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六·雜證匯參 (4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·雜證匯參 (43)

1. 衄血

肺開竅於鼻,能為衄血。然肺經多氣少血,惟衝任二脈為血之海,附於陽明;陽明之經,上交鼻額,又為多血少氣之鄉。所以火起衝任,血流陽明,此衄血又屬胃經也。大抵勞傷元氣,陰虛火動,逆於肺而衄者,宜涼血益氣;逆於胃而衄者,宜清胃生脈。如六脈弦細而澀,面色枯白不澤者,此脫血大虛而挾寒,宜甘溫補血;如六脈洪大而虛,面赤心動善驚者,此心火上炎而血溢,宜甘寒涼血。有下虛上盛而衄者,當辛溫以補命門;有上焦積熱而衄者,當寒涼以清心肺。

衄後眩暈者,用十全大補湯;衄流不止者,用百草霜,或人中白、胎髮灰、山梔末,再以韭根、蔥白搗如棗核塞鼻中,或用濕紙搭頂門,或用大蒜搗貼足心,皆法之驗而可試者。(《證治匯補》)

衄血雖多由於火,而惟陰虛者為尤多,正以勞損傷陰,則水不制火,最能動衝任陰分之血。但察其脈之滑實有力,及素無傷損者,當作火治;若脈來洪大無力,或弦或芤,或細數無神,而素多酒色內傷者,此皆陰虛之證,當專以補陰為主。若有微火者,自當兼清以治其標;若雖見虛熱,而無真確陽證,則但用甘平之劑溫養真陰,務令陰氣完固,乃可拔本塞源,永無後患。○衄血有格陽證者,以陰虧於下,而陽浮於上。

但察其六脈細微,全無熱證,或脈見浮虛豁大,上熱下寒,而衄不止者,治宜益火之原,古有八味湯,余有鎮陰煎,其效尤捷。此證不惟內傷有之,即傷寒亦有之,然必素多斫喪,損及真陰者,乃見此證。○血從齒縫牙齦中出者,名為齒衄,此手足陽明二經及足少陰之病。蓋手陽明入下齒中,足陽明入上齒中,又腎主骨,齒者骨之所終也。

此雖皆為齒病,然血出於經,則惟陽明為最,故凡陽明火盛,則為口臭,為牙根腐爛腫痛,或血出如湧而齒不動搖。必其人素好肥甘辛熱之物,或善飲胃強者,多有此證,宜內服抽薪飲、清胃飲、清胃散,外以冰玉散敷之;陽明實熱,便閉不通而齒衄不止者,宜調胃承氣湯下之。

腎水不足,口不臭,牙不痛,但齒搖不堅,或微痛不甚,而牙縫時多出血者,此腎陰不固,虛火偶動而然,但宜壯腎,以六味丸、左歸丸主之;或陽虛於下,而虛火上浮者,宜八味丸主之。陰虛有火而病為齒衄者,其證或多燥渴,或見消瘦,或小水短澀而熱,或六脈浮大而豁,此雖陽明有餘,而亦少陰不足,宜玉女煎主之,然必便實乃可用之。若便滑或脈細惡寒,則亦有格陽而然者,當以前吐血條中格陽法治之。

○舌上無故出血如縷者,以心脾腎之脈皆及於舌,諸經有火皆能令舌出血,用蒲黃炒末敷之,或炒槐花末糝之,或冰玉散敷之,甚者須用湯劑以清三陰之火。(張景岳)

白話文:

鼻孔是肺的開竅之處,所以會流鼻血。但肺經的氣多血少,只有衝脈和任脈是血的海洋,它們依附於陽明經;而陽明經,上達鼻額,又是多血少氣的地方。因此,火氣從衝脈和任脈升起,血液流向陽明經,這種流鼻血的情況也屬於胃經的問題。

