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十六·方藥備考 (25)
卷十六·方藥備考 (25)
1. 雜證方論
聖愈湯
《經》曰:陰在內,陽之守也;陽在外,陰之使也。故陽中無陰,謂之孤陽;陰中無陽,謂之死陰。(丹溪)曰:四物皆陰,行天地閉塞之令,非長養萬物者也。故四物加知、柏,久服便能絕孕,謂其嫌於無陽耳。此方取參、耆配四物,以治陰虛血脫等證。蓋陰陽互為其根,陰虛則陽無所附,所以煩熱燥渴,而陽亦亡;氣血相為表裡,血脫則氣無所歸,所以睡臥不安,而氣亦脫。然陰虛無驟補之法,計在存陽;血脫有生血之機,必先補氣。
此陽生陰長,血隨氣行之理也。故曰:陰虛則元氣,無氣則死矣。前輩治陰虛,用八珍、十全,卒不獲效者,因甘草之甘,不達下焦;白朮之燥,不利肺腎;茯苓滲泄,礙乎生升;肉桂辛熱,動其虛火。此六味皆醇厚和平,服之則氣血疏通,內外調和,合於聖度矣。(柯韻伯)
耆附、朮附、參附三湯
衛外之陽不固而自汗,則用耆附;脾中之陽遏鬱而自汗,則用朮附;腎中之陽浮游而自汗,則用參附。凡屬陽虛自汗,不能捨三方為治。然三方之用大矣!耆附可以治虛風;朮附可以治寒濕;參附可以壯元陽。若用其所當用,功效若神。以黃耆、人參駕馭附子,固不足以自恣;術雖不足以制附,然遇陽虛陰盛,寒濕沉痼,即生附在所必用,何取制伏為耶?(喻嘉言)
四神丸
瀉利為腹疾,而腹為三陰之都會。故三陰下利,仲景各為立方以主之:太陰有理中、四逆;厥陰有烏梅、白頭翁;少陰有桃花、真武、豬苓、豬膚、四逆湯、散、白通、通脈等劑,可謂諸法備矣。然只為一臟立法,若三臟相關,久留不痊,如子後作瀉一證,猶未及也。夫雞鳴至平旦,天之陰,陰中之陽也。
因陽氣當至不至,故作瀉於黎明,其由有四:一為脾虛不能制水;一為腎虛不能行水。故二神丸君補骨脂之辛燥,入腎以制水;佐肉豆蔻之辛溫,入脾以暖土;丸以薑、棗,又辛甘發生諸陽也。一為命門火衰,不能生土;一為少陽氣虛,無以發陳。故五味子散,君五味之酸溫,以收坎宮耗散之火,使少火生氣以培土;佐吳萸之辛溫,以順肝木欲散之勢,為水氣開滋生之路,以奉春生也。此四者,病因雖異,而見證則同,皆水亢為害。
二神丸是承製之劑,五味子散是化生之劑也。二方理不同,而用則同。故可互用以助效,亦可合用以建功。合為四神,是制生之劑也。制則生化,久泄自瘳矣,比理中、八味二丸較速與?(柯韻伯)
滋腎丸
水為腎之體,火為腎之用。人知腎中有水,始能制火,不知腎中有火,始能致水耳。蓋天一生水,一者,陽氣也,即火也。氣為水母,陽為陰根,必火有所歸,斯水有所主。故反佐以桂之甘溫,引知、柏入腎而奏其效。此相須之殷,亦承製之理也。(柯韻伯)
白話文:
聖愈湯
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陰在內,是陽氣的守護;陽在外,是陰氣的使者。」所以,只有陽氣而沒有陰氣,稱為「孤陽」;只有陰氣而沒有陽氣,稱為「死陰」。朱丹溪說:「四物湯(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黃)都是陰藥,是執行天地閉塞的命令,不是用來滋養萬物的。因此,四物湯加上知母、黃柏,長期服用可能會導致不孕,因為它們偏向沒有陽氣。」這個聖愈湯,是用人參、黃耆來搭配四物湯,用來治療陰虛血脫等症狀。陰陽是互相依存的,陰虛了,陽氣就沒有依附的地方,所以會出現煩躁發熱、口渴等症狀,陽氣也會跟著衰亡;氣血是表裡的關係,血脫了,氣就沒有歸屬,所以會睡不安穩,氣也會跟著脫失。但是陰虛不能馬上用補陰的方法,重點在於保存陽氣;血脫有產生新血的機制,必須先補氣。
