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六·雜證匯參 (4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·雜證匯參 (42)

1. 衄血

經義

陽絡傷,血外溢,血外溢則衄血。○脾移熱於肝,則為驚衄。(《素問》)

哲言

師曰:尺脈浮,目睛暈黃,衄未止;暈黃去,目睛慧了,知衄今止。○從春至夏衄者,太陽;從秋至冬衄者,陽明。(《金匱》)

血從鼻出者,謂之鼻衄;從汗孔出者,謂之肌衄;從齒齦出者,謂之齒衄;從舌出者,謂之舌衄;從委中出者,謂之膕衄。(《醫學入門》)

吐血出於胃,吐行濁道;衄血出於經,衄行清道。喉與咽二者不同也。蓋經者走經之血,走而不守,隨氣而行。火性急速,故隨經直犯清道而出於鼻。其不出於鼻者,則夾火凌金,滲入肺竅而出於咽,為咳咯也。胃者守營之血,守而不走,存於胃中。胃氣有傷,不能攝血,故令人嘔吐,從喉而出於口也。(《趙氏醫貫》)

衄血一證,諸家但謂其出於肺,蓋以鼻為肺之竅也。不知鼻為手足陽明之正經,而手足太陽亦皆至鼻,故仲景曰:太陽病,脈浮緊,發熱身無汗,自衄者愈。此太陽之衄也。《原病式》曰:陽熱怫鬱於足陽明,而上熱則血妄行而為衄。此陽明之衄也。若以愚見,則凡鼻衄之血,必自山根以上、精明之次而來,而精明一穴,乃手足太陽、足陽明、陰陽蹺五脈之會,此諸經皆能為衄也。

然行於脊背者,無如足太陽為最;行於胸腹者,無如足陽明為最;而尤有最者,則又惟衝脈為十二經之血海。沖之上俞,出足太陽之大杼;沖之下俞,會足陽明之氣街。故太陽陽明之至,而衝脈無不至矣;衝脈之至,則十二經無不至矣。所以衄之微者,不過一經之近,而衄之甚者,則通身形色盡脫,豈特手太陰一經而病至如是耶?(張景岳)

耳衄者,有肝腎二經之殊。不腫不疼者,為少陰之虛;暴出疼腫者,為厥陰之火也。眼衄亦屬厥陰,以卒視無所見者,為實火;常流血淚者,乃風熱也。有諸竅血齊湧出者,多緣跌撲驟傷,或服毒藥所致。若因肝腎疲極,五臟內崩而致者,多不可治。舌衄,乃手厥陰心包之火旺,以舌尖破碎者為虛火,脹大滿口者,夾龍雷之勢上侮心主也。

涎中見血為唾衄,足太陰經氣不約也。汗孔出血為肌衄,足陽明經氣不固也。(《張氏醫通》)

補編

衄家不可發汗,汗出額上陷,脈緊急,直視不能眴,不得眠。(《金匱》)

衄之為患,總由乎火。外因六淫之變化,內因五志之掀騰,氣血錯亂,陰陽相乘,天人交感之處,虛實攸分矣。若風寒壅盛於經,陽氣鬱而迫營者,宜參麻黃、桂枝證之大意;若風溫、暑熱怫鬱,而動血外溢者,當用辛涼清潤等劑;若火邪極甚而載血上泛者,藥有苦寒、鹹寒之分。此外因主治法也。

至於煩冗曲運,耗及木火之營,肝臟厥陽化火風而上灼者,甘鹹柔婉,理所必需;多勞過欲,病及天一之真,陽浮引陰血而冒上竅者,滋潛厚味,法從峻補。血脫則挽回元氣,格陽則導火歸原。因酒,用和陽消毒之劑;因努力,用培中益下之方。此內因主治法也。(《臨證指南》)

白話文:

經義

陽脈受傷,血就會流到體外,血液流到體外就形成鼻出血。脾臟的熱傳到肝臟,就會引起驚恐的鼻出血。(出自《素問》)

哲言

醫生說:如果把脈時尺脈浮起,眼睛周圍出現黃色暈圈,表示鼻出血還沒停止;如果黃色暈圈消退,眼睛變得明亮,就知道鼻出血快停止了。從春天到夏天發生的鼻出血,多半是太陽經的問題;從秋天到冬天發生的鼻出血,多半是陽明經的問題。(出自《金匱》)

