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十二·雜證匯參 (16)
卷十二·雜證匯參 (16)
1. 痹(附麻木、癢、鶴膝風)
○鄭秋田令眷,左脛浮腫,服苡仁防風湯,脛消,膝上麻痛,嘔吐寒熱。數日後,腿忽腫大,其色時黑時紅,形如馬面,目口鼻俱全,敷藥不退。予取舊驛絡頭燒灰,和貝母、白芥、干馬糞末,敷二次而消。內服加減漏蘆湯,寒熱亦止,改服八珍湯調理而愈。(程華仲)
一人年七十外。患尾閭骨痛,脈沉遲細澀。其痛在督脈之根,督脈屬陽,則陽分虛矣。方用鹿角膠以補督派,參、附溫補下元而宣陽氣,加歸、地、枸杞、杜仲、續斷、牛膝、五加皮以補髓養血,用酒煎以行藥力,數服而效。○一老人早起梳洗,忽右手自肩膊至指尖其痛非常,不能屈伸。
醫謂老人血虛,余思血虛痛不應如是之驟,亦不至如此之甚。脈浮數而緊,乃風寒無疑,方用羌、防、秦艽、川芎、五加皮、桂枝、桑枝、當歸,服二劑痛減,手能運動,乃去羌活,加黃耆,倍當歸,再服四劑而愈。(吳天士)
一人感受風濕,得白虎歷節風證,偏身抽痛,足不履地者三年,百治不效。一夕,夢人與木通湯。遂以木通二兩,長流水煎,服後一時許,偏身癢甚,上體發紅丹如豆大,汗出至腰,上體便不痛矣。次日如前煎服,下體又發紅丹,汗出至足,通身舒暢。一月後,人壯氣復,步履如初。後治數人皆驗,蓋痛則不通,通則不痛也。(《證治準繩》)
湖南一行主人風疾在榻,交易寫算,尚能應客。一賣藥者在門,擁擠多人,有礙客商,惡之,命驅去。賣藥者顧謂曰:勿驅我,我為爾起足疾。主人耐之。問足廢幾年?曰:三年矣。又問痛否?曰:陰雨時掣痛。令鏟騾蹄底下皮兩許,酒洗炙末,炙乳香一錢和入,分三日酒沖服。
三日後,能下榻移步,再服一料疾愈。江斯荇親見其治,問予曰:騾蹄治瘋疾,書有之乎?予曰:未之見也。問何以速效?予曰:騾馬善行去風,其力在蹄,加乳香,借酒力,安得不速?阿膠,騾皮所煎,尚能去風,況騾蹄乎?此雖在方書之外,實在理法之中,錄之以廣見識。(許宣治)
附麻木
麻,猶痹也,雖不知痛癢,尚覺氣微流行;木則非惟不知痛癢,氣亦不覺流行。(《醫學入門》)
麻木,因營衛之行澀,經絡凝滯所致。多見於手足者,以經脈皆起於指端,四末行遠,氣血罕到故也。不可誤作風治。(《證治匯補》)
麻木為風,三尺童子皆知之。細核則有區別,如人久坐亦麻木,繩縛之人亦麻木,此非有風,乃氣不行也。當行其氣,則麻木自去矣。(李東垣)
麻是氣虛,木是濕痰、死血。然則曰麻、曰木者,以不仁中分而為二也。雖然亦有氣血俱虛,但麻而不木者;亦有虛而感濕,麻木兼作者;又有因虛而感風、寒、濕三氣乘之,周身掣痛麻木並作者,古方謂之周痹。治宜先汗後補,以類推治。(朱丹溪)
白話文:
痹(附麻木、癢、鶴膝風)
鄭秋田的家眷,左小腿浮腫,吃了薏苡仁防風湯後,小腿消腫,但膝蓋上方卻麻痛,還出現嘔吐、發冷發熱的症狀。幾天後,腿突然腫大,顏色時黑時紅,形狀像馬臉,眼睛、鼻子、嘴巴都像,敷藥也不見好轉。我(程華仲)就拿舊驛站馬的絡頭燒成灰,和貝母、白芥子、乾馬糞末混合,敷了兩次就消腫了。內服則用加減漏蘆湯,發冷發熱也止住了,後來改用八珍湯調理就痊癒了。
