健脾之劑,動輒用之,其誤甚矣!(張景岳)

《內經》以土運太過曰敦阜,其病腹滿;不及曰卑監,其病留滿痞塞。張仲景制三承氣湯,調胃土之敦阜;李杲制平胃散,平胃土之卑監。培其卑者而使之平,非削平之謂。猶溫膽湯用涼劑,溫緩而使之和,非用溫之謂。後之注本草者曰:敦阜之土,宜蒼朮以平之;卑監之土,宜白朮以培之。

若以濕土為敦阜,將以燥土為卑監耶?不審敦阜屬燥,卑監屬濕之義,因不知平胃之理矣。(柯韻伯)

枳朮丸

枳朮丸,以白朮為君,脾得其燥所以能健;佐以枳實,其味苦峻,有推牆倒壁之功。此寓攻於守之劑,惟脾氣不清而滯勝者宜之。若脾氣已虛,非所宜也。今人不察,相傳為補脾之藥,小兒瘦弱,制令常服,適足以傷其氣,助其瘦耳。(張景岳)

參苓白朮散

參苓白朮散中,藥味皆滯而不活動,得陳皮、砂仁,則諸藥皆活動而不滯。○服大補藥後,調理莫過於參苓白朮散;服大熱藥後,調理莫過於八珍湯。(周慎齋)

二陳湯

二陳為治痰之妙劑,其於上、下、左、右,無所不宜。然止能治痰之標,不能治痰之本。痰之本在脾、在腎,治者詳之。(李士材)

溫膽湯

膽為中正之官,清靜之府。喜安謐,惡煩擾;喜柔和,不喜壅鬱。蓋東方木德,少陽溫和之氣也。若大病後,或久病,或寒熱甫退,胸膈之餘熱未盡,致傷少陽和氣,以故虛煩驚悸者,中正之官,以熇蒸而不安也。熱嘔吐苦者,清靜之府以郁炙而不謐也。痰氣上逆者,土家濕熱反乘,而木不得升也。

白話文:

逍遙散

肝氣之所以鬱結,原因有兩種:一是脾胃虛弱,無法幫助肝木向上生發;二是肝血不足,無法滋養肝臟。肝臟屬於木的氣,完全依賴脾土的滋養和水的灌溉。如果中焦的脾胃之氣虛弱,則脾土無法上升,肝木因此鬱結;如果陰血不足,肝木就沒有水的滋潤,肝臟就會枯槁。逍遙散中用白朮、茯苓,是為了幫助脾土的運化,讓肝木能順利升發;用當歸、芍藥,是為了補益營血,滋養肝臟;丹皮可以清除體內虛熱;甘草、梔子可以清除體內下焦的火氣;單獨使用柴胡,一是引導藥效到達肝經,二是幫助體內陽氣升發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木氣鬱結要疏通」,柴胡是關鍵藥物。

越鞠丸

吳鶴皋說:越鞠的意思是發散疏通各種鬱結。香附可以疏解氣鬱;蒼朮可以燥濕解濕鬱;川芎可以調和血鬱;梔子可以清解火鬱;神麯可以消除食積。陳來章說:這些藥都是疏理氣機的,氣機順暢了,鬱結自然就舒展開了。《醫方集解》說:越鞠丸中的川芎,就是逍遙散中的當歸、芍藥;越鞠丸中的蒼朮,就是逍遙散中的白朮;越鞠丸中的神麯,就是逍遙散中的陳皮;越鞠丸中的香附,就是逍遙散中的柴胡;越鞠丸中的梔子,就是逍遙散中加味的藥。但是越鞠丸藥性較為峻猛,而逍遙散藥性則較為平和;越鞠丸藥性偏燥,而逍遙散則偏於滋潤。《己任編》說。

平胃散

平胃的意思是要調和不平衡的胃氣。這是李東垣為那些胃氣強盛、邪氣實的病人所設的方子。所以它的藥性味道是辛、燥、苦的,能消積、能散邪,只適合有積滯、有濕氣的病人服用。現在看到一些醫生,常常把平胃散當作平常健脾的藥來用,動不動就使用,這是非常錯誤的!(張景岳說)《黃帝內經》認為,脾土運化功能太過,稱為「敦阜」,會導致腹脹;脾土運化功能不足,稱為「卑監」,會導致腹部滿悶痞塞。張仲景創制三承氣湯,來調理脾土運化功能太過的「敦阜」;李杲創制平胃散,來調理脾土運化功能不足的「卑監」。培補脾土不足,使其恢復正常,不是要削弱它。就像溫膽湯用寒涼的藥物,也是為了緩和地使脾胃功能恢復和諧,不是真的要用寒涼藥物來溫補。後世註解本草的人說:「敦阜」的脾土,應該用蒼朮來平息;「卑監」的脾土,應該用白朮來培補。如果把濕土認為是「敦阜」,把燥土認為是「卑監」嗎?如果不了解「敦阜」屬於燥,「卑監」屬於濕的道理,就不能真正理解平胃散的用法。(柯韻伯說)

枳朮丸

枳朮丸以白朮為君藥,白朮能使脾胃乾燥,所以能健脾;佐以枳實,枳實味道苦而藥性峻猛,有強大的攻積作用。這是一個寓攻於守的方子,只適合脾胃之氣不清、積滯嚴重的人服用。如果脾胃之氣已經虛弱,就不適合使用。現在的人不了解,相傳說這是補脾的藥,給瘦弱的小孩經常服用,這樣反而會損傷他們的氣,使他們更瘦弱。(張景岳說)

參苓白朮散

參苓白朮散中的藥物都比較滋膩而不易運行,加入了陳皮、砂仁,就能使藥物活起來,不會滯留在體內。服用大補藥之後,調理身體最好用參苓白朮散;服用大熱藥之後,調理身體最好用八珍湯。(周慎齋說)

二陳湯

二陳湯是治療痰濕的妙方,它對身體的上、下、左、右各處的痰濕都有效。但是它只能治療痰濕的「標」,不能治療痰濕的「本」。痰濕的根本在於脾和腎,治療時要仔細辨別。(李士材說)

溫膽湯

膽是負責決斷的官,也是清靜的府邸。喜歡安靜,討厭煩擾;喜歡柔和,不喜歡鬱悶。膽氣屬於東方木德,是少陽溫和之氣。如果大病之後,或久病,或寒熱剛剛退去,胸膈還有餘熱沒有完全消散,就會損傷少陽的平和之氣,導致虛煩、驚悸,這是因為負責決斷的膽受到了熱邪的影響而不安。出現熱嘔吐苦,是因為清靜的膽府被鬱熱所擾,不能安寧。痰氣上逆,是因為脾胃的濕熱反過來侵犯了肝木,導致肝木不能升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