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十六·方藥備考 (2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六·方藥備考 (24)

1. 雜證方論

(《己任編》)

補中益氣與歸脾同出《保元》,並加歸、術,而有升舉胃氣、滋補脾陰之不同:歸脾滋養心脾,鼓動少火,妙以木香調暢諸氣,世以木香性燥不用,服之多致痞悶、或泄瀉減食者,以其不能輸化藥力故耳。(張路玉)

八味丸

生人之稟賦不齊,陰陽各有偏勝,藥為補偏救弊而設。六味加桂、附,治相火不足,真陽衰憊。王冰所謂益火之原以消陰翳,尺脈弱者宜之。桂、附易知、柏名陰八味,治陰虛火動,骨痿精枯。王冰所謂壯水之主以制陽光,尺脈旺者宜之。(《怡堂散記》)

《金匱》用八味丸治腳氣上入少腹不仁者。腳氣,即陰氣;少腹不仁,即攻心之漸。故用之以驅逐陰邪也。其虛勞腰痛,少腹拘急,小便不利,則因過勞其腎陰,氣逆於少腹,阻遏膀胱之氣化,小便不能通利,故用之以收攝腎氣也。其短氣有微飲者,飲亦陰類,阻其胸中之陽,自致短氣,故用之引飲下出以安胸中也。

消渴病,飲水一斗,小便亦一斗,此腎氣不能攝水,小便恣出,源泉有立竭之勢,故急用以逆折其水也。夫腎水下趨之消,腎氣不上升之渴,非用此以蟄護封藏,蒸動水氣,曷從治哉!(喻嘉言)

六味丸

仲景八味丸,錢仲陽減去桂、附,以治小兒。以小兒純陽,故減桂、附。今用通治大方證。○按六味丸有熟地之溫,丹皮之涼,山藥之澀,茯苓之滲,山萸之收,澤瀉之瀉,補腎而兼補脾。有補而必有瀉,相和相濟,以成平補之功。乃平淡之神奇,為古今不易之良方也。即有加減,或加河車,或五味、麥冬、杜仲、牛膝,不過一、二味極三、四味而止。

今人或疑澤瀉之瀉而減之,多揀本草補藥,恣意加入,有補無瀉,且客倍於主,責成不專,而六味之功,反退處於虛位,失制方之本旨矣。○地黃、首烏,皆君藥也。故六味丸以地黃為君,七寶丹以首烏為君,各有配合,未可同類而共施也。即有加減,當各依本方隨病而施損益。

今人多以首烏加入地黃丸中,合兩方為一方,是一藥二君,安所適從乎?(《醫方集解》)

腎氣丸

按:加減腎氣丸,《濟生》以附子為君,薛新甫用茯苓為君,合之牛膝、車前,治腰以下之水。然而腎之關門不開,必以附子回陽,蒸動腎氣,其關始開,胃中積水始下,以陽主開故也。關開,即不用茯苓、牛膝、車前,而水亦下;關闔,則茯苓、車前用至無算,抑莫如之何矣。用方者,將君附子乎,抑君茯苓乎?(喻嘉言)

左、右歸飲

左歸飲,治腎水乾枯,虛火上蒸脾胃,陰土受虧,以致飲食不進,大便燥結,甚至三陽癃閉,將成噎隔,治之於早,無不愈也。嘗以此方加歸、芍,治傷寒舌黑唇焦,大渴引飲,必服攻伐寒涼之藥過多也,此方救之。並治瘧疾而兼燥證,熱重寒輕者。○凡命門虛寒等證,八味丸治之不愈者,宜用右歸飲。(《己任編》)

白話文:

雜證方論

補中益氣湯與歸脾湯

補中益氣湯和歸脾湯都出自《保元》這本書,兩者都加入了當歸和白朮,但功效有所不同。補中益氣湯側重於提升胃氣,滋養脾陰;歸脾湯則注重滋養心脾,鼓動身體的陽氣。歸脾湯還巧妙地使用木香來調和身體的氣機。有些人認為木香藥性燥熱,所以不用,結果服用後反而容易感到胸悶、或腹瀉、食慾下降,這是因為他們沒有辦法運化藥力的緣故。