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,尾椎骨疼痛,脈象沉細而遲緩。疼痛部位在督脈的根部,督脈屬陽,這表示陽氣虛弱了。就用鹿角膠來補益督脈,用人參、附子溫補下元並宣通陽氣,加上當歸、熟地、枸杞、杜仲、續斷、牛膝、五加皮來補髓養血,用酒煎服以幫助藥力運行,服用了幾次就見效了。
一位老人早上起來梳洗時,右手從肩膀到指尖突然非常疼痛,無法彎曲伸直。醫生認為是老人血虛,我(吳天士)認為血虛的疼痛不應該這麼快,也不至於這麼嚴重。把脈後發現脈象浮數而緊,應該是風寒所致。於是開了羌活、防風、秦艽、川芎、五加皮、桂枝、桑枝、當歸等藥,服用了兩劑疼痛減輕,手可以活動了,就去掉羌活,加上黃耆,並將當歸加倍,再服用了四劑就痊癒了。
一個人感受風濕,得了白虎歷節風(類似類風濕性關節炎),全身抽痛,腳不能著地,持續了三年,用了很多方法都沒效。有一天晚上,夢見有人給他木通湯,就用木通二兩,用流動的清水煎服,喝下去大約一個小時,全身發癢,上半身出現像豆子大小的紅色疹子,汗流到腰部,上半身就不痛了。第二天按之前的做法煎服,下半身也出現紅色疹子,汗流到腳部,全身都舒暢了。一個月後,身體強壯,恢復了行走能力。後來用這個方法治好幾個人,都很有效。這是因為「痛則不通,通則不痛」的道理。
湖南有一位客人得了風病,臥病在床,但還能和客人做生意、寫算帳。有一個賣藥的人在門口,因為人很多,影響到客人,主人就叫人把他趕走。賣藥的就說:「不要趕我,我可以治好你的腳病。」主人就忍耐下來,問他腳廢了幾年,賣藥的說:「三年了。」又問會不會痛,賣藥的說:「陰雨天會抽痛。」賣藥的就叫人鏟了一些騾子蹄子底下的皮,用酒洗過後烤乾磨成粉,和一錢烤過的乳香混在一起,分三天用酒沖服。三天後,主人就能下床走路了,再服一劑藥就痊癒了。江斯荇親眼看見這個治療過程,就問我(許宣治):「用騾子蹄治瘋病,書上有記載嗎?」我說:「沒有。」問我為何效果這麼快?我說:「騾馬善於行走,有祛風的功效,這種力量在蹄子上,加上乳香,借助酒的力量,怎麼會不快呢?阿膠是用驢皮熬製的,都能祛風,何況是驢蹄呢?這雖然沒有記載在醫書上,但在理法上是合理的,記錄下來以增廣見聞。」
附麻木
麻,類似於痹症,雖然感覺不到痛癢,但還是覺得氣在微微運行;木則不僅感覺不到痛癢,連氣的運行也感覺不到。(《醫學入門》)
麻木,是因為營衛之氣運行不暢,經絡凝滯所導致的。多發生在手腳,因為經脈都起於指尖,四肢末端離心臟較遠,氣血難以到達。不能誤以為是風邪引起的。(《證治匯補》)
麻木是風邪引起的,連小孩子都知道。但仔細分析還是有區別的,比如人久坐也會麻木,被繩子捆綁也會麻木,這不是因為風邪,而是因為氣的運行不暢。應該疏通氣機,麻木就會自行消失。(李東垣)
麻是氣虛,木是濕痰、瘀血。所謂麻或木,是以感覺遲鈍的程度來區分的。但也有氣血都虛,但只有麻而沒有木的情況;也有因虛弱而感受濕邪,麻木同時發作的情況;還有因虛弱而感受風、寒、濕三種邪氣侵襲,全身抽痛麻木同時發作的情況,古代醫書稱之為周痹。治療應該先發汗,再補益,並以此類推來治療。(朱丹溪)