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十六·方藥備考 (2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六·方藥備考 (23)

1. 雜證方論

補中益氣湯,為清陽下陷者設,非為下虛者設也。倘人之兩尺虛微者,或癸水銷竭,或命門火衰,若再升提,則如大木將搖而撥其本,柯韻伯所謂獨不宜於腎也。(陸麗京)

補中益氣湯,東垣用治勞倦內傷寒熱等證。雖曰為助陽也,非發汗也。然實有不散而散之意。若全無表邪,而但中氣虧甚者,則升、柴大非所宜。蓋升、柴味兼苦寒,性專疏散,惟有邪者固可用之;使或無邪,能不因散而氣愈耗乎?且凡屬補陽之劑無不能升,正以陽主升也。用其升而不用其散,斯得補陽之大法。

要之,能散者,斷不能聚;能泄者,斷不能補。而性味之苦寒,斷非扶陽之物。如表不固,汗不斂者,不可用;外無表邪,陰虛發熱者,不可用;陽氣無根,格陽戴陽者,不可用;脾、肺虛甚,氣促似喘者,不可用;命門火衰,虛寒泄瀉者,不可用;水虧火亢,吐血衄血者,不可用;四肢厥逆,陽虛欲脫者,不可用。總之,元氣虛極者不可泄,陰陽下竭者不可升。

今人但知補中益氣湯可以補虛,不知關係判於舉指之間,纖微不可紊誤者,正此類也。(《景岳全書》)

東垣補中益氣湯,原為感證中有內傷一種,故立此方,以補傷寒書之所未及,非補方也。今感證家多不敢用,而以為調理補虛之藥,則謬矣。(《己任編》)

補中益氣湯,人皆知為上焦之藥,而不知其為下焦之藥也。以脈右大於左,陽陷於陰,乃從陰引陽也。六味地黃丸,人皆以為下焦之藥,而不知其為上焦之藥也。以脈寸旺於尺,陽亢於上,乃從陽引陰也。○補中益氣湯若欲下達,去升麻、柴胡,加杜仲、牛膝。○脾虛而脈弦者,服補中益氣湯後必發瘧;脾虛而濕勝者,服補中益氣湯後必患痢。

此邪尋出路,仍服前湯自愈。○用補中益氣湯,必用歸脾湯,引血歸經;用歸脾湯,必用參苓白朮散,使氣下達;用十全大補湯,必用虎潛丸,納氣歸腎。(周慎齋)

後天脾土,非得先天之氣不行。此氣因勞下陷,清不升,濁不降,故用升、柴以佐參、耆,補益後天中之先天也。凡脾胃喜甘而惡苦;喜補而惡攻;喜溫而惡寒;喜通而惡滯;喜升而惡降;喜燥而惡濕,此方得之矣。(趙養葵)

歸脾湯

此方乃嚴用和所造,其對證則二陽之病發心脾也。蓋欲補脾,則先補心;欲補心,則先補肝。所謂隔二之治。然往往用之於吐血、咳嗽、寒熱,木香多不合,以其香燥,反能動肝火而燥津液。予每去之而加白芍,以追已散之真陰。且肺受火刑,白朮太燥,恐反助嗽,得芍藥之陰以為佐,亦是妙於配合。

如肺腎受傷,再加麥冬、五味;肝腎受傷,則芍藥更為有益。如從怫鬱而起,則加柴胡、丹、梔。如非二陽之病至怔忡,則去木香加枸杞、麥、味之屬;如夢遺,則加五味、熟地、白芍、牡蠣之屬;如怔忡而挾包絡有餘之痰火者,則加黃連、生地、貝母以清之;夢遺而挾相火者,則加知、柏、麥冬以清之。惟脾虛久瀉者,方留木香以醒脾;脾虛挾寒者,雖肉果、桂、附皆可加也。

白話文:

雜證方論

補中益氣湯,是為了治療清陽之氣下陷的狀況而設,並不是為了治療下焦虛弱的情況。如果人的兩尺脈象虛弱,或是腎陰虧損、或是命門火衰,如果再使用升提藥物,就會像大樹將要搖晃時又去撥動它的根部一樣,柯韻伯所說的不適合用於腎虛就是這個道理。(陸麗京)

補中益氣湯,李東垣用來治療因勞累過度導致的內傷發熱等症狀。雖然說是為了幫助陽氣,但並非發汗的藥方,實際上卻有將鬱滯之氣散開的作用。如果沒有外邪,只是中氣極度虛弱,那麼升麻、柴胡就非常不適合。因為升麻、柴胡藥性兼具苦寒,專門疏散,只有在有外邪的情況下才適合使用;如果沒有外邪,難道不會因為疏散而更加耗損氣嗎?而且凡是屬於補陽的藥劑都有升提的作用,因為陽氣本來就是主升的。使用升提的作用而不用其疏散的藥性,才算是掌握了補陽的大原則。