八味丸

人天生的體質各有不同,陰陽的偏盛也不一樣,藥物的存在就是為了彌補身體的不足。六味地黃丸加上桂枝和附子,可以治療相火不足,真陽衰弱的症狀。王冰所說的「益火之原以消陰翳」,指的是用這個方子來治療脈象虛弱的患者。如果將桂枝、附子換成知母、黃柏,就變成陰虛火旺的八味丸,用於治療骨頭萎軟、精氣枯竭。這就是王冰所說的「壯水之主以制陽光」,適用於脈象強盛的患者。

《金匱要略》中提到,八味丸可以用來治療腳氣病,如果腳氣上行至小腹,導致麻木不仁,這是腳氣病將要侵犯心臟的徵兆,可以用八味丸來驅逐陰邪。如果出現虛勞、腰痛、小腹拘急、小便不順暢等症狀,這是因為過度勞累導致腎陰受損,氣逆於小腹,阻礙膀胱的氣化功能,導致小便不通暢,這時也可以用八味丸來收斂腎氣。如果出現短氣並伴有少量水飲的情況,水飲也屬於陰邪,會阻礙胸中的陽氣,導致短氣,這時也可以用八味丸來引導水飲向下排出,以安定胸中陽氣。

消渴病患者會大量飲水,小便量也很大,這是因為腎氣無法攝取水分,導致小便無限制的排出,腎中的水液將要枯竭,因此要趕緊用八味丸來逆轉這種情況。腎中的水液向下流失的消渴病,以及腎氣無法向上升發的口渴,如果不用八味丸來封藏腎氣,蒸發水液,就無法治癒。

六味丸

張仲景的八味丸,錢乙將其中的桂枝和附子去除,改為給兒童服用,因為兒童體質偏陽,所以不需要使用桂枝和附子。現在這個方子廣泛用於治療各種疾病。六味丸的組成包括熟地的溫潤、丹皮的清涼、山藥的收澀、茯苓的滲濕、山萸肉的收斂、澤瀉的利水,既能補腎,又能兼顧脾胃。有補必有瀉,相輔相成,達到平和補益的效果。這是很神奇的平淡方,是歷久彌新的良方。即使要加減藥物,通常也只會加入河車、五味子、麥冬、杜仲、牛膝等一到兩味,最多三四味。

現在有些人懷疑澤瀉的利水作用,而將它去除,反而加入許多補藥,這樣一味地補,而沒有瀉的作用,而且客藥多於主藥,藥效不專一,反而使六味丸的功效減弱,失去了原方配伍的意義。地黃和何首烏都是君藥,六味丸以地黃為君藥,七寶美髯丹以何首烏為君藥,都有各自的配伍,不能混為一談。即使需要加減,也應該根據原方的藥理和病情來做調整。

現在很多人把何首烏加入地黃丸中,將兩個方子合在一起,變成一個方子,這樣就變成一個方子有兩個君藥,反而不知道要以哪個為主了。

腎氣丸

《濟生方》的加減腎氣丸以附子為君藥,薛己則以茯苓為君藥,加上牛膝、車前子,用於治療腰部以下的水腫。然而,腎的關門如果沒有打開,就必須用附子來回陽,蒸動腎氣,才能打開關門,讓胃中的積水排出。因為陽氣主開通。只要關門打開,即使不用茯苓、牛膝、車前子,水也能夠排出;如果關門關閉,即使使用再多茯苓、車前子也沒有用。所以使用這個方子,到底應該以附子為君藥,還是以茯苓為君藥呢?

左歸飲、右歸飲

左歸飲可以治療腎水枯竭,虛火上蒸脾胃,導致脾胃陰液虧損,造成飲食不進,大便乾燥,甚至三陽經閉塞,即將形成噎膈。如果能及早治療,通常都能痊癒。我曾經用這個方子加上當歸和白芍,治療傷寒引起的舌頭發黑、嘴唇焦乾、口渴飲水不止的症狀,這些症狀都是因為過度使用攻伐寒涼的藥物所導致的,這個方子可以救治。這個方子還可以治療瘧疾,同時伴有乾燥的症狀,而且熱象較重,寒象較輕。凡是命門火虛寒等症狀,使用八味丸沒有效果的,就應該使用右歸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