一般來說,過度勞累損耗元氣,導致陰虛火旺,火氣逆行到肺而流鼻血的,應該用涼血益氣的方法治療;火氣逆行到胃而流鼻血的,應該用清胃生脈的方法治療。如果脈象細弱而澀,面色枯槁蒼白沒有光澤,這是因為失血過多導致身體虛弱而且夾雜寒氣,應該用甘溫的藥物來補血;如果脈象洪大而虛,面色發紅心悸容易驚恐,這是因為心火上炎導致血液溢出,應該用甘寒的藥物來涼血。

還有些情況是因為下焦虛弱而上焦火旺導致流鼻血的,應該用辛溫的藥物來補命門;還有一些是因為上焦積熱導致流鼻血的,應該用寒涼的藥物來清心肺。

流鼻血後感到頭暈的,可以用十全大補湯;流鼻血不止的,可以用百草霜,或者人中白、胎髮灰、山梔末,再把韭菜根、蔥白搗爛像棗核大小塞到鼻孔中,或者用濕紙敷在頭頂,或者把大蒜搗爛貼在腳心,這些都是驗證有效的辦法,可以試試。(出自《證治匯補》)

雖然流鼻血多是因為火熱引起的,但陰虛引起的尤其多,因為過度勞累會損傷陰液,導致水不能制約火,最容易導致衝脈和任脈的陰血妄動。但要觀察脈象,如果脈滑實有力,而且平時身體沒有損傷的,應該按照火熱來治療;如果脈象洪大無力,或者脈弦或脈芤,或者脈象細弱無神,而且平時有過度飲酒或性生活過度等內傷的,這些都屬於陰虛的表現,應該專門以補陰為主。如果有些微的火氣,應該兼顧清熱來治療,如果雖然出現虛熱,但沒有明顯的陽熱症狀,就只需用甘平的藥物來溫養真陰,讓陰氣充實,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,不再復發。

還有一種流鼻血是假熱證,是因為陰液虧損在下,而陽氣浮越於上。

但要觀察六脈,如果脈象細微,完全沒有熱的表現,或者脈象浮虛而大,表現為上熱下寒,而且流鼻血不止的,治療應該用補益腎陽的方法,古有八味湯,我這裡有鎮陰煎,效果更加迅速。這種情況不僅內傷會出現,外感病也可能出現,但一定是平時有過度消耗,損傷到真陰的人才會出現。

血從牙縫或牙齦中流出來,稱為齒衄,這是手陽明經、足陽明經和足少陰經的病變。因為手陽明經進入下牙,足陽明經進入上牙,而且腎主骨,牙齒是骨的末端。

雖然都是牙齒的疾病,但血從經脈出來,以陽明經最為常見,所以凡是陽明經火熱旺盛的,會出現口臭、牙根腐爛腫痛,或者血流如注但牙齒不鬆動。一定是平時喜歡吃肥甘辛熱食物,或者飲酒過度而且胃強的人,多會出現這種情況,應該內服抽薪飲、清胃飲、清胃散,外用冰玉散敷在患處;如果陽明經實熱,大便不通而齒衄不止的,應該用調胃承氣湯來通便。

如果是腎水不足,沒有口臭,牙齒不痛,只是牙齒搖晃不牢固,或者稍微疼痛但不嚴重,而且牙縫時常出血的,這是因為腎陰不固,虛火偶爾妄動引起的,只需要壯腎,用六味丸、左歸丸來治療;或者因為陽虛在下,虛火上浮的,應該用八味丸來治療。如果是陰虛有火導致齒衄的,症狀可能有口渴、消瘦、小便短少而澀熱,或者六脈浮大而空虛,雖然是陽明經有餘,但也是少陰經不足,應該用玉女煎來治療,但一定要大便暢通才能使用。如果大便滑泄或者脈象細弱怕冷,也是屬於假熱證,應該按照前面吐血條中的假熱證方法來治療。

舌頭上無緣無故出血像細絲一樣,是因為心經、脾經、腎經都與舌頭相連,各經有火都能導致舌頭出血,可以用蒲黃炒末敷在舌頭上,或者炒槐花末撒在上面,或者用冰玉散敷在上面,嚴重的要用湯藥來清除三陰經的火熱。(出自張景岳的觀點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