這是陽氣生發,陰液增長,血液隨著氣運行這個道理。所以說:「陰虛了,元氣就會虛弱,沒有了元氣,人就會死亡。」以前的人治療陰虛,用八珍湯、十全大補湯,卻沒有效果,是因為甘草太甜,不能到達下焦(身體下部);白朮太燥,不利於肺和腎;茯苓會滲濕,阻礙了氣的升發;肉桂太辛熱,會使虛火更旺。這個聖愈湯用的六味藥材都是平和的,服用後可以使氣血流通,內外調和,符合聖人的法則。(柯韻伯的觀點)
耆附、朮附、參附三湯
衛外的陽氣不固,導致自汗,就要用耆附湯;脾中的陽氣鬱結,導致自汗,就要用朮附湯;腎中的陽氣浮越,導致自汗,就要用參附湯。凡是屬於陽虛自汗的,都不能離開這三個方子來治療。這三個方子的作用非常大!耆附湯可以治療虛風;朮附湯可以治療寒濕;參附湯可以強壯元陽。如果用對了藥,效果就像神一樣。用黃耆、人參來駕馭附子,還不足以讓附子隨意妄為;白朮雖然不能完全控制附子,但是遇到陽虛陰盛、寒濕沉積的病症,必須要用附子,何必一定要去限制它的藥性呢?(喻嘉言的觀點)
四神丸
腹瀉是一種腹部疾病,而腹部是三陰經絡匯集的地方。所以,三陰經的下利,張仲景分別設立不同的方子來治療:太陰病有理中湯、四逆湯;厥陰病有烏梅丸、白頭翁湯;少陰病有桃花湯、真武湯、豬苓湯、豬膚湯、四逆湯、散、白通湯、通脈四逆湯等藥劑,可以說方法已經很齊全了。但是這些方子都只是針對一個臟腑來治療,如果三臟互相影響,長期不能痊癒,例如在清晨腹瀉這個病症,就還沒有涉及。從雞鳴到天亮,是天的陰氣,是陰中之陽。
因為陽氣應該到的時候沒有到,所以會在黎明腹瀉,原因有四種:一是脾虛不能控制水液;二是腎虛不能運行水液。所以二神丸用補骨脂這種辛燥的藥材,入腎來控制水液;配伍肉豆蔻這種辛溫的藥材,入脾來溫暖脾土;用薑和棗來調製成藥丸,是用辛甘的藥味來生發陽氣。三是命門火衰,不能生養脾土;四是少陽氣虛,無法推陳出新。所以用五味子散,用五味子的酸溫來收斂腎精耗散的火氣,使少火能夠生養脾土;配伍吳茱萸的辛溫,來順應肝木的疏泄之性,為水氣開闢滋生的道路,來輔助春天的生發。這四種病因雖然不同,但是表現出的症狀卻相同,都是水液過多導致的危害。
二神丸是抑制水液的方劑,五味子散是促進氣化、生發的方劑。這兩個方子的道理不同,但是作用相同。所以可以互相輔助來加強效果,也可以合在一起用來建立功效。合在一起稱為四神丸,是抑制和生養相結合的方劑。抑制了水液,氣化生養的功能才能恢復,長期的腹瀉自然就會痊癒。跟理中丸、八味丸相比,效果是不是更快呢?(柯韻伯的觀點)
滋腎丸
水是腎的本體,火是腎的功能。人們知道腎中有水,才能控制火,卻不知道腎中有火,才能產生水。天一生水,這個「一」,就是陽氣,也就是火。氣是水的母親,陽是陰的根源,必須要有火的歸宿,水液才能有主宰。所以反過來用甘溫的肉桂,來引導知母、黃柏進入腎臟,才能發揮它們的功效。這是互相需要的道理,也是相互制約的道理。(柯韻伯的觀點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