從鼻子流出的血,叫做鼻衄;從汗孔流出的血,叫做肌衄;從牙齦流出的血,叫做齒衄;從舌頭流出的血,叫做舌衄;從膝蓋後方的膕窩流出的血,叫做膕衄。(出自《醫學入門》)

吐血是從胃部出來的,走的是濁道;而鼻出血是從經脈出來的,走的是清道。喉和咽是不同的。經脈的血流動而不停留,隨著氣的運行而走。火性急速,所以血會隨著經脈直衝清道,從鼻子出來。如果不是從鼻子出來,那就是火邪挾制金氣,滲入肺竅,從咽喉出來,形成咳嗽咯血。胃部的血是固守的,不會隨意流動,停留在胃中。當胃氣受損,不能攝住血液時,就會導致嘔吐,從喉嚨出來。(出自《趙氏醫貫》)

關於鼻出血,很多醫家都認為是肺的問題,因為鼻子是肺的竅。但其實,鼻子是手足陽明經的經絡,而且手足太陽經也到達鼻子。所以張仲景說:「太陽病,脈浮緊,發熱身體沒有汗,如果自己出現鼻出血,反而會好轉。」這就是太陽經的鼻出血。《原病式》說:陽熱鬱積在足陽明經,熱往上走就會導致血亂走,形成鼻出血。這屬於陽明經的鼻出血。依我看,鼻出血的血一定是從山根以上、眼睛內眥附近流出來的,而睛明穴是手足太陽、足陽明、陰陽蹺脈的交會處,這些經脈都可能導致鼻出血。

在背部發生的出血,以足太陽經影響最大;在胸腹部發生的出血,以足陽明經影響最大;而最為重要的,是沖脈,它是十二經脈的血海。沖脈的上端通向足太陽經的大杼穴,下端通向足陽明經的氣街穴。所以太陽、陽明經的病變都會影響到沖脈;沖脈受到影響,就會影響到十二經脈。因此,輕微的鼻出血,可能只是一條經脈的問題,而嚴重的鼻出血,會導致全身氣血耗竭,絕不僅僅是手太陰肺經的問題。(出自張景岳)

耳朵出血,有肝經和腎經的區別。不紅腫也不疼痛的,是腎陰虛導致;突然出血且紅腫疼痛的,是肝火上炎導致。眼睛出血也屬於肝經的問題,突然眼睛看不見東西的,是實火;經常流血淚的,是風熱引起的。如果各個孔竅同時出血,大多是跌倒摔傷或服毒藥導致。如果是因為肝腎過度疲勞,導致五臟功能衰竭引起的出血,大多難以治癒。舌頭出血,是手厥陰心包經火旺所致,舌尖破損出血的,是虛火;舌頭腫大充滿口腔的,是肝火挾雜痰熱上擾心主。(出自《醫學入門》)

唾液中帶血,稱為唾衄,是足太陰脾經的氣血無法約束所致。汗孔出血,稱為肌衄,是足陽明經的氣血不固所致。(出自《張氏醫通》)

補編

有鼻出血的人不適合發汗,如果發汗後額頭凹陷,脈搏急促,眼睛直視不能眨眼,無法入睡,病情會更加嚴重。(出自《金匱》)

鼻出血的病因,總體來說是由於火熱引起的。外因是六淫邪氣的變化,內因是情緒的波動,導致氣血錯亂,陰陽失調,在人體和自然交感之處,會有虛實的不同。如果是風寒堵塞經絡,導致陽氣鬱積而迫血妄行的,應該參考麻黃湯和桂枝湯的治療思路;如果是風溫或暑熱導致血熱妄行的,應該使用辛涼清潤的藥物;如果是火邪過盛,導致血隨火上逆的,需要使用苦寒或鹹寒的藥物。這是針對外因的治療方法。

對於因為過度勞累、消耗木火之氣,導致肝臟厥陽化火上擾的,需要使用甘鹹柔潤的藥物;對於因為過度勞累或慾望過盛,損傷腎陰,導致陽氣上浮而帶動陰血上湧的,需要使用滋陰潛陽的藥物。對於血脫的患者,要補回元氣,對於陰虛陽亢的患者,要引火歸源。對於因飲酒導致的鼻出血,要使用調和陽氣、清熱解毒的藥物;對於因勞力過度導致的鼻出血,要使用補中益氣、固下補腎的藥方。這是針對內因的治療方法。(出自《臨證指南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