總而言之,能散的藥物,絕對不能有收斂的作用;能疏泄的藥物,絕對不能有補益的效果。而藥性苦寒的藥物,絕對不是扶助陽氣的藥物。如果表虛不固、汗液無法收斂的人,不能使用;沒有外邪、陰虛發熱的人,不能使用;陽氣虛弱無根、出現格陽戴陽(虛陽上浮)的人,不能使用;脾肺虛弱嚴重、氣短喘息的人,不能使用;命門火衰、虛寒泄瀉的人,不能使用;陰液不足、火氣上炎導致吐血、流鼻血的人,不能使用;四肢冰冷、陽氣虛脫的人,不能使用。總之,元氣虛弱到極點的人,不可以用疏泄的藥物;陰陽都已衰竭的人,不可以使用升提的藥物。

現在的人只知道補中益氣湯可以補虛,卻不知道其中細微的差別,用藥時一點點的差錯都會導致嚴重的後果,這就是這類藥方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。(《景岳全書》)

李東垣的補中益氣湯,原本是用於治療感冒症狀中,夾雜有內傷的一種情況,所以才創立這個方子,用來補充傷寒論中沒有提到的部分,而不是單純的補藥。現在很多治療感冒的人都不敢用,反而把它當成調養身體的補藥,這就大錯特錯了。(《己任編》)

補中益氣湯,大家都認為是治療上焦(胸腔)的藥,卻不知道它也是治療下焦(腹腔)的藥。如果脈象右邊比左邊大,表示陽氣下陷於陰氣之中,這個方子是從陰引陽。六味地黃丸,大家都認為是治療下焦的藥,卻不知道它也是治療上焦的藥。如果脈象寸部比尺部旺盛,表示陽氣上亢,這個方子是從陽引陰。補中益氣湯如果想要讓藥力下行,就要去掉升麻、柴胡,加入杜仲、牛膝。如果脾虛並且脈象弦緊,服用補中益氣湯後一定會發瘧疾;脾虛且濕氣重的,服用補中益氣湯後一定會患痢疾。

這是邪氣尋找新的出路,如果繼續服用原來的藥方,可以自行痊癒。使用補中益氣湯,必須配合歸脾湯,引導氣血回到正常的經絡;使用歸脾湯,必須配合參苓白朮散,使氣向下運行;使用十全大補湯,必須配合虎潛丸,使氣納入腎臟。(周慎齋)

後天脾土的運化,必須有先天元氣的推動才能進行。這種元氣會因為勞累而下陷,導致清陽之氣不能上升,濁陰之氣不能下降,所以用升麻、柴胡來輔助人參、黃耆,補益後天之本(脾胃)中先天的元氣。凡是脾胃都喜歡甘甜的味道,厭惡苦味;喜歡補益,厭惡攻伐;喜歡溫熱,厭惡寒冷;喜歡通暢,厭惡阻滯;喜歡升提,厭惡下降;喜歡乾燥,厭惡潮濕,這個方子就符合這些特性了。(趙養葵)

歸脾湯

這個方子是嚴用和所創,它所治療的病證是二陽之氣(心脾之陽)的疾病。想要補脾,必須先補心;想要補心,必須先補肝。這就是所謂的「隔二之治」。然而,這個方子常常被用來治療吐血、咳嗽、寒熱等症狀,其中木香這個藥材多不適合,因為它性味香燥,反而會動肝火、耗損津液。我通常會去掉木香,加入白芍,來追回已經散失的真陰。而且肺受到火熱的損害,白朮太過燥烈,恐怕反而會加重咳嗽,加入芍藥的陰柔之性,就可以起到輔助作用,這也是一個巧妙的搭配。

如果肺腎受損,可以再加入麥冬、五味子;如果肝腎受損,那麼芍藥就更有益。如果是因為情緒鬱悶而導致的,可以加入柴胡、丹皮、梔子。如果不是二陽之氣的疾病導致的心悸,就去掉木香,加入枸杞、麥冬、五味子等藥材;如果是夢遺,可以加入五味子、熟地、白芍、牡蠣等藥材;如果是心悸並且夾帶包絡(心包)多餘的痰火,可以加入黃連、生地、貝母來清熱;如果是夢遺並且夾帶相火(腎火),可以加入知母、黃柏、麥冬來清熱。只有脾虛久瀉的人,才可以使用木香來振奮脾氣;脾虛並且有寒氣的人,即使加入肉豆蔻、桂枝、附子等藥材也是可以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